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分析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rykt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学生在就业择业过程中,会因心理问题而影响就业择业。本文将详细分析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产生心理困惑的原因,以此为高校就业以及心理健康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就业 心理问题 原因
  【课题项目】吉林大学学生工作研究课题,项目编号:XGY201724。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7-0174-02
  我国现在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教育已经成为增加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力量之一。2016年,国家财政教育经费支出已经达到GDP总量的4%,高等教育的普及率大大提升。然而,新形势下的新问题随之产生——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多,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当今大学生均为“90”后、“00”后,他们被家庭以及社会各界给予特殊关怀和保护,进而导致大多数大学生缺乏独自思考的能力,适应能力抗压能力差。因此,严峻的就业形势引起了大学生的心理恐慌,从而影响他们就业甚至是未来发展。
  一、大学生产生就业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
  1.家庭原因
  当今的大学生,从小便习惯了父母替自己做决定,以至于自己习惯性不思考、不独立。但当他们大学毕业需要就业择业,大多数父母此时已经无法继续替学生进行选择时,他们会觉得恐慌、不安。
  2.个人原因
  学生个人原因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学生自我贬低。这部分学生在校期间成绩不佳,不参与学生活动,不与人沟通交流。他们在找工作时,过于自卑,无法完整、清晰地与用人单位沟通交流,被用人单位拒绝,进而产生自卑-失败-更自卑-继续失败的恶性循环。二是学生自我评价过高。这部分学生过高评价自我能力,将自我兴趣与能力混为一谈,喜欢的工作不能胜任,能胜任的工作不想做而导致就业一再受挫,造成抑郁心理。
  3.学校原因
  尽管我国高校逐步意识到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并在大学生入学时就开设就业指导课,但是大多数高校的师资力量不够、专业性不足、课程设置不合理,导致学生即使上过课,也起不到实际的指导作用。就业指导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需要通过长期的引导、培养,才能获得让人满意的结果,只靠大学中短短几次课的指导,并不会有显著的效果。因此,在中小学、以及高中就业指导的空白,对大学生就业择业也有不可缺少的负面作用。
  4.社会原因
  大学生需要就业,企业也同样迫切希望寻求到合适的人才加入。然而,目前的就业现状却是大学生找不到心仪的工作,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才。其中原因包括:(1)大学生与企业互不了解。企业与高校联系过少,不了解学生需要什么,无法提供配适度高的岗位。学生不了解企业,不知道自己到了工作岗位上能做什么工作。因此,在学生就业时,学生会产生困惑、急躁、抑郁;(2)“彼得原理”现象。大部分企业都存在“彼得原理”现象,每个职位最终将被一个不胜任的员工占据,这样,新加入公司的员工得不到好的发展机会,造成了大学生择业困难。
  二、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心理问题
  1.抑郁心理。学业成绩差、就业难、家庭经济压力大、家长过高的要求都能给毕业生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当毕业生带有巨大压力时去参加企业应聘,往往效果是不尽人意的,这样就会造成压力越大,越难找到合适工作的恶性循环。
  2.依赖心理:大多数的大学生在就业时,都面临着独立思考、独立选择的问题。然而对于习惯性依赖父母的大学生而言,他们不知道自己能胜任什么工作、喜欢什么工作,也不知道应该选择一个什么样的工作单位。有些家庭条件优越的毕业生,会不做努力,等待父母安排工作。
  3.困惑心理。大学生与企业互不了解,当他们应聘成功,拿到多家用人单位的Offer时,会因为对企业的不熟悉,而不知如何选择。即便选定一家公司,也会抱有“如果公司不好,我就毁约跳槽”的心态。因此,这个时候的大学生是困惑、迷茫的。
  4.焦虑心理。现在很多大学生不注重培养和提升自身综合素质,认为只要学习好,就不愁找工作。然而,理想与现实差距太大,学生们会发现自己在真正进入社会时除了学习,其他什么都不会,有些甚至会被前辈或领导批评。这时,他们会担心自己不能适应高强度的工作内容和坏境,有些大学生会因此产生极度焦虑的心理。
  综上所述,多方面原因导致了毕业生产生就业心理问题,进而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和就业率。因此,职业生涯教育不仅大学要做,家庭教育、中小学教育也要重视。同时,高校也要把如何指导学生就业、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帮助毕业生调节情绪,用积极的心态面对就业中的困惑和压力纳入学校重点工作中。
  参考文献:
  [1]尹航,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心理指导模式分析,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15-22
  [2]王志贤,大学生就业心理困境干预途径研究,中国成人教育,2017.1
  [3]宋艳,大学生就业心理困惑探析 ,科技信息-高校讲坛,2011-13
  作者简介:
  夏立峰(1981年5月-)男,汉族,吉林省白山市人,本科学历,吉林大学药学院黨委副书记兼副院长,中级职称,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其他文献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7-0092-02  一、引言  新英语课程改革强调要改变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的倾向,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
期刊
【摘要】变式教学是指教师在授课时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命题进行改变。教师进行变式教学时要利用课本上的知识举一反三,根据学生学习的重难点,对于问题的内容和形式进行转化,但知识的核心不变,并且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的参与变式,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本文就变式教学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策略及注意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变式教学 高中物理教学 策略 注意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期刊
【摘要】高职教育是以学生的就业需求为目的,以培养学生实际操作技能为重点。因此,高职分析化学课程必须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使学生能够成为企业需要的高级技能型人才。  【关键词】分析化学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7-0167-02  分析化学是化工专业的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对以能力培养为目的的高等职业教育
期刊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7-0172-01  一、教研活动背景  为推进基层中职学校课堂教学改革,提升教育教学质量,2017年10月中旬开始牡丹江市教育教学研究院职成部科室深入牡丹江市职教中心学校开展听推门课活动。整个活动持续了近一个月,在两轮听课过程中我共听了24节专业课和22节文化课,和学校领导共同商议后,推荐张晓晴、管世友、李琦三位
期刊
【摘要】初中化学实验教学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和实践能力,因此对提升化学教学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就趣味性化学实验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进行研究,首先就现阶段初中化学应用趣味性化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然后结合当前初中化学教学的现状,提出一些具有针对性的应用策略,从而改善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  【关键词】趣味化学实验 化学教学 应用分析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教学内容的不断深入,当前教师的教学观念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如何对现代物理知识内容进行渗透,关乎着整个高中教学的质量,为了强化这方面的内容,本文通过对现代物理知识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渗透内容展开深入的研究,希望能够起到一些积极的参考作用。  【关键词】现代物理知识 高中物理 教學渗透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
期刊
【摘要】就业形势的严峻给农村籍高职学生带来了许多不良的就业心理问题,严重的阻碍了这一特殊的群体的顺利就业。本文分析了农村籍高职学生几种不良的就业心理问题的表现及成因,提出了解决高职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农村籍高职学生 就业心理问题 调试  【基金项目】辽宁省教育评价协会重点课题“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农村高职生就业教育模式创新研究(PJHYZD17077)”阶段成果。2016年校
期刊
【摘要】高中是学生进入高等教育殿堂和向社会过渡的重要阶段,在此过程中如何引导心智尚未成熟的青少年走向正轨是班主任最为重要的分内工作。对此,本文则从多方面分析高中班主任工作管理艺术,望给教师提供教学参考。  【关键词】高中 班主任 管理艺术 新形势  【中图分类号】G635.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7-0173-01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重要转型期间,各
期刊
【摘要】学生的问题意识,主要是指学生能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产生问题,根据以往经验进行思考、假想,再寻求方法解决问题。但是问题意识的体现不应只局限于对作业上的问题研究,只了解题型,却不感受化学的奥妙。还应通过课本的知识,自己进行大胆的推测,延伸出另一个问题进行解决。不单单为了成绩,也要为了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关键词】高中化学 教学 问题意识 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要】现在社会对高职大学生的整体评价更趋于正向,有越来越多的合格毕业生进入社会,虽然高职生不再纠结于非本科不上的局面,但是高职生群体依然在入学后暴露出不服从管理、生活懒散、学习与适应不良等特征,作为祖国未来的一支生力军,如何在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领域培养他们积极心理品质,本文将从改变思想、唤醒独立和卸下包袱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关键词】技能型人才 积极心理 心理品质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