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旅游富桃棚

来源 :北京支部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cwx2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6年,镇党委找到了当时45岁的党员符宝森。问他对桃棚今后发展有什么想法,符宝森说:“桃棚村守着这么好的红色历史和自然环境,必须吃旅游饭”。
  2007年3月,符宝森被选为村党支部书记,同年6月当选村委会主任。上任后,符宝森带着“两委”班子成员,上坎下坝,倾听群众的需求、困难和想法。这一跑还真跑出了不少群众需求和问题:村民盼着吃上自来水,户户门前通上水泥路,有线电视能到家,晚上走路亮堂堂。这一“跑”让党支部感受到村民的殷切希望,一件一件百姓的迫切需求成了班子干事创业的动力。新班子几经商讨,确定了“改变水、硬化路、吃上旅游这碗饭”的发展路子。
  民心工程亮山村
  2008年,在区、镇的支持下,桃棚村投资200万元的改水工程启动了。一年后,10里长的输水管线翻山越岭,铺进了每户村民家中。清水荡心田,村民笑容堆满脸。
  要想带领桃棚村民富裕起来,首先要把进村的路修好。符宝森和支部一班人多方联系,争取到了10万元支持资金,决定开山垒石,把3米宽的进村山路拓宽到5米。
  桃棚村位于山区,赶上大雨天,山上随时可能发生泥石流灾害,修路必须修建路基坝墙。在项目招标时,有意承包工程的人很多,符宝森和“两委”班子成员商定,一定要用最低的价格,把这条路建成“良心”工程。总里程达到15公里的水泥路,畅通了桃棚村的卖果路、发展路、顺心路。百余盏太阳能路灯亮了民心,照亮了红色山坳。
  为了美化村容村貌,党支部带领党员群众在村里村外种植萱草等万余株,培植草坪2500平方米,栽种花卉3000平方米,完成了街巷道硬化和主街道的绿化亮化。桃棚村被评为首都绿色村庄先进集体。
  绽红展绿塑品牌
  桃棚村的基础设施改善了,群众难道还要守着“金山”“等饭菜”?符宝森一直惦记着上任之初就想搞的红色旅游。他和“两委”班子成员商量,把发掘红色旅游资源和桃棚村秀美自然资源结合起来,以红映绿,以绿衬红,红绿结合走富路。
  桃棚村拥有众多的红色革命遗址。1940年抗战期间,在桃棚村红崖洞成立了平谷区第一个党支部。之后,这里成为了联合县委、县政府、冀东西部分地委的所在地。可是这些红色遗址当初发生过什么故事?村里掌握的历史资料寥寥无几。
  没有文字资料,就去找口头资料。符宝森和“两委”班子成员全体出动,逐个拜访村里的老人。他还跑到区档案馆查阅了大量历史书籍。多方查找后,终于在区党史办找到了桃棚村的历史资料。山上的几处抗战时期的红色遗址现在已经住上了人,怎么办?符宝森挨家挨户去做工作,硬是说服了3户村民无偿将房子捐了出来。
  在区里的资金支持下,桃棚村对冀东西部分地委旧址、联合县委旧址和公安科旧址进行修缮,屋内陈设了从村内搜集来的抗日时期的老物件及相关历史文献。他们还在平谷区第一个党支部成立的旧址“红崖洞”前修建了宣誓广场。
  2011年,在平谷区旅游局主持下,平谷第一个党支部成立旧址,联合县委、县政府旧址,冀东西部分地委旧址和公安科(锄奸科)旧址得到恢复。当年,被市旅游景区评定委员会命名为北京市红色旅游景区,正式接待参观者。此后,中国红色文化传承基地、北京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干部教育培训基地、红谷党员教育基地、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先后落户桃棚村。2013年,在区民政局主持下,桃棚村建成了平谷区最大的英烈园。平谷烈士纪念馆现在正处于布展阶段。
  2015年6月,村党支部牵头成立了北京红谷润心园文化有限公司,专注发展红色旅游产业。村党支部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的需要,设计了2个经常性党员教育项目和7个特色主题教育项目。2个经常性党员教育项目即“讲党史,重走抗战路,传承革命薪火”的革命传统教育和“重温入党誓词,坚定红色信念”的理想信念教育。7个特色主题教育项目即缅怀先烈、感恩思源主题教育;唱响经典红歌,弘扬民族精神主题教育;红色薪火代代传主题教育;重温誓词、坚定信念主题教育;居安思危,增強国防意识主题教育;重温历史,增强爱国情感主题教育;优良作风永远传承主题教育。
  这些经常性党员教育项目和主题教育活动的开展,使桃棚村红色党员教育基地的品牌越来越亮。来村开展党员教育活动的党支部达到100余个,20余个党支部与桃棚村党支部结成共建对子。到桃棚村宣誓广场和抗日旧址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党员、群众累计达到3万人次。在市委组织部的关心支持和区委组织部的结对支持下,红谷润心园文化有限公司取得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在发展红色旅游的同时,党支部带领党员群众种植了百亩观光彩叶林、百亩经济林,完成了百亩梯田整修,使得“红色”教育活动与“绿色”生态休闲旅游有机结合,将桃棚村打造为集红色教育、绿色休闲、登山健体、金秋采摘为一体的旅游景区。
  桃棚村党支部心系百姓需求,干在百姓之中、谋在发展实处、韧在“红”图不移。将山坳里的“百户”小村变成了绽红展绿的“桃苑之星”。
其他文献
精神状态反映党的形象、关乎事业兴衰。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以“进京赶考”的故事语重心长地告诫全党,面对人民的信任和重托,面对新的历史条件和考验,全党同志必须永远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永远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继续在这场历史性考试中经受考验,努力向历史、向人民交出新的更加优异的答卷!这席话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毛泽东同志在从西柏坡前往北京
期刊
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令人鼓舞、催人奋进,是全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政治宣言。将讲话中对全党提出的“不忘初心、继续前进”要求,与毛泽东同志在七届二中全会上的讲话中提出的“两个务必”作一个比较,可以看出,两者灵魂相通、内涵一致、具有各自时代的鲜明特点,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  第一,都讲在党取得辉煌胜利、又面临新的考验之际。毛泽东同志在七届二中全会上的讲话,讲在
期刊
1935年10月,张国焘继南下之后,公然另立党的“中央”。为使张国焘率红四方面军北上,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做了大量的争取工作,但仍未有明显效果。1935年底,一位来自莫斯科的神秘人物积极配合中央做争取张国焘北上的工作,并最终促使张国焘取消伪“中央”和答应北上,从而促成了三大主力红军的大会师,为革命立了大功。他就是林育英。  为传达共产国际“七大”会议精神,林育英作为“国际代表”被派回国  林育英于1
期刊
发展党员工作是党的组织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吸收社会先进分子、保持党的肌体活力的有效手段。现行党章明确了发展党员的基本程序和条件,其中有一条规定是要求申请入党的人要有两名正式党员作介绍人,为什么要这么规定呢?  申请入党的人需要入党介绍人是党的一贯传统,黨从成立之初就有相关规定。党的一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纲领》中就明确规定“凡承认本党党纲和政策,并愿成为忠实的党员者,经党员一人介绍,不分性别、国
期刊
精心策划 着力创新  为更好地发挥典型人物的示范引领作用、适应新媒体传播趋势,《为你而歌》第十四部在拍摄对象人数与每期时长上做出了较大调整,拍摄对象由以往的12人增加到了20人,每期时长由原来的10分钟调整到了6分钟。在充分考虑发挥重点工作引导作用、均衡地区行业分布、强化电视展播效果等因素的基础上,从各区各系统推荐的50余名人选中确定了20位拍摄对象。这些优秀共产党员全部来自基层,他们中既有做出了
期刊
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压实全面从严治党责任,以首善标准推进党建工作,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市各级党组织的重要任务。  “求木之長青,必固其根本”。以首善标准推进党建工作,首要的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深刻领会“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坚持党的领导的极端重要性,进一步提高做好首都党建工作的思想和行动自觉,进一步明确新形势新时期加强首都党建工作的指导思想
期刊
推动机关党建“入心”  “培训班会不会搞成‘红色’旅游?”“是不是吃一吃喝一喝,转一圈就回来了?”去年4月,当听说要组织机关党员干部到延安开办“理想信念培训班”时,有的人打了个问号。“培训班如果组织策划不到位,就会走了形式,起不到思想教育应有的作用。作为组织者,一开始我们就要避免这样的情况发生。”杨鸣涛实话实说。  “培训班绝不能搞成变相的‘红色’旅游,而是要通过到位的组织策划,切实起到加强党员干
期刊
强化支部“领”,确保全体党员学起来  一是科学定方案,绘好学习教育“线路图”。村党支部采取上门走访、开展座谈等形式,围绕如何开展好学习教育进行专题调研,并确定在学习内容上,以党章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为核心,拓展学习《宪法》《村民委员会自治法》《农村土地承包法》等法律法规;在学习形式上,采取座谈交流、知识测试、观看红色影片、邀请老党员讲党史等方式。  二是支部引导学,搭建学习教育“大课堂”。强
期刊
建坚强支部做合格党员,把工作落到“点”上  这次“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就是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区委着重夯实基层基础,把党支部打造成为坚强战斗堡垒,激发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开展基层党组织设置清理规范工作,先后撤并、调整8家基层党组织,理顺党组织隶属关系;对存在到期未换届、班子不健全、软弱涣散等情况的100余個支部进行优化整顿。认真落实支部组织生活会、党内谈话等基本制度,制定《关于进一步规范
期刊
倾心助老 大爱无言  2002年冬天的一个早晨,林培仁老人上街遛弯,不慎摔倒,正巧被晨跑的魏发团发现了。魏发团急忙上前把老人搀了起来。看着老人行动不便,他执意要送老人回家。平时十几分钟的路,魏发团连架带托,走了近一个小时,才把老人送回了5楼的家中。  进了老人家,魏发团发现,86岁的林培仁老人,只有年近60的儿媳照顾。两人身体都不好。从那天起,魏发团就多了一份牵挂,常常看望老人。2007年,老人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