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朱熹不仅是南宋理学的集大成者,也是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他的阅读教学思想观集中体现在“朱子读书法”之中,且影响深远。唐彪是明末清初著名的语文教育家和语文教学法专家,他的著作《家塾教学法》在语文教学的不同领域均占有重要地位。对比二者的教育教学观念,不难发现他们在语文阅读教学上某些观点的契合之处。本文主要探讨朱熹和唐彪在阅读教学中的相同之处,分析其意义价值所在,从而为现在的阅读教学提供有效借鉴。
【关键词】:朱熹;唐彪;阅读教学;有效借鉴
前言
阅读占据了古人“语文学习”的半壁江山,而现代语文学习仍旧不能忽视阅读。尽管我们的阅读教学在不断的改革和摸索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其现状仍旧不容乐观。学习与借鉴西方的阅读教学思想观念有益于自身的发展,但面对实际教学中出现的种种困境,就要求我们必须扎根于自身发展的具体情况,并借鉴吸收我国传统语文阅读教学所得的丰富有价值的思想理论成果。比较并分析朱熹和唐彪在阅读教学方面所提出颇具价值的共同之处,可以为现在不容乐观的阅读教学提供积极有效的借鉴。
一、朱熹和唐彪简介
(一)朱熹与“朱子读书法”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后改为仲晦,号晦庵,卒谥为文,爵封为公,故又称朱文公[1]。观其一生,朱熹并未在政治上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但他将毕生心血和经历倾注于能够发挥自我价值的教育教学事业中,乐此不疲。重建白鹿洞书院,呕心沥血合刊并修改“四书”,聚徒讲学等,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作为一位伟大的教育家,朱熹关于读书方面的独到且全面的见解备受后人推崇,并将之整理称为“朱子读书法”。它对于现在的语文阅读教学有着很大的借鉴指导意义,值得我们去分析与学习。
(二)唐彪与《家塾教学法》
唐彪(生卒年月不详),字翼修,浙江人。明末清初著名教育家,蒙学教育理论家。其代表作《家塾教学法》,是我国第一部正式以“教学法”命名的教学法著作,即《父师善诱法》和《读书作文谱》的合刊[2]。明末清初是传统思想与新生启蒙思想相互碰撞的时期,因此生活在這一时期的唐彪,其思想融合了不同思想的特色与内涵,形成了很多较为新颖出色的教育理念与方法。在《家塾教学法》中,他率先提出“教与学”的关系,观念独到,并对当时及后世语文教育影响深远。其中有关阅读教学的理论观念与朱熹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对其进行挖掘和借鉴,使其成为我们改变现在阅读教学困境的一块“敲门砖”。
二、朱熹和唐彪阅读教学观的相同之处
(一)阅读之选循序渐进、量力而行
朱熹曾以《论语》、《孟子》为例,发表了以下言论:“以二书言之,则先《论语》而后《孟子》,通一书而后一书;一书言之,则其篇章文句、首尾次第。亦各有序而不可乱也。”[3]由此可见,朱熹对于读者面对不同读物及面对同一读物的各个部分时都对其阅读顺序提出了意见看法。他强调阅读必须循序渐进,不同的年龄阶段要选择合适该年龄阶段的书,这主要是因为其认知能力和理解水平因年龄不同而具有较大差异性。唐彪也曾提出过几乎相同的观点,他在“童子初入学”中提到“凡教童蒙,清晨不可即上书,须先认字;认不清切,须令再认,不必急急上书也。”
对于阅读之选,朱熹不仅提出了循序渐进的要求,还提出了“量力而行”的主张。的确,若一味贪多求广,将很可能使自己陷入“迫切泛滥之累”,从而并不能使自己从所读之物中得到什么有益的收获。这与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提出的“天下书虽多,而好者极少”想要表达的观点一致。
(二)阅读之法极熟能解,致精吸收
朱子曰:“大抵观书,须先熟读”。的确,只有花时间反复诵读,增加诵读的遍数,才可初步了解一篇文章的大致含义,避免“茫然无措”。但要想做到充分精细理解,从而最终得以运用,光是熟读是远远不够的。教学实践证明,早先孔子所提出的著名的的“学思结合”思想也同样适用于语文阅读教学,从而受到了朱子的借鉴融合。所以他强调在熟读的同时精心思考。熟读从口出,精思从心行,二者统一方能达到“心与理一”的效果。
与朱熹相同,唐彪对于“致精能解”的重要性也分外看中。他甚至强调“苟不解其义,读无益也。”[4]这就是说,如果不能做到对文章的深层意义进行理解,那么也不必要花费时间在毫无意义的反复诵读上面。唐彪还根据童蒙年龄发展的不同阶段指出了理解内容的差异性,分析出极熟能解的完整发展过程,为最后的致精吸收打下基础。
(三)閱读之境以静为基,虚心涵泳
朱子强调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一定中要达到“静”的心境,但这并不是提倡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所谓“宁静致远”,唯有“静”,方能沉浸到所读文章的深处去,去体会文章所蕴含的道理意义,去解读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在心声。除了要有心平气和的心境,也应有虚心求知的态度。当遇到争议或问题时,能够静下心来,虚心静滤,尽可能做出正确的思考与选择。
唐彪曾引用程颢的话说:“学者只要静个心,此上头尽有进步。”[5]学习确是如此,读书也应符这个要求。静心是集中注意力的首要条件,是进行有意义阅读的第一步。为了进一步达到“以静为基”的心境,唐彪还提出了“不视”、“不听”、“不言”的“三法”,值得我们去探究学习。
(四)阅读之感体之于身,切己理会
朱熹所提倡的“切己体察”是儒家传统的为学之法,它强调把语文阅读和自己的亲身体验相结合,并用书中的理论来指导约束自己的道德的行为。通俗点说,就是读书穷理要在自己身上求,并体现在实际的行动之中。
唐彪所提出的“体悟式”的阅读教学理论与朱熹“切记体察”的阅读观基本吻合,他强调阅读的进行根植于学生自己的实际生活、真实感受,而并非那些“假大空”的不切实际的话语道理,最终所得到的种种感受及收获也应该应用到自己的实际行为中去,指导自己的实践,以此发挥其价值。 (五)阅读之贵勇猛奋发,持志以恒
朱熹指出读书要做到“着紧用力”,即要有发奋勇猛的精神。具体要求有三:一是要有时间观念,不仅要有打算,而且要不能松懈地抓紧实施;二是要有刚毅果断的品质,不拖拉;三是要有“推勘到底”的科学态度,严谨治学。凡事“坚持”二字最难能可贵。读书亦是如此,有了远大的抱负,定了或长或短的目标,就应该坚持到底,努力前进。唯有这样,才能在阅读的过程中,真正学到有价值的知识及道理。
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强调,一个人是否能够取得成功,关键不在于其智力因素发展的快慢,更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本人是否具有持之以恒的耐力和貴在坚持的优秀品质,因为勤奋的确会弥补智力上的不足之处。所以,在读书时,应发奋努力,拿出自己的毅力品质,在坚持不懈的学习中以求得到更大的发展。
三、朱熹和唐彪阅读教学观的现代借鉴意义
朱熹和唐彪虽然生于不同的时代,人生轨迹也大不相同,但同为优秀的教育家,他们在阅读教学观方面有着很多的相同之处。这些思想观念不仅对当时的语文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其中的有價值、有意义的成分也应被重视和挖掘,从而对现今的语文阅读教学发挥积极有益的作用。
(一)选用适合学生的阅读教材
学生在不同年龄阶段的认知能力发展是不同的,身心的成熟程度也不尽相同。因此,不能教授给不同发展程度的学生相同的内容或一下子要求他们掌握超过他们发展水平的内容,否则将无法收获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自身也会困于学习而无所得。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针对所教学生的发展水平及接受能力,选用适合学生的阅读教材,讲究循序渐进之法。从最早的识字到词语,再到句子及整篇文章,都需要学生一步步学习和接受。同理,在选用阅读教材的时候,也要从容易被接受和理解的教材入手,逐步深入,以期使学生在阅读学习中有所收获。
另一方面,教师所面对的可选用的阅读教材是多种多样的,因此在进行阅读教学过程中要择优选用,而不是给学生增添其无法吸收的知识负担。阅读指导时,也要引导学生“量力而行”,自觉主动对阅读教材进行筛选。
(二)倡导熟读与精思相结合的阅读方法
我们一直在探讨摸索使阅读教学变得有效的方式方法,经过长期的实践和总结发现,熟读与精思相结合作为颇有价值的阅读方法备受推崇且值得倡导沿用。因此,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要倡导学生学习掌握该阅读方法。
首先,教师在面对阅读任务时,要对学生进行次数上的规定和要求。因为当学生达到熟读甚至背诵的程度时,他们会对文章的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方便接下来更进一步的阅读,从而为理解中心思想,把握文章内涵做前提和铺垫。其次,精思也是必不可少的。如果只是反复诵读,那么所获取的知识将永远只停留在表面,只有精细思考所读内容,经历提出疑问、解决疑问的过程方能在阅读中有所收获。
(三)营造良好阅读氛围,端正学生阅读态度
有效阅读的进行离不开良好的阅读环境。要想让学生做到“以静为基”,那么我们就必须努力为其提供一个益于阅读的良好氛围。当今教育,分数仍旧是考察一个学生的重要标尺。在此情况下,学生的阅读普遍具有目的性,难免浮躁不深入。作为语文教师,要想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及水平,就应该为其提供一个良好的阅读氛围。例如每周进行“阅读主题班会”,用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此外,还应教导学生使其端正“功利化”的阅读态度,虚心求教,以期更大进步。
(四)推行实践“体悟式”阅读教学
所谓“体悟式阅读”顾名思义就是侧重于关注学生自己在阅读过程中所获得的感受、启发等内在收获。它强调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够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知识累积、思维方式等去感知所读之物。如何推行实践“体悟式”阅读教学呢?教师方面来说,首先要尽可能选择能够引起学生共鸣的阅读材料,其次是要鼓励学生交流或者记录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感受。对于学生而言,在阅读的过程中要尽可能“由心出发”,用心去体会作者的内在思想,把自身的经历感受与文章融为一体,而非浮在表面“泛泛而读”。
(五)培养学生的阅读意志
朱熹和唐彪都曾强调意志坚持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因此在阅读教学中也应培养学生的阅读意志。具体做法大致如下:首先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所选材料及学生自身情况帮助学生制定出适合学生的阅读计划,从而促使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其次,在学生出现阅读困境时,教师要采取激励或奖励的办法帮助他们克服困境,培养阅读的自信心。最后,要讲究适量而施,让学生劳逸结合,以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结语
一直以来,在语文学习中占有较大比重的阅读教学备受古今中外相关教育学者的重视,但现今阅读教学的发展依旧任重而道远。要想使阅读教学达到更好的效果,切不可一味尝新,还应借鉴融合古人经过不断的实践总结所留下的宝贵的经验财富,取其精华并结合现在阅读特点方能得到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郝如新.朱子读书法及启示[D].首都师范大学,2005,2.
[2]赵伯英,万恒德选注.唐彪辑著.家塾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1-2.
[3]耿红卫.中国语文教育史教程[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2016,108.
[4]孙娜.唐彪《家塾教学法》阅读教学观研究[D].吉林大学,2008,15.
[5]魏莉.唐彪阅读写作教学思想及其现代价值[D].苏州大学,2009,24
【关键词】:朱熹;唐彪;阅读教学;有效借鉴
前言
阅读占据了古人“语文学习”的半壁江山,而现代语文学习仍旧不能忽视阅读。尽管我们的阅读教学在不断的改革和摸索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其现状仍旧不容乐观。学习与借鉴西方的阅读教学思想观念有益于自身的发展,但面对实际教学中出现的种种困境,就要求我们必须扎根于自身发展的具体情况,并借鉴吸收我国传统语文阅读教学所得的丰富有价值的思想理论成果。比较并分析朱熹和唐彪在阅读教学方面所提出颇具价值的共同之处,可以为现在不容乐观的阅读教学提供积极有效的借鉴。
一、朱熹和唐彪简介
(一)朱熹与“朱子读书法”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后改为仲晦,号晦庵,卒谥为文,爵封为公,故又称朱文公[1]。观其一生,朱熹并未在政治上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但他将毕生心血和经历倾注于能够发挥自我价值的教育教学事业中,乐此不疲。重建白鹿洞书院,呕心沥血合刊并修改“四书”,聚徒讲学等,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作为一位伟大的教育家,朱熹关于读书方面的独到且全面的见解备受后人推崇,并将之整理称为“朱子读书法”。它对于现在的语文阅读教学有着很大的借鉴指导意义,值得我们去分析与学习。
(二)唐彪与《家塾教学法》
唐彪(生卒年月不详),字翼修,浙江人。明末清初著名教育家,蒙学教育理论家。其代表作《家塾教学法》,是我国第一部正式以“教学法”命名的教学法著作,即《父师善诱法》和《读书作文谱》的合刊[2]。明末清初是传统思想与新生启蒙思想相互碰撞的时期,因此生活在這一时期的唐彪,其思想融合了不同思想的特色与内涵,形成了很多较为新颖出色的教育理念与方法。在《家塾教学法》中,他率先提出“教与学”的关系,观念独到,并对当时及后世语文教育影响深远。其中有关阅读教学的理论观念与朱熹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对其进行挖掘和借鉴,使其成为我们改变现在阅读教学困境的一块“敲门砖”。
二、朱熹和唐彪阅读教学观的相同之处
(一)阅读之选循序渐进、量力而行
朱熹曾以《论语》、《孟子》为例,发表了以下言论:“以二书言之,则先《论语》而后《孟子》,通一书而后一书;一书言之,则其篇章文句、首尾次第。亦各有序而不可乱也。”[3]由此可见,朱熹对于读者面对不同读物及面对同一读物的各个部分时都对其阅读顺序提出了意见看法。他强调阅读必须循序渐进,不同的年龄阶段要选择合适该年龄阶段的书,这主要是因为其认知能力和理解水平因年龄不同而具有较大差异性。唐彪也曾提出过几乎相同的观点,他在“童子初入学”中提到“凡教童蒙,清晨不可即上书,须先认字;认不清切,须令再认,不必急急上书也。”
对于阅读之选,朱熹不仅提出了循序渐进的要求,还提出了“量力而行”的主张。的确,若一味贪多求广,将很可能使自己陷入“迫切泛滥之累”,从而并不能使自己从所读之物中得到什么有益的收获。这与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提出的“天下书虽多,而好者极少”想要表达的观点一致。
(二)阅读之法极熟能解,致精吸收
朱子曰:“大抵观书,须先熟读”。的确,只有花时间反复诵读,增加诵读的遍数,才可初步了解一篇文章的大致含义,避免“茫然无措”。但要想做到充分精细理解,从而最终得以运用,光是熟读是远远不够的。教学实践证明,早先孔子所提出的著名的的“学思结合”思想也同样适用于语文阅读教学,从而受到了朱子的借鉴融合。所以他强调在熟读的同时精心思考。熟读从口出,精思从心行,二者统一方能达到“心与理一”的效果。
与朱熹相同,唐彪对于“致精能解”的重要性也分外看中。他甚至强调“苟不解其义,读无益也。”[4]这就是说,如果不能做到对文章的深层意义进行理解,那么也不必要花费时间在毫无意义的反复诵读上面。唐彪还根据童蒙年龄发展的不同阶段指出了理解内容的差异性,分析出极熟能解的完整发展过程,为最后的致精吸收打下基础。
(三)閱读之境以静为基,虚心涵泳
朱子强调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一定中要达到“静”的心境,但这并不是提倡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所谓“宁静致远”,唯有“静”,方能沉浸到所读文章的深处去,去体会文章所蕴含的道理意义,去解读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在心声。除了要有心平气和的心境,也应有虚心求知的态度。当遇到争议或问题时,能够静下心来,虚心静滤,尽可能做出正确的思考与选择。
唐彪曾引用程颢的话说:“学者只要静个心,此上头尽有进步。”[5]学习确是如此,读书也应符这个要求。静心是集中注意力的首要条件,是进行有意义阅读的第一步。为了进一步达到“以静为基”的心境,唐彪还提出了“不视”、“不听”、“不言”的“三法”,值得我们去探究学习。
(四)阅读之感体之于身,切己理会
朱熹所提倡的“切己体察”是儒家传统的为学之法,它强调把语文阅读和自己的亲身体验相结合,并用书中的理论来指导约束自己的道德的行为。通俗点说,就是读书穷理要在自己身上求,并体现在实际的行动之中。
唐彪所提出的“体悟式”的阅读教学理论与朱熹“切记体察”的阅读观基本吻合,他强调阅读的进行根植于学生自己的实际生活、真实感受,而并非那些“假大空”的不切实际的话语道理,最终所得到的种种感受及收获也应该应用到自己的实际行为中去,指导自己的实践,以此发挥其价值。 (五)阅读之贵勇猛奋发,持志以恒
朱熹指出读书要做到“着紧用力”,即要有发奋勇猛的精神。具体要求有三:一是要有时间观念,不仅要有打算,而且要不能松懈地抓紧实施;二是要有刚毅果断的品质,不拖拉;三是要有“推勘到底”的科学态度,严谨治学。凡事“坚持”二字最难能可贵。读书亦是如此,有了远大的抱负,定了或长或短的目标,就应该坚持到底,努力前进。唯有这样,才能在阅读的过程中,真正学到有价值的知识及道理。
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强调,一个人是否能够取得成功,关键不在于其智力因素发展的快慢,更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本人是否具有持之以恒的耐力和貴在坚持的优秀品质,因为勤奋的确会弥补智力上的不足之处。所以,在读书时,应发奋努力,拿出自己的毅力品质,在坚持不懈的学习中以求得到更大的发展。
三、朱熹和唐彪阅读教学观的现代借鉴意义
朱熹和唐彪虽然生于不同的时代,人生轨迹也大不相同,但同为优秀的教育家,他们在阅读教学观方面有着很多的相同之处。这些思想观念不仅对当时的语文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其中的有價值、有意义的成分也应被重视和挖掘,从而对现今的语文阅读教学发挥积极有益的作用。
(一)选用适合学生的阅读教材
学生在不同年龄阶段的认知能力发展是不同的,身心的成熟程度也不尽相同。因此,不能教授给不同发展程度的学生相同的内容或一下子要求他们掌握超过他们发展水平的内容,否则将无法收获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自身也会困于学习而无所得。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针对所教学生的发展水平及接受能力,选用适合学生的阅读教材,讲究循序渐进之法。从最早的识字到词语,再到句子及整篇文章,都需要学生一步步学习和接受。同理,在选用阅读教材的时候,也要从容易被接受和理解的教材入手,逐步深入,以期使学生在阅读学习中有所收获。
另一方面,教师所面对的可选用的阅读教材是多种多样的,因此在进行阅读教学过程中要择优选用,而不是给学生增添其无法吸收的知识负担。阅读指导时,也要引导学生“量力而行”,自觉主动对阅读教材进行筛选。
(二)倡导熟读与精思相结合的阅读方法
我们一直在探讨摸索使阅读教学变得有效的方式方法,经过长期的实践和总结发现,熟读与精思相结合作为颇有价值的阅读方法备受推崇且值得倡导沿用。因此,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要倡导学生学习掌握该阅读方法。
首先,教师在面对阅读任务时,要对学生进行次数上的规定和要求。因为当学生达到熟读甚至背诵的程度时,他们会对文章的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方便接下来更进一步的阅读,从而为理解中心思想,把握文章内涵做前提和铺垫。其次,精思也是必不可少的。如果只是反复诵读,那么所获取的知识将永远只停留在表面,只有精细思考所读内容,经历提出疑问、解决疑问的过程方能在阅读中有所收获。
(三)营造良好阅读氛围,端正学生阅读态度
有效阅读的进行离不开良好的阅读环境。要想让学生做到“以静为基”,那么我们就必须努力为其提供一个益于阅读的良好氛围。当今教育,分数仍旧是考察一个学生的重要标尺。在此情况下,学生的阅读普遍具有目的性,难免浮躁不深入。作为语文教师,要想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及水平,就应该为其提供一个良好的阅读氛围。例如每周进行“阅读主题班会”,用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此外,还应教导学生使其端正“功利化”的阅读态度,虚心求教,以期更大进步。
(四)推行实践“体悟式”阅读教学
所谓“体悟式阅读”顾名思义就是侧重于关注学生自己在阅读过程中所获得的感受、启发等内在收获。它强调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够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知识累积、思维方式等去感知所读之物。如何推行实践“体悟式”阅读教学呢?教师方面来说,首先要尽可能选择能够引起学生共鸣的阅读材料,其次是要鼓励学生交流或者记录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感受。对于学生而言,在阅读的过程中要尽可能“由心出发”,用心去体会作者的内在思想,把自身的经历感受与文章融为一体,而非浮在表面“泛泛而读”。
(五)培养学生的阅读意志
朱熹和唐彪都曾强调意志坚持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因此在阅读教学中也应培养学生的阅读意志。具体做法大致如下:首先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所选材料及学生自身情况帮助学生制定出适合学生的阅读计划,从而促使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其次,在学生出现阅读困境时,教师要采取激励或奖励的办法帮助他们克服困境,培养阅读的自信心。最后,要讲究适量而施,让学生劳逸结合,以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结语
一直以来,在语文学习中占有较大比重的阅读教学备受古今中外相关教育学者的重视,但现今阅读教学的发展依旧任重而道远。要想使阅读教学达到更好的效果,切不可一味尝新,还应借鉴融合古人经过不断的实践总结所留下的宝贵的经验财富,取其精华并结合现在阅读特点方能得到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郝如新.朱子读书法及启示[D].首都师范大学,2005,2.
[2]赵伯英,万恒德选注.唐彪辑著.家塾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1-2.
[3]耿红卫.中国语文教育史教程[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2016,108.
[4]孙娜.唐彪《家塾教学法》阅读教学观研究[D].吉林大学,2008,15.
[5]魏莉.唐彪阅读写作教学思想及其现代价值[D].苏州大学,20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