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 一半”,无论做什么事只要有好的开头,就等于成功的一半。在语文教学中也是这样,导入新课对一堂课有很重要的作用。好的导语就像唱戏的开台锣鼓,未开场先叫座。他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渲染良好的课堂气氛。给教学定下成功的基调,更能达到寓教于乐,陶冶学生道德情趣,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目的。下面我就自己多年教学实践中的一些课堂导入方法加以总结如下:
1.悬念设疑导入法
小学生特别具有好奇心,导入布疑能极大地诱发他们这种天赋的好奇,从而去探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学生阅读课文往往会对故事发展或人物命运十分关注。根据学生这种心理设置悬念性的问题,能引起学生学习新课的浓厚兴趣。如《小音乐家扬科》这样导入。“音乐家给人们带来美好的音乐,创造美好的情境,人们对音乐家是那么尊敬和热爱。在今天如果有一个七、八岁的小男孩对音乐极有天赋,十分热爱音乐,人称小音乐家,人们会怎样看待他呢?学生答:“当然是培养他、关心他、让他学习音乐,上台表演。”但是今天要讲的一个故事却是一个极赋音乐才能的孩子,因热爱音乐惨遭毒打致死,而他生前最大的愿望只不过是摸一摸小提琴。你们想知道这个孩子是谁吗?为什么会有如此悲惨的命运吗?请打开课文——《小音乐家扬科》。
2.经验引入法
经验引入是指教师以学生已有的生活、学习经验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的一种方法。任何知识都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从生活实际出发,利用学生的成长经验引入新课,会使学生产生亲切感,更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案例]《卖火柴的小女孩》
师 同学们你们互相看看每人脸上有什么表情
生 笑嘻嘻、绷着脸、做怪相??
师 你们想想平时我们的脸上还有什么表情
生 哭、羞答答、凶??
师 你们是否观察过人睡着后的脸部表情是怎样的
生 哭、笑??
师 一个人醒的时候,睡着的时候,脸上都会有喜哀怒乐的表情。甚至人死了以后,脸上还会有这种表情。
今天我们学习这篇课文,找一找小女孩活着和死了以后脸上的表情。
3.“温故而知新”法。
通过回顾学过的旧知识,引出即将要教学的新知识,也是语文课堂教学常用的引入方法之一。一切新知的习得都要建立在旧知的基础上。但是这里所谓的“旧知”却不单指“课本知识”,它还包括学生曾经的生活体验和心理体验。越是成功的教学设计,越是和学生的既定状态保持一种若即若离的微妙关系:既源于旧有状态,又高于旧有状态。比如郭沫若的《静夜》,学生很难理解其中的微妙意境,可是如果用学生非常熟悉的李白的《静夜思》开场引入新课,再将两首诗歌进行对比教学,学生就能比较到位地理解它。《静夜思》诗意比较浅显,表达的是作者望月思乡的心情;而《静夜》虽然也是望月思乡,可望月思乡的“思”是比较独特的,既有对眼前实景的描绘,也有对心中虚景的想象,尤其是鲛人“对月流珠”,更是想象的极致——神亦如此,人何以堪;神都不能经受思念的折磨,何况凡人呢?这样通过对比引入教学,学生就能比较深入地理解这首诗的涵义。
4.形象直观法
在导入新课时,运用幻灯、录音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借助歌曲、图片等把干巴巴的说教变得生动形象,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唤起学生求知的积极性。如讲《从宜宾到重庆》一文时,我先放《长江之歌》的音乐,随着音乐的旋律,我们共同欣赏长江沿岸的风土人情、历史传说。这样导入妙趣横生、兴趣盎然。又如在讲《苏州园林》把有关课文中的图片放映出来,学生看幻灯片,欣赏苏州园林的部分美景,并向学生们介绍苏州有“园林城市”的美称,解释苏州园林如何闻名全国,誉满世界。同学们看了幻灯片听了解说,被园林的美景深深吸引。我就趁机引导说“苏州园林这么美,下面就让我们共同走进苏州园林来欣赏一番吧!请打开课文……这样一导入,使学生急于阅读课文,本节课就顺利进行下去了。
5.前后知识联系型
就是從学生已有的生活和已学过的知识出发,并结合所授课文的内容及其特点导入新课的一种方法。例如教《社戏》时可以这样导入课文:我们小时候,甚至现在都愿意随着妈妈到外婆家去,鲁迅也是如此。他曾说:“我母亲的母亲是农村,是我能够和许多农民相亲近。”
农村对少年时代的鲁迅有巨大的吸引力。他把那里看做是自由天地、崭新世界。在那里,他不仅学到了许多知识,还同农家孩子建立了深厚的友谊,逐步了解了农民勤劳、质朴的品质。那里的人、事和生活 都给他留下美好的回忆,以致他在四十一岁时,写下了回忆那段生活的文章《社戏》。这样的引出文章,使之感到自然、亲切,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展开丰富的想象力,回忆起小时候在外婆家的动人情景。在此基础上学习新课,得益匪浅。
良好的新课引入是一堂语文课成功的重要前提。语文教师除了要在方法上探索创新外,还应该认识到,引入新课毕竟是课堂教学的过度和铺垫,课堂教学的重头在中间,因此开场应该注意力求简洁,不可拖沓冗杂。
收稿日期:2014-04-10
1.悬念设疑导入法
小学生特别具有好奇心,导入布疑能极大地诱发他们这种天赋的好奇,从而去探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学生阅读课文往往会对故事发展或人物命运十分关注。根据学生这种心理设置悬念性的问题,能引起学生学习新课的浓厚兴趣。如《小音乐家扬科》这样导入。“音乐家给人们带来美好的音乐,创造美好的情境,人们对音乐家是那么尊敬和热爱。在今天如果有一个七、八岁的小男孩对音乐极有天赋,十分热爱音乐,人称小音乐家,人们会怎样看待他呢?学生答:“当然是培养他、关心他、让他学习音乐,上台表演。”但是今天要讲的一个故事却是一个极赋音乐才能的孩子,因热爱音乐惨遭毒打致死,而他生前最大的愿望只不过是摸一摸小提琴。你们想知道这个孩子是谁吗?为什么会有如此悲惨的命运吗?请打开课文——《小音乐家扬科》。
2.经验引入法
经验引入是指教师以学生已有的生活、学习经验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的一种方法。任何知识都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从生活实际出发,利用学生的成长经验引入新课,会使学生产生亲切感,更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案例]《卖火柴的小女孩》
师 同学们你们互相看看每人脸上有什么表情
生 笑嘻嘻、绷着脸、做怪相??
师 你们想想平时我们的脸上还有什么表情
生 哭、羞答答、凶??
师 你们是否观察过人睡着后的脸部表情是怎样的
生 哭、笑??
师 一个人醒的时候,睡着的时候,脸上都会有喜哀怒乐的表情。甚至人死了以后,脸上还会有这种表情。
今天我们学习这篇课文,找一找小女孩活着和死了以后脸上的表情。
3.“温故而知新”法。
通过回顾学过的旧知识,引出即将要教学的新知识,也是语文课堂教学常用的引入方法之一。一切新知的习得都要建立在旧知的基础上。但是这里所谓的“旧知”却不单指“课本知识”,它还包括学生曾经的生活体验和心理体验。越是成功的教学设计,越是和学生的既定状态保持一种若即若离的微妙关系:既源于旧有状态,又高于旧有状态。比如郭沫若的《静夜》,学生很难理解其中的微妙意境,可是如果用学生非常熟悉的李白的《静夜思》开场引入新课,再将两首诗歌进行对比教学,学生就能比较到位地理解它。《静夜思》诗意比较浅显,表达的是作者望月思乡的心情;而《静夜》虽然也是望月思乡,可望月思乡的“思”是比较独特的,既有对眼前实景的描绘,也有对心中虚景的想象,尤其是鲛人“对月流珠”,更是想象的极致——神亦如此,人何以堪;神都不能经受思念的折磨,何况凡人呢?这样通过对比引入教学,学生就能比较深入地理解这首诗的涵义。
4.形象直观法
在导入新课时,运用幻灯、录音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借助歌曲、图片等把干巴巴的说教变得生动形象,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唤起学生求知的积极性。如讲《从宜宾到重庆》一文时,我先放《长江之歌》的音乐,随着音乐的旋律,我们共同欣赏长江沿岸的风土人情、历史传说。这样导入妙趣横生、兴趣盎然。又如在讲《苏州园林》把有关课文中的图片放映出来,学生看幻灯片,欣赏苏州园林的部分美景,并向学生们介绍苏州有“园林城市”的美称,解释苏州园林如何闻名全国,誉满世界。同学们看了幻灯片听了解说,被园林的美景深深吸引。我就趁机引导说“苏州园林这么美,下面就让我们共同走进苏州园林来欣赏一番吧!请打开课文……这样一导入,使学生急于阅读课文,本节课就顺利进行下去了。
5.前后知识联系型
就是從学生已有的生活和已学过的知识出发,并结合所授课文的内容及其特点导入新课的一种方法。例如教《社戏》时可以这样导入课文:我们小时候,甚至现在都愿意随着妈妈到外婆家去,鲁迅也是如此。他曾说:“我母亲的母亲是农村,是我能够和许多农民相亲近。”
农村对少年时代的鲁迅有巨大的吸引力。他把那里看做是自由天地、崭新世界。在那里,他不仅学到了许多知识,还同农家孩子建立了深厚的友谊,逐步了解了农民勤劳、质朴的品质。那里的人、事和生活 都给他留下美好的回忆,以致他在四十一岁时,写下了回忆那段生活的文章《社戏》。这样的引出文章,使之感到自然、亲切,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展开丰富的想象力,回忆起小时候在外婆家的动人情景。在此基础上学习新课,得益匪浅。
良好的新课引入是一堂语文课成功的重要前提。语文教师除了要在方法上探索创新外,还应该认识到,引入新课毕竟是课堂教学的过度和铺垫,课堂教学的重头在中间,因此开场应该注意力求简洁,不可拖沓冗杂。
收稿日期:2014-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