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长期以来,各界学者大都认为《放鹤亭记》体现了作者苏轼政治斗争失败后的消极情绪和出世倾向。然而,尽管文章明显将“南面之君”与“隐居之乐”对立,我们仍应看到文字背后作者对“出世”与“入世”二者关系的更深思考,进而剖析“西山为何不可久留”的困境,并研究这类出世思想的矛盾性及其价值。
关键词:《放鹤亭记》 西山 出世 入世 困境
正如孔子所言:“天下有道则现,无道则隐。”从古到今,许多中国文人的心中始终怀有一颗远离尘俗、洁身自好的出世之心,即便是一向以豪放著称的苏东坡也不例外。从苏轼的众多文学作品中不难看出,这位伟大的文学家的一生绝不仅限于诗词酒赋、风月山水,而是或多或少地贯穿着人世、治世的理想,可以说是一位始终努力在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之间寻求平衡的仕才。然而,《放鹤亭记》作为他贬谪徐州时的作品,却不似以黄州时期为代表的其他贬谪时期的作品那般有着“竹杖芒鞋轻胜马”“休将白发唱黄鸡”的豁达豪隋,反而颇具消极出世的色彩,令人浮想。
《放鹤亭记》一文篇幅精练,语句从容练达,记叙了作者入山访问隐士云龙山人张师厚,并在放鹤亭观其放鹤、招鹤一事。文章先以一段短小清新的描写交代了云龙山人与放鹤亭的故事,描绘了鹤生活的清幽环境;随后描写了云龙山人所养的两只鹤“清远闲放”的生活习性,并借由放鹤、招鹤一事,发出一番议论与感慨:高洁如鹤,贤人隐士玩赏它百益而无一害,而君王喜爱它却终而因此亡国;颓丧如酒,数代君王因好饮而败乱,而隐士却可以凭它保真性灵。因此作者认为,“南面之君”的快乐绝不可与“隐居之乐”同日而语。文章最后引用了张隐士放鹤、招鹤的歌谣,再次歌颂了鹤的高沽与自由。其中最后一句话十分引人深思:“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既然西山是自由高远处,又为何“不可久留”?既然以鹤喻隐士抒写“隐居之乐”,又为何要声声唤日“归来”?苏轼心中的“出世”,究竟是一种怎样的理想形态?
笔者据研读所得,总结出了答案:对于儒家体制下的仕人而言,并没有绝对意义上自由解脱的“出世”;而苏轼对“西山”的向往与“不可久留”的召唤,也代表了这一阶层内心既寻求政治解脱又渴望完成治世抱负的困境。本文将从“鹤”这一意象的本义以及“人”这一象征意义来分析“西山不可久留”这一特殊的“出世思想”与其困境。
一、鹤不可久留:“西山”是绝对禁锢下的相对自由
在讨论“西山为何不可久留”之前,必须先厘清一个事实:文中飘逸自由的仙鹤自始至终没有获得真正的自由。何以见得呢?《庄子·逍遥游》中提到,要想达到真正的“逍遥”,唯有“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从而达到“无所待”的境界。我们不难想象,真正穿游在閑云间自由的“野鹤”,至少要基本符合“无所待”的条件:不为人所圈养,不靠人类投喂,不为人类所用,并且无所牵挂。然而,凡《放鹤亭记》中出现的鹤皆为“有所待”者。云龙山人的两只鹤“甚驯而善飞”,即使飞得再高再远终究还是被人类驯服,并且在被张隐士放之西山之后,傍晚又被招之而来,回到人类身边,吃人类盈余出来的口粮——“其余以汝饱”,这显然不符合“逍遥”的标准。作者自己所举例子中卫懿公所好之鹤亦是如此:被圈养在万户侯中,饱食终日,供人亵玩,寓意上虽仍是清远高贵的,实际上却毫无真正的自由可言。文中另外还有两处诗句的引用也提到了鹤,由于该部分引用亦是在论证鹤为“清远闲放”之物,旁佐主题,所以在此一并分析:第一处,“鸣鹤在阴,其子和之”;第二处,“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这两处诗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将呜叫的鹤比作有才能、有抱负的贤士,表达了贤能之人终能声震四野,才华终不会被埋没的美好寓意。这两处的鹤看似与前两处不同,仿佛更有“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的逍遥姿态,但细细推敲之后发现不尽然。正如作者将鹤与刘伶、阮籍等隐士作比,真正的“野鹤”并不一定会声震四方,因为内心的超脱与宁静或使之“宠辱皆忘”,所谓“举世誉之而不加劝”,而不会以被发现和赏识为幸福。换言之,真正“无所待”的“隐者”应是超然现实世界之外的,因此被发现和赏识是有违他们自身构建的真空社会的宗旨的。由此可见,这两处“鸣鹤”也并非超然物外的隐士,而只是恬然垂钓的姜太公、洗耳的许由,身在高远的江湖,却满心装的都是朝廷——而这也正是出世的困境之所在。
综上所述,尽管作者一再描写鹤的“清远闲放”,努力构造一个自由隐逸的象征物,但归根到底还是没有能打开真正的“隐者”的概念世界,因为文中所提的鹤都生活在绝对的禁锢当中,只能享有相对自由,比如在西山外“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虽然鹤的实质并不是完全自由的,但对于在西山的鹤而言,翻飞翱翔、饮涧啄苔已经是它们受到最少管束、得到最多自由的状态了,而这一部分的相对自由于鹤而言是解放天性的,是弥足珍贵的。我们不妨对比一下鹤在西山与东山的不同生活状态:飞向西山是带有暂时的逃脱性质的,自由飞翔、玩耍,与山涧、苔藓为朋;而回到东山却是被张隐士召唤的,靠人的余粮填饱自己的肚子。可见,西山代表着短暂的自由与远方,而东山像是拴住飞鹤的笼锁,代表着难以逃避的驯服。那么,为什么不能久留西山呢?一是因为,凡“无所待”的状态在现实中是行不通的——不回东山,就会被饿死。二则是西山外的世界太过于超然,久留在外,意味着相对自由变为绝对自由,而鹤并不一定做好了完全返归自然的准备。它想要的真的只有自由而已吗?它真的放得下那个“黄冠草屦,葛衣而鼓琴”,每天与它分食的人吗?一切尽是未知。而一旦选择了久留西山,就必须面临这样的未知。因此,对鹤而言,西山果然不可久留。
二、人不可久留:进退皆忧的仕人困境
“众禽中,唯鹤标致高逸。”在中华文化中,“鹤”这一意象与贤人隐士之间的联系可谓是源远流长了。据前人考据,《周易》最早以文字形式建立了“鹤”这一意象与“隐士”“君子”之间的联系,也奠定了“鹤”的基本意象内涵。道教中亦有“仙鹤”的仙学图腾,认为鹤是神灵与凡界的使者,是最为超然与灵秀之物。因此,道士也被称为“羽士”。《放鹤亭记》更是在议论中直接点明了这一联系:“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由此可见,在《放鹤亭记》的语境下,“鹤”具有的双重指代含义——“君子”与“隐士”是可以同归于一体的,因此由鹤的“自由”推及人的“出世”也是顺理成章的。
关键词:《放鹤亭记》 西山 出世 入世 困境
正如孔子所言:“天下有道则现,无道则隐。”从古到今,许多中国文人的心中始终怀有一颗远离尘俗、洁身自好的出世之心,即便是一向以豪放著称的苏东坡也不例外。从苏轼的众多文学作品中不难看出,这位伟大的文学家的一生绝不仅限于诗词酒赋、风月山水,而是或多或少地贯穿着人世、治世的理想,可以说是一位始终努力在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之间寻求平衡的仕才。然而,《放鹤亭记》作为他贬谪徐州时的作品,却不似以黄州时期为代表的其他贬谪时期的作品那般有着“竹杖芒鞋轻胜马”“休将白发唱黄鸡”的豁达豪隋,反而颇具消极出世的色彩,令人浮想。
《放鹤亭记》一文篇幅精练,语句从容练达,记叙了作者入山访问隐士云龙山人张师厚,并在放鹤亭观其放鹤、招鹤一事。文章先以一段短小清新的描写交代了云龙山人与放鹤亭的故事,描绘了鹤生活的清幽环境;随后描写了云龙山人所养的两只鹤“清远闲放”的生活习性,并借由放鹤、招鹤一事,发出一番议论与感慨:高洁如鹤,贤人隐士玩赏它百益而无一害,而君王喜爱它却终而因此亡国;颓丧如酒,数代君王因好饮而败乱,而隐士却可以凭它保真性灵。因此作者认为,“南面之君”的快乐绝不可与“隐居之乐”同日而语。文章最后引用了张隐士放鹤、招鹤的歌谣,再次歌颂了鹤的高沽与自由。其中最后一句话十分引人深思:“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既然西山是自由高远处,又为何“不可久留”?既然以鹤喻隐士抒写“隐居之乐”,又为何要声声唤日“归来”?苏轼心中的“出世”,究竟是一种怎样的理想形态?
笔者据研读所得,总结出了答案:对于儒家体制下的仕人而言,并没有绝对意义上自由解脱的“出世”;而苏轼对“西山”的向往与“不可久留”的召唤,也代表了这一阶层内心既寻求政治解脱又渴望完成治世抱负的困境。本文将从“鹤”这一意象的本义以及“人”这一象征意义来分析“西山不可久留”这一特殊的“出世思想”与其困境。
一、鹤不可久留:“西山”是绝对禁锢下的相对自由
在讨论“西山为何不可久留”之前,必须先厘清一个事实:文中飘逸自由的仙鹤自始至终没有获得真正的自由。何以见得呢?《庄子·逍遥游》中提到,要想达到真正的“逍遥”,唯有“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从而达到“无所待”的境界。我们不难想象,真正穿游在閑云间自由的“野鹤”,至少要基本符合“无所待”的条件:不为人所圈养,不靠人类投喂,不为人类所用,并且无所牵挂。然而,凡《放鹤亭记》中出现的鹤皆为“有所待”者。云龙山人的两只鹤“甚驯而善飞”,即使飞得再高再远终究还是被人类驯服,并且在被张隐士放之西山之后,傍晚又被招之而来,回到人类身边,吃人类盈余出来的口粮——“其余以汝饱”,这显然不符合“逍遥”的标准。作者自己所举例子中卫懿公所好之鹤亦是如此:被圈养在万户侯中,饱食终日,供人亵玩,寓意上虽仍是清远高贵的,实际上却毫无真正的自由可言。文中另外还有两处诗句的引用也提到了鹤,由于该部分引用亦是在论证鹤为“清远闲放”之物,旁佐主题,所以在此一并分析:第一处,“鸣鹤在阴,其子和之”;第二处,“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这两处诗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将呜叫的鹤比作有才能、有抱负的贤士,表达了贤能之人终能声震四野,才华终不会被埋没的美好寓意。这两处的鹤看似与前两处不同,仿佛更有“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的逍遥姿态,但细细推敲之后发现不尽然。正如作者将鹤与刘伶、阮籍等隐士作比,真正的“野鹤”并不一定会声震四方,因为内心的超脱与宁静或使之“宠辱皆忘”,所谓“举世誉之而不加劝”,而不会以被发现和赏识为幸福。换言之,真正“无所待”的“隐者”应是超然现实世界之外的,因此被发现和赏识是有违他们自身构建的真空社会的宗旨的。由此可见,这两处“鸣鹤”也并非超然物外的隐士,而只是恬然垂钓的姜太公、洗耳的许由,身在高远的江湖,却满心装的都是朝廷——而这也正是出世的困境之所在。
综上所述,尽管作者一再描写鹤的“清远闲放”,努力构造一个自由隐逸的象征物,但归根到底还是没有能打开真正的“隐者”的概念世界,因为文中所提的鹤都生活在绝对的禁锢当中,只能享有相对自由,比如在西山外“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虽然鹤的实质并不是完全自由的,但对于在西山的鹤而言,翻飞翱翔、饮涧啄苔已经是它们受到最少管束、得到最多自由的状态了,而这一部分的相对自由于鹤而言是解放天性的,是弥足珍贵的。我们不妨对比一下鹤在西山与东山的不同生活状态:飞向西山是带有暂时的逃脱性质的,自由飞翔、玩耍,与山涧、苔藓为朋;而回到东山却是被张隐士召唤的,靠人的余粮填饱自己的肚子。可见,西山代表着短暂的自由与远方,而东山像是拴住飞鹤的笼锁,代表着难以逃避的驯服。那么,为什么不能久留西山呢?一是因为,凡“无所待”的状态在现实中是行不通的——不回东山,就会被饿死。二则是西山外的世界太过于超然,久留在外,意味着相对自由变为绝对自由,而鹤并不一定做好了完全返归自然的准备。它想要的真的只有自由而已吗?它真的放得下那个“黄冠草屦,葛衣而鼓琴”,每天与它分食的人吗?一切尽是未知。而一旦选择了久留西山,就必须面临这样的未知。因此,对鹤而言,西山果然不可久留。
二、人不可久留:进退皆忧的仕人困境
“众禽中,唯鹤标致高逸。”在中华文化中,“鹤”这一意象与贤人隐士之间的联系可谓是源远流长了。据前人考据,《周易》最早以文字形式建立了“鹤”这一意象与“隐士”“君子”之间的联系,也奠定了“鹤”的基本意象内涵。道教中亦有“仙鹤”的仙学图腾,认为鹤是神灵与凡界的使者,是最为超然与灵秀之物。因此,道士也被称为“羽士”。《放鹤亭记》更是在议论中直接点明了这一联系:“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由此可见,在《放鹤亭记》的语境下,“鹤”具有的双重指代含义——“君子”与“隐士”是可以同归于一体的,因此由鹤的“自由”推及人的“出世”也是顺理成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