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单元整体设计
一、学情分析
本单元选编了一组游记文章,内容丰富,描写生动,富有深厚的文化内涵。通过学习,学生应了解游记的特点及常用的叙述、描写手法,学习游记中不同的语言风格及作者的情感,了解祖国山河的秀美壮丽;仿写游记,注意游踪的顺序,模仿作者描画景物的手法。
二、设计思路
本单元四篇游记,有写旅游全程的,有写故地重游的,有写同一景点不同侧面的。四篇游记的语言风格各不相同:或质朴,或华丽,或舒缓,或急促。教学时重在引导学生了解游记的特点,体会游记类文章将叙述、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结合使用的方法。在学法上,通过诵读品味、质疑研习、讨论交流等形式,引导学生领会作品叙述的条理、描写的生动、情感的细腻。学习精读篇目,应关注学法指导;学习略读篇目,应放手指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阅读方法自主学习。
三、教学目标
了解游记的特点,品味语言,体悟情感,模仿写作游记。
四、课时分配
《巴东三峡》2课时,《周庄水韵》2课时,《青海湖,梦幻般的湖》1课时,《走进纽约》1课时。
《巴东三峡》教学设计
一、设计说明
《巴东三峡》叙述了作者经过长江三峡时看到的雄伟奇丽的景色,是一篇内容翔实的游记。教学时应引导学生首先理清作者的游踪,接着品味文中对不同景物的不同描画,然后在“小导游”的活动中通过对文章语言的再组合,体会作者蕴涵在字里行间的情感。
二、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脉络,掌握游踪顺序。
2.把握景物特点。
3.品味文章的语言,进行语言训练。
4.逐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
(一)教学准备
1.制作“三峡地形图”“今日三峡风貌”等课件。
2.朗读课文的录音带。
(二)导入新课
展示“三峡地形图”课件,教师向学生介绍三峡:三峡由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组成,它西起重庆奉节白帝城,东至湖北宜昌南津关,全长193公里。三峡以险峻的地形、绮丽的风光、磅礴的气势和众多的名胜古迹著称于世,是著名的旅游胜地,被誉为“山水画廊”。今天,我们随作者逆流而上,去欣赏“巴东三峡”的奇美景色。(附作者简介)
(三)通读感知,理清脉络
1.速读课文,找出作者沿途经过了哪些地方。
2.学生在展示台上指出作者游览的顺序。
3.假如你是一名导游,请你选择三峡的其中一段,准备解说词。
(四)自读课文,掌握字词,疏通语言
学生自读课文,找出不理解的字、词、句,讨论解决。
(五)研读讨论,精读品味
1.在三峡中最吸引游客的是巫峡。听课文第七、八自然段的朗读录音,概括这两段的内容。
2.自由读七、八两段,分别找出一个排比、拟人和比喻句,体会其作用。
3.找出一个能概括巫峡特点的句子。
4.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这两段,重点在方法指导。
(六)积累知识,突破难点
1.说说在游览三峡的过程中,游客的心情有什么变化。找出相关的语句,体会游客的心理变化。
2.本文还引用了许多诗句、谚语、典故,把它们与景物描写融为一体。请找出来,并讨论它们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四、拓展延伸
1.展示“今日三峡风貌”课件,由学生自由发言,谈谈今天的三峡。
2.比较阅读:将本文与郦道元的《三峡》相对照,想想游记与一般记叙文有什么区别。
3.课外活动:游览本地一处景点,简要介绍其特点。
(湖南郴州市六中罗方德)
《周庄水韵》教学设计
一、设计说明
《周庄水韵》叙写了作者多次游览同一景点的不同感受,景因时而不同,情因景而丰富。教学时,应巧妙指导学生细致深入地品读文章,引领学生走进周庄,体悟其独特的美感。需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突出景致的特点,让学生领会作者独特的心理活动,同时学习作者描写景物的语言技巧,品析重点词句的精妙,借助朗读与分析营造诗情画意。
二、教学目标
1.比较作者三游周庄的情景和感受。
2.学习运用准确、优美、细致的语言,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抒发对景致的感悟。
3.感知周庄水乡的动人情韵,感受祖国河山的美好。
三、教学重点的突破方法
1.精读细品,从景致本身的特点和作者的描摹技巧上解析。
2.多朗读,读出韵味,读出情致。
3.对重点语句做专项分析,训练学生的分析表达能力。
四、学法指导
反复诵读,圈点勾画,讨论探究,摘抄应用。
五、教学切入点
1.根据作者的游览时间、所看景致、所获感悟,理清课文的行文思路。
2.紧扣文中三游周庄的三个比喻:“一幅画在宣纸上的水墨画”“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仿佛进入了梦境”,体会作者对周庄的独特感悟。
3.引导学生分析重点语句,从描写角度、描写手法、表达效果等方面体会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碧水环抱,条条小河流清水,座座石桥显古韵。周庄之韵在水,周庄之魂在水,领略周庄之美,则须领略周庄之水韵。
(二)诵读感知
1.默读一遍课文,圈出自己不理解和觉得重要的词句。
2.交流学习字词的成果,读准字音,介绍自己对所画重要词句的初步理解。
3.再读课文,找出能体现文章结构思路的句子,列出作者游周庄的次数、各次的时令和最突出的感受。分组朗读三游周庄的文段。
(三)研读品味
1.精读第4自然段,讨论作者对像一幅画在宣纸上的水墨画般的周庄作了哪些描绘。
2.再读第4自然段,讨论作者再游周庄为什么会有如一幅版画的印象。
3.精读第5自然段,讨论三游周庄时作者是如何表现夜色中的水韵的。用下述问题引导学生研讨:
①这个夜晚的特别之处是什么?
②这个夜晚的水中,多出了哪些色彩,营造出了怎样的意境?
(四)归纳提升
1.重新诵读课文前三自然段,归纳周庄留给人们的总体印象。
2.提炼文章的写景技巧。
①从不同角度、抓住不同景致来表现同一事物,可以突出事物特征,也可以使作者的感受更独特。
②感受景物要动用多种感官从多方面捕捉景物特征。
③灵活运用多种修辞技巧才能将景物及对景物的感受写得形象、准确、到位。
七、拓展延伸
1.编写全文的结构思路图。
2.摘录文中佳词佳句,品析文中优美语句的表达效果。
(湖南郴州市六中张慧)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教学设计
一、设计说明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以“梦幻”作为贯串全文的线索,从三个方面描绘了青海湖的美丽、富饶、可爱,展示了一幅如梦似幻的迷人画卷。教学时应指导学生在品味语言的基础上,感受青海湖的迷人魅力,同时关注文中流露出的忧患意识。
二、教学目标
1.感知青海湖“梦幻般”的特点,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2.从品读文章用词和修辞手法的角度理解文章的语言特点。
3.探讨“人与自然如何相处”的问题,将环保意识渗透到学生的头脑之中。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用电脑画面或图片介绍青海湖,要求学生先仔细观看,再用一句话或一个形象的比喻形容画面留给自己的印象。
(二)教学切入点
1.扣住标题中的“梦幻”一词设问切入:文章中有哪些词句与“梦幻”有关?它们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引导学生把握住文章的线索,整体感知青海湖的迷人魅力。
2.从作者的行踪及观察点切入:标出表明作者行踪的词,归纳作者观察的对象和具体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三)教学重难点的突破方法
圈点勾画法、设疑释疑法、要点归纳法、诵读品析法、合作探究法。
1.归纳文章描绘青海湖的几个角度。
2.说明引用神话传说的作用。
3.理解作者既希望更多人赏识青海湖又担心青海湖的美丽被破坏的矛盾心理。
(四)学法指导
1.圈点勾画法:标出体现作者行踪及观察点的词句,整体把握文章的线索。
2.诵读品析法:标出描绘青海湖湖水、环境的语句,反复诵读,品味文章的语言之美,思考作者的表达方式。
3.合作探究法:文章末尾给读者提出了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如何协调发展与保护的关系?
四、拓展延伸
1.收集有关青海湖的资料,了解它的过去、现在,合理预测它的未来。
2.你认为青海湖该不该开发成旅游景点,如果你认为应该开发,请拟出一个合理的开发方案;如果认为不应该开发,请以书面形式陈述你的理由,要求有理有据。
(湖南郴州市六中李萍)
《走进纽约》教学设计
一、设计说明
《走进纽约》描写了美国第一大城市纽约的繁华景象。教学时应指导学生多角度阅读,学习全方位描写景物的方法。教学中以朗读、讨论、合作学习为主。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整体感知了解文章的描写角度,体会动静结合的特点,通过精读品析语言,体会叠词、叠句、排比、拟人、比喻、夸张等手法的作用。
2.利用关于纽约生活的幻灯片或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让学生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养成容纳多元文化的开放心态。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由欣赏纽约城市照片、观赏影像资料导入。
2.由对纽约的介绍导入。
3.由学生熟悉或感兴趣的建筑、人物导入。
(二)教学切入点
1.由朗读课文、感受语言切入,感受文章的语言特点,体会多种修辞手法的作用。
2.由多角度描写景物切入,了解动静结合、全方位描写景物的方法。
3.比较阅读本文和《安塞腰鼓》,从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入。
(三)教学重难点的突破法
朗读感悟法、圈点勾画法、合作探究法。
1.把握本文写景的方法、独特的语言风格以及修辞方法。
2.体会作者在纽约生活的心情。
(四)学法指导
1.朗读感悟法、圈点勾画法:找出相应的句子,反复朗读感悟。
2.合作探究法:讨论问题:(1)怎样体现建筑的多和高?(2)怎样写帝国大厦和世贸大楼的高与大?
3.第三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四、拓展延伸
1.人类社会进步了,科技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经济发展了,生活水平提高了,可是人们更忙了,压力也更大了,你都感受到了哪些压力?有什么解压的办法?
2.推荐阅读刘成章的《安塞腰鼓》(略),体会两篇文章语言的气势和感染力。
(湖南郴州市六中肖蔚兰)
一、学情分析
本单元选编了一组游记文章,内容丰富,描写生动,富有深厚的文化内涵。通过学习,学生应了解游记的特点及常用的叙述、描写手法,学习游记中不同的语言风格及作者的情感,了解祖国山河的秀美壮丽;仿写游记,注意游踪的顺序,模仿作者描画景物的手法。
二、设计思路
本单元四篇游记,有写旅游全程的,有写故地重游的,有写同一景点不同侧面的。四篇游记的语言风格各不相同:或质朴,或华丽,或舒缓,或急促。教学时重在引导学生了解游记的特点,体会游记类文章将叙述、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结合使用的方法。在学法上,通过诵读品味、质疑研习、讨论交流等形式,引导学生领会作品叙述的条理、描写的生动、情感的细腻。学习精读篇目,应关注学法指导;学习略读篇目,应放手指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阅读方法自主学习。
三、教学目标
了解游记的特点,品味语言,体悟情感,模仿写作游记。
四、课时分配
《巴东三峡》2课时,《周庄水韵》2课时,《青海湖,梦幻般的湖》1课时,《走进纽约》1课时。
《巴东三峡》教学设计
一、设计说明
《巴东三峡》叙述了作者经过长江三峡时看到的雄伟奇丽的景色,是一篇内容翔实的游记。教学时应引导学生首先理清作者的游踪,接着品味文中对不同景物的不同描画,然后在“小导游”的活动中通过对文章语言的再组合,体会作者蕴涵在字里行间的情感。
二、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脉络,掌握游踪顺序。
2.把握景物特点。
3.品味文章的语言,进行语言训练。
4.逐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
(一)教学准备
1.制作“三峡地形图”“今日三峡风貌”等课件。
2.朗读课文的录音带。
(二)导入新课
展示“三峡地形图”课件,教师向学生介绍三峡:三峡由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组成,它西起重庆奉节白帝城,东至湖北宜昌南津关,全长193公里。三峡以险峻的地形、绮丽的风光、磅礴的气势和众多的名胜古迹著称于世,是著名的旅游胜地,被誉为“山水画廊”。今天,我们随作者逆流而上,去欣赏“巴东三峡”的奇美景色。(附作者简介)
(三)通读感知,理清脉络
1.速读课文,找出作者沿途经过了哪些地方。
2.学生在展示台上指出作者游览的顺序。
3.假如你是一名导游,请你选择三峡的其中一段,准备解说词。
(四)自读课文,掌握字词,疏通语言
学生自读课文,找出不理解的字、词、句,讨论解决。
(五)研读讨论,精读品味
1.在三峡中最吸引游客的是巫峡。听课文第七、八自然段的朗读录音,概括这两段的内容。
2.自由读七、八两段,分别找出一个排比、拟人和比喻句,体会其作用。
3.找出一个能概括巫峡特点的句子。
4.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这两段,重点在方法指导。
(六)积累知识,突破难点
1.说说在游览三峡的过程中,游客的心情有什么变化。找出相关的语句,体会游客的心理变化。
2.本文还引用了许多诗句、谚语、典故,把它们与景物描写融为一体。请找出来,并讨论它们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四、拓展延伸
1.展示“今日三峡风貌”课件,由学生自由发言,谈谈今天的三峡。
2.比较阅读:将本文与郦道元的《三峡》相对照,想想游记与一般记叙文有什么区别。
3.课外活动:游览本地一处景点,简要介绍其特点。
(湖南郴州市六中罗方德)
《周庄水韵》教学设计
一、设计说明
《周庄水韵》叙写了作者多次游览同一景点的不同感受,景因时而不同,情因景而丰富。教学时,应巧妙指导学生细致深入地品读文章,引领学生走进周庄,体悟其独特的美感。需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突出景致的特点,让学生领会作者独特的心理活动,同时学习作者描写景物的语言技巧,品析重点词句的精妙,借助朗读与分析营造诗情画意。
二、教学目标
1.比较作者三游周庄的情景和感受。
2.学习运用准确、优美、细致的语言,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抒发对景致的感悟。
3.感知周庄水乡的动人情韵,感受祖国河山的美好。
三、教学重点的突破方法
1.精读细品,从景致本身的特点和作者的描摹技巧上解析。
2.多朗读,读出韵味,读出情致。
3.对重点语句做专项分析,训练学生的分析表达能力。
四、学法指导
反复诵读,圈点勾画,讨论探究,摘抄应用。
五、教学切入点
1.根据作者的游览时间、所看景致、所获感悟,理清课文的行文思路。
2.紧扣文中三游周庄的三个比喻:“一幅画在宣纸上的水墨画”“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仿佛进入了梦境”,体会作者对周庄的独特感悟。
3.引导学生分析重点语句,从描写角度、描写手法、表达效果等方面体会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碧水环抱,条条小河流清水,座座石桥显古韵。周庄之韵在水,周庄之魂在水,领略周庄之美,则须领略周庄之水韵。
(二)诵读感知
1.默读一遍课文,圈出自己不理解和觉得重要的词句。
2.交流学习字词的成果,读准字音,介绍自己对所画重要词句的初步理解。
3.再读课文,找出能体现文章结构思路的句子,列出作者游周庄的次数、各次的时令和最突出的感受。分组朗读三游周庄的文段。
(三)研读品味
1.精读第4自然段,讨论作者对像一幅画在宣纸上的水墨画般的周庄作了哪些描绘。
2.再读第4自然段,讨论作者再游周庄为什么会有如一幅版画的印象。
3.精读第5自然段,讨论三游周庄时作者是如何表现夜色中的水韵的。用下述问题引导学生研讨:
①这个夜晚的特别之处是什么?
②这个夜晚的水中,多出了哪些色彩,营造出了怎样的意境?
(四)归纳提升
1.重新诵读课文前三自然段,归纳周庄留给人们的总体印象。
2.提炼文章的写景技巧。
①从不同角度、抓住不同景致来表现同一事物,可以突出事物特征,也可以使作者的感受更独特。
②感受景物要动用多种感官从多方面捕捉景物特征。
③灵活运用多种修辞技巧才能将景物及对景物的感受写得形象、准确、到位。
七、拓展延伸
1.编写全文的结构思路图。
2.摘录文中佳词佳句,品析文中优美语句的表达效果。
(湖南郴州市六中张慧)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教学设计
一、设计说明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以“梦幻”作为贯串全文的线索,从三个方面描绘了青海湖的美丽、富饶、可爱,展示了一幅如梦似幻的迷人画卷。教学时应指导学生在品味语言的基础上,感受青海湖的迷人魅力,同时关注文中流露出的忧患意识。
二、教学目标
1.感知青海湖“梦幻般”的特点,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2.从品读文章用词和修辞手法的角度理解文章的语言特点。
3.探讨“人与自然如何相处”的问题,将环保意识渗透到学生的头脑之中。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用电脑画面或图片介绍青海湖,要求学生先仔细观看,再用一句话或一个形象的比喻形容画面留给自己的印象。
(二)教学切入点
1.扣住标题中的“梦幻”一词设问切入:文章中有哪些词句与“梦幻”有关?它们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引导学生把握住文章的线索,整体感知青海湖的迷人魅力。
2.从作者的行踪及观察点切入:标出表明作者行踪的词,归纳作者观察的对象和具体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三)教学重难点的突破方法
圈点勾画法、设疑释疑法、要点归纳法、诵读品析法、合作探究法。
1.归纳文章描绘青海湖的几个角度。
2.说明引用神话传说的作用。
3.理解作者既希望更多人赏识青海湖又担心青海湖的美丽被破坏的矛盾心理。
(四)学法指导
1.圈点勾画法:标出体现作者行踪及观察点的词句,整体把握文章的线索。
2.诵读品析法:标出描绘青海湖湖水、环境的语句,反复诵读,品味文章的语言之美,思考作者的表达方式。
3.合作探究法:文章末尾给读者提出了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如何协调发展与保护的关系?
四、拓展延伸
1.收集有关青海湖的资料,了解它的过去、现在,合理预测它的未来。
2.你认为青海湖该不该开发成旅游景点,如果你认为应该开发,请拟出一个合理的开发方案;如果认为不应该开发,请以书面形式陈述你的理由,要求有理有据。
(湖南郴州市六中李萍)
《走进纽约》教学设计
一、设计说明
《走进纽约》描写了美国第一大城市纽约的繁华景象。教学时应指导学生多角度阅读,学习全方位描写景物的方法。教学中以朗读、讨论、合作学习为主。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整体感知了解文章的描写角度,体会动静结合的特点,通过精读品析语言,体会叠词、叠句、排比、拟人、比喻、夸张等手法的作用。
2.利用关于纽约生活的幻灯片或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让学生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养成容纳多元文化的开放心态。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由欣赏纽约城市照片、观赏影像资料导入。
2.由对纽约的介绍导入。
3.由学生熟悉或感兴趣的建筑、人物导入。
(二)教学切入点
1.由朗读课文、感受语言切入,感受文章的语言特点,体会多种修辞手法的作用。
2.由多角度描写景物切入,了解动静结合、全方位描写景物的方法。
3.比较阅读本文和《安塞腰鼓》,从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入。
(三)教学重难点的突破法
朗读感悟法、圈点勾画法、合作探究法。
1.把握本文写景的方法、独特的语言风格以及修辞方法。
2.体会作者在纽约生活的心情。
(四)学法指导
1.朗读感悟法、圈点勾画法:找出相应的句子,反复朗读感悟。
2.合作探究法:讨论问题:(1)怎样体现建筑的多和高?(2)怎样写帝国大厦和世贸大楼的高与大?
3.第三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四、拓展延伸
1.人类社会进步了,科技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经济发展了,生活水平提高了,可是人们更忙了,压力也更大了,你都感受到了哪些压力?有什么解压的办法?
2.推荐阅读刘成章的《安塞腰鼓》(略),体会两篇文章语言的气势和感染力。
(湖南郴州市六中肖蔚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