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心在高原,我的心不在这里!”

来源 :今日中国·中文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706072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坐捷运(地铁)出北投再换车往新北投,之后沿流水潺潺的北投溪缓缓径直向上,在距北投温泉博物馆不远之处,台湾前“监察院长”、国民党元老于右任的避暑寓所“梅庭”即已遥遥在望了。它是一座古色古香的深棕色日式木结构建筑,在独立寒秋深藏不露间,已悄然与周围的溪光山色人声融为一体。
  1949年11月29日,重庆解放前一天,时任“监察院院长”的于右任被携往台湾的飞机。于右任到台湾时已有70高龄,心灰意冷的他曾几次向蒋介石请辞“监察院长”一职,但最终都未能遂愿。于右任在台担任“只拍苍蝇,不打老虎”的“监察院院长”长达15年之久,直至逝世。
  于右任仙逝之后,曾经高朋满座的梅庭又一度被冷落,闲置多年。后来,台北市政府耗资近两千万元新台币将之整修一新,2010年1月始免费向民众开放。开放当天,于右任三子于中令从美国洛杉矶专程赶来,与台北市长郝龙斌一道在梅庭的院中种植梅花留念。
  
  大隐于市
  于右任来台后一直居住在台北市的青田街寓所,而“梅庭”则是他在台湾北投温泉一带的避暑之地,说是避暑,其实也是为躲避那些不得已而为之的俗务拖累,潜居于此。身为“监察院长”的于右任常要弹劾一些不法公务人员,为了躲避那些讲情的说客,他也会逃至这里。有时,为了躲避别人为他的殷勤祝寿,于右任也会前来此间。总之,一遇有难以化解的纷繁之事,于右任便会投入到“梅庭”温情的怀抱,这里,成了他的闹中取静之地,是他的世外桃源,宜顷宜兴,自得其乐。
  于右任之所以将塞座“结庐在人境、全无车马喧”的屋舍命名为“梅庭”,窃以为是与其酷爱梅兰的高洁秉性有关,立书借以言志。当我某日乘兴前往浏览参观时,已揭开新盖头的“梅庭”刚展露新颜不久,她凝滞庄重,高贵富丽,而且还带有点重见天日后的惊喜莫名与小心翼翼。
  虽然主人离世已有近50年,但于右任在大门廊柱上亲手题写的“梅庭”二字依然墨迹彰显、灵动飘逸、深情依依,仿佛正代表着昔日的主人满目含笑地迎宾,娓娓诉说着已然飘逝的如烟往事。
  于右任的一生,与文化艺术有着诸多的不解之缘。他曾是红极一时的“桂冠诗人”,其诗不事雕琢且别有情趣。除了诗词方面的深厚造诣,于右任更被誉为“近代书圣”。他力透纸背、雄浑飘逸的于派草书名闻遐迩。1932年,他带头在上海发起成立了声名显赫的“标准草书社”,其编成的《标准草书千字文》风行一时。
  我想,从某种程度上说,“梅庭”应算是于右任默契有加的“红颜知己”。在“梅庭”浓谈相宜、亦庄亦谐的氛围中,于右任的文学艺术天赋也得到充分的显示和滋养。
  自于右任在此驻足之后,“梅庭”一直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在于右任的引领下,文人墨窖们置身于苍茫天地间的这一座独楼里,尽情咏唱风雅颂与赋比兴,而北投溪潺潺的流水便是他们忠实的听众。
  
  前世今生
  依山而建的“梅庭”始建于上世纪30年末期,时为日本高级军官的寓所。它共分为上下两层,上层是日式木构架屋舍,内设北投一带特有的温泉澡堂;下层则是钢筋混凝土浇筑的防空洞,与草木郁郁葱葱的后院息息相通紧紧相连。若从北投溪的方向远远眺望,“梅庭”可呈现出完整的两层楼格局;而如从中山路上的正面入口处看去,却只可窥见“梅庭”一层的木建筑房屋,这时的“梅庭”显得神秘矜持,还有些欲露还羞欲言又止的样子,颇让人怜爱。
  在“梅庭”正室的入口处换上专为参观者而设的拖鞋,缓步进入,不由得心存敬畏。也有许多入宁愿光脚走入其间,步履轻轻,在厚重的木地板上掠过时了然无痕。
  客厅的走廊上张挂着于右任的事迹介绍,其亦文亦武的显赫生平逐一可循。而墙上那些珍稀难觅的照片更为惹人瞩目,其间有于右任在大陆时期的光辉写照:1941年和罗家伦、刘延涛于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合影;在大陆协办学校的照。同时,也有许多于右任来台湾后的宝贵留影:担任“监察院长”,参加艺文活动,与张大干先生合影;在高雄潜遥望大陆的照片等等。
  就这样,于右任曾经辉煌的一生,在“梅庭”里哨然“复活”了,
  1879年4月11日,于右任出生于陕西三原县的东关河道巷斗口村。于右任原名为伯循,一字诱人,后因有感于八国联军对中国的欺凌践踏,遂取“诱人”的谐音“右任”为名。“任”系从“衽”字而来,“左衽”系受异族统治的象征,而“右衽”则暗合不愿“披发左衽”臣服屈辱之志。
  走出“梅庭”的内室,悄然漫步到户外。较之内屋的稍显局促,“梅庭”之外的庭园却开阔浩大得多,面积几乎是里屋的三倍之多。在这里,参天的古木浓荫蔽日,其肆意突起地裸露在地上的老根仍枝枝杈杈千勾万连,几乎可将一大片土地覆盖充满;草地上横斜的小径旖旎婉转曲折,—直通向幽静深邃的远处,人可在上面任意丈量行走,也可只默默地驻足期间,静想凝思。
  站在“梅庭”室外的一处高地上眺望开去,昔日与世隔绝的“梅庭”,现已被北投四周突兀林立的住宅高楼与温泉旅馆密密遮盖,紧邻的露天温泉里传出的杂沓人声不绝于耳。显然,这里已很难再觅到当年那种一览众“屋”小、绿荫环绕的山居景象了,但若慢慢找寻,似乎还可找到些蛛丝马迹。在“梅庭”城垛似的古朴大墙外,是奔腾不息的从远方倾泻而下的淙淙山泉,它掩映于浓密的绿树与繁茂的鲜花丛中,与北投一带热气腾腾的温泉融为一体。在夜深人静的月夜里,北投溪仍可发出丁冬的天籁之音,声声入耳。
  
  魂兮归来
  “梅庭”是于右任生前的挚爱,于右任去世后,就葬在距梅庭不远的观音山上。
  1962年元旦,参加完“监察院开国纪念会”活动的于右任,回首起民国50年来的滚滚烟云,心绪久久难平。1月12日,已预感到来日无多的于右任在日记中写道:“我百年后,愿葬于玉山或阿里山树木多的高处,可以时时望大陆。”1月22日,于右任又伧然而记:“葬我于台北近处高山之上亦可,但山要最高者。”1月24日,于右任一气呵成写下了那首令人回肠荡气、一咏三叹的《望故乡》:“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在这首诗中,于右任抒发了自己思亲思乡的肺腑之情,悲悲戚戚,声声如杜鹃啼血。仅二年以后,于右任便带着对故乡的不舍与依恋抱憾离世,享年86岁。
  尊崇于右任的遗愿。其安葬地就设在台北最高处的观音山巅。在这里,于右任面朝西北方向,可以永远睇望着自己朝思暮想的故乡。诚如那首著名的诗歌所唱:“我的心在高原,我的心不在这里!”
  时光荏苒,时过境迁。从梅庭这里向观音山的方向远远望去,竟不知于右任那颗曾经激动不已的心是否已被抚平、得到了些许安宁?
其他文献
这zhè个ɡe夹jiā子zi,是shì设shè计jì师shīCheng-Kuei Fan等děnɡ人rén设shè计jì的de多duō功ɡōnɡ能nénɡ充chōnɡ电diàn夹jiā。充chōnɡ电diàn夹jiā内nèi部bù有yǒu锂lǐ电diàn池chí和héLED灯dēnɡ,将jiānɡ它tā夹jiā在zài自zì行xínɡ车chē车chē轮lún的de钢ɡānɡ丝sī上shɑnɡ,便b
在当代中国画坛上,霍春阳是一位有影响的中年实力派画家,他的实力是全方位的,尤以讲求境界的小写意花鸟为胜。  “文革”后的小写意花鸟,有两个引人瞩目的现象:一是改变了传统的折枝布局,画林间花草的原生态,层次丰富,茂密繁盛;二是改变传统的水墨为尚,推进晚清近代以来对色彩的发挥,追求不同于前人的视觉效果。而霍春阳的小写意花鸟,却以简静的特色卓然自立,不但形简神具,笔精墨妙,尤擅淡墨干笔,而且简约疏淡,或
三月的安徽省马鞍山市雨山区,万木早苏。环雨山湖修筑的四条繁华的城市街道上,香樟、银杏、迎春花和悬铃木郁郁葱葱,生机盎然。随着晨练者阵阵脚步声踏破雨山湖公园的宁静,这个城区渐渐喧嚣起来。  雨山区是马鞍山的城市中心区,因风景秀丽的雨山坐落在境内而得名。雨山与其山麓的城市建筑、绿荫融为一体,犹如一颗绿色的宝石,镶嵌在黄金水道长江下游的南岸,镶嵌在六朝古都南京与世界自然文化遗产黄山之间。    生活在这
孔子在中国文化中的位置,很重要,也很尴尬。  说孔子重要,是因为后人谈论中国文化,总离不开一个“儒”字。既说到“儒”,就离不开孔子。从儒家文化内部的演变来看,无论是所谓的“原儒”,还是后来标榜儒家文化理念却与“原儒”渐行渐远的理学家们,也都离不开孔子这位儒家文化的祖师爷。  说孔子在中国文化中尴尬,是因为孔子有心“居庙堂之高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忧其君”,但却不为政治领袖和政治实践所接纳。尴尬的另一重
金大姐(金仲华女儿金立勤)很关照我们,去年送来《走近金仲华》一书;今年春节后又惠赠新出版的《铁笔丹心——金仲华画传》。前者是故乡浙江桐乡市金仲华纪念馆建馆十周年出版的征文集;后者是由上海市政府文史资料委员会编辑、上海东方出版中心出版的上海现代文化名人画传系列之一。传主是中国爱国知识分子和新闻界的泰斗,又是我们尊敬的首任社长。拜读后,我深为感动,对老前辈的细怀之情倍增。  画传用宋庆龄的纪念文章代序
历时130天的全球火炬接力开始以来,圣火点燃的激情在海外同胞中一路延烧,奥运圣火所到之处都有华侨华人、中国留学生为之欢呼祝福!这其中既有对中国人举办奥运的自豪,也有对祖籍国不变的深深眷恋。
麦祖 小朋友的《冰淇淋》很有夏天的感觉哟,画面很萌!梁芸嘉小朋友的《苗乡舞韵》充满了浓浓的民族风情,每一位舞者的服装和动作都不一样,很棒哟!欧栩臣小朋友的《感恩祖国》画面完整、内容丰富。郑宇茜小朋友的《和桃花比美的孔雀》构图不錯,色彩搭配也和谐舒服,真是“雀比花娇”呀!
称许昌为“古都”,实在名副其实。从太昊伏羲到轩辕黄帝,从隐士始祖许由到音乐始祖葛天氏,从大禹治水到夏启建都等,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在许昌留有许多闪光的足迹。具茨山上一处处的神秘符号,是人类祖先留下的文明脚印;逍遥观印证着轩辕黄帝问道的传奇;锁蛟井记录着大禹治水的功绩;古钧台则昭示着华夏第一都的辉煌。这里是全世界炎黄子孙的寻根问祖之地。有的历史,因为太久远而消散于无形,只成了书里的符号;有的人物因深埋
一提到福利,中国人特别羡慕瑞典等北欧国家的人民,其从“从摇篮到坟墓”无所不包的福利政策让人生出无限感慨。60多年前,新成立的中国学习当时的社会主义苏联,在公有制体制之下,私营经济形式没有任何空间,因此,所有的职工都在国有和集体体制的企业中就职,企业为职工提供了医疗、养老、住房等诸多的福利,一旦端上了“铁饭碗”,各种各样的保障都纷至沓来。而占中国人口大部分的农村人口以及城市无业居民,被排斥在这些保障
重爪龙在白垩纪可是称霸(bà)一方的猎手,丧(sànɡ)命在它利爪尖牙下的动物不计其数。重爪龙好像十分相信吃鱼能变聪明的说法,所以对鱼肉是格外喜爱!当然它也赶上了好时代,白垩纪的鱼种类繁(fán)多、数量庞(pánɡ)大,它的超级大胃(wèi)根本不愁填不饱,也正是为了多捕鱼,它才进化出了恐怖的长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