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缘情而绮靡

来源 :名作欣赏·学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x123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香菱是《红楼梦》塑造的极为成功的艺术形象,特别是“香菱学诗”一段表达了作者对悲剧人物的自我救赎,香菱命运多舛,历经坎坷,际遇堪伤。但作者并没有让香菱自暴自弃,沉沦在苦海无边的生涯中,而是通过“香菱学诗”来展示人物对美好事物的憧憬,香菱三首咏月诗表达了人物内心的真实情感,使得人物成为鲜明、生动的有机整体。
  关键词:香菱学诗 人物塑造 自我救赎
  《红楼梦》这部经典之作之所以具有恒久不衰的艺术魅力,是因为作者塑造了一个个具有鲜明个性的人物形象,人物的丰富多彩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学人物塑造的辉煌成就,我们且以作品中“香菱学诗”一段来分析曹雪芹塑造人物的艺术。“根并荷花一茎香”是曹雪芹对香菱这一艺术形象的高度赞美,在作者笔下,香菱的人生命运是悲剧性的,但她的人生追求是诗意的、耐人寻味的。香菱是《红楼梦》中最为薄命、最富悲剧性的人物。她的悲剧是整个《红楼梦》大悲剧的缩影。香菱一生命运坎坷,际遇堪伤,但作者并没有让香菱自暴自弃,沉沦在苦海无边的生涯中,而是通过“香菱学诗”来展示人物对美好事物的憧憬,表达自己内心美好的情感。
  香菱即甄英莲(谐音真应怜),生于殷实之家,是乡宦甄士隐的独生女,是父母甄士隐和封氏的掌上明珠。她小时候也曾“生得粉妆玉琢,乖觉可喜”。五岁那年正月十五元宵看花灯时,从家人霍启(祸起)手中丢失,被骗子拐走,从此陷入了厄运。在人贩子手中先是卖给风流公子冯渊(谐音逢冤),冯公子真心真意地要买她,谁知人贩子一人两卖,碰到了呆霸王薛蟠。薛蟠打死了冯渊,抢走香菱为小妾。香菱后随薛家进京,一直住在荣府的梨香院。她生得袅娜纤巧,做人行事又温柔安静,薛宝钗给她改名为香菱。周瑞家的曾问她:“你几岁投身到这里?”又问:“你父母在那里呢?今年十几了?本处是那里的人?”香菱只摇头说:“不记得了。”
  《红楼梦》第四十八回“滥情人情误思游艺慕雅女雅集苦吟诗”写薛蟠外出经商,香菱才有机会跟宝钗一起住进了大观园。她一进园,“见過众人之后,吃过晚饭……便往潇湘馆中来”找黛玉学诗。香菱相貌本不俗,可是由于不会作诗,起先被宝玉认为“我曾想她这么个人,竞也俗了”,可是,对于诗歌的渴求让香菱“由俗变雅”,在这一回中,我们看到了香菱的可爱、勤奋、聪敏、好学。蕙质兰心的香菱不甘于沉落,即使生活在最底层,也没有失去对生活的希望,她学诗写诗完成了她人生的自我救赎。
  一、苦志学诗,精血诚聚
  香菱为什么要学诗呢?大观园中的袭人、平儿等人都不学诗,她为什么偏偏如此痴迷于诗呢?是因为其出身诗书人家的天性使然,还是一时心血来潮的冲动?显然不是。且看书中描写香菱学诗片段:
  怪道我常弄本旧诗,偷空儿看一两首。……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的读起来。……
  我倒领略了些滋味,不知可是不是,说与你听听。……
  如此茶饭无心,坐卧不定。……
  越发连房也不进去,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只见他皱一回眉,又自己含笑一回。……
  香菱自为这首妙绝,听如此说,自己扫了兴,不肯丢开手,便要思索起来。因见他姊妹们说笑,便自己走至阶前竹下闲步,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一时探春隔窗笑说道:“菱姑娘,你闲闲罢。”香菱怔怔答道:“闲字是十五删的,你错了韵了。”众人听了,不觉大笑起来。宝钗道:“可真诗魔了!”……
  香菱满心中正是想诗。至晚间,对灯出了一回神,至三更以后,上床卧下,两眼睁睁直到五更,方才朦胧睡去了。
  香菱是一个聪敏灵秀,悟性极强,极富文学气质的人。“香菱学诗”作者首先让她找到了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大观园中的写诗魁首林黛玉。黛玉是《红楼梦》中最孤高自许的女子,照她的性格,别说一个侍妾,就是园中的姐妹,她也不太亲近,为什么单单极其热情、周到地教香菱学诗呢?表面上黛玉说:“圣人说,‘诲人不倦’,她又来问我,我岂有不说之理么?”而实际上黛玉与香菱都是寄人篱下,孤苦无依,内心又都有着强烈的诗意人生追求的人。孤寂病苦的日子里,诗是林黛玉的良药,是她忠实的伙伴,更是她心灵的寄托。所以,当身世相近的香菱找到黛玉要学诗时,黛玉不仅没把香菱当下人,也没把她看作普通的姐妹,而是将她引为同道。她说:“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要知道黛玉是很难得这么由衷地肯定一个人的。
  大观园是《红楼梦》中的“女儿国”,是一个学诗的好环境,诗礼传家的贾府子孙从小就能够吟诗作对。元春省亲后,探春提议成立海棠诗社,大观园里的海棠诗社对香菱影响很大,香菱学诗与大观园这个优雅、美好、洁净的环境分不开,环境造就人,香菱在这里得到了精神上的解放,她的聪明才智才得以显露出来。黛玉教香菱学诗的要点:“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黛玉特别强调写诗立意最要紧:
  你只听我说,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玚、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
  黛玉又将王维的五言律诗集借给香菱,要求香菱见画有红圈的就读,“有一首念一首”。在香菱读完王维的五言律诗后,黛玉检查香菱对王诗理解的程度。结果香菱不负所望,把王诗中的炼字功夫说得头头是道,她说“‘墟里上孤烟’这一句就像之前自己进京那年所见黄昏时分村落的景象”,把诗境都说活了。最后黛玉鼓励香菱观察月色,练笔写诗。
  香菱这个慕雅女,具有良好的资质、较高的领悟力,又有善教的老师黛玉指点,她很快就写出了三首“咏月诗”。
  其一
  月挂中天夜色寒,清光皎皎影团团。
  诗人助兴常思玩,野客添愁不忍观。   翡翠楼边悬玉镜,珍珠帘外挂冰盘。
  良宵何用烧银烛,晴彩辉煌映画栏。
  香菱写的第一首诗“咏月诗”还比较稚嫩,感情不够含蓄,只是把前人咏月的辞藻堆砌起来,凑成了诗篇。内容上看是“咏月”,符合命题,从用韵上看首句入韵,“寒、团、观、盘、栏”皆押“an”韵,但是没有表达真情实感,了无新意。诗中所用的意象“月挂”“玉镜”“冰盘”等均是前人所用。所以黛玉说“被他缚住了”,即不能从前人的套子中跳出来。这首诗黛玉的评价是:“意思却有,只是措辞不雅。”写法拘谨,内容单薄,缺乏思想感情,一点儿也谈不上“立意”。诗歌的最大功能是“抒情”。诗歌跟一般文艺作品一样,首先要讲究立意。这八句诗没有“立意”,咏物诗成功的关键是好的立意。
  冥二
  非银非水映窗寒,试看晴空护玉盘。
  淡淡梅花香欲染,丝丝柳带露初干。
  只疑残粉涂金砌,恍若轻霜抹玉栏。
  梦醒西楼人迹绝,馀容犹可隔帘看。
  香菱的第二首诗大有进步。诗中用“花香…锰霜”作比喻,还用“人迹”“隔帘”等进行隋景烘托。颔联和颈联对仗工整,“淡淡梅花”对“丝丝柳条”,“欲染”对“初干”,“只疑”对“恍若”,“涂金砌”对“抹玉栏”。全诗虽未明写月,但是句句与月有关。与第一首相比含蓄有诗意,但“玉盘”“玉栏”等词语还是前人反复使用,难免发出陈腐的气息。而且全诗在咏月色而不是月亮本身,有些偏题,所以黛玉评价这首诗“过于穿凿了”。
  其三
  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
  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
  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
  博得嫦娥应自问,何缘不使永团圆。
  这首诗是香菱梦中所得,是成功的。除首联外,句句好像不是写月,但句句与月相关。尤其是颔联,对仗工稳,言浅意深,堪称精妙。它最大的优点,是切合了香菱自己的身世,借咏月而怀人,流露了自己的真实情感。用词典雅含蓄,设意新奇别致。
  这一首,黛玉和众人都说“新巧有意趣”。这首之所以成功,首先是一改前两首“没有立意”的毛病,因而在咏月之中倾注了真情。全诗很好地运用了借物抒怀的手法,首联“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写出了动态和气势,寄寓了香菱自己的身世,她的出身,本是天地精华的凝结,含蓄地点出自己的才华终难埋没,终究能写出好诗的自信心。“影自娟娟魄自寒”,暗示自己容貌端莊,却精神寂寞。颔联“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承上而下,表面写月光凄清,其实写出了自己的处境“凄寒”,抒发内心的幽怨。颈联“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绿蓑”暗示离家在外之人,与“绿蓑”对称的“红袖”则可以视为香菱自指。“楼头夜倚栏”,表达了对离家之人的关切和思念。这一联包含了深广的思想内容,诗的境界非常开阔。尾联“博得嫦娥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巧用“寂寞嫦娥”的典故,曲折表达自己的美好愿望,“何缘不使永团圆”语意双关。全诗表面写月,其实深寓写诗之人的身世和情感,情景交融,不失为咏物诗的佳作。
  二、书香禀赋,命运乖蹇
  在《红楼梦》第一回中,作者写到香菱的家世。说她的母亲“情性贤淑”,脂砚斋评曰:“正是写日后之香菱,见其根源不凡。”写她的父亲“秉性恬淡,不以功名为念,每日只以观花修竹、酌酒吟诗为乐,到是神仙一流人品”,显然香菱继承了母亲情性贤淑的个性,也有父亲悠然自适的恬淡和诗意的追求。我们不妨再回到她的经历中,先看与她相关的回目:“薄命女偏逢薄命郎”——“慕雅女雅集苦吟诗”——“美香菱屈受贪夫棒”,可见其命运的悲惨。但是香菱内心总有一种美好的诤隋,她希望从一个被践踏的生命中活出自己的精彩,特别是香菱不自觉地向夏金桂阐释自己名字的诗意:
  话说金桂听了,将脖项一扭,嘴唇一撇,鼻孔里哧了两声,拍着掌冷笑道:“菱角花谁闻见香来着?若说菱角香了,正经那些香花放在那里?可是不通之极!”香菱道:“不独菱角花,就连荷叶莲蓬,都是有一股清香的。但他那原不是花香可比,若静日静夜或清早半夜细领略了去,那一股香比是花儿都好闻呢。就连菱角,鸡头,苇叶,芦根得了风露,那一股清香,就令人心神爽快的。”金桂道:“依你说,那兰花桂花倒香的不好了?”……金桂道:“既这样说,‘香’字竞不如‘秋’字妥当。菱角菱花皆盛于秋,岂不比‘香’字有来历些。”香菱道:“就依奶奶这样罢了。”自此后遂改了秋字,宝钗亦不在意。
  当香菱陶醉于向夏金桂描述有关水中香菱、荷叶、莲蓬乃至苇叶、芦根的诗意感受时,夏金桂毫不客气地嗤之以鼻,立马抹去了笼罩在菱角上那层淡香的诗意,责令香菱更名为秋菱,且让香菱无可辩驳。“菱”到了秋天,自然只能渐渐枯落了,可见香菱的悲苦结局。
  曹雪芹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温顺美丽聪慧的香菱,而那个时代把美丽的她毁灭给人看,故能产生强烈的震撼力,她不幸的一生让每一位读者都扼腕顿足。在小说里她被认为“呆”“痴”“诗疯子”,而在《红楼梦》众女性中她摇曳着美好的诗意的影子,散发着且静且淡的清香。作者在她身上赋予了美人香草的比附,寄予了深刻的文化内涵和诗意空间,她的悲剧是作者“一把辛酸泪”铸成的对末世的批判和对美好人性的期盼。香菱之悲隐喻了整个大观园中的女子命运之悲。
  关于香菱的一生,作者在开篇“贾宝玉神游太虚境”时,展示了这样一幅画:“却画着一枝桂花,下面有一方池沼,其中水涸泥干,莲枯藕败,后面书云: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
  结合这画与诗,再看看作者讲述香菱学诗的隐喻,我们会对香菱学诗这一情节有更深一层的理解。香菱通过学诗,表达了自己对生命的梦想,突出了内心的至善至美。作者让香菱不放弃对美的追求,走出心灵的困境,走上自我救赎之路。诗如其人,读香菱的诗,让我们感受到她的单纯、执着与聪慧,也感受到她那自信、孤寂与充满希望的内心世界。她学诗的成功,是一个薄命女的“含泪的笑”。
  香菱的命运在作者笔下又是极为苍凉的,学诗让美好的香菱与苦难的香菱做了强烈的对比。大观园中黛玉、宝钗、湘云、探春这些闭锁深闺的少女诗兴勃发,香菱看到她们用优美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描写自然的美好,香菱渴望自己也能开拓精神境界,希望用诗来证明自己的价值,最后学诗写诗也让香菱获得了加入大观园诗社的资格,诗歌让香菱走上了通往心灵之路。香菱曾在大观园滴翠亭与文官、司棋、侍书、小红玩笑,在沁芳亭与袭人、晴雯、麝月、芳官观鱼作乐。大观园的夜空有璀璨的星辰,香菱的眼睛始终追逐夜空的明月,洁净的月光让纯洁的香菱捧出心灵与梦幻。
  “香菱学诗”表达出了作者的诗学主张和审美理想。苦难中的人易生幻梦,像所有大师一样,曹雪芹也有自己独特的理想社会的描画,大观园就是他心中的“桃花源”。这里有美丽的景,有真性的人,有风雅的事。这是曹雪芹文思自由纵横的地方,这也是读者最流连的地方。所不同的是理想遭遇到现实总是很无奈,曹雪芹没有让大观园止于理想的状态,最后它还是随同整个四大家族走向了没落。作者对香菱特别钟爱,“香菱学诗”这一段塑造了一个“出淤泥而不染”的形象,给香菱的美好涂抹了最亮丽的一笔。香菱不同于袭人、晴雯和平儿、鸳鸯等人,在其憨厚隐忍之间,还有一份读书人的慧根和好学勤奋的精神,可以说她是作者心目中理想的女性形象之一。
其他文献
摘要:绘本《赶牛车的人》的经典性魅力来源于其叙事中的强大诗意。这种诗意的产生不仅仅在于其文字的诗歌形式和图画的隽永风格的结合,更来源于其叙事方式及特点。循环性的叙事模式和“物”“欲”分离的叙事内容令这个看似简单、质朴的故事呈现出丰富的韵味,从而成就其经典性魅力。  关键词:《赶牛车的人》 叙事 诗意  绘本《赶牛车的人》(Ox-CartMan,1979)由美国桂冠诗人唐纳德·霍尔(DonaldHa
期刊
摘要:罗伯特-弗罗斯特是美国著名的现代主义诗人。在弗罗斯特的诗歌中,常常存在意义的不确定性和开放性,这种多义性使得他的诗歌具有了朦胧、含混的特点。通过分析弗罗斯特诗歌《好时光》的修辞、隐喻和叙事方面的含混性,我们可以发现弗罗斯特的诗歌不论在艺术手法还是主题上都表现了非凡的现代性。  关键词:罗伯特·弗罗斯特 《好时光》 含混 现代性  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是一位复杂的诗人。一直以来,他被称作“
期刊
摘要:麦克尤恩在其小说《家庭制造》中,通过叙述者的设立、对重要情节的含混和空缺以及刻意营造疏离冷静的叙述风格等,建立出不可靠的叙述模式,这些模式带来的反讽和陌生化效果也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跳脱出文本表层的惊悚与猎奇,站在更冷静和客观的社会层面去思考青少年的心理和社会处境。  关键词:不可靠叙述 麦克尤恩 《家庭制造》 反讽 陌生化  当作家遇到较难处理的题材时,往往会选择不可靠叙述的策略来规避可
期刊
摘要:在多克特罗的历史小说中,叙事者多为认知能力敏锐的作家或学者等知识分子。多克特罗赋予这些认知主体一种“僭越的精神”,让他们在追溯和理解历史的过程中获得伦理唐悟,做出各异的身份和道德选择。本文认为,在多克特罗的历史写作中,个人对历史的参与和认识,成为一种塑造个人身份、实现个人自由并界定个人伦理责任的一种途径。  关键词:多克特罗 僭越的精神 历史 认知 伦理  多克特罗(Edgar Lawren
期刊
摘要:陶渊明咏史诗中有一首《咏三良》,此诗以秦穆公杀“三良”殉葬为题材。历来论陶诗者认为陶渊明是认可“三良”之忠义行为的,但是,结合陶渊明的思想与诗歌内容分析,这种观点有待商榷。笔者认为陶渊明对“三良”之殉是有质疑和同情的,这与陶渊明内心的儒玄思想矛盾有关,儒家之积极入世精神使陶渊明肯定“三良”之忠义,道家之隐世养真精神却使他对“三良”入世丧命的悲剧表示质疑。所以,陶渊明对“三良”之殉并非只是简单
期刊
摘要:随着永井荷风文学在日本学界获得重新定位,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学界也对其文学的文艺价值和社会价值展开了讨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译介,呈现出多方位、多视角的解读。通过对这一过程的梳理,勾勒出目前我们对永井荷风文学的研究样态实有必要,这样能够抛砖引玉,为后来的研究提供参照。21世纪以来,我国对永井荷风文学的研究不但突破了小说解读的范式,涉及诗歌、散文、纪行文等多种题材,不仅有微观的细致,也有宏观
期刊
摘要:《雅典的泰门》是莎士比亚的最后一部悲剧,它反映了一种信仰与伦理身份的焦虑。文艺复兴时期是英国社会转型的重要阶段,这种焦虑既是英格兰民族性格发展的动力,也是构建其文化传统的因素。论文以典型人物泰门为切入点,结合时代特点,分析英格兰民族共同体形成过程中的社会观念与价值取向的转变。  关键词:泰门 价值观 焦虑  城邦像一部真正的戏剧。保持城市自身的健康和力量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如同一个人的理智和美
期刊
摘要:以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为观照,通过文本细读,可以发现剧中的筵席场景、肉体肢解形象等狂欢化场景颇多,具有胜利与失败、生与死交替的双重意义,又因其夸张、细致入微的呈现方式,在戏剧创作上初步展现了马洛独特的、具有怪诞美学倾向的艺术逻辑。  关键词:马洛 《帖木儿大帝》 筵席 肉体 怪诞美学  《帖木儿大帝》(Tamburlaine the Great)是早期现代英国剧作家克里斯托弗·马洛(Chris
期刊
摘要:在19世纪的美国,女性作家的个人艺术创作常常折射出了一种焦虑感,而这种焦虑感主要涉及女性作家对自身作者身份的认同和对其作品文学价值的不确定性。美国19世纪女作家伊丽莎白·斯托达德被文坛遗忘了八十年。本文通过对其个人经历和文学作品的研究,希望从家庭生活的崇拜论、父权社会下的女性创作、婚姻与艺术之间的矛盾和女性的自我怀疑这四个方面分析和理解19世纪的美国女性作家在其艺术创作的道路上和作家身份认同
期刊
摘要:苏轼在《论仓法札子》一文中指出制定仓法旨在增俸养廉,但仓法实在过于严苛,即便这样,在实际操作中也未能达到预期效果。反而导致政府因噎废食,起到了混乱纲运的相反作用。因此,苏轼作此札劝谏君主废除仓法。  关键词:苏轼 《论仓法札子》 赏析  苏轼(1037-1101),字子瞻,眉州眉山(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仕途多舛,元祐六年(1091),奉召出任翰林学士承旨,并兼任侍读,不久又被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