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很多学校和教师对基于问题解决的教学方法模式的采纳仍停留在表面的效仿阶段,并没有从观念上、行动上真正理解和接受这种教学模式。这样所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基于问题解决的教学方法流于形式,没有起到应有的教学效果。要想了解真实的状况,找出原因所在,通过教学实践对教师、学生之间的关系进行教学反思,才能进行有效地教育教学改革。
【关键词】问题 问题解决 信息技术 师生关系
【中图分类号】C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9(b)-0023-01
近几年来,随着问题解决教学、基于问题的学习等围绕“问题解决”这一核心概念而产生的教与学模式的发展和推广,教师的问题观以及基于问题解决的教学方法行为已经逐渐为人们所熟悉和认同。然而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很多学校和教师虽然对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持一种开放和接纳的态度,但是对基于问题的教学理念认识仍然比较肤浅,对基于问题解决的教学方法模式的采纳仍停留在表面的效仿阶段,并没有从观念上、行动上真正理解和接受这种教学模式。这样所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基于问题解决的教学方法流于形式,没有起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因此,要想了解真实的状况,找出原因所在,通过教学实践对教师、学生之间的关系进行教学反思,才能进行有效地教育教学改革。
1 质疑能力的培养
宋代的哲学家、教育家张载曾经说过:“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明代学者陈献章曾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而大进。”[1]具体来说,实施基于问题解决的教学方法,以下几个步骤是非常必要的。1)设疑的问题设计显得尤为重要,事关基于问题解决的教学方法的成败。问题设计得好,能为学生搭设思维的跳板,让他们向更高、更远的层面飞跃,使课堂气氛更活跃。2)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运用自己的脑髓,放出眼光,自己去读,去思,去辨;其次,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3)给学生质疑的时间,放开让学生“说”。 4)质疑传统经验。让学生质疑教师的教法,让学生质疑自己的分析问题的方式,让学生质疑自己的分析问题的结果,让学生质疑自己的对文章的理解等等。
2 合作能力的培养
主要存在的问题:1)小组成员人数太多;2)小组成员搭配力量不均衡;3)小组长的组织协调能力有限;
针对以上问题,需要:1)小組成员人数不可太多,应控制在3-4人;2)小组成员应当强、弱均衡搭配,每组应配一名对问题了解较深的人当小组长,在讨论过程中作一定的指导;3)小组内分工明确,责任到位.
这一阶段是几个步骤中至关重要的一步。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完成,主要看本阶段学生的掌握情况。但并不是以教师讲授为主,也不是机械地回答所设问题。我认为:首先教师要出示检测题,检查同学们的自学情况,当然这部分题目和第一部分所提出的问题会有所不同,第一部分主要涉及的是各个知识点,题型主要为问答题的形式,而这部分的习题形式可以多样化,可为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提问形式也可以多样化,点名、抡答、推荐、小组间竞赛、对抗赛等多种形式。
3 教师要学会提问
抓住学生的兴趣点设置问题,就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集中学生注意力,促进学生理解的知识点。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在教学中可设计一个学生不易回答的悬念或者一个有趣的故事,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起到启示诱导的作用,抓住知识的疑难点设置问题,就是要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特别要对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设疑,让学生“敢问”“会问”善于“发问”,学生自己经过深思后,提出的问题对他们来说才是最重要的,所以这时要求教师一定要做到:
(1)备课吃透教材。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及学习、认知、心理等方面的特点,精心选择探究内容。对重点、难点内容要设计好教学起点和解决方案,考虑不同层次学生在自学中会提出哪些问题。如何针对不同层次学生和不同难度问题有针对性地解答问题,便于学生知识的迁移,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备课时还要注重各教学环节的设计,明确各教学环节间逻辑关系,确立每个环节应达到的教学目标。
(2)采用基于问题解决的教学方法法组织课堂教学原则上对不同层次知识基础的学生确立不同的目标。对每个层次学生具体要求都应随时公布,让学生了解全部层次的要求.
(3)反馈评价。指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情况的反馈与评价。有关研究证明,在大多数情况下,对学生的回答或作业情况给予积极的鼓励性评价,将比单纯的批评或否定性评价更能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当前不少教师问题设置的对象是一部分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表面上看,问题能很快得到解决,教学效果也显得较好;实际上则是学业成绩优良的学生解决了问题,他们的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得到了发展,而绝大多数学生,特别是差生则处于被动地位,他们很少能有机会回答高水平的、来自于生活实践的结构不良问题,因而思维能力得不到很好的锻炼,提不起学生的兴趣。这既违背了所有学生都应全面发展的思想,也违背了因材施教的原则。因此,在实际教学中要允许学生犯错误,要积极地鼓励、引导他们,重新审视他们认为正确的东西,让学生看到自己的错误,这比把正确的方法简单地告诉学生,让其盲目遵从更具教育意义。
4 师生关系的转变
从当前的教学实践来看,“传道、授业、解感”很大程度上仍是金科玉律:先生先知,学科权威。这确实很难让老师“走下神坛”,成为学生学习中的参与者、促进者、组织者、指导者。但事实上个体素质的发展主要取决于个体本身能动的发展。故“问题式”教学中三个主要环节:1)提出问题,设置问题情景。这时教师是指导者;2)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这是学生思维最活跃的过程,学生是主体。此时,学生心理处于“愤、悱”临界区,破坏与创造将随之而生,教师若能作为一个参与者,促进者,适时点拨,无异于画龙点睛,这也是“问题式”教学法实施成败的关键;3)归纳总结:教师是指导者,应对已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方案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定性,同时给予肯定或补充并不失时机提出新问题,为新知识埋下伏笔[2]。
“问题式”教学法实施中切忌两种失误:其一教师自问自答,其二学生有问不答。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两种现象可能是由于在问题设计上过度强调教材与教师的主体意识,故,在设问上缺乏合理性、脱离生活,也忽略了应从学生实际出发设计问题的原则,势必造成了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仍停留在知识的“灌输”上。
因此,在实施“问题式”教学的整个过程中,需要教师彻底改变传统的师生观。以“自主、合作、探究”为指导,设计合理的问题情景,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积极性,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主动地进行知识的建构。
参考文献
[1] 严矢红.医学教育探索2007年第6卷第9期理论研究.
[2] 唐琴谈新课改理念下“基于问题解决的教学方法”的应用教育技术导刊,2006,(4).
[3] 周久王.教材与教法.试论有效实施“问题拓展式”教学的策略第27卷第9期2006年.
[4] 曹书成.解读制订中的初中、小学信息技术新课标.中小学教育教学研究,2007年8月.
[5] http://www.pbli.org.
【关键词】问题 问题解决 信息技术 师生关系
【中图分类号】C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9(b)-0023-01
近几年来,随着问题解决教学、基于问题的学习等围绕“问题解决”这一核心概念而产生的教与学模式的发展和推广,教师的问题观以及基于问题解决的教学方法行为已经逐渐为人们所熟悉和认同。然而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很多学校和教师虽然对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持一种开放和接纳的态度,但是对基于问题的教学理念认识仍然比较肤浅,对基于问题解决的教学方法模式的采纳仍停留在表面的效仿阶段,并没有从观念上、行动上真正理解和接受这种教学模式。这样所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基于问题解决的教学方法流于形式,没有起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因此,要想了解真实的状况,找出原因所在,通过教学实践对教师、学生之间的关系进行教学反思,才能进行有效地教育教学改革。
1 质疑能力的培养
宋代的哲学家、教育家张载曾经说过:“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明代学者陈献章曾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而大进。”[1]具体来说,实施基于问题解决的教学方法,以下几个步骤是非常必要的。1)设疑的问题设计显得尤为重要,事关基于问题解决的教学方法的成败。问题设计得好,能为学生搭设思维的跳板,让他们向更高、更远的层面飞跃,使课堂气氛更活跃。2)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运用自己的脑髓,放出眼光,自己去读,去思,去辨;其次,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3)给学生质疑的时间,放开让学生“说”。 4)质疑传统经验。让学生质疑教师的教法,让学生质疑自己的分析问题的方式,让学生质疑自己的分析问题的结果,让学生质疑自己的对文章的理解等等。
2 合作能力的培养
主要存在的问题:1)小组成员人数太多;2)小组成员搭配力量不均衡;3)小组长的组织协调能力有限;
针对以上问题,需要:1)小組成员人数不可太多,应控制在3-4人;2)小组成员应当强、弱均衡搭配,每组应配一名对问题了解较深的人当小组长,在讨论过程中作一定的指导;3)小组内分工明确,责任到位.
这一阶段是几个步骤中至关重要的一步。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完成,主要看本阶段学生的掌握情况。但并不是以教师讲授为主,也不是机械地回答所设问题。我认为:首先教师要出示检测题,检查同学们的自学情况,当然这部分题目和第一部分所提出的问题会有所不同,第一部分主要涉及的是各个知识点,题型主要为问答题的形式,而这部分的习题形式可以多样化,可为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提问形式也可以多样化,点名、抡答、推荐、小组间竞赛、对抗赛等多种形式。
3 教师要学会提问
抓住学生的兴趣点设置问题,就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集中学生注意力,促进学生理解的知识点。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在教学中可设计一个学生不易回答的悬念或者一个有趣的故事,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起到启示诱导的作用,抓住知识的疑难点设置问题,就是要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特别要对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设疑,让学生“敢问”“会问”善于“发问”,学生自己经过深思后,提出的问题对他们来说才是最重要的,所以这时要求教师一定要做到:
(1)备课吃透教材。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及学习、认知、心理等方面的特点,精心选择探究内容。对重点、难点内容要设计好教学起点和解决方案,考虑不同层次学生在自学中会提出哪些问题。如何针对不同层次学生和不同难度问题有针对性地解答问题,便于学生知识的迁移,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备课时还要注重各教学环节的设计,明确各教学环节间逻辑关系,确立每个环节应达到的教学目标。
(2)采用基于问题解决的教学方法法组织课堂教学原则上对不同层次知识基础的学生确立不同的目标。对每个层次学生具体要求都应随时公布,让学生了解全部层次的要求.
(3)反馈评价。指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情况的反馈与评价。有关研究证明,在大多数情况下,对学生的回答或作业情况给予积极的鼓励性评价,将比单纯的批评或否定性评价更能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当前不少教师问题设置的对象是一部分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表面上看,问题能很快得到解决,教学效果也显得较好;实际上则是学业成绩优良的学生解决了问题,他们的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得到了发展,而绝大多数学生,特别是差生则处于被动地位,他们很少能有机会回答高水平的、来自于生活实践的结构不良问题,因而思维能力得不到很好的锻炼,提不起学生的兴趣。这既违背了所有学生都应全面发展的思想,也违背了因材施教的原则。因此,在实际教学中要允许学生犯错误,要积极地鼓励、引导他们,重新审视他们认为正确的东西,让学生看到自己的错误,这比把正确的方法简单地告诉学生,让其盲目遵从更具教育意义。
4 师生关系的转变
从当前的教学实践来看,“传道、授业、解感”很大程度上仍是金科玉律:先生先知,学科权威。这确实很难让老师“走下神坛”,成为学生学习中的参与者、促进者、组织者、指导者。但事实上个体素质的发展主要取决于个体本身能动的发展。故“问题式”教学中三个主要环节:1)提出问题,设置问题情景。这时教师是指导者;2)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这是学生思维最活跃的过程,学生是主体。此时,学生心理处于“愤、悱”临界区,破坏与创造将随之而生,教师若能作为一个参与者,促进者,适时点拨,无异于画龙点睛,这也是“问题式”教学法实施成败的关键;3)归纳总结:教师是指导者,应对已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方案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定性,同时给予肯定或补充并不失时机提出新问题,为新知识埋下伏笔[2]。
“问题式”教学法实施中切忌两种失误:其一教师自问自答,其二学生有问不答。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两种现象可能是由于在问题设计上过度强调教材与教师的主体意识,故,在设问上缺乏合理性、脱离生活,也忽略了应从学生实际出发设计问题的原则,势必造成了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仍停留在知识的“灌输”上。
因此,在实施“问题式”教学的整个过程中,需要教师彻底改变传统的师生观。以“自主、合作、探究”为指导,设计合理的问题情景,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积极性,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主动地进行知识的建构。
参考文献
[1] 严矢红.医学教育探索2007年第6卷第9期理论研究.
[2] 唐琴谈新课改理念下“基于问题解决的教学方法”的应用教育技术导刊,2006,(4).
[3] 周久王.教材与教法.试论有效实施“问题拓展式”教学的策略第27卷第9期2006年.
[4] 曹书成.解读制订中的初中、小学信息技术新课标.中小学教育教学研究,2007年8月.
[5] http://www.pbli.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