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前我国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还是两种独立的教育体系,而基于学生发展需求职普融合教育,积极主动地向初中渗透,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身学情,合理的制定个性化的学业规划,最终帮助学生科学的进行学业规划、职业规划,以达到是学生成人成才。普通教育的“认知型”课程与职业教育的“操作型”课程各有优缺点,普通教育课程中职业与技能的元素缺失、教学去情境化是当前普通教育的弊病。基于学生发展需求的普职融合课程应当超越普通教育课程与职业教育课程的隔离,把理论知识、文化素养、职业技能的培养有机融合在一起,形成本质上一体化的课程。这是一种新的課程形态,在理论与实践方面都还需要长期的探索和实验。综合高中普职融合尽力使两类课程达到有机融合,体现文化素养和专业素养的平等地位。
关键词:普职融合;认知型;操作型;发展中心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06-013
近年来,在《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等教育改革文件的指引下,禹城市综合高中在如何有效实现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有机融合成为当地教育部门关注的热点问题。稳步推进综合高中的普职融合,不仅能够提升当地整体教育水平,而且对于实现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多元化融合,强化学生的职业发展需求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综合高中正在逐步的探索切实的有效的举措加快基于学生发展需求的普职融合教育的进程。
建立规范完善的课程体系是普职融合教育得以顺利实施和取得成效的关键保障,综合高中正在探索建立一个具有重视导向指引,突出定向培养,注重实践操作的课程体系,有助于提升高中生综合文化素养,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和生源稳定,转变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传统观念,真正的实现基于学生发展需求的综合高中普职融合。
综合高中普职融合教育课程模式课程体系由基础文化课程和职业技术课程两大主干课程模块。
一、基础文化课程是针对参加夏季高考学生开展的课程,学生在校期间按照教育部要求开展必考科目包括语文、数学、外语(英语或日语),选考科目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等六科中选择三科进行学习,综合高中基于学生的升学发展尽最大可能满足不同套餐学生的需求开展教学,同时也兼顾到学校的自身办学实力给与学生必要的建议选课。最终使选择文化课的学生都能升入理想的高等院校继续学习。学校针对中考招生的学生的学习情况,制定了针对不同学情的学生分成不同的班级:实验班、过渡班、艺体班等。学校要求文化课老师每周进行一次集备活动,活动中老师们交流教学经验,总结教学不足,制定教学方案,安排教学进度,提高教学成绩。
二、职业技术课程是针对参加高职考的学生开展的课程,这部分学生由于通过普通文化课升学的几率很小,学生对普通文化课基础文化类课程(语、数、英)+职业技能课程(专业、实操)。而综合高中由于近几年积累的一些经验,在学生职业技能课程中又加入了学生的职业课技能程探索,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每个模块在不同的时期分阶段实施所包含的内容也依据内容的渐进性连贯性和系统性进行安排。
综合高中普职融合教育课程模式课程体系是基于学生升学和就业的不同发展需求探索实施的,在初步实施阶段课程具体安排过程如下:
1、高一年级强化基本文化素养培养,逐步进行专业和技能引导分流。
高一的学生刚由初中转入高中学习,面临着角色转换,文化课学习强度以及高中学校新环境适应,有很多学生的心理变化起伏明显。高一阶段全体学生统一学习全部普通文化课,在学生增强基本的学科文化素养的同时通过一年的学习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有清醒的认识,不在盲目的追求不切实际的文化课升学途径,找到属于自己的发展道路。
2、高二年级具体实施专业分流,稳定专业技能学习阶段。
学校根据学生和学生家长的意向进行专业分流,开始实施分流开设:重点班、过渡班、艺体特长班、高职考专业技能班等。重点班和过渡班根据学生根据高考要求进行套餐选择,学校和年级安排各科的任课教师集中文化素养教学。
普职融合的根本出发点在于基于学生的发展需求,通过相互渗透融合,最大限度地发挥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育人价值,满足学生学业生涯发展的多元需求。因此,普职融合教育的课程中形成包含职业规划和职业指导的、系统的学生生涯规划与指导体系显得极为必要。综合高中正在初步建立学生生涯规划发展中心,建立系统的学生生涯学业规划、职业规划与指导体系,通过职业咨询和测试等探究学生的个人特征,如职业兴趣、职业能力、个性等,进而帮助每一个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业生涯发展做出更适当的选择。
参考文献
[1] 李金碧。生涯教育:基础教育不可或缺的领域[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7):15-18。
[2] 董珉,向丽,祝文慧。基础教育阶段推行职业生涯教育的问题与对策——以武汉市为个案的调查与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7(3):52-55。
[3] 黄晓玲。新时期我国高中阶段普职融通的理性审思——兼论高中教育综合化发展趋势[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1):57-61。
[4] 缪志聪。 普职融通的路用心铺才更宽[N]。 中国教育报,2014-11-25(06)。
[5] 刘丽群,朱海雁。 我国高中阶段教育普职沟通的模式选择与路径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7(1):19-23。
[6] 肖加平。 科学导向与定向培养:论普职融通课程体系的设计[J]。当代教育科学,2014(24):16-19。
[7] 张明,齐云。 普职渗透——实现双赢的实践与研究——以上海信息技术学校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合作为例[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2(14):18-20。
[8] 胡正明。 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的独特性及其实现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2015(5):91-94。
[9] 赵蒙成。普职融合课程的价值与应然追求[J]。江苏教育,2017(6):20-22。
关键词:普职融合;认知型;操作型;发展中心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06-013
近年来,在《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等教育改革文件的指引下,禹城市综合高中在如何有效实现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有机融合成为当地教育部门关注的热点问题。稳步推进综合高中的普职融合,不仅能够提升当地整体教育水平,而且对于实现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多元化融合,强化学生的职业发展需求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综合高中正在逐步的探索切实的有效的举措加快基于学生发展需求的普职融合教育的进程。
建立规范完善的课程体系是普职融合教育得以顺利实施和取得成效的关键保障,综合高中正在探索建立一个具有重视导向指引,突出定向培养,注重实践操作的课程体系,有助于提升高中生综合文化素养,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和生源稳定,转变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传统观念,真正的实现基于学生发展需求的综合高中普职融合。
综合高中普职融合教育课程模式课程体系由基础文化课程和职业技术课程两大主干课程模块。
一、基础文化课程是针对参加夏季高考学生开展的课程,学生在校期间按照教育部要求开展必考科目包括语文、数学、外语(英语或日语),选考科目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等六科中选择三科进行学习,综合高中基于学生的升学发展尽最大可能满足不同套餐学生的需求开展教学,同时也兼顾到学校的自身办学实力给与学生必要的建议选课。最终使选择文化课的学生都能升入理想的高等院校继续学习。学校针对中考招生的学生的学习情况,制定了针对不同学情的学生分成不同的班级:实验班、过渡班、艺体班等。学校要求文化课老师每周进行一次集备活动,活动中老师们交流教学经验,总结教学不足,制定教学方案,安排教学进度,提高教学成绩。
二、职业技术课程是针对参加高职考的学生开展的课程,这部分学生由于通过普通文化课升学的几率很小,学生对普通文化课基础文化类课程(语、数、英)+职业技能课程(专业、实操)。而综合高中由于近几年积累的一些经验,在学生职业技能课程中又加入了学生的职业课技能程探索,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每个模块在不同的时期分阶段实施所包含的内容也依据内容的渐进性连贯性和系统性进行安排。
综合高中普职融合教育课程模式课程体系是基于学生升学和就业的不同发展需求探索实施的,在初步实施阶段课程具体安排过程如下:
1、高一年级强化基本文化素养培养,逐步进行专业和技能引导分流。
高一的学生刚由初中转入高中学习,面临着角色转换,文化课学习强度以及高中学校新环境适应,有很多学生的心理变化起伏明显。高一阶段全体学生统一学习全部普通文化课,在学生增强基本的学科文化素养的同时通过一年的学习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有清醒的认识,不在盲目的追求不切实际的文化课升学途径,找到属于自己的发展道路。
2、高二年级具体实施专业分流,稳定专业技能学习阶段。
学校根据学生和学生家长的意向进行专业分流,开始实施分流开设:重点班、过渡班、艺体特长班、高职考专业技能班等。重点班和过渡班根据学生根据高考要求进行套餐选择,学校和年级安排各科的任课教师集中文化素养教学。
普职融合的根本出发点在于基于学生的发展需求,通过相互渗透融合,最大限度地发挥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育人价值,满足学生学业生涯发展的多元需求。因此,普职融合教育的课程中形成包含职业规划和职业指导的、系统的学生生涯规划与指导体系显得极为必要。综合高中正在初步建立学生生涯规划发展中心,建立系统的学生生涯学业规划、职业规划与指导体系,通过职业咨询和测试等探究学生的个人特征,如职业兴趣、职业能力、个性等,进而帮助每一个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业生涯发展做出更适当的选择。
参考文献
[1] 李金碧。生涯教育:基础教育不可或缺的领域[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7):15-18。
[2] 董珉,向丽,祝文慧。基础教育阶段推行职业生涯教育的问题与对策——以武汉市为个案的调查与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7(3):52-55。
[3] 黄晓玲。新时期我国高中阶段普职融通的理性审思——兼论高中教育综合化发展趋势[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1):57-61。
[4] 缪志聪。 普职融通的路用心铺才更宽[N]。 中国教育报,2014-11-25(06)。
[5] 刘丽群,朱海雁。 我国高中阶段教育普职沟通的模式选择与路径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7(1):19-23。
[6] 肖加平。 科学导向与定向培养:论普职融通课程体系的设计[J]。当代教育科学,2014(24):16-19。
[7] 张明,齐云。 普职渗透——实现双赢的实践与研究——以上海信息技术学校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合作为例[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2(14):18-20。
[8] 胡正明。 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的独特性及其实现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2015(5):91-94。
[9] 赵蒙成。普职融合课程的价值与应然追求[J]。江苏教育,2017(6):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