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段时间,随着大型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的热播,清代诗人袁枚创作的小诗《苔》一夜爆红。节目中,支教老师梁俊和贵州乌蒙山区孩子用宛如天籁的声音动情演绎了《苔》。
梁俊,原籍江西,后生活在重庆。2013年9月,梁俊和新婚的妻子来到贵州乌蒙山区石门坎的苗寨支教。石门坎的孩子,80%是苗族,天生爱好唱歌。在进山之前,梁俊就想到,预先给一些古诗词谱曲,然后教孩子们唱。他希望孩子们活在诗里,可以感受诗的美好。在梁俊支教的第一学期,孩子们唱古诗的声音就响彻山间,在他两年的支教生涯中,他教会孩子们100多首古诗词,其中50首被他谱成曲。
多维解读
1.尊重生命,勇于绽放
只要绽放光华,无论“苔花”“牡丹”,都是人间最美的风景。这首诗打动人心之处,首先在于它彰显了对人生的尊重。向我们展示了平凡之中蕴含的渴望和伟大,太阳都照不到我,并不意味着我没有我的青春、我的理想、我的精神,虽然我的花不大也不艳,但我自己依然欢乐地绽放,光彩一点儿都不输牡丹。
2.传统文化,魅力无穷
在漫长的岁月长河里,袁枚的《苔》孤独清冷了三百多年,今天因为梁老师和孩子们,因为《经典咏流传》这档节目,而在当代中国得以广泛传播,彰显了传统文化的魅力。
3.勇于创新,激活传统
“和诗以歌”,把古代诗词和当代音乐结合起来,用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唱古典诗词,这是小诗《苔》以及《经典咏流传》节目大获成功的又一个重要原因。诗和歌结合,让诗歌回到生活,完成了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歌给文字带来情绪感染,而诗给歌带来更多的表情,不仅让诗歌流传,也让歌词更有文化。
4.强化美育,精神扶贫
通过主题的拓展性深耕,一首简单的诗歌变得立体、饱满、灵动起来,打通了和当下大众的生命体验,从而引发广泛而深刻的情感共鸣。袁枚没有想到在21世纪一个叫梁俊的老师发现了《苔》这首诗的美,发现这首诗里体现的生命价值,他用新时代的生命感悟为这首诗加上了“坚韧怒放”“平凡而卓越”的注脚。
作百般新曲 唱千年词章
◎李泓冰
春节期间,一档吟唱古诗词的节目“燃”遍朋友圈。
一提诗词吟唱,我们容易想起白须长袍的宿儒,用抑扬顿挫的古调吟咏古诗,雅则雅矣,却让习惯快餐文化的今人敬而远之。而这档《经典咏流传》,不但把古诗词唱出厚重的文化情感,也注入磅礴的现代风范。中央电视台推出的这一大型文化节目,古诗词联翩而来,喷珠溅玉;学者、明星、主持人绝活迭出,回清倒影,让观者听者心魂俱醉。
李白的《将进酒》,他“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潇洒不羁,被歌者“凤凰传奇”悉心演绎,更让乐曲原创者中科院“摇滚博导”陈涌海,带着我们一起,跨越1200年,燃烧在李白“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境界,“与尔同销万古愁”。
而清代诗人袁枚的《苔》并不知名,却一夜爆红,相关视频全网播放突破4000万。“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被乡村教师梁俊和贵州大山的孩子们天籁般唱出,平凡的生命也有怒放的能量,给了观者最深的感动。一次吟唱,让一首“孤独了几百年”的小诗,被世人牢记。
这让我们恍然:现代传播并非国学天敌,反而能让古典文化插上更有力的翅膀,让更多人分享。《三字经》《木兰诗》《鹊桥仙》《枉凝眉》《梁祝》《明日歌》……连续几个晚上,这些已成中国文化符号的经典之作,被虔敬用心地重新演绎。从此,我们与中国节,我们与至亲,我们随身相携的重重叠叠情感包袱里,会更多珍藏并分享着这些被李白、秦观、曹雪芹们口角噙香涵泳过,古人今人一起吟诵过的中国气派、中国瑰宝。
我国的诗、歌、音乐,从来都缠绵相依。《诗经》的雅乐,《楚辞》的民歌元素,汉乐府丰富的音乐性,唐诗的平仄节奏,宋词、元曲的丝丝入乐,都曾令人叹为观止。而今音乐与诗词酣然重逢,让国人对古典诗词有了更丰富、更亲近、更喜悦的体验。
国学的意义,在于“传承的价值观”“文化基因”以及“独特标识”。忘记了唐诗宋词,孔子屈原,昆曲京剧,湮没了“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些“无用”的东西,中国人除了黄皮肤、黑头发,在多元的世界里,我们靠什么让五千年屹立不倒的华夏文明继续瓜瓞绵绵?我们的孩子将从哪里得到民族自信与民族魂的滋养、欣賞中华民族的伟大与曼妙?
《经典咏流传》再一次告诉我们,传统文化本身就有无穷魅力,今人只差一个爱上的机缘。如果沉迷玩王者荣耀的孩子们,在哪个晚上也能稳住心神听诵李白,曾辗转于屈原李白李清照唇齿之间的文化清香,或也会慢慢卷土重来呢!
(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2月28日,有删改)
三棱镜下看人生
◎夏 璇
雨,细细密密地在空中斜织成一张巨大的网,笼罩着一切。我落寞地坐在窗前,任凭家中电话的铃声一次次地响起。
月考的失利成为我不见任何人的理由。受不了同学满怀真诚的安慰,受不了父母一如既往的呵护,受不了亲戚们充满善意的怜惜……我宁愿他们骂我打我,让我疼痛,丢下我一个人独自悲伤。我不怪别人,只恨自己,恨自己平淡无彩,像一杯白开水,像一束惨白的阳光。
我站起身,拿起电话,那边是焦急与惊喜交错的声音。“喂,喂,是晶晶吗?”听筒中传来表姐的声音。表姐比我大六个月,成绩优异,是重点中学的佼佼者,是整个家族的骄傲。爸爸说,表姐是牡丹,我只是苔花,苔藓的花,米粒大小。哎,为什么我就不是牡丹呢?
我没说话,把话筒放在桌上,继续看着窗外。雨渐渐小了,灰色的天似乎变明亮,一株明月草在微风中摇曳。
“你在听,是吧?”话筒里传来她坚定的声音。
“姐,我现在不想说话,以后再聊。”
我刚准备挂电话,那边急促地说:“等等,别挂。我有个礼物要给你。”
我拎起话筒:“我不需要。”
“你找找,在你床头柜上的书后面,上次我悄悄放的。”
果然,一个系着淡粉蝴蝶结的银灰色方形盒子映入我的眼帘。我打开盒子,里面竟是一个三棱镜,透明且闪着光。
我对着电话说道:“这个,给我做什么?”
姐姐带着笑腔:“你看外面!”
我朝窗外看去,天不知什么时候竟偷偷地放晴了。阳光撒满了世界,那三棱镜在闪闪发光。
“来,把三棱镜放到阳光下面!”
我把三棱镜放在阳光下,一束光透过三棱镜映照在墙面上。突然,我看到了赤橙黄绿青蓝紫的五彩斑斓的颜色在墙上绽放出光彩。
“看见没有?你就是一束阳光,不要以为自己一片惨白,毫无色彩。你觉得自己平淡无彩,那是你没有把自己放到三棱镜下。”
我静静地听着,看着那阳光透过三棱镜在雪白的墙上绽放出的光彩,我的脸上露出了一个灿烂若阳光般的微笑。
是的,在三棱镜下看人生,任何生命都有七色的阳光,任何花朵都会开放,苔花又怎样?有道是:“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我放下三棱镜,走到户外,走进阳光里,我突然发现天地原来如此宽广。
简评
作者从考试失利后的自卑写起,通过生动细腻的心理活动的描写,点出自己只是“苔花”而不是牡丹的烦恼,最后以“任何花朵都会开放,苔花又怎样”引出袁枚的小诗,既完成认识的转变和主题的升华,又实现扣题之目的,构思精巧,不落俗套。
梁俊,原籍江西,后生活在重庆。2013年9月,梁俊和新婚的妻子来到贵州乌蒙山区石门坎的苗寨支教。石门坎的孩子,80%是苗族,天生爱好唱歌。在进山之前,梁俊就想到,预先给一些古诗词谱曲,然后教孩子们唱。他希望孩子们活在诗里,可以感受诗的美好。在梁俊支教的第一学期,孩子们唱古诗的声音就响彻山间,在他两年的支教生涯中,他教会孩子们100多首古诗词,其中50首被他谱成曲。
多维解读
1.尊重生命,勇于绽放
只要绽放光华,无论“苔花”“牡丹”,都是人间最美的风景。这首诗打动人心之处,首先在于它彰显了对人生的尊重。向我们展示了平凡之中蕴含的渴望和伟大,太阳都照不到我,并不意味着我没有我的青春、我的理想、我的精神,虽然我的花不大也不艳,但我自己依然欢乐地绽放,光彩一点儿都不输牡丹。
2.传统文化,魅力无穷
在漫长的岁月长河里,袁枚的《苔》孤独清冷了三百多年,今天因为梁老师和孩子们,因为《经典咏流传》这档节目,而在当代中国得以广泛传播,彰显了传统文化的魅力。
3.勇于创新,激活传统
“和诗以歌”,把古代诗词和当代音乐结合起来,用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唱古典诗词,这是小诗《苔》以及《经典咏流传》节目大获成功的又一个重要原因。诗和歌结合,让诗歌回到生活,完成了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歌给文字带来情绪感染,而诗给歌带来更多的表情,不仅让诗歌流传,也让歌词更有文化。
4.强化美育,精神扶贫
通过主题的拓展性深耕,一首简单的诗歌变得立体、饱满、灵动起来,打通了和当下大众的生命体验,从而引发广泛而深刻的情感共鸣。袁枚没有想到在21世纪一个叫梁俊的老师发现了《苔》这首诗的美,发现这首诗里体现的生命价值,他用新时代的生命感悟为这首诗加上了“坚韧怒放”“平凡而卓越”的注脚。
作百般新曲 唱千年词章
◎李泓冰
春节期间,一档吟唱古诗词的节目“燃”遍朋友圈。
一提诗词吟唱,我们容易想起白须长袍的宿儒,用抑扬顿挫的古调吟咏古诗,雅则雅矣,却让习惯快餐文化的今人敬而远之。而这档《经典咏流传》,不但把古诗词唱出厚重的文化情感,也注入磅礴的现代风范。中央电视台推出的这一大型文化节目,古诗词联翩而来,喷珠溅玉;学者、明星、主持人绝活迭出,回清倒影,让观者听者心魂俱醉。
李白的《将进酒》,他“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潇洒不羁,被歌者“凤凰传奇”悉心演绎,更让乐曲原创者中科院“摇滚博导”陈涌海,带着我们一起,跨越1200年,燃烧在李白“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境界,“与尔同销万古愁”。
而清代诗人袁枚的《苔》并不知名,却一夜爆红,相关视频全网播放突破4000万。“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被乡村教师梁俊和贵州大山的孩子们天籁般唱出,平凡的生命也有怒放的能量,给了观者最深的感动。一次吟唱,让一首“孤独了几百年”的小诗,被世人牢记。
这让我们恍然:现代传播并非国学天敌,反而能让古典文化插上更有力的翅膀,让更多人分享。《三字经》《木兰诗》《鹊桥仙》《枉凝眉》《梁祝》《明日歌》……连续几个晚上,这些已成中国文化符号的经典之作,被虔敬用心地重新演绎。从此,我们与中国节,我们与至亲,我们随身相携的重重叠叠情感包袱里,会更多珍藏并分享着这些被李白、秦观、曹雪芹们口角噙香涵泳过,古人今人一起吟诵过的中国气派、中国瑰宝。
我国的诗、歌、音乐,从来都缠绵相依。《诗经》的雅乐,《楚辞》的民歌元素,汉乐府丰富的音乐性,唐诗的平仄节奏,宋词、元曲的丝丝入乐,都曾令人叹为观止。而今音乐与诗词酣然重逢,让国人对古典诗词有了更丰富、更亲近、更喜悦的体验。
国学的意义,在于“传承的价值观”“文化基因”以及“独特标识”。忘记了唐诗宋词,孔子屈原,昆曲京剧,湮没了“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些“无用”的东西,中国人除了黄皮肤、黑头发,在多元的世界里,我们靠什么让五千年屹立不倒的华夏文明继续瓜瓞绵绵?我们的孩子将从哪里得到民族自信与民族魂的滋养、欣賞中华民族的伟大与曼妙?
《经典咏流传》再一次告诉我们,传统文化本身就有无穷魅力,今人只差一个爱上的机缘。如果沉迷玩王者荣耀的孩子们,在哪个晚上也能稳住心神听诵李白,曾辗转于屈原李白李清照唇齿之间的文化清香,或也会慢慢卷土重来呢!
(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2月28日,有删改)
三棱镜下看人生
◎夏 璇
雨,细细密密地在空中斜织成一张巨大的网,笼罩着一切。我落寞地坐在窗前,任凭家中电话的铃声一次次地响起。
月考的失利成为我不见任何人的理由。受不了同学满怀真诚的安慰,受不了父母一如既往的呵护,受不了亲戚们充满善意的怜惜……我宁愿他们骂我打我,让我疼痛,丢下我一个人独自悲伤。我不怪别人,只恨自己,恨自己平淡无彩,像一杯白开水,像一束惨白的阳光。
我站起身,拿起电话,那边是焦急与惊喜交错的声音。“喂,喂,是晶晶吗?”听筒中传来表姐的声音。表姐比我大六个月,成绩优异,是重点中学的佼佼者,是整个家族的骄傲。爸爸说,表姐是牡丹,我只是苔花,苔藓的花,米粒大小。哎,为什么我就不是牡丹呢?
我没说话,把话筒放在桌上,继续看着窗外。雨渐渐小了,灰色的天似乎变明亮,一株明月草在微风中摇曳。
“你在听,是吧?”话筒里传来她坚定的声音。
“姐,我现在不想说话,以后再聊。”
我刚准备挂电话,那边急促地说:“等等,别挂。我有个礼物要给你。”
我拎起话筒:“我不需要。”
“你找找,在你床头柜上的书后面,上次我悄悄放的。”
果然,一个系着淡粉蝴蝶结的银灰色方形盒子映入我的眼帘。我打开盒子,里面竟是一个三棱镜,透明且闪着光。
我对着电话说道:“这个,给我做什么?”
姐姐带着笑腔:“你看外面!”
我朝窗外看去,天不知什么时候竟偷偷地放晴了。阳光撒满了世界,那三棱镜在闪闪发光。
“来,把三棱镜放到阳光下面!”
我把三棱镜放在阳光下,一束光透过三棱镜映照在墙面上。突然,我看到了赤橙黄绿青蓝紫的五彩斑斓的颜色在墙上绽放出光彩。
“看见没有?你就是一束阳光,不要以为自己一片惨白,毫无色彩。你觉得自己平淡无彩,那是你没有把自己放到三棱镜下。”
我静静地听着,看着那阳光透过三棱镜在雪白的墙上绽放出的光彩,我的脸上露出了一个灿烂若阳光般的微笑。
是的,在三棱镜下看人生,任何生命都有七色的阳光,任何花朵都会开放,苔花又怎样?有道是:“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我放下三棱镜,走到户外,走进阳光里,我突然发现天地原来如此宽广。
简评
作者从考试失利后的自卑写起,通过生动细腻的心理活动的描写,点出自己只是“苔花”而不是牡丹的烦恼,最后以“任何花朵都会开放,苔花又怎样”引出袁枚的小诗,既完成认识的转变和主题的升华,又实现扣题之目的,构思精巧,不落俗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