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2014年11月,首届中国(苏州)民间艺术博览会盛大开幕,使关于民间工艺美术保护与传承的话题聚焦于承办地苏州。本文主要从当地政府的大力扶持、教育资源的整合、传承人及相关机构的自主沿革、社会各界力量的关注等方面加以思考,以期从这座经济腾飞的现代化城市对于传统民间工艺的“态度”中梳理出值得人们思考与借鉴的宝贵经验。
关键词:民间工艺美术 活态传承 中国民间艺术博览会 苏州
在当代中国语境下,传统民间工艺美术的魅力“复兴”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之一,将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活态”传承业已成为共识。2014年11月,首届中国(苏州)民间艺术博览会盛大开幕,使这一话题聚焦于承办地苏州,这座经济腾飞的现代化城市对于民间工艺美术的“态度”值得人们思考与借鉴。
“民间工艺美术是指在宫廷美术、宗教美术和文人美术以外,由广大民众自发创造、享用并传承的美术。”[1]面对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浪潮,传统的民间工艺美术日渐式微,且常与遭遇瓶颈、固步自封、频临失传等词汇联系在一起。苏州作为本身拥有众多工艺美术种类,艺术水平极高,大师能人云集的“宝地”也或多或少面临这样的境遇,且在上个世纪后期,显得尤为突出。的确,与历史上的辉煌,尤其是明清时期的鼎盛状态相比,在现代化的今天,那些与我们水土相系的民族民间文化就如同公路旁一位落寞的步行者,虽然也有着前进的愿望与急行的豪迈,却无法摆脱一份力不从心的无奈。所幸,在物质水平飞速发展的同时,人们又回过头将目光给予这些与我们精神生活息息相关的民族民间文化。对于民间工艺美术的传承与开发也已成为与城市发展互动双赢的重要命题。苏州正是其中的“先行者”,而“活态传承”亦是其中的关键词。
我们期盼古老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在今天仍然年轻,依旧能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巨大作用。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只是纯粹地继承,将之视为古董文物般赞叹、缅怀是远远不够的。我们不止要让这些传统文化被动地适应现代社会,更要让它们主动利用好现代因素,从中找出文化变迁的规律,达到与现代社会的全面和谐。 “活态传承”就字面含义而言即“动态”化的继承与发展,是相对于馆藏展示、图文记录等“静态”保护方式而言的灵活多样、全面深层的传承理念与方式。活态传承不仅要保护民间工艺美术作品及技艺本身,还要保护其赖以生存的自然、经济和社会等生态环境。
正是保持着“活态传承”的理念和实践,苏州地区的传统民间工艺美术近些年的发展态势良好,许多种类都呈现出“老树新芽”的面貌。2014年11月下旬,以“传承、弘扬、繁荣”为主题的首届中国(苏州)民间艺术博览会在江苏苏州国际博览中心成功举办。据报道,“来自全国各地的千余个民间艺术精品展位和3000余名民间文艺家作品参展,涵盖民间文艺10大类近百个品种,并同时举办了第十二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民间工艺美术作品奖的评奖活动”。[2]其中,苏州展区的作品以门类众多、水平超群、原创程度高等特点引人注目——发绣、缂丝、玉雕、面塑、盆景、乐器、金砖、船模、草编、树叶画等等百花齐放;多位大师级人物率队进行创新表演——俨然一场民族民间文化的“嘉年华”。据初步统计,博览会召开的四天时间共吸引了近20万人次进场参观。苏州民间工艺美术的创作主体和接受客体都表现出了较强的热情。苏州在这一领域的活态保护工作成效可见一斑,这是全方位、多层次综合因素作用的共同结果。
政府重视、政策推动、依法管理是民间工艺美术活态传承的扎实根基和有力保障。作为国务院首批公布的 24 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苏州在这一方面略占优势。早在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期,这一问题已经引起相关政府和众多有识之士的关注。在对苏州市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进行全面普查、确认、登记、立档的基础上,市委、市政府印发了《“文化苏州”行动计划》,把传统工艺美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内容列入了打造“文化苏州”的一个重要方面。[3]2004年4月,苏州市被文化部、财政部等确定为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综合性试点,这标志着苏州的民族民间文化价值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和社会的普遍认同,也为苏州的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作带来了契机。除此之外,苏州市人大、市政府亦组织起草制定了《苏州市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办法》、《苏州市昆曲遗产保护办法》、《苏州市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为民族民间文化搭建起法律法规及政策保障体系。所有这些行动都已力证苏州这场自上而下的“复兴”运动充满决心和实力。在政府扶持与推动下,苏州不仅继续完善或建设相关博物馆、艺术馆或研究机构,还不懈建立文化生态保护区,申报文化艺术之乡等;经常举办各类与民间工艺美术相关的节日、盛典、比赛;开发制作、展示、销售主题旅游项目和富有特色且较为高端的旅游纪念品;当然,对传承人(或机构)的扶持和资助也是工作重点。2007年底,原市文广局与财政局共同制定出台了《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命名与资助暂行办法》,使此项工作有章可循。苏州市的保护工作向着科学化、网络化、法制化的方向良性发展。
借力当地教育机构与学术力量,提升民间工艺美术格调与层次,产学研一体,为民间工艺美术的活态传承提供文化依托和智力保障。苏州拥有较为完备的教育体系与资源,结合素质教育内容,推动传统民间工艺美术进课堂入校园,提高社会参与保护的广度和深度,培养传统工艺美术的爱好者和继承者势在必行。民间工艺美术本身具备极强的艺术生命力与历史价值,其思想内涵、意韵表现、美感形式对诸如艺术设计等多种专业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即便在非艺术专业或中小学基础教学中开设适量的相关课程,例如将刺绣、草编、泥塑等内容融入特色手工课堂也可以产生积极影响。2014年11月,由苏州檀香扇厂有限公司精心组织安排的“与苏扇技艺零距离”公益活动在苏州工艺美术博物馆拉开帷幕。来自苏州市金阊外国语实验学校的40多名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接受了一次传统文化的熏陶,通过对檀香扇具体工艺的认知和艺术性的感受,激发学生对于“家在苏州,热爱文化”的理解。同时,借力于高校的创新能力和科研力量更是其活态传承的重要出路,例如原苏州市工艺美术局早于2001年就将所属的“桃花坞木刻年画社”(企业名称及相关品牌)划拨给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划转后,苏州工艺美院组织了一次全国性的“桃花坞木刻年画学术研讨会”,并利用学院的专业优势和人才优势,对桃花坞木刻年画进行系统的整理和产品研发,更将桃花坞木刻年画的内容列入相关专业的教学内容,为培养苏州年画的后继人才做出了一定贡献。自此,桃花坞木刻年画的生存境遇改善,在国内同类型年画行业中走出了一条时尚、品味、创新之路。借助高校资源建立民间工艺美术的研究所、大师工作室和培训机构等也是有效尝试。除此之外,苏州文化界每年都有大量与民间工艺美术相关的学术论文发表、专项课题立项,更有若干内容详实、装帧精美的著作出版,其中不乏充满思辨光辉和创新观点的科研成果,为该领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深厚的文化支撑。 民间工艺美术的活态传承还必须依靠传承人或传承机构的自主发力,以手艺的精湛和形式的创新为基础,稳中求变、细分需求、适应市场。苏州的琢玉文化起源于旧石器时代,距今已有一万多年的历史,其工艺水平在全国也是首屈一指。早在清道光时阊门外就有玉作坊二百多家。而今天,它与市场的结合则更为紧密。苏州大街小巷分布各种诸如“美石坊”、“石头记”、个人琢玉工作室等“前店后坊”式店铺。在政府扶持和社会力量协助的大环境下,如何借助东风、找准定位,设计出新,在竞争中凭借精湛工艺或高性价比脱颖而出是手艺人本身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苏州的制扇工艺在全国也是闻名遐迩。明代唐寅、文征明、仇英都曾绘制过扇面。而今,那些山山水水、美女佳人在扇面上依然活跃的同时,一些运用传统技艺又体现时尚之风的工艺新品也层出不穷。为迎合年轻人的口味,或远销韩国、日本等地,苏扇装饰与抽象、卡通等图案结合。依然是檀香阵阵,但却获得了更广阔的表现形式与更多的消费者。有人质疑,我们的民族民间文化在市场化的过程中是否会走向歧途,从而失去其精神灵魂,成为徒有民族民间文化外表的“速食”商品?是被市场化浪潮“掀翻”还是走出一条不落俗套的阳光小道,这需要工艺美术继承者或机构的甄别能力、长远目光、创造思维和艺术情怀。
除此之外,其它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或个人的助力亦是民间工艺美术活态生存与发展的星火力量,不容忽视。从苏州民间工艺美术的发展轨迹中,我们看到,所有貌似与传统大相径庭的现代化因素都不应成为它们日渐黯淡的原因。在一个更加完善、先进与便利的社会中,所有积极的民族民间文化拥有了一张更加宽广和舒适的温床。一方面,现代可以融入传统,使传统更具活力与生命力;另一方面,传统也能注入现代,使现代更富底蕴与薄发之力。
民间工艺美术这棵千年大树正在吸取新时代的养分,蔓生着属于这个时代的枝藤。因为有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意识到,巩固民族性根基和民间的本土特色是我们不断发展的优势所在。让我们正视民族民间文化所面临的困境与危机,同时也树立应有的信心,看到传统与现代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看到它们根与叶、水与鱼的关系,并运用活态传承的理念更好地继承与弘扬它们,让这位路旁的“步行者”及时搭上现代社会的“顺风车”。
注释:
[1]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357
[2]消息摘自“新华网”2014年11月21日新闻《首届中国(苏州)民间艺术博览会开幕》
[3]相关政策信息摘自“中国苏州”政府网站。
参考文献:
[1]王献忠.中国文化与现代文明[M].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1991
[2]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3]祁庆富.存续“活态传承”是衡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式合理性的基本准则[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05)
[4]本报评论员. 活态传承 活在当下[N].中国文化报,2012-06-11-002
[5]叶原.“活态保护”理念中的抵触之处及解决之道[J].美术观察,2014(10)
作者简介:
邵陆芸,设计艺术学硕士,湖州师范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为工艺美术理论、平面设计及理论研究等。
韩 超,设计艺术学博士,湖州师范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为工艺美术理论、平面设计及理论研究等。
关键词:民间工艺美术 活态传承 中国民间艺术博览会 苏州
在当代中国语境下,传统民间工艺美术的魅力“复兴”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之一,将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活态”传承业已成为共识。2014年11月,首届中国(苏州)民间艺术博览会盛大开幕,使这一话题聚焦于承办地苏州,这座经济腾飞的现代化城市对于民间工艺美术的“态度”值得人们思考与借鉴。
“民间工艺美术是指在宫廷美术、宗教美术和文人美术以外,由广大民众自发创造、享用并传承的美术。”[1]面对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浪潮,传统的民间工艺美术日渐式微,且常与遭遇瓶颈、固步自封、频临失传等词汇联系在一起。苏州作为本身拥有众多工艺美术种类,艺术水平极高,大师能人云集的“宝地”也或多或少面临这样的境遇,且在上个世纪后期,显得尤为突出。的确,与历史上的辉煌,尤其是明清时期的鼎盛状态相比,在现代化的今天,那些与我们水土相系的民族民间文化就如同公路旁一位落寞的步行者,虽然也有着前进的愿望与急行的豪迈,却无法摆脱一份力不从心的无奈。所幸,在物质水平飞速发展的同时,人们又回过头将目光给予这些与我们精神生活息息相关的民族民间文化。对于民间工艺美术的传承与开发也已成为与城市发展互动双赢的重要命题。苏州正是其中的“先行者”,而“活态传承”亦是其中的关键词。
我们期盼古老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在今天仍然年轻,依旧能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巨大作用。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只是纯粹地继承,将之视为古董文物般赞叹、缅怀是远远不够的。我们不止要让这些传统文化被动地适应现代社会,更要让它们主动利用好现代因素,从中找出文化变迁的规律,达到与现代社会的全面和谐。 “活态传承”就字面含义而言即“动态”化的继承与发展,是相对于馆藏展示、图文记录等“静态”保护方式而言的灵活多样、全面深层的传承理念与方式。活态传承不仅要保护民间工艺美术作品及技艺本身,还要保护其赖以生存的自然、经济和社会等生态环境。
正是保持着“活态传承”的理念和实践,苏州地区的传统民间工艺美术近些年的发展态势良好,许多种类都呈现出“老树新芽”的面貌。2014年11月下旬,以“传承、弘扬、繁荣”为主题的首届中国(苏州)民间艺术博览会在江苏苏州国际博览中心成功举办。据报道,“来自全国各地的千余个民间艺术精品展位和3000余名民间文艺家作品参展,涵盖民间文艺10大类近百个品种,并同时举办了第十二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民间工艺美术作品奖的评奖活动”。[2]其中,苏州展区的作品以门类众多、水平超群、原创程度高等特点引人注目——发绣、缂丝、玉雕、面塑、盆景、乐器、金砖、船模、草编、树叶画等等百花齐放;多位大师级人物率队进行创新表演——俨然一场民族民间文化的“嘉年华”。据初步统计,博览会召开的四天时间共吸引了近20万人次进场参观。苏州民间工艺美术的创作主体和接受客体都表现出了较强的热情。苏州在这一领域的活态保护工作成效可见一斑,这是全方位、多层次综合因素作用的共同结果。
政府重视、政策推动、依法管理是民间工艺美术活态传承的扎实根基和有力保障。作为国务院首批公布的 24 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苏州在这一方面略占优势。早在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期,这一问题已经引起相关政府和众多有识之士的关注。在对苏州市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进行全面普查、确认、登记、立档的基础上,市委、市政府印发了《“文化苏州”行动计划》,把传统工艺美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内容列入了打造“文化苏州”的一个重要方面。[3]2004年4月,苏州市被文化部、财政部等确定为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综合性试点,这标志着苏州的民族民间文化价值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和社会的普遍认同,也为苏州的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作带来了契机。除此之外,苏州市人大、市政府亦组织起草制定了《苏州市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办法》、《苏州市昆曲遗产保护办法》、《苏州市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为民族民间文化搭建起法律法规及政策保障体系。所有这些行动都已力证苏州这场自上而下的“复兴”运动充满决心和实力。在政府扶持与推动下,苏州不仅继续完善或建设相关博物馆、艺术馆或研究机构,还不懈建立文化生态保护区,申报文化艺术之乡等;经常举办各类与民间工艺美术相关的节日、盛典、比赛;开发制作、展示、销售主题旅游项目和富有特色且较为高端的旅游纪念品;当然,对传承人(或机构)的扶持和资助也是工作重点。2007年底,原市文广局与财政局共同制定出台了《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命名与资助暂行办法》,使此项工作有章可循。苏州市的保护工作向着科学化、网络化、法制化的方向良性发展。
借力当地教育机构与学术力量,提升民间工艺美术格调与层次,产学研一体,为民间工艺美术的活态传承提供文化依托和智力保障。苏州拥有较为完备的教育体系与资源,结合素质教育内容,推动传统民间工艺美术进课堂入校园,提高社会参与保护的广度和深度,培养传统工艺美术的爱好者和继承者势在必行。民间工艺美术本身具备极强的艺术生命力与历史价值,其思想内涵、意韵表现、美感形式对诸如艺术设计等多种专业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即便在非艺术专业或中小学基础教学中开设适量的相关课程,例如将刺绣、草编、泥塑等内容融入特色手工课堂也可以产生积极影响。2014年11月,由苏州檀香扇厂有限公司精心组织安排的“与苏扇技艺零距离”公益活动在苏州工艺美术博物馆拉开帷幕。来自苏州市金阊外国语实验学校的40多名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接受了一次传统文化的熏陶,通过对檀香扇具体工艺的认知和艺术性的感受,激发学生对于“家在苏州,热爱文化”的理解。同时,借力于高校的创新能力和科研力量更是其活态传承的重要出路,例如原苏州市工艺美术局早于2001年就将所属的“桃花坞木刻年画社”(企业名称及相关品牌)划拨给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划转后,苏州工艺美院组织了一次全国性的“桃花坞木刻年画学术研讨会”,并利用学院的专业优势和人才优势,对桃花坞木刻年画进行系统的整理和产品研发,更将桃花坞木刻年画的内容列入相关专业的教学内容,为培养苏州年画的后继人才做出了一定贡献。自此,桃花坞木刻年画的生存境遇改善,在国内同类型年画行业中走出了一条时尚、品味、创新之路。借助高校资源建立民间工艺美术的研究所、大师工作室和培训机构等也是有效尝试。除此之外,苏州文化界每年都有大量与民间工艺美术相关的学术论文发表、专项课题立项,更有若干内容详实、装帧精美的著作出版,其中不乏充满思辨光辉和创新观点的科研成果,为该领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深厚的文化支撑。 民间工艺美术的活态传承还必须依靠传承人或传承机构的自主发力,以手艺的精湛和形式的创新为基础,稳中求变、细分需求、适应市场。苏州的琢玉文化起源于旧石器时代,距今已有一万多年的历史,其工艺水平在全国也是首屈一指。早在清道光时阊门外就有玉作坊二百多家。而今天,它与市场的结合则更为紧密。苏州大街小巷分布各种诸如“美石坊”、“石头记”、个人琢玉工作室等“前店后坊”式店铺。在政府扶持和社会力量协助的大环境下,如何借助东风、找准定位,设计出新,在竞争中凭借精湛工艺或高性价比脱颖而出是手艺人本身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苏州的制扇工艺在全国也是闻名遐迩。明代唐寅、文征明、仇英都曾绘制过扇面。而今,那些山山水水、美女佳人在扇面上依然活跃的同时,一些运用传统技艺又体现时尚之风的工艺新品也层出不穷。为迎合年轻人的口味,或远销韩国、日本等地,苏扇装饰与抽象、卡通等图案结合。依然是檀香阵阵,但却获得了更广阔的表现形式与更多的消费者。有人质疑,我们的民族民间文化在市场化的过程中是否会走向歧途,从而失去其精神灵魂,成为徒有民族民间文化外表的“速食”商品?是被市场化浪潮“掀翻”还是走出一条不落俗套的阳光小道,这需要工艺美术继承者或机构的甄别能力、长远目光、创造思维和艺术情怀。
除此之外,其它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或个人的助力亦是民间工艺美术活态生存与发展的星火力量,不容忽视。从苏州民间工艺美术的发展轨迹中,我们看到,所有貌似与传统大相径庭的现代化因素都不应成为它们日渐黯淡的原因。在一个更加完善、先进与便利的社会中,所有积极的民族民间文化拥有了一张更加宽广和舒适的温床。一方面,现代可以融入传统,使传统更具活力与生命力;另一方面,传统也能注入现代,使现代更富底蕴与薄发之力。
民间工艺美术这棵千年大树正在吸取新时代的养分,蔓生着属于这个时代的枝藤。因为有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意识到,巩固民族性根基和民间的本土特色是我们不断发展的优势所在。让我们正视民族民间文化所面临的困境与危机,同时也树立应有的信心,看到传统与现代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看到它们根与叶、水与鱼的关系,并运用活态传承的理念更好地继承与弘扬它们,让这位路旁的“步行者”及时搭上现代社会的“顺风车”。
注释:
[1]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357
[2]消息摘自“新华网”2014年11月21日新闻《首届中国(苏州)民间艺术博览会开幕》
[3]相关政策信息摘自“中国苏州”政府网站。
参考文献:
[1]王献忠.中国文化与现代文明[M].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1991
[2]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3]祁庆富.存续“活态传承”是衡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式合理性的基本准则[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05)
[4]本报评论员. 活态传承 活在当下[N].中国文化报,2012-06-11-002
[5]叶原.“活态保护”理念中的抵触之处及解决之道[J].美术观察,2014(10)
作者简介:
邵陆芸,设计艺术学硕士,湖州师范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为工艺美术理论、平面设计及理论研究等。
韩 超,设计艺术学博士,湖州师范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为工艺美术理论、平面设计及理论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