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法的幽默感

来源 :大视野iLOOK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ghongming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谁说情绪化不能是美,谁说金银宝石珍珠才能佩戴,厌倦单调的表情和冷静,最好可以带上哭,穿上笑,把失落、兴奋、烦恼和疼爱都用想象力表现出来一同分享!”这是香港独立首饰设计品牌Bittergrain系列作品“Emotions”的文案,很大程度上也代表了设计师Tara Ko的设计理念。Tara Ko毕业于香港理工大学平面设计系,2004年成立Escafe Studio,致力于平面及广告设计,由于工作室是一个创意多于工作的地方,也是一个和朋友们分享设计理念和生活态度的地方,所以为Bittergrain系列首饰的诞生埋下了伏笔。2007年Tara在米兰的Domus Academy就读TheMaster Class in Accessories之后,产生了结合意念、美感、艺术的创作想法,于次年开始制作首饰。
  Tara的作品中很少出现传统的贵金属材料,她认为用一些属于当代的材料创作的首饰,它的价值和本身的物料会产生有趣的对比。而创作中的许多来自生活细节,有时候是很意外的发现,Tara认为灵感不一定非得属于美好的事物,有些讨厌的事物和负面的经验反而更有想象空间和力度。就设计本身而言,Tara崇尚的是减法原则,希望各方面均簡洁到位,不光是外在形态,作品含义、制作程序和物料运用也尽可能不加而减,但同时又要能表达和沟通。
  作品“Flowering Necklace”就是对减法设计原则的一个很好的写照,这是一件用羊皮手工切割缝制而成的项链,素雅又不失调皮,细看之下还有一些“黑色幽默”,是Tara在朋友的婚礼上突发奇想的作品。当时Tara在想,对于不喜欢闪亮、重量和甜美装饰感的人,又需要配合简约素雅的婚礼裙,那么该如何设计合适的配饰呢?因为Tara的朋友有个有趣的特质,会“招蜂引蝶”,昆虫们的亲近行为常让她烦恼不已。Tara因此设计了一系列昆虫的平面图案,叠加在一起就组成了我们看到的花朵装饰,对于一般参加婚礼的朋友来说,乍看之下花朵还是很亲切的,但能够发现其中奥妙的人还是只有最亲近的朋友们。这款设计在充满趣味性的装饰的背后隐藏了故事,并不需要所有人都深入了解,只要身边有人明白就好,透着一份朋友间的亲昵。
  “能把负能量转换成正能量是很好的生活方式,因为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人和事,重要的是我们对待事物的态度和角度,我相信这是一种独特的幽默感,这也是我一直希望在作品中传达的东西。”之所以会产生这种体悟,原因正如Tara的另一系列作品“I’mNot Fragile”所要表达的那样:不论表面上看起来会让人产生怎样的误解,首饰的佩戴者对自己始终是最了解的,他们知道自己在什么角度看上去会像一块廉价的塑料,而在另一些角度会折射出钻石的光泽。“那是因为我们很透明,但不脆弱。”
其他文献
中国人走过了几千年的历史,在每个时代都活出了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和精神气质。也正是沉淀至今的华夏文明,造就了众多当代设计师对东方美学的追求。来自台湾的设计团队“器研所”的两位设计师孙崇实和张博翔,喜欢既古典又现代的美感,他们试图通过设计来展现当代文明创造与古代的融合,以期与使用者进行深度灵魂交流。  会呼吸的咖啡杯——“紫砂咖啡杯具组”是“器研所”设计的茶具代表作,为了保留东方色彩,同时又要传递低调
期刊
巴黎女人的美举世闻名,这种美既不在于她们的长相,也不在于她们异常发达的时尚嗅觉,而在于她们对于品位的主见各有特点,从不随波逐流。“Surlefil思勒菲赫”就诞生在这样一个美女如云的地方,确切地说,是诞生在巴黎左岸马海区的一间小咖啡馆。服装设计师Avivi于巴黎留学期间,在这里喝咖啡时偶然间听见扬·提尔森的钢琴曲《Sur le fil》,Avivi被干净纯粹而略带伤感的钢琴演奏吸引,干脆将自己的设
期刊
一个艺术爱好者每年会看多少场展览?这个问题无法统计出确切的数字,但无论是每周一看或每月一看,只要在当代艺术的海洋中徜徉已久,“艺术”这个字眼仿佛就变成了一种“姿势”。人们谈论艺术的历史、起源和发展,揣测艺术家的动机、心理和技法,高谈阔论或牵强附会,即便生搬硬套也要给“艺术”加上观点。这是普遍的现实,卻脱离了最根本的真实——艺术与生活的关系。好的艺术来源于生活,这话谁都会说,但是看到阳江组的最新个展
期刊
君当如竹,未出土时先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国人对竹子的情节可谓深远,文人们更将之喻比君子,不仅因为其清新俊朗、青葱常驻;也因为它柔中有刚,正直有节。作为一个轻文艺的原创服饰品牌,“素白已然”想重拾古人的这份雅致,其新季系列作品“竹间”所要表达的正是这样一种纯净的情怀。  “素”——朴素,“白”——简洁,“已然”——就是這样,品牌的名字已经直白地表明了它的核心设计理念,一字记之日“简”。“素白已然”
期刊
音乐  《Kyarypamyupamyu》这是一位来自日本的原宿系歌手。我喜欢的不仅是她,而是包括她在内的,负责这个艺人的一组工作团队。无论是她的长相、音乐、造型还是MV都充满了个性,这种风格令我非常喜欢。  书籍  《圣经》  对于基督教徒的我而言,《圣经》绝对是我生命中对我最重要的一本书。它记载了神的话语,教導我要做一个心胸开阔、充满爱意的人。它很大地改变了我性格中曾经恶劣的部分,也相信它能够
期刊
设计师周易在去伦敦之前对英国的生活没什么概念,但也许正是抱着这样的态度,才让她有了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从设计上来讲,欧洲整体的设计思路是很活跃的,理念比较前卫,每个设计师都有古灵精怪的想法。在圣马丁学习的几年对周易的人生有不小的改变,伦敦是一个多元化的大都市,每天都有不同的新鲜事发生,无论你是电子音乐迷还是古典艺术爱好者,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  周易目前在伦敦中央圣马丁艺术与设计学院读工业设计
期刊
设计师Percy Lau今年刚从伦敦中央圣马丁艺术与设计学院珠宝设计专业毕业,就读期间她遇到了一位恩师,不但帮助她更加了解自己,还让她发现通过珠宝设计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她说:“与其说我去学习这个专业,不如说是这个专业发现了我。”所以“设计”到最后也成为了她最擅长的“语言”。  国外的生活改变了Percy Lau对很多事物的看法,让她看清真正追求的是什么,也认清了自我价值。四年前,她刚开
期刊
托現代科技的福,人类的生存空间在向虚空无限扩张的同时,世界也变得越来越小了。远方已不再是每个人都心驰神往的处女地,因为大家即使没有亲身体验,也能在各种有限的屏幕方框里认识自然、阅读远方的风景。三维世界正在被压缩成单一的平面,超越时间和空间而存在,很多人对这种科技侵略怀有本能的抵触情绪和深刻的不信任感,但是来自台湾的首饰设计师李恒却对此持有不同观点,“传统与科技就像相对论,在历史洪流中,传统在属于它
期刊
红木手作品牌“复雅堂”这个颇具气质的名字,来自老子《道德经》第十六章中“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这个含义隽永的句子。对于在杭州生活了十年的设计师潘春明来说,这些传统文化中优秀的内容,常常成为他设计的灵感来源——古人的智慧博古通今,就像传统的手工艺那样一脉相承。因此,潘春明希望能在他的红木手作制品上,传递出符合当代雅士的审美情趣,能够经得起不断地推敲和琢磨,历久弥新。  选择红木作为创作材料,缘于潘春
期刊
很多人看到李一伊的硕士毕业设计《TinyObservation》时,都会猜测她想通过这组有装置意味的首饰设计来表达什么。这是多数人习惯的思维方式,在观赏一件设计品或艺术作品时,总希望无限接近作者的思考,好像只有这样才算真正理解。其实,设计者本身并没有那么苛刻,李一伊更看重的是,观看的人能从她的设计中生发出不同的联想,这意味着每个人都可以得到属于自己的意义。而这种通过作品在设计者和观者之间建立的交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