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29年5月,在军长朱德、党代表毛泽东的率领下,红四军第二次进入闽西,消灭了驻闽西的国民党军队陈国辉旅和郭凤鸣旅,歼敌2000多人,扩大了闽西革命根据地。这为红四军创办军报创造了两个基本条件:一是红四军开辟出以龙岩、永定、上杭三县为中心的闽西革命根据地,使红四军在相对巩固的革命根据地的环境下,能抽调出人力办军报;二是红四军从敌人手中缴获部分印刷机器,有了印刷报纸的基本设备。具备创办军报的基本条件后,7月27日红四军创办发行了红军诞生后的首份军报——《浪花》报。《浪花》报内容有以下三个鲜明特色:
一是鲜明地阐明其办报宗旨。《浪花》报开宗明义地指出该报使命是:"效力于它的主人——被压迫阶级","唤起被压迫阶级和弱者去踏死那些为非作歹的败类——国民党反动派"。
二是坚持围绕和服务于红军中心任务的办报方针。军报必须围绕和服务于军队完成中心任务来办报,当时红军的中心任务是作战。围绕和服务于红军的上述中心任务,该报刊登的多篇文章宣传报道了红四军攻克汀州、龙岩、永定、上杭等县城,歼灭驻守闽西的国民党军队两个旅的一系列军事战绩。这些文章发表后既扩大了红军的军事和政治影响,又对敌人造成很大军事威慑。
三是重视做好向人民群众的宣传工作。红军是工农子弟兵,红军的存在和发展须臾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支持。因此,《浪花》报刊登的多篇文章,报道了闽西工农群众开展的组织工会、建立农会、建立赤卫队的活动;报道了闽西革命根据地政权建设;刊载了龙岩县革命委员会制定的分田标准等土地革命政策。上述文章在《浪花》报刊登后,对动员闽西人民群众积极投身于打土豪、分田地的革命运动之中,起了很好的宣传动员和组织引导作用。
《浪花》报出版后不久,红四军占领闽西的漳平县城后,在该县城四处张贴刚出版的《浪花》报。令人意想不到的是,1929年张贴在漳平县城的众多份《浪花》报,竟然有一份在经历65年历史大变后,被奇迹般地保存下来,于1994年在漳平县城一幢普通民房墙壁上被发现。被发现时该份报纸已在土墙上张贴达65年之久,无法从土墙上单独剥离下来保存和展出。为保存这份红军创办最早、独一无二、弥足珍贵的原始样报,古田会议纪念馆只好采用将张贴该报的那段土墙切割下来的办法,来保存《浪花》报的原始样报。
(摘自《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一是鲜明地阐明其办报宗旨。《浪花》报开宗明义地指出该报使命是:"效力于它的主人——被压迫阶级","唤起被压迫阶级和弱者去踏死那些为非作歹的败类——国民党反动派"。
二是坚持围绕和服务于红军中心任务的办报方针。军报必须围绕和服务于军队完成中心任务来办报,当时红军的中心任务是作战。围绕和服务于红军的上述中心任务,该报刊登的多篇文章宣传报道了红四军攻克汀州、龙岩、永定、上杭等县城,歼灭驻守闽西的国民党军队两个旅的一系列军事战绩。这些文章发表后既扩大了红军的军事和政治影响,又对敌人造成很大军事威慑。
三是重视做好向人民群众的宣传工作。红军是工农子弟兵,红军的存在和发展须臾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支持。因此,《浪花》报刊登的多篇文章,报道了闽西工农群众开展的组织工会、建立农会、建立赤卫队的活动;报道了闽西革命根据地政权建设;刊载了龙岩县革命委员会制定的分田标准等土地革命政策。上述文章在《浪花》报刊登后,对动员闽西人民群众积极投身于打土豪、分田地的革命运动之中,起了很好的宣传动员和组织引导作用。
《浪花》报出版后不久,红四军占领闽西的漳平县城后,在该县城四处张贴刚出版的《浪花》报。令人意想不到的是,1929年张贴在漳平县城的众多份《浪花》报,竟然有一份在经历65年历史大变后,被奇迹般地保存下来,于1994年在漳平县城一幢普通民房墙壁上被发现。被发现时该份报纸已在土墙上张贴达65年之久,无法从土墙上单独剥离下来保存和展出。为保存这份红军创办最早、独一无二、弥足珍贵的原始样报,古田会议纪念馆只好采用将张贴该报的那段土墙切割下来的办法,来保存《浪花》报的原始样报。
(摘自《中国共产党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