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无人能久留西山

来源 :名作欣赏·学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rtman814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长期以来,各界学者大都认为《放鹤亭记》体现了作者苏轼政治斗争失败后的消极情绪和出世倾向。然而,尽管文章明显将“南面之君”与“隐居之乐”对立,我们仍应看到文字背后作者对“出世”与“入世”二者关系的更深思考,进而剖析“西山为何不可久留”的困境,并研究这类出世思想的矛盾性及其价值。
  关键词:《放鹤亭记》 西山 出世 入世 困境
  正如孔子所言:“天下有道则现,无道则隐。”从古到今,许多中国文人的心中始终怀有一颗远离尘俗、洁身自好的出世之心,即便是一向以豪放著称的苏东坡也不例外。从苏轼的众多文学作品中不难看出,这位伟大的文学家的一生绝不仅限于诗词酒赋、风月山水,而是或多或少地贯穿着人世、治世的理想,可以说是一位始终努力在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之间寻求平衡的仕才。然而,《放鹤亭记》作为他贬谪徐州时的作品,却不似以黄州时期为代表的其他贬谪时期的作品那般有着“竹杖芒鞋轻胜马”“休将白发唱黄鸡”的豁达豪隋,反而颇具消极出世的色彩,令人浮想。
  《放鹤亭记》一文篇幅精练,语句从容练达,记叙了作者入山访问隐士云龙山人张师厚,并在放鹤亭观其放鹤、招鹤一事。文章先以一段短小清新的描写交代了云龙山人与放鹤亭的故事,描绘了鹤生活的清幽环境;随后描写了云龙山人所养的两只鹤“清远闲放”的生活习性,并借由放鹤、招鹤一事,发出一番议论与感慨:高洁如鹤,贤人隐士玩赏它百益而无一害,而君王喜爱它却终而因此亡国;颓丧如酒,数代君王因好饮而败乱,而隐士却可以凭它保真性灵。因此作者认为,“南面之君”的快乐绝不可与“隐居之乐”同日而语。文章最后引用了张隐士放鹤、招鹤的歌谣,再次歌颂了鹤的高沽与自由。其中最后一句话十分引人深思:“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既然西山是自由高远处,又为何“不可久留”?既然以鹤喻隐士抒写“隐居之乐”,又为何要声声唤日“归来”?苏轼心中的“出世”,究竟是一种怎样的理想形态?
  笔者据研读所得,总结出了答案:对于儒家体制下的仕人而言,并没有绝对意义上自由解脱的“出世”;而苏轼对“西山”的向往与“不可久留”的召唤,也代表了这一阶层内心既寻求政治解脱又渴望完成治世抱负的困境。本文将从“鹤”这一意象的本义以及“人”这一象征意义来分析“西山不可久留”这一特殊的“出世思想”与其困境。
  一、鹤不可久留:“西山”是绝对禁锢下的相对自由
  在讨论“西山为何不可久留”之前,必须先厘清一个事实:文中飘逸自由的仙鹤自始至终没有获得真正的自由。何以见得呢?《庄子·逍遥游》中提到,要想达到真正的“逍遥”,唯有“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从而达到“无所待”的境界。我们不难想象,真正穿游在閑云间自由的“野鹤”,至少要基本符合“无所待”的条件:不为人所圈养,不靠人类投喂,不为人类所用,并且无所牵挂。然而,凡《放鹤亭记》中出现的鹤皆为“有所待”者。云龙山人的两只鹤“甚驯而善飞”,即使飞得再高再远终究还是被人类驯服,并且在被张隐士放之西山之后,傍晚又被招之而来,回到人类身边,吃人类盈余出来的口粮——“其余以汝饱”,这显然不符合“逍遥”的标准。作者自己所举例子中卫懿公所好之鹤亦是如此:被圈养在万户侯中,饱食终日,供人亵玩,寓意上虽仍是清远高贵的,实际上却毫无真正的自由可言。文中另外还有两处诗句的引用也提到了鹤,由于该部分引用亦是在论证鹤为“清远闲放”之物,旁佐主题,所以在此一并分析:第一处,“鸣鹤在阴,其子和之”;第二处,“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这两处诗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将呜叫的鹤比作有才能、有抱负的贤士,表达了贤能之人终能声震四野,才华终不会被埋没的美好寓意。这两处的鹤看似与前两处不同,仿佛更有“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的逍遥姿态,但细细推敲之后发现不尽然。正如作者将鹤与刘伶、阮籍等隐士作比,真正的“野鹤”并不一定会声震四方,因为内心的超脱与宁静或使之“宠辱皆忘”,所谓“举世誉之而不加劝”,而不会以被发现和赏识为幸福。换言之,真正“无所待”的“隐者”应是超然现实世界之外的,因此被发现和赏识是有违他们自身构建的真空社会的宗旨的。由此可见,这两处“鸣鹤”也并非超然物外的隐士,而只是恬然垂钓的姜太公、洗耳的许由,身在高远的江湖,却满心装的都是朝廷——而这也正是出世的困境之所在。
  综上所述,尽管作者一再描写鹤的“清远闲放”,努力构造一个自由隐逸的象征物,但归根到底还是没有能打开真正的“隐者”的概念世界,因为文中所提的鹤都生活在绝对的禁锢当中,只能享有相对自由,比如在西山外“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虽然鹤的实质并不是完全自由的,但对于在西山的鹤而言,翻飞翱翔、饮涧啄苔已经是它们受到最少管束、得到最多自由的状态了,而这一部分的相对自由于鹤而言是解放天性的,是弥足珍贵的。我们不妨对比一下鹤在西山与东山的不同生活状态:飞向西山是带有暂时的逃脱性质的,自由飞翔、玩耍,与山涧、苔藓为朋;而回到东山却是被张隐士召唤的,靠人的余粮填饱自己的肚子。可见,西山代表着短暂的自由与远方,而东山像是拴住飞鹤的笼锁,代表着难以逃避的驯服。那么,为什么不能久留西山呢?一是因为,凡“无所待”的状态在现实中是行不通的——不回东山,就会被饿死。二则是西山外的世界太过于超然,久留在外,意味着相对自由变为绝对自由,而鹤并不一定做好了完全返归自然的准备。它想要的真的只有自由而已吗?它真的放得下那个“黄冠草屦,葛衣而鼓琴”,每天与它分食的人吗?一切尽是未知。而一旦选择了久留西山,就必须面临这样的未知。因此,对鹤而言,西山果然不可久留。
  二、人不可久留:进退皆忧的仕人困境
  “众禽中,唯鹤标致高逸。”在中华文化中,“鹤”这一意象与贤人隐士之间的联系可谓是源远流长了。据前人考据,《周易》最早以文字形式建立了“鹤”这一意象与“隐士”“君子”之间的联系,也奠定了“鹤”的基本意象内涵。道教中亦有“仙鹤”的仙学图腾,认为鹤是神灵与凡界的使者,是最为超然与灵秀之物。因此,道士也被称为“羽士”。《放鹤亭记》更是在议论中直接点明了这一联系:“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由此可见,在《放鹤亭记》的语境下,“鹤”具有的双重指代含义——“君子”与“隐士”是可以同归于一体的,因此由鹤的“自由”推及人的“出世”也是顺理成章的。
其他文献
摘要:在多克特罗的历史小说中,叙事者多为认知能力敏锐的作家或学者等知识分子。多克特罗赋予这些认知主体一种“僭越的精神”,让他们在追溯和理解历史的过程中获得伦理唐悟,做出各异的身份和道德选择。本文认为,在多克特罗的历史写作中,个人对历史的参与和认识,成为一种塑造个人身份、实现个人自由并界定个人伦理责任的一种途径。  关键词:多克特罗 僭越的精神 历史 认知 伦理  多克特罗(Edgar Lawren
期刊
摘要:陶渊明咏史诗中有一首《咏三良》,此诗以秦穆公杀“三良”殉葬为题材。历来论陶诗者认为陶渊明是认可“三良”之忠义行为的,但是,结合陶渊明的思想与诗歌内容分析,这种观点有待商榷。笔者认为陶渊明对“三良”之殉是有质疑和同情的,这与陶渊明内心的儒玄思想矛盾有关,儒家之积极入世精神使陶渊明肯定“三良”之忠义,道家之隐世养真精神却使他对“三良”入世丧命的悲剧表示质疑。所以,陶渊明对“三良”之殉并非只是简单
期刊
摘要:随着永井荷风文学在日本学界获得重新定位,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学界也对其文学的文艺价值和社会价值展开了讨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译介,呈现出多方位、多视角的解读。通过对这一过程的梳理,勾勒出目前我们对永井荷风文学的研究样态实有必要,这样能够抛砖引玉,为后来的研究提供参照。21世纪以来,我国对永井荷风文学的研究不但突破了小说解读的范式,涉及诗歌、散文、纪行文等多种题材,不仅有微观的细致,也有宏观
期刊
摘要:《雅典的泰门》是莎士比亚的最后一部悲剧,它反映了一种信仰与伦理身份的焦虑。文艺复兴时期是英国社会转型的重要阶段,这种焦虑既是英格兰民族性格发展的动力,也是构建其文化传统的因素。论文以典型人物泰门为切入点,结合时代特点,分析英格兰民族共同体形成过程中的社会观念与价值取向的转变。  关键词:泰门 价值观 焦虑  城邦像一部真正的戏剧。保持城市自身的健康和力量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如同一个人的理智和美
期刊
摘要:以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为观照,通过文本细读,可以发现剧中的筵席场景、肉体肢解形象等狂欢化场景颇多,具有胜利与失败、生与死交替的双重意义,又因其夸张、细致入微的呈现方式,在戏剧创作上初步展现了马洛独特的、具有怪诞美学倾向的艺术逻辑。  关键词:马洛 《帖木儿大帝》 筵席 肉体 怪诞美学  《帖木儿大帝》(Tamburlaine the Great)是早期现代英国剧作家克里斯托弗·马洛(Chris
期刊
摘要:在19世纪的美国,女性作家的个人艺术创作常常折射出了一种焦虑感,而这种焦虑感主要涉及女性作家对自身作者身份的认同和对其作品文学价值的不确定性。美国19世纪女作家伊丽莎白·斯托达德被文坛遗忘了八十年。本文通过对其个人经历和文学作品的研究,希望从家庭生活的崇拜论、父权社会下的女性创作、婚姻与艺术之间的矛盾和女性的自我怀疑这四个方面分析和理解19世纪的美国女性作家在其艺术创作的道路上和作家身份认同
期刊
摘要:苏轼在《论仓法札子》一文中指出制定仓法旨在增俸养廉,但仓法实在过于严苛,即便这样,在实际操作中也未能达到预期效果。反而导致政府因噎废食,起到了混乱纲运的相反作用。因此,苏轼作此札劝谏君主废除仓法。  关键词:苏轼 《论仓法札子》 赏析  苏轼(1037-1101),字子瞻,眉州眉山(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仕途多舛,元祐六年(1091),奉召出任翰林学士承旨,并兼任侍读,不久又被调
期刊
摘要:香菱是《红楼梦》塑造的极为成功的艺术形象,特别是“香菱学诗”一段表达了作者对悲剧人物的自我救赎,香菱命运多舛,历经坎坷,际遇堪伤。但作者并没有让香菱自暴自弃,沉沦在苦海无边的生涯中,而是通过“香菱学诗”来展示人物对美好事物的憧憬,香菱三首咏月诗表达了人物内心的真实情感,使得人物成为鲜明、生动的有机整体。  关键词:香菱学诗 人物塑造 自我救赎  《红楼梦》这部经典之作之所以具有恒久不衰的艺术
期刊
摘要:《乞放市易欠钱状》是苏辙公文代表作之一。苏辙在这篇奏状中批判了市易法在施行过程中出现的四大弊端,并提出相应对策。奏状反映了苏辙的民本和廉洁的思想,对现代社会有着深远影响。《乞放市易欠钱状》以数据说话,以及运用四言骈体的艺术特色,对现代公文写作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苏辙 《乞放市易欠钱状》 现实价值  苏辙(1039-1112),字子由,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擅长政论和
期刊
摘要:静观是对外物的超越,是返诸内心的宁静而后形成的与天地万物的交流和融合。它是一种思维方式,也是一种存在方式。它从整体生命存在的特质出发,注重主观的释然与超脱,看重旁观的丰富和超越,在宁静的栖居中获得自我的确认。它是人生顿悟的方式,以生命的动感来呈现最丰富最深邃的静,更加呈现出静观持久却更高的真实本相。  关键词:静观 超越 主观 客观 生命  静观,并非虚无,而是涉及内在生命的反身自省,它要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