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几年,全命题作文“强势扩张”,在中考作文中的比例不断攀升。根据著名特级教师曹津源先生对2012年130份中考试卷的统计,“标题作文”(含全命题和半命题)的占比由2011年的85%上升为93%,而在这些“标题作文”中,全命题作文占比约70%。可以预见,全命题作文将是2013年中考作文的“主角”,我们应当把全命题作文作为训练的重点。
全命题作文一般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有导语或提示语的。另一种是“裸题”,无论哪一类全命题作文,都具有标题唯一性的特点,这是与半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最大的区别。审题是写好此类作文的关键环节。审题,是一种能力,是阅读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的综合运用。所谓“审”,就是要求学生耐心读题,仔细观察,反复分析,认真推敲。如果审题失误,就会出现“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的局面。全命题作文题都含有关键词,这些关键词是“题眼”,我们要用慧眼去识“题眼”。近两年来,“比喻词”“限制词”“思辨词”在全命题中频频亮相,这些词常常成为考生审题的“陷阱”,我们应当慎审这些特殊词语,做到“滴水不漏”,进而在选材、表述、立意等方面处理好“虚”与“实”,“薄”与“厚”,“浅”与“深”的关系,写出优秀的考场作文。
一、明察“比喻词”,避“实”就“虚”
2012年各地中考作文中有些全命题含有比喻词,如苏州考题《心中有支欢乐的歌》,题中的“歌”是比喻词,表层面上是指令人高兴愉悦的歌曲,深层面上是喻指令自己快乐的人物、事情或事物;常德考题《珍贵的礼物》,题中比喻词“礼物”,既指物质层面的礼品,又指精神层面的诸如“坚持、诚实、敬老”等美好的品质;黄石市要求以《沿途的风景》为题作文,“风景”一词就有自然景象与人文内涵两种含义。对于以上含有比喻词的题目,我们审题时不能仅仅停留在表层面,而应该多层面把握比喻词的含义,然后避表层面之“实义”,就深层面之“虚义”,侧重从深层面含义的角度选材、立意,写出富有亮色的作文。
例如,黄石市的一位考生在写作《沿途的风景》时,将城市面貌的变化与农民工紧密联系,先写通向学校路上的“亮丽的风景”:“红白石砖覆盖着原来赤裸的土壤,温和地压抑着,这土壤便不再有漫天黄沙的冲动,红白的色彩点缀着曾经单调的景色,让沉默的街道有了幽默的情调。”然后笔锋一转,避实为虚,描写、赞美农民工。先描写:“黑玫瑰一样的皮肤,历经艰辛而依旧坚定的眼神。”接着议论:“这沿途的风景就是像他们这样的人创造的,为了完成一次这样的风景,他们要遭受多少次来自烈日的炙烤呢?他们奉献了多少青春呢?他们是远道而来的农民工,他们是这风景的创造者,他们也是时代的奠基者。”文章结尾小作者再次议论:“这条路是一道风景,他们——那些千千万万的劳动者更是风景。”通过这样的议论,文章热情讴歌了甘为城市建设默默奉献的农民工,小作者选材与立意的智慧令人称道。
二、明察“限制词”,避“薄”就“厚”
这里所说的“限制词”,专指副词。在一些全命题中含有“还”“最”“也”“都”“终于”“慢慢”等限制性副词,例如,2012年中考作文题《还有别的风景》(山东文登市)、《记忆中最美好的片断》(黑龙江牡丹江市)、《这也是一种美》(贵州铜仁市)、《又是一个新起点》(江苏徐州市)、《点点滴滴都是爱》(黑龙江哈尔滨市)、《我终于明白了你的良苦用心》(山东青岛市)、《就这样慢慢长大》(江苏南通市),都含有限制性副词。这些副词都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而是题目的关键词,也是考生容易忽略的审题“陷阱”。我们审题时应高度关注这些限制性副词,行文注意铺垫和渐进过程,避免内容的单薄和思想情感的单一,力求内容和情感的丰厚。
例如,写《又是一个新起点》,文中就必须交代曾经有一个“起点”,现在又有了怎样的经历和感悟,从而使自己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站在了新的起点上。如果文章不写曾经的“起点”,内容就显得单薄,也不能很好地诠释题目。再如,写《就这样慢慢长大》,就要紧扣“慢慢”一词,写出“长大”在时间维度上的“漫长”和内容维度上的“渐进”,从而体现从“懵懂”到“成熟”的心路历程。一位考生写自己“攀岩”的经历,其中有这么两段文字:
不知怎的,我的手仿佛粘在了凸石上动弹不得,阳光炙烤着我的后背,我的心也随着皮肤温度的升高而浮躁起来。渐渐的,凸石与手心间浸出了汗水,最终我松开了双手,随索具缓缓降落至地面。我在攀岩壁旁呆立着,心中充满了失望。抬头望见另一个攀岩者正用力攀岩,这不也是人生中的一种挑战吗?忽然间,我好像明白了什么,重新向攀岩壁走去。
再一次踩上软绵绵的垫子,仔细套好索具,深吸一口气,双手分别攀上两块凸石,脚踩进凹洞里,再一次离开了地面。又来到了刚才无法战胜的地方,小心地松开右手,身体突然失去平衡,双脚急忙踩稳,右手紧抓更高处的一块凸石,左手松开攀住另一块凸石,右脚从凹洞内伸出,踩进上方的凹洞内,奋力往上蹬,身体上升了一些。再次,松开右手……终于来到顶端,一阵清风拂去了我身上的汗水。是的,长大需要过程,就这样慢慢长大……
该考生虽然注意了在文末点题,但全文所写的两次攀岩,时间上挨得很紧,中间没有写出自己在失败后是如何耐心训练的,这样写其实是忽略了“慢慢”一词,没有体现出战胜挫折的成长过程,内容和情感也就不显丰厚,得分只能在二类以下了。
三、明察“思辨词”,避“浅”就“深”
近年来,中考作文全命题中富有思辨色彩的哲理化题目渐露面目。所谓“哲理化”,其实就是指考题“具有些许理性色彩,要求考生具备基本的辩证法、两点论和初步的思辨能力”。对于含有“思辨词”的全命题,我们一定要深入思考,准确把握辩证关系,避免肤浅立意,达到立意深远、富有理性的境界。
2012年中考作文福建福州题是《爱,还要会爱》,其中“爱”与“会爱”是一组思辨关系的词语,隐含着“不恰当的爱,也许就是一种伤害”的意思,正确把握“爱”与“会爱”的内涵与辩证关系,才能写好这篇作文,否则,就可能写成父母、老师怎样关爱自己的立意较浅的文章;浙江绍兴题《花不一定要在春天开放》,题中的“不一定”要求考生求异思维,写出“不在春天开放”的“花”的艳丽;江苏无锡题是《幸福就是现在》,“现在”一词要求考生对“幸福”进行理性思考,从而确立正确的幸福观,倘若审题时不注意“现在”的隐含意,就有可能写出“我很幸福”之类的作文,文章就不具有立意上的深刻性,也偏题了。
2012年江苏常州题是《发现离不开用心观察》,这道题要求考生辨析“发现”与“观察”的关系,“观察”未必能“发现”,“用心观察”方可“发现”,考生必须在文中阐明这样的关系。一位考生以“岁月的年轮一圈圈啮咬而合,四季的脚步又一次从眼前迈过。我欲挽留,它却匆匆。再回眸,竟有那么多的美因缺少发现而淹没在时光的尽头……”开头,然后用四个小标题分别写了“杨柳姿”“莲叶情”“秋露心”“白雪魂”,在描写这些景物的同时,小作者写了自己因为脚步匆忙而忽略了杨柳“少女的娇美”“母亲的温柔”,错过了“莲的妖艳”“叶的奉献”,忽视了“秋露的滋润”,也没有发现白雪的“纯洁与忧伤”。小作者在文末写道:“我请求上天赋予我善于发现美的慧眼,那么,若再有春天,我将投入杨柳的怀抱;再有盛夏,我将赞美莲叶的和谐;再有金秋,我将聆听秋露的心语;再有银冬,我将仰望白雪的灵魂。”此文正反结合,正面写四季景物之美,反面写自己因为没有用心观察而错过了这些美,从而巧妙诠释了题目,充分体现了作者的理性思维能力。
(责任编辑:李雪虹)
全命题作文一般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有导语或提示语的。另一种是“裸题”,无论哪一类全命题作文,都具有标题唯一性的特点,这是与半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最大的区别。审题是写好此类作文的关键环节。审题,是一种能力,是阅读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的综合运用。所谓“审”,就是要求学生耐心读题,仔细观察,反复分析,认真推敲。如果审题失误,就会出现“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的局面。全命题作文题都含有关键词,这些关键词是“题眼”,我们要用慧眼去识“题眼”。近两年来,“比喻词”“限制词”“思辨词”在全命题中频频亮相,这些词常常成为考生审题的“陷阱”,我们应当慎审这些特殊词语,做到“滴水不漏”,进而在选材、表述、立意等方面处理好“虚”与“实”,“薄”与“厚”,“浅”与“深”的关系,写出优秀的考场作文。
一、明察“比喻词”,避“实”就“虚”
2012年各地中考作文中有些全命题含有比喻词,如苏州考题《心中有支欢乐的歌》,题中的“歌”是比喻词,表层面上是指令人高兴愉悦的歌曲,深层面上是喻指令自己快乐的人物、事情或事物;常德考题《珍贵的礼物》,题中比喻词“礼物”,既指物质层面的礼品,又指精神层面的诸如“坚持、诚实、敬老”等美好的品质;黄石市要求以《沿途的风景》为题作文,“风景”一词就有自然景象与人文内涵两种含义。对于以上含有比喻词的题目,我们审题时不能仅仅停留在表层面,而应该多层面把握比喻词的含义,然后避表层面之“实义”,就深层面之“虚义”,侧重从深层面含义的角度选材、立意,写出富有亮色的作文。
例如,黄石市的一位考生在写作《沿途的风景》时,将城市面貌的变化与农民工紧密联系,先写通向学校路上的“亮丽的风景”:“红白石砖覆盖着原来赤裸的土壤,温和地压抑着,这土壤便不再有漫天黄沙的冲动,红白的色彩点缀着曾经单调的景色,让沉默的街道有了幽默的情调。”然后笔锋一转,避实为虚,描写、赞美农民工。先描写:“黑玫瑰一样的皮肤,历经艰辛而依旧坚定的眼神。”接着议论:“这沿途的风景就是像他们这样的人创造的,为了完成一次这样的风景,他们要遭受多少次来自烈日的炙烤呢?他们奉献了多少青春呢?他们是远道而来的农民工,他们是这风景的创造者,他们也是时代的奠基者。”文章结尾小作者再次议论:“这条路是一道风景,他们——那些千千万万的劳动者更是风景。”通过这样的议论,文章热情讴歌了甘为城市建设默默奉献的农民工,小作者选材与立意的智慧令人称道。
二、明察“限制词”,避“薄”就“厚”
这里所说的“限制词”,专指副词。在一些全命题中含有“还”“最”“也”“都”“终于”“慢慢”等限制性副词,例如,2012年中考作文题《还有别的风景》(山东文登市)、《记忆中最美好的片断》(黑龙江牡丹江市)、《这也是一种美》(贵州铜仁市)、《又是一个新起点》(江苏徐州市)、《点点滴滴都是爱》(黑龙江哈尔滨市)、《我终于明白了你的良苦用心》(山东青岛市)、《就这样慢慢长大》(江苏南通市),都含有限制性副词。这些副词都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而是题目的关键词,也是考生容易忽略的审题“陷阱”。我们审题时应高度关注这些限制性副词,行文注意铺垫和渐进过程,避免内容的单薄和思想情感的单一,力求内容和情感的丰厚。
例如,写《又是一个新起点》,文中就必须交代曾经有一个“起点”,现在又有了怎样的经历和感悟,从而使自己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站在了新的起点上。如果文章不写曾经的“起点”,内容就显得单薄,也不能很好地诠释题目。再如,写《就这样慢慢长大》,就要紧扣“慢慢”一词,写出“长大”在时间维度上的“漫长”和内容维度上的“渐进”,从而体现从“懵懂”到“成熟”的心路历程。一位考生写自己“攀岩”的经历,其中有这么两段文字:
不知怎的,我的手仿佛粘在了凸石上动弹不得,阳光炙烤着我的后背,我的心也随着皮肤温度的升高而浮躁起来。渐渐的,凸石与手心间浸出了汗水,最终我松开了双手,随索具缓缓降落至地面。我在攀岩壁旁呆立着,心中充满了失望。抬头望见另一个攀岩者正用力攀岩,这不也是人生中的一种挑战吗?忽然间,我好像明白了什么,重新向攀岩壁走去。
再一次踩上软绵绵的垫子,仔细套好索具,深吸一口气,双手分别攀上两块凸石,脚踩进凹洞里,再一次离开了地面。又来到了刚才无法战胜的地方,小心地松开右手,身体突然失去平衡,双脚急忙踩稳,右手紧抓更高处的一块凸石,左手松开攀住另一块凸石,右脚从凹洞内伸出,踩进上方的凹洞内,奋力往上蹬,身体上升了一些。再次,松开右手……终于来到顶端,一阵清风拂去了我身上的汗水。是的,长大需要过程,就这样慢慢长大……
该考生虽然注意了在文末点题,但全文所写的两次攀岩,时间上挨得很紧,中间没有写出自己在失败后是如何耐心训练的,这样写其实是忽略了“慢慢”一词,没有体现出战胜挫折的成长过程,内容和情感也就不显丰厚,得分只能在二类以下了。
三、明察“思辨词”,避“浅”就“深”
近年来,中考作文全命题中富有思辨色彩的哲理化题目渐露面目。所谓“哲理化”,其实就是指考题“具有些许理性色彩,要求考生具备基本的辩证法、两点论和初步的思辨能力”。对于含有“思辨词”的全命题,我们一定要深入思考,准确把握辩证关系,避免肤浅立意,达到立意深远、富有理性的境界。
2012年中考作文福建福州题是《爱,还要会爱》,其中“爱”与“会爱”是一组思辨关系的词语,隐含着“不恰当的爱,也许就是一种伤害”的意思,正确把握“爱”与“会爱”的内涵与辩证关系,才能写好这篇作文,否则,就可能写成父母、老师怎样关爱自己的立意较浅的文章;浙江绍兴题《花不一定要在春天开放》,题中的“不一定”要求考生求异思维,写出“不在春天开放”的“花”的艳丽;江苏无锡题是《幸福就是现在》,“现在”一词要求考生对“幸福”进行理性思考,从而确立正确的幸福观,倘若审题时不注意“现在”的隐含意,就有可能写出“我很幸福”之类的作文,文章就不具有立意上的深刻性,也偏题了。
2012年江苏常州题是《发现离不开用心观察》,这道题要求考生辨析“发现”与“观察”的关系,“观察”未必能“发现”,“用心观察”方可“发现”,考生必须在文中阐明这样的关系。一位考生以“岁月的年轮一圈圈啮咬而合,四季的脚步又一次从眼前迈过。我欲挽留,它却匆匆。再回眸,竟有那么多的美因缺少发现而淹没在时光的尽头……”开头,然后用四个小标题分别写了“杨柳姿”“莲叶情”“秋露心”“白雪魂”,在描写这些景物的同时,小作者写了自己因为脚步匆忙而忽略了杨柳“少女的娇美”“母亲的温柔”,错过了“莲的妖艳”“叶的奉献”,忽视了“秋露的滋润”,也没有发现白雪的“纯洁与忧伤”。小作者在文末写道:“我请求上天赋予我善于发现美的慧眼,那么,若再有春天,我将投入杨柳的怀抱;再有盛夏,我将赞美莲叶的和谐;再有金秋,我将聆听秋露的心语;再有银冬,我将仰望白雪的灵魂。”此文正反结合,正面写四季景物之美,反面写自己因为没有用心观察而错过了这些美,从而巧妙诠释了题目,充分体现了作者的理性思维能力。
(责任编辑:李雪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