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4年,按照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四中全会精神,以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主线,抓住规划、项目、改革、评估等工作着力点,加强和推进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了社会发展的能力,对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发挥了重要促进作用;坚持规划先行,统筹做好各项工作,提高了社会发展工作的前瞻性和宏观性;围绕发展和改革工作大局,加强社会事业宏观调控,使社会发展工作更好地融入发展和改革全局,保持了持续健康快速协调发展势头;紧密结合社会发展形势分析,开展重大问题调研。社会发展专题报告制度和社会发展综合评价工作取得重要进展。
2005年社会事业发展和改革工作的基本思路是,继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加快社会事业发展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一项重要任务,以促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为重点,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促进人力资源开发;加强公共卫生能力建设,提高卫生医疗保障能力;大力发展文化、广播影视、体育等事业,加快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发展,进一步满足和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加强人口计划生育工作,保持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努力推进改革,增强社会事业发展的效率和活力;提高社会事业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增加投入,加快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步伐,为“十一五”奠定良好的发展基础。
一、重点工作任务
(一)认真落实“人才强国”战略,增强人力资源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支撑作用
切实加强农村教育。全面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保障机制,加大中央和省级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转移支付力度。继续实施“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推进“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建设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提高义务教育水平和质量。促进高中阶段教育协调发展。在继续推动普通高中教育发展的同时,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启动实施“推进职业教育发展专项建设计划”,加强职业学校设施建设和设备配备,加快培养技能型适用人才和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稳步健康发展高等教育。继续组织实施好高等教育“211工程”,推进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
(二)加快和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努力提高城乡居民医疗保障水平
以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发展规划为指导,继续加强以中西部乡镇卫生院为重点的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同步推进农村卫生体制和机制改革,整合县级医疗卫生资源,建立起以公有制为主导、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农村卫生服务网络,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稳步推进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试点工作。按照国务院加快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部署,全面完成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基本完成医疗救治体系建设任务。继续深化城市医疗服务体制改革,推进区域卫生规划,发展社区卫生服务。
(三)大力发展文化、广播影视、体育等事业,不断改善精神文化生活条件
努力抓好“县级”两馆建设,着力实施“西新工程”,继续推进“村村通”工程,切实抓好农村电影“2131工程”,快捷便利地把电影送到乡村,不断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推进一批重大文化工程建设。进一步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保护,推动建设一批标志国家及地方文明形象的博物馆。积极参与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努力发展体育事业,推进基层体育设施规划和建设,提供更多亲民、便民、利民的健身场地和设施。做好2008年奥运会场馆建设和参赛准备工作。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加强“红色旅游”景区的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的规划和建设,与其他旅游资源有机结合,推进“红色旅游”产品化和产业化建设,实现政治、经济和社会多重效益。
(四)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稳定低生育水平和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通过制定和实施农村基层计划生育服务体系规划,加强中西部县和中心乡计划生育服务机构设施和人员队伍建设,完善基层计划生育服务网络,提高生殖健康服务水平和出生人口缺陷干预的能力。
(五)维护社会稳定,建设更加安全和谐的社会环境
大力促进民政事业发展,加强社会救助、最低生活保障、社会福利、救灾应急体系等方面的制度建设,健全社会安全网。积极推进社区建设,完善服务设施,提高服务能力。
二、着力编制好“十一五”社会事业各项规划
(一)配合有关行业部门搞好行业规划
要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结合组织实施“十五”计划的经验,根据面临的新形势和新问题,开展教育、卫生、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文物、旅游、人口、民政、老龄、体育等事业发展规划的研究制订工作。我们的主要工作是搞好行业规划与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有机结合,以及行业规划确定的发展任务与投入可能的有机结合。
(二)牵头搞好两个国家级专项规划
即《“十一五”农村社会事业发展规划》和《“十一五”国家重大自然和文化遗产地保护规划》。结合《农村社会事业发展规划》的编制,还将考虑提出“加强农村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若干意见”建议,以期明确投入机制、增加投入和扩展投入渠道,指导和规范农村社会事业设施建设。
(三)联合有关部门共同编制专项建设规划
“十五”期间我们编制了教育、卫生、计划生育和文化广电领域许多专项建设规划,对解决社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增加投资,抓准项目,推动发展,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十一五”期间,我们需要继续抓好一批这样的专项建设计划。要联合有关部门重点抓好《国家文化发展纲要》、《全国公共文化设施体系建设规划》和《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的研究和编制工作。
(四)研究“十一五”社会事业投资需求预测
对社会发展的投资需求进行预测分析,搞好需求与投入可能的衔接,准确判断规划实施的可行性,为年度投资安排建议提供依据和基础。
编制“十一五”规划的主导思想是: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把加快社会发展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设安全和谐的社会为目标,以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主线,以提高人人享有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为任务,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在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把社会事业发展推向新的阶段。
同时,还要注意遵循以下原则:
一是坚持政府主导。社会事业是主要由公共财政支持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领域,必须确立政府在推进社会事业发展中的主导地位,强化政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既要避免发生“越位”、“错位”,更要防止出现“缺位”。
二是坚持公益性。社会事业关系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是保障社会民主、公平、公正和稳定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必须坚持以社会公益性为主体和社会效益优先,把满足人民群众基本公共服务需求作为社会发展领域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
三是坚持公平效率并举。要在促进公民享有基本公共服务的权利平等与机会均等,特别是切实维护弱势群体的社会权益的前提下,提高公共资源配置和分配的效率,提高社会事业投资的社会经济效益。
四是坚持均衡发展。要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大力调整社会事业结构,优先发展基本公共服务,强化重点领域、薄弱环节和薄弱地区的发展,扩大教育、卫生、文化等优质资源的供给能力,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促进区域、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
三、积极参与改革,重视社会政策研究
社会事业改革是整个事业单位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发展与经济不协调也突出表现在体制和机制改革的相对滞后。2005年的社会发展工作中,仍需把推进改革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当前事业单位改革已经提上议程,中编办、人事部等正在研究改革的措施意见。总体改革方向是实行分类管理,根据不同类别采取不同的投资、财税、价格等经济政策。我们要继续高度重视改革工作,通过三种方式推进改革,一是通过制定专项规划及规划的设施推动改革,二是通过抓试点带动改革,三是通过总结地方和部门的经验支持改革。
加强社会政策研究和实施。一项有效力的社会政策,对于加快社会事业发展、维护群众利益、促进社会公平,具有强大的推动力。在编制“十一五”规划过程中,要进一步研究分析社会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发展趋势,提出有重大影响的社会政策,以加快推进社会发展步伐。
四、密切配合协作,努力提高做好社会发展工作的水平
(一)加强社会发展形势分析的能力
社会发展形势分析是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工作的重要内容。认真搞好社会发展形势的分析,有利于将社会发展工作融入改革和发展的大局;有利于抓住主要工作环节,提高工作水平。初步考虑,社会发展形势分析主要以三种方式进行:一是针对有关行业发展变化的情况,及时提交信息反映。二是阶段性的总体社会发展形势分析。三是社会发展综合评估报告。
(二)加强重大问题研究的能力
加快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步伐,必须具有战略性思维,抓住影响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进行研究,提出发展思路和政策,纲举目张式地带动整体发展。2004年重点搞了《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研究》课题和《农村社会发展现状、问题和对策》专题报告,提出了值得重视的建议意见。2005年要把如何加快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步伐和如何建设和谐社会等重大问题研究作为重点加以考虑。
(三)加强投资安排和项目管理的能力
投资安排和项目审批是发展改革部门的重要工作内容。重点抓好两个环节。首先要考虑增加投入。这方面必须抓住规划这个“龙头”,只有有了规划,才能引导出投资,有了投资,才好落实项目。其次要考虑保证效益。这方面要严格遵守投资审批和管理规章制度,提高项目决策过程的科学化、民主化和透明度。重要的是要按程序办事,资金落到实处,抓好评估,确保效益。
2005年社会事业发展和改革工作的基本思路是,继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加快社会事业发展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一项重要任务,以促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为重点,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促进人力资源开发;加强公共卫生能力建设,提高卫生医疗保障能力;大力发展文化、广播影视、体育等事业,加快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发展,进一步满足和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加强人口计划生育工作,保持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努力推进改革,增强社会事业发展的效率和活力;提高社会事业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增加投入,加快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步伐,为“十一五”奠定良好的发展基础。
一、重点工作任务
(一)认真落实“人才强国”战略,增强人力资源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支撑作用
切实加强农村教育。全面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保障机制,加大中央和省级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转移支付力度。继续实施“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推进“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建设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提高义务教育水平和质量。促进高中阶段教育协调发展。在继续推动普通高中教育发展的同时,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启动实施“推进职业教育发展专项建设计划”,加强职业学校设施建设和设备配备,加快培养技能型适用人才和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稳步健康发展高等教育。继续组织实施好高等教育“211工程”,推进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
(二)加快和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努力提高城乡居民医疗保障水平
以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发展规划为指导,继续加强以中西部乡镇卫生院为重点的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同步推进农村卫生体制和机制改革,整合县级医疗卫生资源,建立起以公有制为主导、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农村卫生服务网络,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稳步推进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试点工作。按照国务院加快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部署,全面完成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基本完成医疗救治体系建设任务。继续深化城市医疗服务体制改革,推进区域卫生规划,发展社区卫生服务。
(三)大力发展文化、广播影视、体育等事业,不断改善精神文化生活条件
努力抓好“县级”两馆建设,着力实施“西新工程”,继续推进“村村通”工程,切实抓好农村电影“2131工程”,快捷便利地把电影送到乡村,不断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推进一批重大文化工程建设。进一步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保护,推动建设一批标志国家及地方文明形象的博物馆。积极参与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努力发展体育事业,推进基层体育设施规划和建设,提供更多亲民、便民、利民的健身场地和设施。做好2008年奥运会场馆建设和参赛准备工作。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加强“红色旅游”景区的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的规划和建设,与其他旅游资源有机结合,推进“红色旅游”产品化和产业化建设,实现政治、经济和社会多重效益。
(四)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稳定低生育水平和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通过制定和实施农村基层计划生育服务体系规划,加强中西部县和中心乡计划生育服务机构设施和人员队伍建设,完善基层计划生育服务网络,提高生殖健康服务水平和出生人口缺陷干预的能力。
(五)维护社会稳定,建设更加安全和谐的社会环境
大力促进民政事业发展,加强社会救助、最低生活保障、社会福利、救灾应急体系等方面的制度建设,健全社会安全网。积极推进社区建设,完善服务设施,提高服务能力。
二、着力编制好“十一五”社会事业各项规划
(一)配合有关行业部门搞好行业规划
要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结合组织实施“十五”计划的经验,根据面临的新形势和新问题,开展教育、卫生、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文物、旅游、人口、民政、老龄、体育等事业发展规划的研究制订工作。我们的主要工作是搞好行业规划与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有机结合,以及行业规划确定的发展任务与投入可能的有机结合。
(二)牵头搞好两个国家级专项规划
即《“十一五”农村社会事业发展规划》和《“十一五”国家重大自然和文化遗产地保护规划》。结合《农村社会事业发展规划》的编制,还将考虑提出“加强农村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若干意见”建议,以期明确投入机制、增加投入和扩展投入渠道,指导和规范农村社会事业设施建设。
(三)联合有关部门共同编制专项建设规划
“十五”期间我们编制了教育、卫生、计划生育和文化广电领域许多专项建设规划,对解决社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增加投资,抓准项目,推动发展,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十一五”期间,我们需要继续抓好一批这样的专项建设计划。要联合有关部门重点抓好《国家文化发展纲要》、《全国公共文化设施体系建设规划》和《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的研究和编制工作。
(四)研究“十一五”社会事业投资需求预测
对社会发展的投资需求进行预测分析,搞好需求与投入可能的衔接,准确判断规划实施的可行性,为年度投资安排建议提供依据和基础。
编制“十一五”规划的主导思想是: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把加快社会发展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设安全和谐的社会为目标,以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主线,以提高人人享有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为任务,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在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把社会事业发展推向新的阶段。
同时,还要注意遵循以下原则:
一是坚持政府主导。社会事业是主要由公共财政支持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领域,必须确立政府在推进社会事业发展中的主导地位,强化政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既要避免发生“越位”、“错位”,更要防止出现“缺位”。
二是坚持公益性。社会事业关系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是保障社会民主、公平、公正和稳定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必须坚持以社会公益性为主体和社会效益优先,把满足人民群众基本公共服务需求作为社会发展领域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
三是坚持公平效率并举。要在促进公民享有基本公共服务的权利平等与机会均等,特别是切实维护弱势群体的社会权益的前提下,提高公共资源配置和分配的效率,提高社会事业投资的社会经济效益。
四是坚持均衡发展。要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大力调整社会事业结构,优先发展基本公共服务,强化重点领域、薄弱环节和薄弱地区的发展,扩大教育、卫生、文化等优质资源的供给能力,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促进区域、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
三、积极参与改革,重视社会政策研究
社会事业改革是整个事业单位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发展与经济不协调也突出表现在体制和机制改革的相对滞后。2005年的社会发展工作中,仍需把推进改革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当前事业单位改革已经提上议程,中编办、人事部等正在研究改革的措施意见。总体改革方向是实行分类管理,根据不同类别采取不同的投资、财税、价格等经济政策。我们要继续高度重视改革工作,通过三种方式推进改革,一是通过制定专项规划及规划的设施推动改革,二是通过抓试点带动改革,三是通过总结地方和部门的经验支持改革。
加强社会政策研究和实施。一项有效力的社会政策,对于加快社会事业发展、维护群众利益、促进社会公平,具有强大的推动力。在编制“十一五”规划过程中,要进一步研究分析社会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发展趋势,提出有重大影响的社会政策,以加快推进社会发展步伐。
四、密切配合协作,努力提高做好社会发展工作的水平
(一)加强社会发展形势分析的能力
社会发展形势分析是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工作的重要内容。认真搞好社会发展形势的分析,有利于将社会发展工作融入改革和发展的大局;有利于抓住主要工作环节,提高工作水平。初步考虑,社会发展形势分析主要以三种方式进行:一是针对有关行业发展变化的情况,及时提交信息反映。二是阶段性的总体社会发展形势分析。三是社会发展综合评估报告。
(二)加强重大问题研究的能力
加快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步伐,必须具有战略性思维,抓住影响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进行研究,提出发展思路和政策,纲举目张式地带动整体发展。2004年重点搞了《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研究》课题和《农村社会发展现状、问题和对策》专题报告,提出了值得重视的建议意见。2005年要把如何加快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步伐和如何建设和谐社会等重大问题研究作为重点加以考虑。
(三)加强投资安排和项目管理的能力
投资安排和项目审批是发展改革部门的重要工作内容。重点抓好两个环节。首先要考虑增加投入。这方面必须抓住规划这个“龙头”,只有有了规划,才能引导出投资,有了投资,才好落实项目。其次要考虑保证效益。这方面要严格遵守投资审批和管理规章制度,提高项目决策过程的科学化、民主化和透明度。重要的是要按程序办事,资金落到实处,抓好评估,确保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