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学的产生与发展不但受制于历史的变化,其内容和形式有时竟也与史学不分,亦文亦史,亦史亦文。在中国的上古时期亦即先秦时期,以《春秋》、《左传》等为代表的中国早期的历史著作,同时也被我们称之为历史散文或曰史传文学;反过来,像《诗经》这样的文学作品,也被历史研究者视为最珍贵最可靠的上古历史文献,其中有些作品就直接被后世称之为。史诗。正所谓六经皆史、六经皆文。文学与历史的关系如此紧密,故文学作品可以作为史料运用到中学历史教学中来,作为背景铺垫、情境创设、问题启发的有效载体。这对于丰富教师教学语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加深学生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因此,如何将对文学作品的运用落实到历史教学的具体环节中,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是很值得中学历史教育工作者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在以课程改革为核心的教学改革中,历史教学也正经历着一个教育观念逐步转变、教学方法不断更新、教研意识不断深化的阶段。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提出要发挥历史课程的“宽口径学科”的特点,要有一定的综合性,在当前基础教育学科整合的形势下,历史学科起到了一定的桥梁作用。如何适应新课标对综合性学习的要求,真正实现“宽口径教学”是这次历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突破点,现结合具体教学实践,谈一下我个人的实践与探索:
首先,在课堂上适时、适当的运用典籍,能提高同学们的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加深他们对史實的认识和理解。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典籍是中外历史上留传下来的经典著作,其史料价值弥足珍贵.“历史学是以历史事实为对象的,是人们对过去的史实的认识:而这种对历史的认识,是通过对记录历史事实的各种资料的运用才能形成的”所以典籍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就不言而喻了。如在学习《秦王扫六合》一课时,我提前给同学们布置了作业,让他们到图书馆、阅览室或者上网,查找与秦始皇有关的史料,并思考对中国封建社会第一位皇帝有什么评价。这样经过几天的准备,在上课的时候同学们都踊跃发言阐述自己的观点.A同学认为:秦始皇意识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于是“分天下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所以秦始皇有功绩,创立的郡县制度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长期治用。B同学认为:始皇命“蒙恬斥匈奴,收汉南地为四十四县。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于是渡河,据阳山,逶迤而北。十余年,蒙恬常居上郡统治之;威震匈奴.”对秦始皇持肯定的态度,他修筑的万里长城成为劳动人民智慧的象征.C同学:“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隐宫、徒刑者七十万人,乃分作阿房宫或作骊山。”认为秦始皇役使人民服劳役修建阿房宫和骊山陵墓,是不值得肯定的。D同学认为:当始皇听到“侯生、卢生相与讥议始皇,因之去”后,大怒曰:“卢生等,吾尊赐之甚厚,进乃诽我!诸生在咸阳者,吾使人廉问,或为妖言以乱黔首。
“除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可见秦始皇是多么残酷,既牵制了思想又摧残了文化。师生最后讨论总结:秦始皇在历史上是一个有大功也有大过的皇帝。通过运用这些史料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形成了历史能力,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其次,把诗歌引入历史课堂,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加学生知识面,活跃课堂气氛等非常有益,也有利于学生站在历史的高度思考、审视历史。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自古就有人用诗来反映历史,像杜甫的诗就有“诗史”之称。在新课标的要求下,我们要善于把不同类型的诗歌引入课堂。有的诗善于用简单的语言把许多深刻的道理最贴切地表达出来。如在《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七课《大变革的时代》一课中,要求对商鞅这个人物有一个正确的评价,那么在此可以引用北宋文学家王安石的《商鞅》这首诗:“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语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同学们自然就能从中得出“言出必行”的道理,理解了商鞅变法的历史功绩,也对后来的王安石变法有了初步的了解,因为它表明了王安石自己推行新法的坚决态度和必胜信心。有的诗言简意赅,向人们展现出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画卷。如《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3课《盛世经济的繁荣》,引用杜甫的《,区昔》:“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一幅“开元盛世”时经济高度繁荣的画面,使同学们对唐朝的经济繁荣有了总的印象。再如《中国历史》第四册在讲到两万五千里长征时,引用毛泽东《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干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此诗是对长征的规模,情势的险恶,斗争的艰苦,敌人的疯狂、失败,我军的英勇、顽强、坚定、乐观和取得的伟大胜利的很好的注解。还有的诗表达了诗人崇高的志向,能激励学生向先辈学习,树立崇高理想。如在讲到南宋和金的对峙时,引导学生在课前找到岳飞的《满江红》:“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从中体验岳飞彻底消灭强敌的决心,一个抗金英雄的气魄和胸襟。
在以课程改革为核心的教学改革中,历史教学也正经历着一个教育观念逐步转变、教学方法不断更新、教研意识不断深化的阶段。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提出要发挥历史课程的“宽口径学科”的特点,要有一定的综合性,在当前基础教育学科整合的形势下,历史学科起到了一定的桥梁作用。如何适应新课标对综合性学习的要求,真正实现“宽口径教学”是这次历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突破点,现结合具体教学实践,谈一下我个人的实践与探索:
首先,在课堂上适时、适当的运用典籍,能提高同学们的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加深他们对史實的认识和理解。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典籍是中外历史上留传下来的经典著作,其史料价值弥足珍贵.“历史学是以历史事实为对象的,是人们对过去的史实的认识:而这种对历史的认识,是通过对记录历史事实的各种资料的运用才能形成的”所以典籍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就不言而喻了。如在学习《秦王扫六合》一课时,我提前给同学们布置了作业,让他们到图书馆、阅览室或者上网,查找与秦始皇有关的史料,并思考对中国封建社会第一位皇帝有什么评价。这样经过几天的准备,在上课的时候同学们都踊跃发言阐述自己的观点.A同学认为:秦始皇意识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于是“分天下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所以秦始皇有功绩,创立的郡县制度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长期治用。B同学认为:始皇命“蒙恬斥匈奴,收汉南地为四十四县。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于是渡河,据阳山,逶迤而北。十余年,蒙恬常居上郡统治之;威震匈奴.”对秦始皇持肯定的态度,他修筑的万里长城成为劳动人民智慧的象征.C同学:“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隐宫、徒刑者七十万人,乃分作阿房宫或作骊山。”认为秦始皇役使人民服劳役修建阿房宫和骊山陵墓,是不值得肯定的。D同学认为:当始皇听到“侯生、卢生相与讥议始皇,因之去”后,大怒曰:“卢生等,吾尊赐之甚厚,进乃诽我!诸生在咸阳者,吾使人廉问,或为妖言以乱黔首。
“除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可见秦始皇是多么残酷,既牵制了思想又摧残了文化。师生最后讨论总结:秦始皇在历史上是一个有大功也有大过的皇帝。通过运用这些史料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形成了历史能力,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其次,把诗歌引入历史课堂,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加学生知识面,活跃课堂气氛等非常有益,也有利于学生站在历史的高度思考、审视历史。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自古就有人用诗来反映历史,像杜甫的诗就有“诗史”之称。在新课标的要求下,我们要善于把不同类型的诗歌引入课堂。有的诗善于用简单的语言把许多深刻的道理最贴切地表达出来。如在《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七课《大变革的时代》一课中,要求对商鞅这个人物有一个正确的评价,那么在此可以引用北宋文学家王安石的《商鞅》这首诗:“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语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同学们自然就能从中得出“言出必行”的道理,理解了商鞅变法的历史功绩,也对后来的王安石变法有了初步的了解,因为它表明了王安石自己推行新法的坚决态度和必胜信心。有的诗言简意赅,向人们展现出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画卷。如《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3课《盛世经济的繁荣》,引用杜甫的《,区昔》:“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一幅“开元盛世”时经济高度繁荣的画面,使同学们对唐朝的经济繁荣有了总的印象。再如《中国历史》第四册在讲到两万五千里长征时,引用毛泽东《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干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此诗是对长征的规模,情势的险恶,斗争的艰苦,敌人的疯狂、失败,我军的英勇、顽强、坚定、乐观和取得的伟大胜利的很好的注解。还有的诗表达了诗人崇高的志向,能激励学生向先辈学习,树立崇高理想。如在讲到南宋和金的对峙时,引导学生在课前找到岳飞的《满江红》:“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从中体验岳飞彻底消灭强敌的决心,一个抗金英雄的气魄和胸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