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的课堂教学深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往往忽视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从而使学生的学习陷入被动接受的地位。唤醒人的主体意识。关注人的主体状态,促进人的主体发展,改变旧有的师生交往方式,实行课内外结合的开放型教学。已成为教育本质的呼唤,
为此,我校确定将“课堂教学师生互动的和谐”作为研究专题,并赋予它课程改革的思想与理念,把研究的重点放在“课堂教学师生互动的和谐”的理念与策略上。以更好地体现和追求课堂教学过程审美化。经过专题研究。我校实验教师们研究制定了课前教学准备策略及课堂教学实施策略。
一、课前教学准备策略
1 精心准备,让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环节的准备关注点是学生。而不是教师自己。
2 教师和学生要收集尽可能多的教学信息,收集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生活素材,作为课程的一种资源,一种使学生“动”起来的诱因。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3 了解学生。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让学生都“动”起来。
4 教师要钻研教材,吃透教材,对教材有整体性的把握,领悟教材编写的主旨。
这样落实到课堂上,才能真正把教材当成例子,实现“知识是不断发现、不断生成、不断建构的过程”的目的。
二、课堂教学实施策略
一切和谐的事物都是符合客观规律的,这就是顺其自然。教学过程只有按照小学生这个年龄段的心理、生理特点来设计,才符合孩子的认知规律,才能真正达到教学目的。其中,主体主动参与是课堂教学师生互动和谐实施的核心,为了达到可操作性的目的,我们把课堂教学分为五个环节进行细致实施。
1 在课堂教学的启动时——注重激发情趣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我没有特别的天赋,我只有强烈的好奇心。”我们认为。对小学生来说。调动他们学习欲望的最有效的办法,一是激趣,二是激情。我们的实验教师力求使课堂教学达到理想情境:课未始,兴已浓;课正行,兴愈浓;课已毕。兴犹浓。
与此同时。我们还注意激情。就是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和学习热情。促使学生的思维真正动起来。如:一位数学教师在讲授“倍数应用题”前,偶然得知那天是一名同学的生日,便临时改变例题,在黑板上画了一块插满不同颜色蜡烛的蛋糕,高兴地说:“咱们今天为某某某同学庆祝生日,看,老师送他一块蛋糕。数一数,蓝色蜡烛是红色蜡烛的几倍?”这样的教学导入,学生怎能不爱学呢?当然,激情的手段多种多样,不拘一格。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设计不同方法。
2 在课堂教学的互动中——体现民主平等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艺术》一书中曾透辟地指出:“课堂上一切困惑和失败的根子,在绝大多数场合下,都在于教师忘记了:上课是儿童和教师的共同努力和劳动。”教师领会出这种道理,采取多种形式引发生生间和师生间的互动。在班级授课学习活动中,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打破了界限,平等和谐地共同学习,互相影响。师生之间教者、述者、问者、学者、听者、思者、调节者、组织者的角色经常互换,形成了平等和谐、教学相长的互动关系,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思维潜能。
“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气氛。”我们力求使师生间在课堂教学中实现互动,立足于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扬民主的教学思想,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和谐、主动探讨和大胆质疑的教学氛围,为学生提供较多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我们大力引导教师不要把学生的思想禁锢在一些条条框框里,压抑学生的思维;不要一味地追求标准答案。不用“不对,错了”,甚至“你怎么会有这样的想法,不要乱说”等课堂“忌语”否定学生。
3 在学生思维的“颠簸”中——及时搭设跳板
学生在积极学习、认真思考、热烈讨论中,思维常常会遇到障碍和矛盾,为了使他们动起来,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及时地向学生提供科学的思维方法,搭设思维跳板,帮助学生开拓思路。教师们遵循“不悱不发”的原则,相机诱导。因材施导,适时适度,举一反三。通过点拨。优秀生的求知欲再度被引向更高层次:一般学生也会获得更深刻的认识。并产生进一步学习的愿望。教师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名学生。给他们驰骋的天地,不怕思维出格。对待学困生,教师更是多方面、多角度提供机会。给予充分的信任和鼓励。
4 在学生“自动”学习习惯的形成中——注重动力定式
自动是学生“动”的最高境界。也是课堂教学师生和谐互动追求的目标。学生要达到“自动”的层次,必须经过课堂教学的长期反复磨炼方能逐步形成。所以。我们积极引导教师要有恒心,要有耐心。在教学中,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的“例子”作用,鼓励学生大胆地动,要敢想敢说,努力培养学生自读、自写、自说、自练、自演的习惯和能力,鼓励学生多读、多看、多想、多做。教学过程中尽量减少优化教学模式中的“师控”行为,增加学生主体的“自控”。借用直观,巧设媒体,从而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大胆设想,主动生疑,寻找切入点和突破口。让学生在不同的表现过程中。不断感悟和丰富自己的观点和学习体会。
5 在课堂教学的评价中——强调烙印自信
著名教育家韩凤珍说过:“难教育的孩子,都是失去自信心的孩子;所有好教育的孩子,都是具有强烈自尊心的孩子。教育者就是要千方百计地保护孩子最宝贵的东西——自尊心。”学生的差异性必然存在。教师必须承认并尊重这种差异。我们的实验教师力求做到。只要发现学生的“星星之火”。就“煽风点火”。给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在对学生的评价过程中,尽可能避免冷漠、训斥、责骂、挖苦等拙劣的教育方法,代之以尊重、鼓励、信任和赏识,不让失败在学生心中永远“定格”。学校课题组对此提出了明确的评价要求:(1)要注意情感的投入;(2)注意内容的翔实,忌苍白无力,要用事实说话,有理有据;(3)要讲究语言的机智;(4)要重视学生心理;(5)要捕捉创新的火花,激发创造的潜能和主体意识。
在情感激励中,教师首先以愉悦的“语言”与学生交流。传授知识,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用褒扬和鼓励的自豪感语,点燃稚嫩心灵的希望与热情。
总之,“让教学成为一个愉快和谐的过程”已成为一个大家的共识,“为了让我们每一名学生得到充分地发展”有必要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充满和谐互动的氛围,让我们的孩子在其中幸福、健康、快乐地成长。
为此,我校确定将“课堂教学师生互动的和谐”作为研究专题,并赋予它课程改革的思想与理念,把研究的重点放在“课堂教学师生互动的和谐”的理念与策略上。以更好地体现和追求课堂教学过程审美化。经过专题研究。我校实验教师们研究制定了课前教学准备策略及课堂教学实施策略。
一、课前教学准备策略
1 精心准备,让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环节的准备关注点是学生。而不是教师自己。
2 教师和学生要收集尽可能多的教学信息,收集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生活素材,作为课程的一种资源,一种使学生“动”起来的诱因。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3 了解学生。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让学生都“动”起来。
4 教师要钻研教材,吃透教材,对教材有整体性的把握,领悟教材编写的主旨。
这样落实到课堂上,才能真正把教材当成例子,实现“知识是不断发现、不断生成、不断建构的过程”的目的。
二、课堂教学实施策略
一切和谐的事物都是符合客观规律的,这就是顺其自然。教学过程只有按照小学生这个年龄段的心理、生理特点来设计,才符合孩子的认知规律,才能真正达到教学目的。其中,主体主动参与是课堂教学师生互动和谐实施的核心,为了达到可操作性的目的,我们把课堂教学分为五个环节进行细致实施。
1 在课堂教学的启动时——注重激发情趣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我没有特别的天赋,我只有强烈的好奇心。”我们认为。对小学生来说。调动他们学习欲望的最有效的办法,一是激趣,二是激情。我们的实验教师力求使课堂教学达到理想情境:课未始,兴已浓;课正行,兴愈浓;课已毕。兴犹浓。
与此同时。我们还注意激情。就是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和学习热情。促使学生的思维真正动起来。如:一位数学教师在讲授“倍数应用题”前,偶然得知那天是一名同学的生日,便临时改变例题,在黑板上画了一块插满不同颜色蜡烛的蛋糕,高兴地说:“咱们今天为某某某同学庆祝生日,看,老师送他一块蛋糕。数一数,蓝色蜡烛是红色蜡烛的几倍?”这样的教学导入,学生怎能不爱学呢?当然,激情的手段多种多样,不拘一格。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设计不同方法。
2 在课堂教学的互动中——体现民主平等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艺术》一书中曾透辟地指出:“课堂上一切困惑和失败的根子,在绝大多数场合下,都在于教师忘记了:上课是儿童和教师的共同努力和劳动。”教师领会出这种道理,采取多种形式引发生生间和师生间的互动。在班级授课学习活动中,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打破了界限,平等和谐地共同学习,互相影响。师生之间教者、述者、问者、学者、听者、思者、调节者、组织者的角色经常互换,形成了平等和谐、教学相长的互动关系,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思维潜能。
“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气氛。”我们力求使师生间在课堂教学中实现互动,立足于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扬民主的教学思想,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和谐、主动探讨和大胆质疑的教学氛围,为学生提供较多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我们大力引导教师不要把学生的思想禁锢在一些条条框框里,压抑学生的思维;不要一味地追求标准答案。不用“不对,错了”,甚至“你怎么会有这样的想法,不要乱说”等课堂“忌语”否定学生。
3 在学生思维的“颠簸”中——及时搭设跳板
学生在积极学习、认真思考、热烈讨论中,思维常常会遇到障碍和矛盾,为了使他们动起来,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及时地向学生提供科学的思维方法,搭设思维跳板,帮助学生开拓思路。教师们遵循“不悱不发”的原则,相机诱导。因材施导,适时适度,举一反三。通过点拨。优秀生的求知欲再度被引向更高层次:一般学生也会获得更深刻的认识。并产生进一步学习的愿望。教师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名学生。给他们驰骋的天地,不怕思维出格。对待学困生,教师更是多方面、多角度提供机会。给予充分的信任和鼓励。
4 在学生“自动”学习习惯的形成中——注重动力定式
自动是学生“动”的最高境界。也是课堂教学师生和谐互动追求的目标。学生要达到“自动”的层次,必须经过课堂教学的长期反复磨炼方能逐步形成。所以。我们积极引导教师要有恒心,要有耐心。在教学中,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的“例子”作用,鼓励学生大胆地动,要敢想敢说,努力培养学生自读、自写、自说、自练、自演的习惯和能力,鼓励学生多读、多看、多想、多做。教学过程中尽量减少优化教学模式中的“师控”行为,增加学生主体的“自控”。借用直观,巧设媒体,从而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大胆设想,主动生疑,寻找切入点和突破口。让学生在不同的表现过程中。不断感悟和丰富自己的观点和学习体会。
5 在课堂教学的评价中——强调烙印自信
著名教育家韩凤珍说过:“难教育的孩子,都是失去自信心的孩子;所有好教育的孩子,都是具有强烈自尊心的孩子。教育者就是要千方百计地保护孩子最宝贵的东西——自尊心。”学生的差异性必然存在。教师必须承认并尊重这种差异。我们的实验教师力求做到。只要发现学生的“星星之火”。就“煽风点火”。给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在对学生的评价过程中,尽可能避免冷漠、训斥、责骂、挖苦等拙劣的教育方法,代之以尊重、鼓励、信任和赏识,不让失败在学生心中永远“定格”。学校课题组对此提出了明确的评价要求:(1)要注意情感的投入;(2)注意内容的翔实,忌苍白无力,要用事实说话,有理有据;(3)要讲究语言的机智;(4)要重视学生心理;(5)要捕捉创新的火花,激发创造的潜能和主体意识。
在情感激励中,教师首先以愉悦的“语言”与学生交流。传授知识,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用褒扬和鼓励的自豪感语,点燃稚嫩心灵的希望与热情。
总之,“让教学成为一个愉快和谐的过程”已成为一个大家的共识,“为了让我们每一名学生得到充分地发展”有必要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充满和谐互动的氛围,让我们的孩子在其中幸福、健康、快乐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