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廉颇、蔺相如的故事,两千年来一直受到广大人民的喜爱,元曲中有高文秀的《廉颇负荆》,京剧有《将相和》,这些剧本都是根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提供的素材写成的。《史记》作者司马迁匠心地组织、使用流传下来的资料,把蔺相如和廉颇这两个历史人物,写得有血有肉、栩栩如生;安排故事情节,跌宕起伏,也都顺理合情,不愧为古代的文学名著。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廉蔺交欢”三个故事,成功地塑造了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不畏强敌、能言善辩、顾全大局、不计私怨的思想品格;同时用寥寥数语塑造了廉颇忠君爱国、勇于改过的光辉形象。这二人成了妇孺皆知、家喻户晓的人物。从历史著作的特色看,本文突出表现了两个杰出人物在特定的历史时代所起的重要的历史作用,显示出作为个体的人,怎样在时代中把握机遇,实现自我的价值,而作为文学作品的传记文学,它又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一、从叙写故事的角度看,本文有如下特色:
1.各自独立,互有关联
本文的谋篇布局,是安排三个小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廉颇交欢”,拆开来独立完整,组合起来互有关联。由于每个小故事都有它的独立完整性,情节有发展、有高潮,所以很合适改编成剧本。至于互有关联方面,如“完璧归赵”这一故事中,秦王邀请赵王到渑池会晤。由于蔺相如在“完璧归赵”的故事中已认识到秦王是一个色厉内荏、徒有其表的人,所以在渑池会上采取相应的措施,获得又一次胜利。再如由于蔺相如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会”两次斗争中克敌制胜,论功行赏,官阶不断擢升,“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引起了廉颇的强烈反感,导致了廉蔺矛盾。如此谋篇布局,真有岭断云连之妙。
2.波澜起伏,扣人心弦
写完璧归赵,秦求赵璧又不予之城,秦强而赵弱,矛盾陡起,蔺相如分析了形势,并入秦请完璧归赵,情节已趋缓和。在秦廷上,相如受欺,睨柱欲以命相搏斗,极度紧张,秦王答应相如的要求,又趋缓和。再写相如欺秦王,几被处死,情节紧张,秦王终于毕礼而归之,不再索璧,又趋缓和。秦因璧事攻赵,一波刚平,一波又起,形势再度紧张,为和好引出渑池会。总之,叙事有波澜,始终抓住贯串于事件中的矛盾冲突,围绕矛盾冲突组织材料。
二、从人物塑造的角度看,本文有如下特色:
1.选材典型,表现人物
廉颇、蔺相如所处的时代,“七雄”并峙,彼此纷争不断,赵国在“七雄”纷争局面中,为了自身的生存,自然要重视军事、外交的措施。廉颇和蔺相如,一武一文,一个是忠于赵惠文王的、富有沙场经验的宿将,一个是忠于赵惠文王的、智勇双全的外交家,两人自然成了赵国封建统治集团中举足轻重的人物。司马迁为了要表现廉颇、蔺相如的主要性格特征,不是给廉颇、蔺相如各开一张履历表,而是选择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件事来写。这三件事反映了两个矛盾:一是秦、赵两国之间的矛盾,一是廉、蔺两人之间的矛盾;前一个矛盾发展的后果,是构成后一个矛盾的原因。通过这两个矛盾冲突,廉颇和蔺相如的性格特征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2.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文章开头简明扼要交代了廉颇、蔺相如的身份、地位后,紧接着便将赵国、秦国尖锐的矛盾展示出来。正当君臣为难,矛盾无法解决之时,宦者令缪贤講述自己的亲身经历,举荐蔺相如智谋过人,从而给读者造成很强的悬念。赵王召见蔺相如后,蔺相如胸有成竹地分析了赵国、秦国的形势,得出了“宁许以负秦曲”的结论,并愿亲自出使秦国,且向赵王保证“城入赵,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这就与缪贤的举荐巧妙呼应,证明蔺相如确实是一个机智、勇敢的人,所以缪贤的举荐起到了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
3.对比映衬,相辅相成
文章一开始对廉颇与蔺相如在身份、地位上进行强烈的对比:“廉颇者赵之良将也”,“以勇气闻于诸侯”;“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二人身份一高一低,一贵一贱,从而造成强烈的反差。接下来又用赵国君臣对秦国欺诈性的来信“计未定”来衬托蔺相如的智慧过人;在“完璧归赵”一节中,作者又用秦王的贪婪与欺诈来反衬蔺相如的机智和勇敢;在“渑池之会”中,作者又用秦王的色厉内荏和窘态毕露来反衬蔺相如的大智大勇。
4.细节描写,形神兼备
在“完璧归赵”中写蔺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只寥寥数字,却十分形象地描绘出了蔺相如的神态、动作,达到形神兼备的效果。在“渑池之会”中,写蔺相如“前进击,因跪请秦王”,这里一个“前”字,一个“跪”字都十分准确地表现了蔺相如的机智、勇敢。
5.语言描写,生动传神
当蔺相如向秦王警告,“得以颈血溅大王”的时候,秦王“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相如刚强不可侮之气,跃然纸上。当蔺相如使从者护送和氏璧回赵国,在秦廷折服敌人后,“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仅用“相视而嘻”四个字,刻画秦国君臣既恼怒而又无可奈何的神情,何等巧妙!
6.主次分明,详略有别
本文是廉颇、蔺相如的合传。合传叙写人物,很难平均着笔,势必有所侧重。全文以蔺相如为主、廉颇为次。如全篇一开头即交待:“廉颇者,赵之良将也”“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在廉颇未出场前,读者已了然他在赵国是个举足轻重的人物。当蔺相如与敌人折冲于渑池之会上,廉颇“盛设兵待秦”,以实力为之做后盾。蔺相如能获得外交上的胜利,廉颇有协作配合之功,收相得益彰之效。
廉颇:“行走”在“吾”“我”之间
在古代汉语中,“吾”“我”除了语法上的区别,更有语义上的区别。“吾”是指真我,天生的、自然的、纯粹的、本真的、质朴的那个我;而“我”,是指我见,即偏执的、有成见的、不免狭隘与浅薄的、受了后天知识习气影响的我。本文通过廉颇之口,“吾”“我”并举,揭示出廉颇性格的多样性。正是这性格的多样性,使得廉颇形象更加真实可信、可敬可爱。
1.廉颇在“吾”中“行走”
作为赵人,且出名门,爱国就是廉颇自然的、本真的情感。正是这种情感,使“以勇气闻于诸侯”的“赵之良将”廉颇,一心为赵王谋,一切为赵国立。正是这“一心”“一切”使他显示出大胆识、大忠勇。
渑池会前,廉颇蔺相如力劝赵王前往。“赵王遂行。相如从。廉颇送至境,与王诀曰:……”有人对这段话这样评论道:“人只知廉颇善用兵,能战胜攻取耳,亦未足以尽廉颇;观其与赵王诀,如期不还,请立太子以绝秦望之语,深得古人社稷为重之旨,非大胆识,不敢出此言,非大忠勇不敢任此事。”正是这爱国情感,使廉颇必须考虑周全、安排周密、深谋远虑,说常人所不敢说,做常人所不敢做。这也显示出廉颇纯粹、本真、质朴的性格。
渑池会后,廉颇虽对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心存不满,毫不隐讳地说:“我见相如,必辱之。”听到相如“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的一番话之后羞愧万分。堂堂一位大将竟然“肉袒负荆,因宾客至相如门谢罪”。其真诚坦率、勇于改过的精神感人肺腑。他前倨后恭的行为、刎颈之交的赤诚,足见其心底坦荡、一片赤子之心。其实这正是他爱国精神的集中体现。
2.廉颇在“我”中“行走”
一见“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就“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这又显示出廉颇鲁莽妄为、意气行事、不计后果的偏执性格。后来“赵孝成王卒,子悼襄王立,使乐乘代廉颇。廉颇怒,攻乐乘,乐乘走。廉颇遂奔魏之大梁。”由于廉颇意气行事、鲁莽妄为、不计后果,导致自己客死异邦。这不能不说是他为自己鲁莽妄为的偏执性格所付出的代价。
表现廉颇负气好胜、居功自傲、心胸狭隘、举止浅薄的言行也是散见于列传中,与表现廉颇性格的另一面相互穿插。
廉颇性格中虽然有“我”的一面,但这不是主流,它只是对其性格的补充而已。同时这很“我”的一面与其“吾”的一面又有着某种联系。廉颇“行走”在“吾”“我”之间。这使得廉颇的形象更加立体全面。
《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廉颇的形象虽然没有蔺相如形象那样丰满,甚至有一种为相如作陪衬的感觉,但一点也不渺小,相反同蔺相如形象一样伟大。司马迁通过廉颇之口,“吾”“我”并举,突出“吾”“我”的区别,展示了廉颇性格的多样性。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廉蔺交欢”三个故事,成功地塑造了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不畏强敌、能言善辩、顾全大局、不计私怨的思想品格;同时用寥寥数语塑造了廉颇忠君爱国、勇于改过的光辉形象。这二人成了妇孺皆知、家喻户晓的人物。从历史著作的特色看,本文突出表现了两个杰出人物在特定的历史时代所起的重要的历史作用,显示出作为个体的人,怎样在时代中把握机遇,实现自我的价值,而作为文学作品的传记文学,它又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一、从叙写故事的角度看,本文有如下特色:
1.各自独立,互有关联
本文的谋篇布局,是安排三个小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廉颇交欢”,拆开来独立完整,组合起来互有关联。由于每个小故事都有它的独立完整性,情节有发展、有高潮,所以很合适改编成剧本。至于互有关联方面,如“完璧归赵”这一故事中,秦王邀请赵王到渑池会晤。由于蔺相如在“完璧归赵”的故事中已认识到秦王是一个色厉内荏、徒有其表的人,所以在渑池会上采取相应的措施,获得又一次胜利。再如由于蔺相如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会”两次斗争中克敌制胜,论功行赏,官阶不断擢升,“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引起了廉颇的强烈反感,导致了廉蔺矛盾。如此谋篇布局,真有岭断云连之妙。
2.波澜起伏,扣人心弦
写完璧归赵,秦求赵璧又不予之城,秦强而赵弱,矛盾陡起,蔺相如分析了形势,并入秦请完璧归赵,情节已趋缓和。在秦廷上,相如受欺,睨柱欲以命相搏斗,极度紧张,秦王答应相如的要求,又趋缓和。再写相如欺秦王,几被处死,情节紧张,秦王终于毕礼而归之,不再索璧,又趋缓和。秦因璧事攻赵,一波刚平,一波又起,形势再度紧张,为和好引出渑池会。总之,叙事有波澜,始终抓住贯串于事件中的矛盾冲突,围绕矛盾冲突组织材料。
二、从人物塑造的角度看,本文有如下特色:
1.选材典型,表现人物
廉颇、蔺相如所处的时代,“七雄”并峙,彼此纷争不断,赵国在“七雄”纷争局面中,为了自身的生存,自然要重视军事、外交的措施。廉颇和蔺相如,一武一文,一个是忠于赵惠文王的、富有沙场经验的宿将,一个是忠于赵惠文王的、智勇双全的外交家,两人自然成了赵国封建统治集团中举足轻重的人物。司马迁为了要表现廉颇、蔺相如的主要性格特征,不是给廉颇、蔺相如各开一张履历表,而是选择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件事来写。这三件事反映了两个矛盾:一是秦、赵两国之间的矛盾,一是廉、蔺两人之间的矛盾;前一个矛盾发展的后果,是构成后一个矛盾的原因。通过这两个矛盾冲突,廉颇和蔺相如的性格特征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2.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文章开头简明扼要交代了廉颇、蔺相如的身份、地位后,紧接着便将赵国、秦国尖锐的矛盾展示出来。正当君臣为难,矛盾无法解决之时,宦者令缪贤講述自己的亲身经历,举荐蔺相如智谋过人,从而给读者造成很强的悬念。赵王召见蔺相如后,蔺相如胸有成竹地分析了赵国、秦国的形势,得出了“宁许以负秦曲”的结论,并愿亲自出使秦国,且向赵王保证“城入赵,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这就与缪贤的举荐巧妙呼应,证明蔺相如确实是一个机智、勇敢的人,所以缪贤的举荐起到了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
3.对比映衬,相辅相成
文章一开始对廉颇与蔺相如在身份、地位上进行强烈的对比:“廉颇者赵之良将也”,“以勇气闻于诸侯”;“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二人身份一高一低,一贵一贱,从而造成强烈的反差。接下来又用赵国君臣对秦国欺诈性的来信“计未定”来衬托蔺相如的智慧过人;在“完璧归赵”一节中,作者又用秦王的贪婪与欺诈来反衬蔺相如的机智和勇敢;在“渑池之会”中,作者又用秦王的色厉内荏和窘态毕露来反衬蔺相如的大智大勇。
4.细节描写,形神兼备
在“完璧归赵”中写蔺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只寥寥数字,却十分形象地描绘出了蔺相如的神态、动作,达到形神兼备的效果。在“渑池之会”中,写蔺相如“前进击,因跪请秦王”,这里一个“前”字,一个“跪”字都十分准确地表现了蔺相如的机智、勇敢。
5.语言描写,生动传神
当蔺相如向秦王警告,“得以颈血溅大王”的时候,秦王“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相如刚强不可侮之气,跃然纸上。当蔺相如使从者护送和氏璧回赵国,在秦廷折服敌人后,“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仅用“相视而嘻”四个字,刻画秦国君臣既恼怒而又无可奈何的神情,何等巧妙!
6.主次分明,详略有别
本文是廉颇、蔺相如的合传。合传叙写人物,很难平均着笔,势必有所侧重。全文以蔺相如为主、廉颇为次。如全篇一开头即交待:“廉颇者,赵之良将也”“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在廉颇未出场前,读者已了然他在赵国是个举足轻重的人物。当蔺相如与敌人折冲于渑池之会上,廉颇“盛设兵待秦”,以实力为之做后盾。蔺相如能获得外交上的胜利,廉颇有协作配合之功,收相得益彰之效。
廉颇:“行走”在“吾”“我”之间
在古代汉语中,“吾”“我”除了语法上的区别,更有语义上的区别。“吾”是指真我,天生的、自然的、纯粹的、本真的、质朴的那个我;而“我”,是指我见,即偏执的、有成见的、不免狭隘与浅薄的、受了后天知识习气影响的我。本文通过廉颇之口,“吾”“我”并举,揭示出廉颇性格的多样性。正是这性格的多样性,使得廉颇形象更加真实可信、可敬可爱。
1.廉颇在“吾”中“行走”
作为赵人,且出名门,爱国就是廉颇自然的、本真的情感。正是这种情感,使“以勇气闻于诸侯”的“赵之良将”廉颇,一心为赵王谋,一切为赵国立。正是这“一心”“一切”使他显示出大胆识、大忠勇。
渑池会前,廉颇蔺相如力劝赵王前往。“赵王遂行。相如从。廉颇送至境,与王诀曰:……”有人对这段话这样评论道:“人只知廉颇善用兵,能战胜攻取耳,亦未足以尽廉颇;观其与赵王诀,如期不还,请立太子以绝秦望之语,深得古人社稷为重之旨,非大胆识,不敢出此言,非大忠勇不敢任此事。”正是这爱国情感,使廉颇必须考虑周全、安排周密、深谋远虑,说常人所不敢说,做常人所不敢做。这也显示出廉颇纯粹、本真、质朴的性格。
渑池会后,廉颇虽对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心存不满,毫不隐讳地说:“我见相如,必辱之。”听到相如“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的一番话之后羞愧万分。堂堂一位大将竟然“肉袒负荆,因宾客至相如门谢罪”。其真诚坦率、勇于改过的精神感人肺腑。他前倨后恭的行为、刎颈之交的赤诚,足见其心底坦荡、一片赤子之心。其实这正是他爱国精神的集中体现。
2.廉颇在“我”中“行走”
一见“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就“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这又显示出廉颇鲁莽妄为、意气行事、不计后果的偏执性格。后来“赵孝成王卒,子悼襄王立,使乐乘代廉颇。廉颇怒,攻乐乘,乐乘走。廉颇遂奔魏之大梁。”由于廉颇意气行事、鲁莽妄为、不计后果,导致自己客死异邦。这不能不说是他为自己鲁莽妄为的偏执性格所付出的代价。
表现廉颇负气好胜、居功自傲、心胸狭隘、举止浅薄的言行也是散见于列传中,与表现廉颇性格的另一面相互穿插。
廉颇性格中虽然有“我”的一面,但这不是主流,它只是对其性格的补充而已。同时这很“我”的一面与其“吾”的一面又有着某种联系。廉颇“行走”在“吾”“我”之间。这使得廉颇的形象更加立体全面。
《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廉颇的形象虽然没有蔺相如形象那样丰满,甚至有一种为相如作陪衬的感觉,但一点也不渺小,相反同蔺相如形象一样伟大。司马迁通过廉颇之口,“吾”“我”并举,突出“吾”“我”的区别,展示了廉颇性格的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