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众所周知,罗斯福与戴高乐两人的关系并不好。怎么不好呢?
1943年1月14日到23日,美国总统罗斯福与英国首相丘吉尔在摩洛哥的卡萨布兰卡举行了一次秘密会晤,目的是为讨论未来法国的政治制度。当时“自由法国”的领导人戴高乐也参加了这次会谈。这是罗斯福与戴高乐的第一次见面。但两人聊得很不投机,后来有人形容他们这次谈话就如同是“聋子的对话”,意谓二人都听不迸对方的话,全是在那里各说各的。
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原来,罗斯福感到戴高乐这个人是头倔驴,不容易被控制,野心还特别大。先不说他不是民选出来的法国领导人,就说他和他的“自由法国”,都已经寄人篱下了,吃的用的基本都是别人的,可他还老是端着一个大国领导人的架子。这与美国想要在战后控制欧洲的企图格格不入。
罗斯福本来是想扶持贝当元帅的维希政府的二号人物,代总理、外交部长、海军元帅达尔朗成为战后法国的总统,根本无视戴高尔的“自由法国”的存在。他还多次在讲话中谈到“自由法国”只是个政治组织,而非一个国家。所以,此前罗斯福经常会绕开“自由法国”,与维希政府打交道,比如在北非的登陆行动上,罗斯福干脆没告诉戴高乐,使得戴高乐大为光火。
这次会谈,罗斯福本来也是想叫达尔朗来参加的,可是达尔朗在不到20天前(1942年12月24日)在阿尔及尔被暗杀了。戴高乐本来乐观地以为,这下稳了。哪知罗斯福又想扶植时任北非法军司令、陆军上将吉罗为战后法国领导人。于是,戴高乐跟罗斯福玩起了舆论战,求助新闻界等对罗斯福进行了指责,说他想要分裂法国。罗斯福为了平息舆论,不得不在去德黑兰开会的路上,特意邀请裁高乐到卡萨布兰卡与吉罗会晤,以证明自己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团结法国。哪知,耿直的戴高乐,竟直接拒绝了。这就让罗斯福感到脸上很无光,于是,他就逼丘吉尔向戴高乐施压,戴高乐无奈,只得屈从,来到卡萨布兰卡。
因为戴高乐是带着气来的,罗斯福又一如既往地对戴高乐充满偏见,所以,两人的谈话成为“聋子的对话”,也就不奇怪了。盡管罗斯福对戴高乐充满偏见,但鉴于戴高乐在法国人民心目的崇高威望,又不得不与之合作。
1944年7月6日,戴高乐访问了美国。但罗斯福心结未除,还是在台面以下做了一些小动作。比如,没有按照迎接国家元首的鸣放21响礼炮的规格来迎接他,而只是以迎接高级军事人员的规格鸣放了17响礼炮。双方会晤时,罗斯福仍坚持说“戴高乐委员会不能代表法国临时政府”,还说白宫目前还不能承认戴高乐的法国政府。然而,戴高乐的访美,却又掀起了一股支持戴高乐的风潮,迫使白宫最后不得不做出让步,承认了戴高乐政府,戴高乐当然是十分高兴,但罗斯福却只默默地咽下这杯苦酒。后来,罗斯福又想在阿尔及尔同戴高乐会晤,也被戴高乐无情地拒绝了……
从此,两位政治家的关系就降至了冰点。但客观地讲,也正是由于戴高乐所代表的法国一直保有的这份大法兰西的傲骄,才让法国在战后,保持了它在欧洲的大国地位。1945年4月12日,罗斯福去世,戴高乐还发来了唁电,称“罗斯福自始至终都是法国的朋友,法兰西赞赏他、爱戴他……”
参考资料《罗斯福传》
1943年1月14日到23日,美国总统罗斯福与英国首相丘吉尔在摩洛哥的卡萨布兰卡举行了一次秘密会晤,目的是为讨论未来法国的政治制度。当时“自由法国”的领导人戴高乐也参加了这次会谈。这是罗斯福与戴高乐的第一次见面。但两人聊得很不投机,后来有人形容他们这次谈话就如同是“聋子的对话”,意谓二人都听不迸对方的话,全是在那里各说各的。
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原来,罗斯福感到戴高乐这个人是头倔驴,不容易被控制,野心还特别大。先不说他不是民选出来的法国领导人,就说他和他的“自由法国”,都已经寄人篱下了,吃的用的基本都是别人的,可他还老是端着一个大国领导人的架子。这与美国想要在战后控制欧洲的企图格格不入。
罗斯福本来是想扶持贝当元帅的维希政府的二号人物,代总理、外交部长、海军元帅达尔朗成为战后法国的总统,根本无视戴高尔的“自由法国”的存在。他还多次在讲话中谈到“自由法国”只是个政治组织,而非一个国家。所以,此前罗斯福经常会绕开“自由法国”,与维希政府打交道,比如在北非的登陆行动上,罗斯福干脆没告诉戴高乐,使得戴高乐大为光火。
这次会谈,罗斯福本来也是想叫达尔朗来参加的,可是达尔朗在不到20天前(1942年12月24日)在阿尔及尔被暗杀了。戴高乐本来乐观地以为,这下稳了。哪知罗斯福又想扶植时任北非法军司令、陆军上将吉罗为战后法国领导人。于是,戴高乐跟罗斯福玩起了舆论战,求助新闻界等对罗斯福进行了指责,说他想要分裂法国。罗斯福为了平息舆论,不得不在去德黑兰开会的路上,特意邀请裁高乐到卡萨布兰卡与吉罗会晤,以证明自己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团结法国。哪知,耿直的戴高乐,竟直接拒绝了。这就让罗斯福感到脸上很无光,于是,他就逼丘吉尔向戴高乐施压,戴高乐无奈,只得屈从,来到卡萨布兰卡。
因为戴高乐是带着气来的,罗斯福又一如既往地对戴高乐充满偏见,所以,两人的谈话成为“聋子的对话”,也就不奇怪了。盡管罗斯福对戴高乐充满偏见,但鉴于戴高乐在法国人民心目的崇高威望,又不得不与之合作。
1944年7月6日,戴高乐访问了美国。但罗斯福心结未除,还是在台面以下做了一些小动作。比如,没有按照迎接国家元首的鸣放21响礼炮的规格来迎接他,而只是以迎接高级军事人员的规格鸣放了17响礼炮。双方会晤时,罗斯福仍坚持说“戴高乐委员会不能代表法国临时政府”,还说白宫目前还不能承认戴高乐的法国政府。然而,戴高乐的访美,却又掀起了一股支持戴高乐的风潮,迫使白宫最后不得不做出让步,承认了戴高乐政府,戴高乐当然是十分高兴,但罗斯福却只默默地咽下这杯苦酒。后来,罗斯福又想在阿尔及尔同戴高乐会晤,也被戴高乐无情地拒绝了……
从此,两位政治家的关系就降至了冰点。但客观地讲,也正是由于戴高乐所代表的法国一直保有的这份大法兰西的傲骄,才让法国在战后,保持了它在欧洲的大国地位。1945年4月12日,罗斯福去世,戴高乐还发来了唁电,称“罗斯福自始至终都是法国的朋友,法兰西赞赏他、爱戴他……”
参考资料《罗斯福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