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公债成公灾,爱国竟然成哀国

来源 :百家讲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errychang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晚清改革,金融是重点。在金融改革中,发行公债是重要内容。大清国总共发行过四次公债,四次都搞得一地鸡毛。
  第一次公债的发行,是在1894年甲午战争期间。为了弥补军费开支,中央决定向民间借款,发行公债,条件十分优厚,月息高达7厘,借款在1万两以上者均可授予虚衔封典。但只募集到1102万两,效果很不理想。究其原因,除了仓促上马、规则设计十分粗糙外,最为致命的是官僚机器将此“借款”演变为“勒索”。结果公债推出半年后,紧急叫停,但“公债”二字已经被搞臭。
  第二次公债的发行,是在1898年,目的是应对《马关条约》的巨额赔款给国家财政带来的巨大压力。这次公债,改叫“股票”,取名为“昭信股票”,最初也是将摊派作为主渠道,但是户部担心摊派这种方法行不通,最后决定以奖励为主。
  这场公债还未对外正式发行,就已经在官场内变身为另一场捐款潮。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的恭亲王奕訢在“昭信股票”尚未发行前,就带头认购了两万两,他还宣布,放弃领取任何债权凭证,将这笔款项当作自己给国家的捐款。在恭亲王的带动下,各级官员纷纷表态,愿意为国家财政捐款,放弃领取“股票”凭证。对于这场政治“秀”,光绪还是有着清醒的认识,他强调:“缴银领票更于大局多所裨益”——因为,无偿捐款,不仅改变了发行“昭信股票”的初衷,而且,在領导干部们纷纷解囊捐款后,留给广大的商民们“自愿”认购的空间更小了。
  在公开发行“昭信股票”的文件中,中央明确说明,可以接受的“报效”,仅包括正式发行之前“已经认缴之款”。发行之后认购的务必要根据规则开具“股票”凭证。这倒给官员们提供了表演机会:更多的捐款电报飞向北京,他们既做了廉价的政治表态,又领到了“股票”凭证。
  更能激发官员们“急公好义”的,是中央组织部门决定对在这次发行工作中“深明大义,公而忘私”的干部在提拔和任用上,予以特殊的倾斜。这使这场热闹的“报效”政治秀,具有了更优惠的回报方式。大面积的奖励,令“昭信股票”的发行实际上成了另类的“捐纳”卖官,以致日后梁启超在回顾中国公债史时,将“昭信股票”的发行当作是变相的卖官运动。
  面对官僚机构将“昭信股票”的发行迅速异化变质,中央十分焦心。1898年,几乎每个月内,光绪总是有几份批示,强调要杜绝“昭信股票”强行摊派现象。但是,在一个政令已经难以畅通的机制内,中央的雷雨到了地方上甚至都无法留下一滴雨珠。1898年9月,户部干脆提议,停办“昭信股票”。但是,“昭信股票”已给政权和国家造成了巨大的伤害,大清国的政府信用进一步走低。
  1909年,大清国开始第三轮公债发行,融合了国库券与彩票的特点,但农工商部计划扣出100万元为制票、办公经费。方案公布后,遭到了御史黄瑞麒的坚决反对,他指出“公债的唯一得益者,将是农工商部自身”。在各方反对下,这次公债发行最后也不了了之。
  1911年,当革命的星星之火开始蔓延时,大清政府再度发行了一轮公债,名称取得更为响亮:“爱国公债”。但是,人心已散,覆水难收,公债还没发行多少,大清国就轰然而倒,“爱国”公债成了“哀国”公债。
  编辑/夕颜
其他文献
你还记得自己小时候的模样?  记得我小时候,阳光明媚的清晨,小镇像穿着一层薄纱,我拎着小书包,走在小石板路上。路上坑坑洼洼的,若不小心踢开了石板,蚯蚓们便可怜地暴露在日光下,它们慌乱地扭动身子,一眨眼就不见了。沿途有狗尾巴草、小野花……淡淡的花草芳香弥漫在空中。往前走是集市,我常在德园包子铺买一笼包子,或者在陈阿姨的粉摊吃一碗粉,然后精神满满地走向学校。  那时的学校多美啊,简直像是天堂——不,应
真不是日本  清朝时,日斯巴尼亚(西班牙)遣使来华,要和清廷缔结条约。国书送到军机处,却惹得外务部会办大臣王文韶大怒:“好你个日本,竟又欺负到大清头上了!”外务部官员哭笑不得地解释,说“日斯巴尼亚”不是日本,而是西班牙。但不知王大人哪根筋搭错了,硬认定这国家就是日本,是巧立名目过来敲诈的,竟还要抖擞精神,向日本大使馆抗议,幸亏被外务部官员拼命拦下。几年后清廷垮台,袁世凯就任总统,当昔日外务部官员聊
辨识度这个词应该是最近几年流行起来的,但这个概念在很久很久以前就有了。在16世纪意大利的天才画家卡拉瓦乔的画里,你总能看到一片黑色的背景和一块不知从哪儿冒出来的红布,这块红布相当于他的“注册商标”,让人一眼就能认出他的作品。  所以说,辨识度一直是画家们最头疼的问题。即使到了印象派时期,也没有找到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直到有一天,凡·高诞生了。他不需要做特别的标记,就足以让大家一眼记住他。因为他的画
即使以最严格的道德标准来衡量,蔡元培也堪称“君子”。他是老革命党人,历任教育部长、北京大学校长等高官显职,却丝毫没有官僚架子,他为官廉洁,到老了连个栖身之处都没有,以致七十大寿时,学生们想到的第一件事是如何凑钱为他买一处房子,他不好女色,在那个官员三妻四妾的时代,他却坚守一夫一妻的底线,一生没有任何绯闻……其中他的仁心颇为世人称道。  1917年,北京大学有个出身官僚家庭的学生行为不端,引起很多同
鲁肃出生在淮南,家里非常有钱,而且他身材高大,热衷于击剑骑射、招揽宾客练兵习武。不过,鲁肃可不是一般的土豪,他是一个高瞻远瞩的土豪。  他清楚地认识到东汉王朝已经腐朽得无可救药,于是天下大乱时,鲁肃带着全家和部属避祸江东。过江以后,因为孙权也是土豪出身,鲁肃跟孙权很谈得来。一见到他,鲁肃就豪迈地说:汉朝迟早要完,你不如打下长江以南,将来自己称帝。鲁肃说出了孙权敢想而不敢说的话,从此被孙权引为知己。
宋乾道二年(1166年),年仅27岁的赵汝愚被朝廷任命为信州(今属江西上饶)市长(知州)。到任后,为了了解民情和当地生产建设情况,赵市长每天都要抽时间出去走一走。  这天,赵市长信步走到信江浮桥。当看到眼前的一切时,皱起了眉头。信江浮桥是信江上唯一的一条交通枢纽,每天行人车辆川流不息。然而,这样一条重要的桥梁现在却破败不堪:桥板大部分腐烂,桥身摇摇晃晃。行人走在桥上,无不提心吊胆,战战兢兢。如果不
电视剧《伪装者》里,大哥明楼集汪伪政府要员、军统特工、中共地下党员等多重身份于一身。实际上,明楼有其历史原型——中共特工袁殊。  在间谍圈里,双重间谍乃至三重间谍都颇为常见,但同时为五家客户做事的间谍恐怕在这个世界上仅有袁殊——他除了是共产党情报系统的工作人员外,还同时有着中统、军统、日伪军官以及青洪帮五重身份。  袁殊原名袁学易,1911年出生在湖北蕲春一户没落的官宦人家,八岁时随母亲来到上海投
一  “放学后你就马上回家,别在外面逗留,你知道现在外面有多危险吗?还有,回家后抓紧时间写作业,别磨磨蹭蹭,老让我催,学习是你自个儿的事……”每天吃饭时,妈妈都要这样絮絮叨叨个不停,让人烦不胜烦。  我埋头吃饭,再香再可口的飯菜吃到嘴里也没了滋味,实在忍无可忍,便应一句:“真啰嗦,几句话你每天重复来重复去,不累吗?”这无异于捅了马蜂窝,妈妈满脸怒容,指着我吼:“你翅膀硬啦?我说两句就嫌我烦,有本事
唐朝元和年间,政治相对平稳,诗人才子你方吟罢我来和,整日热热闹闹,然而当刘叉出现在唐朝诗歌论坛上时,几乎秒杀了所有人。  首先是名字,一个“叉”字就带着一股杀气,一看就是个有故事的人。果不其然,年轻时的刘叉爱喝点儿小酒,那时,他还在江湖上混,一次,他酒后闹事伤人性命,被抓起来蹲了大牢。本该是死刑,但刘叉命好,那年皇帝大赦天下,刘叉瞬间自由了。出狱后的刘叉更加懂得了自由的重要性,于是洗心革面,把之前
寒冷的夜晚,狂风肆虐,野蛮地要求树林与之共舞,树林顶不住压力,只好无奈地摇晃身子。这种天气外出简直是痴心妄想,我只得将自己锁在屋里。  在屋里能做些什么呢?看看电视吧。  我歪着身子坐在沙发上,手拿遥控器,頻频换台,找不到中意的。百无聊赖之际,我换到了中央戏剧频道,正在上演的节目让我觉得非常新鲜,那是大名鼎鼎的《霸王别姬》!  这出戏已经演到最后一幕。虞姬舞剑自刎,霸王自尽乌江——全剧最精彩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