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朗读历来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人们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的就是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语文课堂,“读”占鳌头。读书是语文学习的第一要务。如果语文课堂只有老师在唱独角戏,很少听见学生琅琅的读书声,学生没有接触语言的机会,或者只是蜻蜓点水式的读书,以老师的讲为主,那么提高学生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就无从谈起。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各年级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同时也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小学各年级的阅读都要重视朗读,在阅读中陶冶孩子们的情感,激发想象。”因此,如何指导学生读好书、爱读书,是我们每一个教师共同探讨的问题。阅读教学要落到实处搞扎实,就必须从最根本的朗读上多下功夫。正如大家所说,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怎样入“味”,这也自然引起了我们语文教师对朗读的深入思考。
一、创设氛围,进入情境
“读”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有人说,读既是实践,又是训练;既是感悟,又是熏陶;既有理解,又有体验;既有语感的培养,又有情感的陶冶。这种复杂的过程是学生个性和情感充分显现的过程。为学生创设课文内容所需要的情境,引导学生入境、入情,调动起他们的想象、联想,借助他们已有的生活阅历、经验感受,理解体会课文的内容,使朗读训练到位。比如,教学《荷花》一课时,教师可以一边播放音乐并出示投影,一边生动描述“在碧绿的湖水中,满池的白荷花开了,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学生看着听着,深深为画景诗情所激动,不约而同地跟着录音朗读起来,通过朗读,引导学生欣赏荷花的外形、颜色、姿态,通过品析“冒、露”等词语来感受荷花美好的形象,学生们看着画面,跟着音乐读,读出了味儿,读出了自己的感受,读出了作者喜爱荷花、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来。
二、明确目标,充分诵读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从作品的声律气韵入手,体会其丰富的内涵和情感,培养语感,体验品味,实谓语文教学之佳法。
以往教师常常用自己“如花妙嘴”,来解剖教材,从各个角度把教材剖析的七零八落,全无“美感”。学生变成“注水鸭子”,更无情感可言。其实,小学语文课文中的有些词语虽不深奥,却用得传神,可以通过反复的朗读,达到意会。我们可以通过朗读引导学习进行言语的感知,使他们懂得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感悟作者情感的抒发和渲泄。比如,在教学《“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一课时,文中有一段爸爸和汤姆的对话,从对话中,体现了爸爸是一位严格遵守社会规定和社会公德的人,教学时,我们并不一定要逐句地分析,而是可以请学生找出有关的句段,请学生自己来读一读,觉得该把什么读出来,什么意思要突出。认真试读几次,学生就会在几次试读中把情感积蓄在心中,融入到语言文学中,使语言文字有了生命力。学生做为一个完整的生命体,是完全可以在读中感悟情感的。
三、发挥想象,激发情感
美文佳作都具有极佳的意境美,而这美经常是无法用语言表示的,正所谓“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朗读可将语言文字创设的意境美展示出来,而这意境美是需要借助想象来实现的。学生朗读时,不仅要以语感出发,还要始终伴随对具体形象的感知、联想、想象。由想象开启的生活图景,比语言文字打开的天地更广阔,更具有形象感,因此也就能从中获得情感体验。比如,教授《庐山的云雾》时,课文讲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文中可以从“刚刚还是……转眼间就变成了……”,“明明是……还没等你完全看清楚,它又变成了………”等语句中感悟,教师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一方面体会庐山云雾变化之快,另一方面感受作者想象的丰富:把变幻莫测的云雾想象成“一缕青烟”、“一泻千里的九天银河”、“四蹄生风的白马”、“漂浮在北冰洋上的一座冰山”。还可由省略号处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说说云雾还会在瞬间由什么变成什么。学生通过想象再现了语言文字可描绘的情景,产生了真情实感和大大提高了朗读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朗读是语文细酌入“味”之佳法,朗读是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手段,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可以促进文本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朗读,对情操的陶冶,对心灵的感染,以及对思想的启迪,都有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朗读,能帮助学生规范语言,培养丰富的语感,陶冶优美的情操,不断地提高语文素养。所以,语文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读, 给学生一个舞台,学生的精彩就是我们老师的精彩。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各年级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同时也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小学各年级的阅读都要重视朗读,在阅读中陶冶孩子们的情感,激发想象。”因此,如何指导学生读好书、爱读书,是我们每一个教师共同探讨的问题。阅读教学要落到实处搞扎实,就必须从最根本的朗读上多下功夫。正如大家所说,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怎样入“味”,这也自然引起了我们语文教师对朗读的深入思考。
一、创设氛围,进入情境
“读”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有人说,读既是实践,又是训练;既是感悟,又是熏陶;既有理解,又有体验;既有语感的培养,又有情感的陶冶。这种复杂的过程是学生个性和情感充分显现的过程。为学生创设课文内容所需要的情境,引导学生入境、入情,调动起他们的想象、联想,借助他们已有的生活阅历、经验感受,理解体会课文的内容,使朗读训练到位。比如,教学《荷花》一课时,教师可以一边播放音乐并出示投影,一边生动描述“在碧绿的湖水中,满池的白荷花开了,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学生看着听着,深深为画景诗情所激动,不约而同地跟着录音朗读起来,通过朗读,引导学生欣赏荷花的外形、颜色、姿态,通过品析“冒、露”等词语来感受荷花美好的形象,学生们看着画面,跟着音乐读,读出了味儿,读出了自己的感受,读出了作者喜爱荷花、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来。
二、明确目标,充分诵读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从作品的声律气韵入手,体会其丰富的内涵和情感,培养语感,体验品味,实谓语文教学之佳法。
以往教师常常用自己“如花妙嘴”,来解剖教材,从各个角度把教材剖析的七零八落,全无“美感”。学生变成“注水鸭子”,更无情感可言。其实,小学语文课文中的有些词语虽不深奥,却用得传神,可以通过反复的朗读,达到意会。我们可以通过朗读引导学习进行言语的感知,使他们懂得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感悟作者情感的抒发和渲泄。比如,在教学《“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一课时,文中有一段爸爸和汤姆的对话,从对话中,体现了爸爸是一位严格遵守社会规定和社会公德的人,教学时,我们并不一定要逐句地分析,而是可以请学生找出有关的句段,请学生自己来读一读,觉得该把什么读出来,什么意思要突出。认真试读几次,学生就会在几次试读中把情感积蓄在心中,融入到语言文学中,使语言文字有了生命力。学生做为一个完整的生命体,是完全可以在读中感悟情感的。
三、发挥想象,激发情感
美文佳作都具有极佳的意境美,而这美经常是无法用语言表示的,正所谓“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朗读可将语言文字创设的意境美展示出来,而这意境美是需要借助想象来实现的。学生朗读时,不仅要以语感出发,还要始终伴随对具体形象的感知、联想、想象。由想象开启的生活图景,比语言文字打开的天地更广阔,更具有形象感,因此也就能从中获得情感体验。比如,教授《庐山的云雾》时,课文讲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文中可以从“刚刚还是……转眼间就变成了……”,“明明是……还没等你完全看清楚,它又变成了………”等语句中感悟,教师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一方面体会庐山云雾变化之快,另一方面感受作者想象的丰富:把变幻莫测的云雾想象成“一缕青烟”、“一泻千里的九天银河”、“四蹄生风的白马”、“漂浮在北冰洋上的一座冰山”。还可由省略号处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说说云雾还会在瞬间由什么变成什么。学生通过想象再现了语言文字可描绘的情景,产生了真情实感和大大提高了朗读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朗读是语文细酌入“味”之佳法,朗读是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手段,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可以促进文本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朗读,对情操的陶冶,对心灵的感染,以及对思想的启迪,都有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朗读,能帮助学生规范语言,培养丰富的语感,陶冶优美的情操,不断地提高语文素养。所以,语文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读, 给学生一个舞台,学生的精彩就是我们老师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