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实用语法教学很有必要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hm05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法作为人们在语言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规则,对于指导现行高中语文学习有许多功效。可是由于各种原因,现在高中学生的语法知识严重缺失甚至没有,导致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走了不少弯路,或者在语文学习中花了不少时间,可结果却收效甚微。在现实语文学习中,学生若具备一些实用的语法知识,有些语文现象的解释即可一语点破,有些语文问题的解决即可一针见血,有些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培养即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中学实用语法教学确实很有必要,势在必行。
  体现于文言文学习中。由于古今语言的演变和差别,有些文言现象,如句式倒装、词类活用等,用一些语法知识来分析和理解,确实通俗易懂,省时又省力。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中,“事”作为名词处在谓语位置上,后面接了宾语“之”,因此“事”名词要活用为动词。“兄”处在主谓之间,是状语,而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能直接充当状语的,因此“兄”名词要活用作状语。又如“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中的“苦”是形容词,它处在谓语位置,后面接了宾语“其心志”。我们知道,形容词是可以充当谓语的,如“江水绿了”、“树叶黄了”,但前提是后面不接宾语。因此可以肯定它活用了,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可理解为“使其心志苦”。再如“(侯生)微察公子,公子颜色愈和”,孤立地看句中的“微”,学生很容易草率地回答“微小”的。但我们只要稍微分析一下,就会发现,“微”是修饰动词“察”的,与“察”构成偏正短语。译为“微小的观察”显然是不通的。侯生怎样“观察”?联系上下文,学生不难想出“悄悄地、暗暗地”这一意思。“之”在文言文中是一个常见而重要的虚词,《师说》中有这样一个句子:“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讲解它,我们一般总是问学生:句中“之”是什么用法?然后强调:这个“之”是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学生听了记了,过后也忘了。如果从语法分析人手,叫学生先分析句子的主谓宾(该句无宾语),并提醒可从“久”字入手。学生很快就划分好了: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然后引导学生思考主语的特征,再思考“之”字的用法,就容易理解了。句式倒装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忌不自信”这个句子,直接就句式提问也未尝不可,但总有些“无用功”之感,会的不问也会。不会的问了也白问。但如果从成分分析入手,问主语是什么?(邹忌),谓语呢?(信)“信”的对象呢?并与现代汉语作一番比较,学生就能很快说出该句的句式特点,并能准确地把它翻译出来。又如《促织》中“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有同学翻译为:村中有个少年,喜欢多事,驯养了一只蟋蚌。从句意看,这样也可以。但严格说,这样翻译不准确,“好事”是“少年”的定语,这是一个定语后置句,“好事”应移到前面去翻译。上述例子中所涉及的知识,学生如果具备相关的语法知识,如“定语必居主宾前,谓前为状谓后补”等,那么老师讲解起来,学生理解起来,不就轻车熟路了吗?
  体现于辨析并修改病句中,特别是对于辨析其中搭配不当、成分残缺之类的病句,更是手到病除,立竿见影,分析起来全不费功夫。如病句“金乌炭雕工艺精湛,采用纯天然颜料着色,具有高雅、时尚、个性的艺术享受,还能吸附有毒有害气体,是一种环保艺术品。”[2008年高考全国卷Ⅱ第3题]句中“具有”和“享受”不能搭配,可将“享受”改为“特色”。又如“王羽除了班里和学生会的工作外,还承担了校广播站‘音乐不断’、‘英语角’栏目主持,居然没有影响学习成绩,真让人佩服”。(2008年高考全国卷I第3题]句中“承担”缺少宾语中心语,可在“主持”后加“的工作”,“居然没有影响学习成绩”缺主语,可在前面加上“这些工作”之类的主语。再如“推行有偿使用塑料袋,主要是通过经济手段培养人们尽量减少使用塑料袋,这无疑会对减少白色污染、净化环境产生积极作用。”[2008年高考江苏卷第3题]句中“培养”后面缺少宾语中心语,应改为“培养人们尽量减少使用塑料袋”的“习惯”。上述病句,如果学生具备句子成分及压缩句子主干的知识,那不是一目了然的事情吗?
  体现于迅速把握句[题]意和压缩语句[段]中。课文中有些结构复杂的语句,学生往往对之茫然不知所云,但如果能分析一下句子的语法结构,就能迅速把握并抓住句子要点。如《记念刘和珍君》中有这样一个长句:“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这个句子很难把握,可是分析一下语法结构。就一目了然了,其主干是“事实为明证”。明白清楚地证明什么呢?也就是这次事件能证明“中国女子的勇毅没有消亡”,这样“记念”的目的之一不就很清楚啦!又如恩格斯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第二段:“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近200字,由于附加成分和特殊成分多,可谓枝繁叶茂,粗略一看往往不得要领。可是从语法上分析一下,它其实只是一个单句,找出主干也就同时抓住了全段的中心: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在考试时,有些学生往往因为不懂得分析利用题目中隐含的答什么怎么答的信息而失分。有些题目,学生是完全具备解答相关题目的知识和能力的,可是因为把握不好题意而犯错误,那是很大的遗憾。究其原因,有些也是语法知识薄弱或缺失导致的结果。有些试题,学生若具备一些实用的语法知识,往往能快速便捷地解决问题。如“根据下面一段文字提供的信息,拟一则一句话新闻。(不超过15个字):信原公司日前在上海推出一种具有安全数据备份、灾难恢复功能的杀毒软件。这是他们推出的第三代反病毒软件。该软件首次宣告结束了杀毒软件‘只管杀病毒、不管恢复系统’的旧格局,既可以适时防杀电脑病毒,又能在系统发生崩溃时及早恢复系统运转,全方位保障计算机信息系统和数据资料的安全、完整与可用。”
  面对这样一个语段,有些同学即时头就大了,顿时就束手无策了,缴械投降了。果真难吗?采用删削枝叶,保留主干的方法,明确对象是什么?[主语],然后确定对象做了什么?[谓语],即可拟定一句话新闻是:信原公司||推出了一种新杀毒软件。问题不就很快解决了吗?有时即使不很准确,但至少也有基本分而不 至于得零分吧。
  体现于作文的审题之中。学生能准确辨别题目的短语类型,就能准确把握作文重点应该写什么,就可避免离题或偏题现象的发生。主谓型短语作题目的,内容重点应侧重于谓语部分,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拳打”部分是本文最精彩的部分,也是最让人感到痛快淋漓的部分。动宾型短语作题目的,内容重点应侧重于动词部分,如“怀想天空”,“怀想”可以是回忆或回想等。偏正型短语作题目的,内容重点应侧重于偏部分,如“最难忘的人”。怎样“难忘”即是内容写作重点。并列型短语作题目的,内容可不能顾此失彼,绝不能绝对地肯定一面而否定另一面,分析要合乎生活逻辑,要辩证思维,要双管齐下。如今材料作文又卷土重来。面对材料中的文字,具备基本语法知识的学生,总能迅速把握材料实质,明确写作重点。如2008年高考全国卷Ⅱ的作文材料:南太平洋的小岛上,有很多绿海龟孵化小龟的沙穴。一天黄昏,一只幼龟探头探脑地爬出来。一只老鹰直冲下来要叼走它。一位好心的游客发现了它,连忙跑过去赶走老鹰,护着小龟爬进大海。可是,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沙穴里成群的幼龟鱼贯而出——原来,先出来的那幼龟是个“侦察兵”,一旦遇到危险。它便缩回去,现在它安全到达大海,错误的信息使幼龟们争先恐后地爬到毫无遮挡的海滩。好心的游客走了,原先那只在等待时机的老鹰又飞回来了,其它老鹰也跟过来了。看完材料,明确对象主体,即可提取出:游客好心,幼龟遭殃。再相似联想一下,想到“拔苗助长”,这样立意就呼之而出了:人的动机和结果有时可能不一致。即有些人是抱着好心去帮助别人,但结果却适得其反。比如教育问题,父母教育孩子可以出于好心,但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往往只顾及到个人的需要和想法,没有顾及到孩子的需要和感受。要遵照事物的发展规律,否则只能是事与愿违,南辕北辙。这样不就有话说了有内容写了吗?
  体现于日常生活中,语法的差别导致意义的差别是普遍而有趣的。如“资本主义国家”是二种国家,“国家资本主义”是一种经济制度。“一会儿再谈”是现在不谈,“再谈一会儿”是现在谈得还不够。“三天总得下一场雨”,雨也许是多了点儿,“一场雨总得下三天”,那可真是不得了啦。还有,有个笑话说从前有个人在一处作客,吃到南京板鸭,连声说“我懂了,我懂了”。人家问他懂了什么,他说:“我一直不知道咸鸭蛋是哪来的,现在知道了。是咸鸭下的。”这就是说,他把“咸|鸭蛋”当作“咸鸭|蛋”了。此类例子,日常生活中不胜枚举,具备语法知识的人立即便能心领神会。
  让学生学习一些实用的语法知识,让学生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用前人的理论指导自己的语文学习实践,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和驾驭语言的能力,有利于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
其他文献
新课程背景下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包含那些具体内容?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组核心成员、课堂教学网首席专家余文森教授指出:“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这一门课是学习运用语言的本领的。’因为语文学科的本质特征表明: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均具体地体现、落实在语言文字上;语文一旦离开了语言文字,‘工具’也就无法成为工具,‘人文’也就无所依附,只能是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所以语文课一定要紧紧抓住课文的
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学会作文,因此在各级语文考试中,作文分数比例始终是最大的。随之,作文教学也便成了语文教师的主要“责任田”,为此,许多语文教师想出许多方法进行写作教学:有“替换法”——仿写,在原文的基础上,把相关的内容替换一下;有“移花接木法”,将几篇作文中的优秀语段组合成一篇“新”作文;“真事真情再现法”等等。前不久,本人听了一节“真事真情再现法”写作课,颇有些感受,想与大家交流一下,先请看课堂选
2020年1-4月深证主板漲、跌幅前50只股票(今年以来指数涨跌不大,但个股和板块内部涨跌差异巨大。)注:剔除了近半年上市的新股。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研究性理论认为,每一个学生因其知识内构和感悟内化的不同,都有其独特个性,学习都是学生独特个性的体现,个性化阅读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核心。《周易·系辞》里也讲“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因此,个性化阅读作为语文阅读教学的核心,已经被广泛运用在课堂上。欧美诸国倡导“主题探究”,日本追求“跨学科的、综合的学习”,我国台湾推行“主动探究和研究精神”,都要求学习有学生个性
今年高考早已硝烟散尽,静心阅读各地语文试卷,掩卷沉思,不觉“漫卷诗书喜欲狂”,因为课改后语文的价值思想在试卷中得到了最为充分的体现。“学校教育如果单从外形的制度与方法上走马灯似的变更迎合,就好像掘池,……朝三暮四地改个不休,而于池之所以为池的要素的水,反而无人注意。”(夏丏尊语)考试是对教学的重要反馈,而中学教学,尤其是新课程教学以来,形形色色的理论、思想充斥教育界,强烈的影响师生的教与学,追求形
迅速发展的科学知识需要我们追赶时代的车轮,学习化社会的形成迫使我们融入潮流,新课程的整合促使我们学为人先。而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强、涉及面广的学科,在这样一个既有挑战又充满希望与实战的学科里,我们只有与时俱进,做适应时代要求的学习型语文教师,才不愧于教师这个神圣的字眼和那一双双求知的眼睛。  那么,如何做一名学习型的语文教师呢?    一、语文教师应是会读书的学习者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我先说务本。  (一)务本求实——给我以探究与思考的启示  务本求实,是我们正安一中的校训,也是我们学校的办学特色。它寓含着“兴教育人是根本,务求实效是关键”的涵义。我以此为命题谈谈我对语文教育的认识与感悟。  务本,最早见于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的话:“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欤。”我国东汉大儒,开贵州教育文化之先河者尹珍(汉代牂牁郡毋敛坝,即今正安县新州镇人)曾以行动务本。尹珍
刘川鄂,男,1961年9月出生,文学博士,湖北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湖北省鲁迅学会副会长,湖北省文艺理论家协会副主席。已出版《张爱玲传》、《中国自由主义文学论稿》、《小市民 名作家——池莉论》等著作。著有学术论文近百篇,另有关于大众文化、足球、婚恋、学校教育等方面的散论及散文创作近百篇,散见于全国各地报刊。    问者(苏子琦,以下同):
写作文时,常有学生诉苦,无米可以下锅,总写不出东西。其实,写作不光是表达技巧问题,更是生活态度和认识水平问题。明代宋濂在《文说赠王生黼》一文中说:“身之不修,而欲修其辞,心之不和,而欲和其声,是犹击破缶而求合乎宫商,吹折苇而冀同乎有虞氏之箫韶也,决不可致矣。”意思是说不去修身而一心想写出好文章,就好比敲破瓦罐而求合乎声律,吹断芦苇,却想吹出名曲一样,这是绝对不可能的。古人说的修身,强调的是一个人要
2007年18套高考语文试题中共选用诗、词、曲24首。在选材与命题上有以下特点。  (一)双峰对峙,众星捧月。从时代看,考题题料取自先秦诗一首,唐诗8首,宋诗7首,宋词3首,金词一首,元曲一首,明诗一首,清诗一首,清词一首。在这24首作品中,唐诗、宋诗词共计18首,成为高考的主打题料。这说明,命题人不约而同地充分尊重了我国诗史的特征,其他诗篇或是诗史的源头,或是诗史的发展,或是诗史的尾声,而我国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