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适应模式与中国人的二语习得

来源 :中国电力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cj_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由Schumann提出的文化适应模式理论从社会距离和学习者个人的心理距离探讨了在自然环境中习得第二语言,为学习者深入学习第二语言提供理论依据。本文首先回顾了文化适应模式的基本内容,接着分别对我国在自然环境中习得二语和在外语教学环境下习得二语的习得者的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进行分析,发现在目的语环境下较之在外语教学环境下有优势,更有利于二语习得。
  关键词:文化适应模式;社会距离;心理距离;外语教学
  作者简介:陈红平(1967-),女,天津人,华北电力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副主任,教授,文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应用语言学;刘维(1987-),女,湖南株洲人,华北电力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应用语言学。(河北 保定 071003)
  
  John Schumann的文化适应模式(acculturation model)理论首先从社会环境和个人心理因素两个方面探讨了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速度和成效方面为什么存在显著差异。其理论建立基础是在自然环境下的二语习得,学习者社团处在目的语社团中。对二语学习的中国人,可从两个角度考虑文化适应理论对二语习得的影响:一是中国人在国外工作或留学,即处于目的语环境中习得二语。二是中国人在中国这一以汉语作为母语的大环境下,在课堂中习得第二语言。
  本文首先介绍了文化适应模式理论,接着分别从文化适应模式对在目的语环境中习得二语与在非目的语环境中习得二语进行了讨论,最后对提高二语习得提出了一些建议。
  一、文化适应理论
  1.含义
  Schumann提出“文化适应是学习者与目的语社团的社会和心理结合。”[1]文化适应是二语习得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因为“二语习得是文化适应的一个方面,学习者对目的语社团文化的适应程度将制约第二语言水平。”
  Schumann把文化适应按学习者与目的语社团的结合方式分为两类:第一类学习者把目的语社团作为参照系,希望被它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完全同化。第二类学习者则希望与目的语社团进行社会结合,心理上对它的语言开放,但不愿被它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同化。[2]Schumann强调,这两种文化适应均能有效地促进第二类语言习得的发展。
  2.影响文化适应的两个因素
  (1)社会距离与文化适应。社会距离指学习者被目的语社团容纳并与之接触的程度。[1]社会距离由体现学习者社团与目的语社团关系的一系列社会因素决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显性:在政治、经济、技术等领域,学习者社团与目的语社团的地位是平等的,不是一方优于另一方。
  2)结合方式:学习者社团是被目的语社团同化,还是保留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或是二者兼顾,既适应目的语文化,又在自己的生活圈子里沿袭自己的文化方式。
  3)封闭性:两社团被各自的学校、教堂、医院等社会设施隔离的程度。
  4)凝聚性:学习者社团以圈内交往还是圈际交往为主。前者具有凝聚性,后者则无。
  5)学习者社团规模的大小。
  6)文化和谐性:两社团文化是相近还是相异。
  7)社团的态度:两社团对彼此所持态度是肯定还是否定。
  8)打算居留时限:学习者社团打算在目的社区居留时间长短。
  Schumann认为,学习者与目的语社团之间的社会距离是制约文化适应程度和第二语言习得水平的主要原因。[2]因为决定社会距离的社会因素可以影响学习者的动机,其中包括对目的语及社团的态度,目的语输入的品质和数量及总体学习环境的优劣。能带来“优质”的学习环境及质和量均合乎要求的目的语输入的社会因素应具有以下特征:学习者与目的语社会平等,均希望前者被后者同化;两社团自我封闭性小;学习者社团规模大且缺乏凝聚性;两社团的文化冲突不大;两社团对彼此有好感;学习者社团打算在目的语地区长期居留。若上述各社会变量呈现相反的特征,会对文化适应和语言习得构成障碍。[2]
  (2)心理距离与文化适应。心理距离指学习者对目的语及社团的总体心理感受,它与个体学习者对学习任务的适应程度有关,属个人情感变量。[2]心理距离主要由以下几种心理因素决定。
  1)语言冲突:学习者使用目的语时所体验的困惑和恐惧。
  2)文化冲突:学习者在接触一种新文化时所产生的焦虑和失落感。
  3)动机:学习者学习目的及为达到该目的而作出的努力。动机分为结合型和工具型。抱前种动机的学习者对目的语社团有特殊兴趣,期望参与或融入该社团的生活,后一种动机的学习者则仅为达到某一具体目的而学习目的语,如通过某一考试,获得某一职位,出国深造等。[2]
  4)自我透性:学习者的话语自我塑性和僵化程度。语言自我是指外语学习者在母语习得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并具有保护性能的一种心理屏障。[2]对外语学习的心理抑制作用越强,自我透性越弱,语言信息就越不容易吸收。
  二、在自然环境中的二语习得
  Schumann的文化适应模式是针对在自然环境下习得二语提出来的。该模式的对象是在自然环境下的二语习得,这些人都远离母语文化社会,侨居在目的语社会中。Schumann认为,在自然语言环境下习得二语时,心理因素的作用不如社会因素明显。[1]
  对处于目的语环境下的二语习得者而言,社会因素对他们的影响相当大。
  1.社会显性
  在欧美生活的中国人普遍觉得生活受到平等待遇,对二语习得有促进作用。
  2.结合方式
  在目的语国家生活,学习者大多受外国文化影响,生活方式慢慢向当地习俗转变。如很多到美国留学或工作的人,也到教堂做礼拜,甚至有些人开始向基督教徒转变,他们与当地文化之间的结合更加紧密,非常有利于促进二语习得。
  3.封闭性
  在目的语环境下的二语习得者基本不存在封闭性这一制约因素。
  4.凝聚性
  在目的语环境中,即便最为内向的人都不可避免要与当地居民交流,他们一般不会局限于社团圈内交往。
  5.学习者社团规模
  随着国际交流的扩大,中国人到海外求学、求职人数日益增长,社团规模日益扩大。
  6.文化和谐性
  因历史文化传统差异,中西方文化差异很大,因此在目的语环境中习得二语有一定阻碍。[1]这就要求在目的语国家的二语习得者尽快了解当地文化、习俗,避免语言学习时出现文化冲突。
  7.社团态度
  随着国际和平的日益加强,国家之间和睦相处,对习得二语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8.居留时限
  一部分海外留学人员打算长期在外居住,甚至定居。在目的语环境下习得二语有一定优势。[2]
  心理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对在目的语环境下的二语习得者也有一些影响。如刚到目的语环境中,大多数人因语言冲突,交流出现困难,进而产生矛盾。这对二语习得会造成一定的障碍,有人因经不起语言冲突而放弃在外学习或工作的机会,使二语习得无法正常进行。
  三、外语教学环境中的二语习得
  在外语教学环境下,学习者不能与目的语社团直接接触,反映社团关系的社会因素对文化适应的作用更加明显。如何帮学习者克服文化冲突,选择合适的学习动机,跨越语言自我的心理屏障,成为外语教育工作者需重要考虑的问题。[3]我们从以下八个方面看一下目前我国外语教学环境。
  1.社会显性
  近年来,英语学习空前高涨。
  2.结合方式
  在我国,部分学习者有被目的语同化的心理倾向,部分学生保留自己的生活方式,对目的语社团文化只抱着了解的态度。
  3.封闭性
  随着改革开放的扩大,学习者学习外语的动力加大。
  4.凝聚性
  常与目的语社团交往的人学习外语兴趣浓厚。
  5.学习者社团规模
  在中国学习外语的群体越来越大,这里面有小学生,也有白发苍苍的老人。
  6.文化和谐性
  随着交流加强,不同文化之间的和谐性加强。
  7.社团态度
  基本肯定。
  8.打算居留时限
  零。
  可看出,在我国外语教学环境下习得二语的社会因素在很大程度上是有利的,但仍有一些不利因素。我们应根据文化适应模式,创造良好的外语学习环境。
  第一,创造真实的教室环境。在教室里布置目的语国家的画册等,创造可视的目的语社团环境。
  第二,利用当地的目的语社团。很多学校都聘请外教,大城市中有很多的外籍人员,他们构成一个近似的目的语社团,可以提供一个良好的二语习得环境。学生可到他们的居住地与其交流,促进二语习得。
  第三,开展国际交流合作项目。国际交流合作项目将一批学生送出国,使他们在目的语留居时间由零变为一定期限,真实体验目的语社团文化,降低封闭性和凝聚性。
  四、结语
  Schumann的外语文化适应模式理论对我国二语习得者在不同环境下有不同的借鉴模式。在目的语环境下习得二语较之在外语教学环境下习得二语在社会距离上有优势,更有利于二语习得。而在外语教学环境下习得二语,既要考虑到二语习得和外语学习遵循的共同规律,又要考虑到社会因素,心理因素的影响,努力创造有利于习得二语的环境。
  
  参考文献:
  [1]Schumann,J.The Pidginization Process:A Model for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Rowley,Mass:Newbury House,1978.
  [2]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3]王宗炎.语言学习和语言应用[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责任编辑:郝魁府)
其他文献
摘要:高校市场营销专业快速发展,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培养能力,加强实践环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关键途径。本文指出市场营销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分析影响实践教学质量的主要原因,提出提高市场营销专业大学生实践能力的解决途径。  关键词:市场营销;实践教学;实践能力;大学生  作者简介:郭燕(1980-),女,山西长治人,淮海工学院商学院,讲师,管理学硕士,主要研
期刊
摘要: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首先必须着眼于在保证数量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这支队伍的结构,形成一支专兼结合、功能互补、信念坚定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队伍。同时也要不断完善对这支队伍的选拔、培养和考核机制,把真正有工作能力的人才选拔到队伍中来,加强对他们的培养和考核,切实提高他们的能力和水平,使他们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专兼职结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辅导员工作的亲身体验,从学院管理、班风建设、辅导员自身素质、师德、管理与服务育人的角度以及相互沟通等环节对辅导员工作进行分析阐述,总结工作中的经验与教训,结合新时期大学生的特点,提出可行的管理方法与经验。  关键词:学生管理;班风;综合素质  作者简介:孙振华(1970-),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哈尔滨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教研督导室,高级工程师,工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期刊
摘要:高校学风建设对于大学生、高等学校、国家都有着重大的意义,然而在当前新的形势下,高校的学风建设面临着社会不良思想、国家高等教育转型、教师评价制度、学分制等带来的不利影响,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消除不利影响,建设优良学风。  关键词:高校;学风建设;学分制  作者简介:路金阁(1981-),男,江苏铜山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物理与空间信息学院,助教,主要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汤艺(198
期刊
摘要:“图书馆营销”概念的提出和发展,是人们对于图书馆储存、传递知识的传统功能的积极思考以及受到诸如网络等新兴媒体挑战的结果。其根本目的在于如何革新图书馆的服务理念,建立便捷高效的图书馆服务体系,从根本上提高图书馆的利用率,以应对知识经济时代人们不断增长的知识需求。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营销  作者简介:于东君(1962-),女,辽宁大连人,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馆长,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
期刊
摘要:民办高校构建和谐校园的过程中,校园文化建设起着重要作用。然而,当前民办高校在校园文化方面仍存在着物质文化建设不足、制度文化建设不健全和精神文化建设薄弱等方面的问题。因此,民办高校应积极采取措施加强物质文化建设、创建优美校园环境,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制定和执行科学制度,加强精神文化建设、形成积极向上的校园精神等措施构建和谐校园。  关键词:校园文化;民办高校;和谐校园  作者简介:王亚娟(197
期刊
摘要:为提高“数学物理方法”课程的实用性,加强课程教学与实践应用的结合,提高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适应学科发展的需要,“数学物理方法”课程教学必须进行改革。本文分析现实生活与数理方法的结合、物理与数学的结合、知识内容和思维方式的结合,通过结合工程应用性以及相关专业的特点等两方面对“数学物理方法”教学改革进行了论述,提出了一些教学改革思路,通过实践证明其行之有效。  关键词:数学物理方法;工程技术课
期刊
摘要:高校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的重任,尤其特色院校涉及到航空、化工、石油、电力等关系国家命脉的重要行业,因此特色院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德才兼备的高水平人才显得更加重要。随着特色院校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逐年上升,各大特色院校均在努力探索适合自身院校风格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路线。本文在合理界定特色院校内涵和科学分析特色院校特点的基础上,通过以华北电力大学为主的几所特色院校的实际情况与探索路径
期刊
摘要:建构主义理论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信息认知过程是学习者主动学习和吸收的过程,这种理论颠覆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本文从建构主义理论的角度出发,展现了英语电影在英语教学中的优越性、分析了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建构主义理论;英语电影;英语教学  作者简介:马璐(1987-),女,江苏徐州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外语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郑
期刊
摘要:学习拖延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愿开始或者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非理性的拖延倾向,是学习过程中一种常见的现象,也是拖延研究中的热点问题。可从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方面来解释学习拖延。内部影响因素包括学习者的人格特质、自我价值保护、缺乏自我管理能力、动机信念。学习任务特征、父母的教养方式和外部环境变量是影响学生学习拖延行为产生的重要外部因素。针对学生的学习拖延行为可以采取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引导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