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站在时代发展、历史发展和阶段发展的制高点上,依据宣传思想工作的环境、对象、范围、方式已经发生很大变化的客观实际,以改革开放30余年来从未有过的认识深刻程度,特别阐述了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他强调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他又指出: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他还指出:在集中精力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一刻也不能放松和削弱意识形态工作。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重要论断,指明了意识形态工作引领社会、凝聚人心、推动发展的强大支撑作用,确定了意识形态工作的根本性、战略性、全局性意义。
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的重大表现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工作极端重要性的论述,是我们党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的又一重大表现。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实行了工作重心转移,开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工作的崭新征程。十亿中国人民一心一意,排除干扰,全力以赴地改造山河,使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经济发展又好又快地向前推进,创造了人类经济社会史上的发展奇迹,中华民族以最短的时间、最快的速度整体上摆脱了贫困而实现了小康,从而赢得了举世公认的经济建设成就。在这个历史巨变过程中,我们并没有丢掉意识形态工作。譬如,我们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提出了在抓紧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也要抓好精神文明建设,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陈云同志曾经说过,经济工作做不好要翻船,宣传工作搞不好也会翻船。胡锦涛同志曾经说过同样经验总结的话:经济工作搞不好要出大问题,意识形态工作搞不好也要出大问题。其他一些国家的历史经验表明,即使经济工作搞好了,意识形态工作搞不好照样会出大问题。故此,充分认识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的同等重要性,是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条基本经验。牢牢把握和丰富这条宝贵的基本经验,就要求我们不断深化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认识。可以看出,习近平同志的重要论断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发展所作出的新贡献和新推进。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上层建筑则反作用于经济基础。意识形态属于上层建筑,意识形态出问题,则必然地上层建筑定出问题;一旦上层建筑出问题,则必然地经济基础要出问题。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相互牵扯,相互因果的。我们要从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立场出发,既要切实做好经济建设中心工作,为意识形态工作提供坚实物质基础,又要切实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为经济建设中心工作提供有力精神保障;既不能因为经济建设中心工作而忽视意识形态工作,也不能使意识形态工作游离于经济建设中心工作;既要有硬实力,也要有软实力。实际上,经济建设中心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犹如任何社会发展的两个车轮,如果一个车轮正常,而另一个车轮有毛病,整个发展动力就会出现问题,只有经济建设中心工作的车轮和意识形态工作的车轮都正常地飞速运转,我们事业的发展才能更好更快。习总书记的讲话实质上是在提醒全党各级领导干部,不能只有做经济工作的积极性,而且还要有做意识形态工作的积极性;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和积极性,决不能亚于做好经济工作的重要性和积极性。那种认为宣传思想工作是空的、虚的,不像经济工作是实的、硬的,有GDP数据,容易出政绩的看法,只能说明这些领导干部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还没有认识到位。巩固党的群众基础和执政基础,不能说只要群众物质生活上去了就可以了,这是典型的“好行小惠,言不及义”。党的群众基础和执政基础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精神上丧失群众基础,最后也要出问题,甚至是大问题。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一方面必须继续坚持经济建设中心工作,另一方面还要大力增强和提升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舆论支持和文化条件。
强烈的现实意义和针对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工作极端重要性的重要论断,还有一个鲜明而突出的特征,就是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针对意义。
首先,我们正处于信息传输技术发生革命性变化的过程之中。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一方面使人们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信息交流与沟通变得更加方便、快捷和及时,另一方面也使舆论生态市场变得更加嘈杂、多样和生动,甚至更加吊诡,因而使得宣传思想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的难度更为加大,局面更加复杂,任务更加繁重。正是因为舆论环境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我们才会产生了意识形态工作极端重要的前所未有的深刻认识。
其次,我们正处于发展关键期、改革攻坚期和矛盾凸显期的历史进程之中。当下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相互叠加、集中呈现,人们思想观念的独立性、差异性、多样性、多变性日益增强,思想道德领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现象,如一些人理想信念不坚定,一些腐朽落后的思想文化沉渣泛起,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有所滋长,等等。“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这两大根本任务的贯彻落实,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面临着如此严峻的挑战和如此艰巨的考验。
再者,意识形态领域硝烟弥漫,斗争尖锐。我们必须看到,伴随着中国举世瞩目的巨大进步,中国的发展模式也日益扩大影响。西方一些势力抱着意识形态偏见和冷战思维不放,把中国发展模式视为对西方制度模式和价值观的威胁,围绕发展模式和价值观的讨论、争论在国际思想文化市场上从未消歇过;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日趋频繁,意识形态领域渗透与反渗透的斗争日趋尖锐复杂。我们将长期面对西方遏制、促变的压力,而意识形态渗透是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推行西化、分化战略和弱华战略的主要手段。同时,我们还要注意到,互联网时代的思想内外界限越来越模糊,国外思想动态与国内思想动态的区别也越来越不明显,国内声音总是能和国外声音及时地遥相呼应。譬如,有人鹦鹉学舌,把西方的制度模式说成是“普世价值”,鼓吹中国只有接受这些“普世价值”才有光明前途,实际上是否定四项基本原则,主张走改旗易帜的老路;也有人以“反思改革”为名,得出中国改革走入歧途的结论,实际上是否定改革开放,主张回过头去走封闭僵化的老路。近些年来,境内外敌对势力相互勾结,内外串通,小题大做,借题发挥,造谣诬蔑,挑拨离间,起劲唱衰中国,恶意抹黑中国的国家形象和政府形象,其目的就在同我们争夺阵地、争夺人心、争夺群众,最终推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必须着重指出,一个政权的瓦解往往是从思想领域开始的,政治动荡、政权更迭可能在一夜之间发生,但思想演化是一个长期过程。思想防线被攻破了,其他防线就很难守得住。所以,如果我们听任那些混淆视听的负面言论大行其道,势必搞乱党心民心,危及社会和谐稳定和国家政权安全。
我们党历来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善于做宣传思想工作是我们党的看家本领和政治优势。我们的各级党委要负起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加强对意识形态领域重大问题的分析研判,站稳政治立场,增强政治定力,坚决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对重大政治原则和大是大非问题,支持什么、反对什么,我们必须旗帜鲜明、态度坚定,决不能似是而非,模棱两可。更不能沉默失语、缺席失声;我们不搞无谓争论,但涉及大是大非问题,涉及政治原则问题,决不能含糊其词,更不能退避三舍。总之,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旁落,否则我们就会犯下无可挽回的历史性错误。
(作者为中国社科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心主任)
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的重大表现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工作极端重要性的论述,是我们党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的又一重大表现。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实行了工作重心转移,开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工作的崭新征程。十亿中国人民一心一意,排除干扰,全力以赴地改造山河,使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经济发展又好又快地向前推进,创造了人类经济社会史上的发展奇迹,中华民族以最短的时间、最快的速度整体上摆脱了贫困而实现了小康,从而赢得了举世公认的经济建设成就。在这个历史巨变过程中,我们并没有丢掉意识形态工作。譬如,我们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提出了在抓紧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也要抓好精神文明建设,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陈云同志曾经说过,经济工作做不好要翻船,宣传工作搞不好也会翻船。胡锦涛同志曾经说过同样经验总结的话:经济工作搞不好要出大问题,意识形态工作搞不好也要出大问题。其他一些国家的历史经验表明,即使经济工作搞好了,意识形态工作搞不好照样会出大问题。故此,充分认识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的同等重要性,是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条基本经验。牢牢把握和丰富这条宝贵的基本经验,就要求我们不断深化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认识。可以看出,习近平同志的重要论断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发展所作出的新贡献和新推进。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上层建筑则反作用于经济基础。意识形态属于上层建筑,意识形态出问题,则必然地上层建筑定出问题;一旦上层建筑出问题,则必然地经济基础要出问题。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相互牵扯,相互因果的。我们要从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立场出发,既要切实做好经济建设中心工作,为意识形态工作提供坚实物质基础,又要切实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为经济建设中心工作提供有力精神保障;既不能因为经济建设中心工作而忽视意识形态工作,也不能使意识形态工作游离于经济建设中心工作;既要有硬实力,也要有软实力。实际上,经济建设中心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犹如任何社会发展的两个车轮,如果一个车轮正常,而另一个车轮有毛病,整个发展动力就会出现问题,只有经济建设中心工作的车轮和意识形态工作的车轮都正常地飞速运转,我们事业的发展才能更好更快。习总书记的讲话实质上是在提醒全党各级领导干部,不能只有做经济工作的积极性,而且还要有做意识形态工作的积极性;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和积极性,决不能亚于做好经济工作的重要性和积极性。那种认为宣传思想工作是空的、虚的,不像经济工作是实的、硬的,有GDP数据,容易出政绩的看法,只能说明这些领导干部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还没有认识到位。巩固党的群众基础和执政基础,不能说只要群众物质生活上去了就可以了,这是典型的“好行小惠,言不及义”。党的群众基础和执政基础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精神上丧失群众基础,最后也要出问题,甚至是大问题。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一方面必须继续坚持经济建设中心工作,另一方面还要大力增强和提升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舆论支持和文化条件。
强烈的现实意义和针对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工作极端重要性的重要论断,还有一个鲜明而突出的特征,就是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针对意义。
首先,我们正处于信息传输技术发生革命性变化的过程之中。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一方面使人们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信息交流与沟通变得更加方便、快捷和及时,另一方面也使舆论生态市场变得更加嘈杂、多样和生动,甚至更加吊诡,因而使得宣传思想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的难度更为加大,局面更加复杂,任务更加繁重。正是因为舆论环境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我们才会产生了意识形态工作极端重要的前所未有的深刻认识。
其次,我们正处于发展关键期、改革攻坚期和矛盾凸显期的历史进程之中。当下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相互叠加、集中呈现,人们思想观念的独立性、差异性、多样性、多变性日益增强,思想道德领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现象,如一些人理想信念不坚定,一些腐朽落后的思想文化沉渣泛起,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有所滋长,等等。“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这两大根本任务的贯彻落实,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面临着如此严峻的挑战和如此艰巨的考验。
再者,意识形态领域硝烟弥漫,斗争尖锐。我们必须看到,伴随着中国举世瞩目的巨大进步,中国的发展模式也日益扩大影响。西方一些势力抱着意识形态偏见和冷战思维不放,把中国发展模式视为对西方制度模式和价值观的威胁,围绕发展模式和价值观的讨论、争论在国际思想文化市场上从未消歇过;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日趋频繁,意识形态领域渗透与反渗透的斗争日趋尖锐复杂。我们将长期面对西方遏制、促变的压力,而意识形态渗透是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推行西化、分化战略和弱华战略的主要手段。同时,我们还要注意到,互联网时代的思想内外界限越来越模糊,国外思想动态与国内思想动态的区别也越来越不明显,国内声音总是能和国外声音及时地遥相呼应。譬如,有人鹦鹉学舌,把西方的制度模式说成是“普世价值”,鼓吹中国只有接受这些“普世价值”才有光明前途,实际上是否定四项基本原则,主张走改旗易帜的老路;也有人以“反思改革”为名,得出中国改革走入歧途的结论,实际上是否定改革开放,主张回过头去走封闭僵化的老路。近些年来,境内外敌对势力相互勾结,内外串通,小题大做,借题发挥,造谣诬蔑,挑拨离间,起劲唱衰中国,恶意抹黑中国的国家形象和政府形象,其目的就在同我们争夺阵地、争夺人心、争夺群众,最终推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必须着重指出,一个政权的瓦解往往是从思想领域开始的,政治动荡、政权更迭可能在一夜之间发生,但思想演化是一个长期过程。思想防线被攻破了,其他防线就很难守得住。所以,如果我们听任那些混淆视听的负面言论大行其道,势必搞乱党心民心,危及社会和谐稳定和国家政权安全。
我们党历来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善于做宣传思想工作是我们党的看家本领和政治优势。我们的各级党委要负起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加强对意识形态领域重大问题的分析研判,站稳政治立场,增强政治定力,坚决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对重大政治原则和大是大非问题,支持什么、反对什么,我们必须旗帜鲜明、态度坚定,决不能似是而非,模棱两可。更不能沉默失语、缺席失声;我们不搞无谓争论,但涉及大是大非问题,涉及政治原则问题,决不能含糊其词,更不能退避三舍。总之,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旁落,否则我们就会犯下无可挽回的历史性错误。
(作者为中国社科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