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些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解放双眼”的有声阅读越来越被公众所接受。第十七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2019年我国国民有声阅读呈快速增长,31.2%的国民有听书习惯。
上海上班族林慧馨一年听了16本书,上班路上或平时洗衣做饭的时候,她都会打开手机音频APP听书,内容包括文学名著和财经类畅销书。在她看来,这种用耳朵替代眼睛的阅读方式不累,还不耽误做其他事。
当然,一些人对于有声阅读表示担忧,这种用耳朵听的阅读方式能不能称为“阅读”?会不会让人们的阅读能力衰减?习惯了有声阅读的人们还愿意纸质阅读吗?
那些听书的人
林慧馨在手机上下载了3个音频APP,有声阅读进入她的生活有几年时间了。她给出的理由是,平时没时间阅读纸质书。
“参加工作前,我一直保持着每星期一本书的阅读量,工作后自由支配的时间少了,尤其是有了孩子之后,静下心来阅读一本纸质书成了奢望,根本没有时间。”林慧馨说,“为了不挤占工作和生活时间,每天上下班的路上,成了我享受有声阅读的自由空间。”
“听书是被动获取信息,和用眼睛看不一样。我大多数时间是用音频APP听小说,刚开始时,听到一些精彩片段,还想用笔勾画出来。可毕竟是音频,有时候一个电话或微信就分散了注意力。所以,特别好的书,我听完后会买一本纸质书,虽然还是没时间读。”林慧馨说,“我是个非常喜欢阅读的人,尤其是喜欢读纸质书。”
北京上班族侯建春也是有声阅读的铁粉。他觉得有声阅读这种解放双眼的阅读方式,极大地方便了日常学习和生活。
“一部长篇历史小说,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字,用眼睛逐字逐句地看,很辛苦,耗费精力不说,平时也没那么多时间,更何况我们这种每天挤早晚高峰的人。”侯建春说,“用手机音频APP就方便多了,碎片时间都能充分利用。”
供职于深圳某科技公司的唐仲军工作是软件开发,在他眼中,有声阅读之所以流行,和日益发达的移动互联网密不可分。
“手机已经是多数人身体的一部分,有声阅读APP之所以能站稳脚跟,重要的一点是方便。”唐仲军认为,“无论是在拥挤的通勤路上,还是在人潮涌动的街头,抑或临睡前,听书都能让人随时随地实现阅读愿望。”
“纸质书阅读就不一样了,它需要一种阅读场景,不像听音频这么容易做到,因为手机距离你的身体最近。”唐仲军说。
随着移动互联网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成为听书一族。
喜马拉雅公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第一季度,该平台有声阅读人数比去年同期增长63%,总收听时长更是增长近100%。目前,有声书是喜馬拉雅平台最热门的收听类型之一,活跃用户每天的听书时长能达到3个小时,高频用户一年听书15本以上。而懒人听书的数据也同样惊人,平台用户已突破4.3亿。
纸质书不会被冷落
用耳朵代替眼睛阅读,已成为一种新的读书“姿态”。蜻蜓、荔枝、喜马拉雅、懒人听书等音频APP早已不是新鲜事物。
梳理发现,有声阅读正在和传统纸质书融合。一种是直接将书上的文字转化为声音,完成对图书内容的有声化制作;另一种是将书本内容进行拆解和提炼,取其精髓和要义呈现给听众。
早在前几年,不少出版社就通过纸质书推介听书平台的二维码,纸质书与听书平台合作,建设独立有声读物平台,开拓听书市场。
国内一些有一定规模的出版社,都同步推出了有声读物。国民阅读习惯的改变,也在推动整个图书市场向线上化、数字化方向发展。
对于风生水起的有声阅读,一些专注于纸质书阅读的人也有不同看法。
有人认为,有声阅读是囫囵吞枣,会让人失去主动阅读获取知识的思考能力和学习能力。
“相比听书,我更喜欢纸质书,一方面便于划重点、做标记;另一方面,纸质书不容易走神。读书是需要静下心来的,而听书多数情况是手里还要忙着其他事,一心二用,阅读效果自然大打折扣。”天津教师滕如芳说。
有声读物有着获取方便、资讯量大的特点,用户在接受程度上相对轻松。不过,传统纸质书阅读给读者带来的思考力是有声书无法比拟的,多位经常读书的受访者都有类似的看法。
有受访者表示,不应严重依赖有声阅读这种方式,还是传统的用眼阅读才能提升阅读能力与思辨能力,有声读物可以作为传统阅读的一种补充。
唐仲军几年前曾负责开发过音频软件。在他看来,包括版权成本、录制成本和运营成本在内,目前国内有声书的制作成本要远高于电子书和纸质书。
“纸质阅读和有声阅读不是竞争关系,应该是相互促进、相互融合,这也是未来阅读的一个发展趋势。”
图书编辑安勤勤坦言,很多人听了音频对一部作品感兴趣,多数情况下会去书店或网上购买纸质书,再进行深度阅读。出版社推出有声版图书,是为了丰富读者的阅读选择,提供更多的阅读享受,目的也是促进纸质图书销售。
(摘自《民生周刊》)(责编 可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