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也应让学困生“效”起来

来源 :求知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4681056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当前教学改革背景下,学困生的语文课堂效率是最让语文教师头疼的。其实,语文教师如果能够创设有效的学习环境、开发有效的课文资源、运用有效的活动方式,就能够提高学困生的课堂效率,从而真正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
  关键词:学困生;语文教学;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1)24-0064-02
  引 言
  所谓“学困生”,是指那些学习基础差、学习态度消极的学生,表现在语文学科上,就是语文基础差、错字别字离奇、阅读能力低下……因此,利用好宝贵的课堂时间,提高学困生的语文课堂效率,才是给予这部分学生最公平的教育[1]。
  一、 创设有效的学习环境——诱学
  (一)运用导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困生上课的注意力十分不集中,如何将他们的注意力快速引到课堂上是语文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首先,语文教师可以在上课伊始抛出悬念式导语,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在教授《狼》这篇文言文时,教师不妨这样设计:同学们,假如有一个人晚上在路上走,后面跟着一条狼,会有什么样的结局呢?可是,有这样一个屠夫,他后面跟着两条狼,而且两条狼紧跟不放,对他虎视眈眈,这个屠夫的命运会如何呢?请大家一起跟着我走进《狼》这篇课文。通过这一环节,屠夫的命运就成了悬念。由于对屠夫命运的关心,学生的注意力势必会迅速转移到课堂上,而且,正因为有了这种心理,他们会把课文当成一篇吸引人的小故事来看,文字障碍的消除也会轻松很多。
  其次,教师可以利用学困生对教材不感兴趣,但对故事感兴趣这一特性来设计导语。仍以教学文言文《狼》为例,教师还可以这样设计:清代有个人,他在人来人往的路口摆了个茶摊,只要行人讲个故事或奇闻就不收茶水费。这个人每天坐候在路口,一坐就是二十多年。他将“茶摊”上搜集到的素材加工成狐仙鬼怪传奇。这些作品总共500多篇,就是《聊斋志异》,这个人就是蒲松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一篇——《狼》,看看这个故事有怎样的奇闻。这样的导语由一个故事过渡到另一个故事,学困生上课时的注意力自然就更加集中了。
  最后,教师还可以利用学困生的好奇心理设计导语。例如,在教授《卖油翁》这篇文言文时,教师可以这样设计导语:古时候,有个人的射术十分了得,不说百发百中,也可说百发九十几中,可是一个卖油的老翁看见了,却不以为奇,这是怎么回事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到《卖油翁》这篇文章中寻找答案吧!带着好奇心,学困生势必急于从课文中寻求答案,同时这也能激发他们的课堂学习兴趣。
  (二)夯实看似枯燥的字词基础
  绝大多数学困生因为从小没有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进入初中后会出现会读不会写,或者自以为会写,一写就是错别字的现象。如果语文教师只是一味地让他们死记硬背,不但不能夯实学生的基础,而且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对于学困生来讲,字词的学习是他们语文学习基础中的基础,因為只有将字词基础打好了,其思维才可能活跃,语言能力才可能发展,良好的语文素养才可能形成。那么,如何让学困生对字词学习既感兴趣又掌握牢固呢?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实现。
  首先,可以结合汉字的意义编写生动有趣的口诀或顺口溜。例如,《陋室铭》中的“谈笑有鸿儒”中的“鸿”字,学生要么不会写,要么写成错别字,笔者在教学中是这样指导学生识记的:江边一只鸟,大得不得了。学生在欢笑声中既记住了“鸿”字的写法,又掌握了“大”这个意思,真可谓一举两得。对于容易混淆的形近字,教师亦可采用此法。比如,为了让学生区分“暮”“墓”“幕”“慕”“募”几个字,笔者创编了“‘日’落草中是‘日暮’,‘土’在莫下变‘坟墓’,无‘巾’不能做‘幕布’,有‘心’才能去‘羡慕’,无‘力’别想去‘招募’”的口诀,指导学生识记。
  其次,可以结合汉字的特点引导学生触类旁通。绝大多数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教师若根据这一特点指导学生识记,就会大大减少学生错别字现象的发生。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困生特别容易将“衣”字旁的字和“示”字旁的字混淆,根据《说文解字》关于“示”的解释,笔者用通俗的语言让学生记住,“示”字旁的字一般跟神佛或祭祀活动有关,如“福、祸、神、祈、祷”等字,学生马上查字典,举一反三,举出如“祥、社、祠、祺、祝”等字。通过触类旁通式的学习,学生识字的数量、质量及与“衣”字旁的字区分度上都大大提高了,学生也对学习字词有了浓厚的兴趣。
  最后,可以结合字词的渊源引导学困生精准掌握。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默写文天祥的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时,常常将“汗”误写为“汉”,于是笔者和学生解释,“汗青”即竹简,古时在竹简上记事,先以火烤竹简,使水分如汗般渗出,这样便于书写,能避免虫蛀,所以“汗青”是和“出汗”有联系,和“汉子”没关系。这样,学生就在笑声中轻松地掌握了该字的正确写法。
  (三)运用声情并茂的范读艺术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许多语文教师常常让学生通过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以此使学生感知文本内容。可是,这对学困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为他们有些字不会读,阅读速度慢,所以,感知文本的任务也就无从谈起了。因此,语文教师可以运用抑扬顿挫的语调、精神饱满的激情、悦耳动听的嗓音、绘声绘色的语言去范读课文,为学生营造身临其境的氛围,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潜移默化地感染和培养学困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他们学习语文的主动性,进而提高其语文素养。但是,语文教师在范读时应注意把个人的意识、情感深入文本内容的各种角色中,并能在文本的角色中自然转换。例如,范读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时,教师不要一直以“第一人称”——朱自清的角色去读,当读到文章直接引用“父亲”的话时,就应进入朱自清“父亲”那个角色。这样才能让学生从范读中听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性格特征,帮助学困生顺畅地感知文本内容。   二、开发有效的课文资源——乐学
  随着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出,大部分语文教师把目光聚焦于“核心素养”,其实,课文资源才是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沃土”。而对于学困生来说,教师只有开发有效的课文资源,才有可能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多数是文质兼美的,这就为学生学习、品鉴语言提供了优质资源,语文教师一定要充分利用并进行有效的开发。
  例如,在教授宗璞的《紫藤萝瀑布》一文时,笔者抓住这篇文章的一大亮点——比喻、拟人的妙用,让学生反复朗读含有此类修辞的相关语句。学生通过品味作者把盛开的紫藤萝比喻成“一条瀑布”,把藤萝花比喻成“一个张满了的帆”,感受到紫藤萝生命的辉煌;通过品味拟人句——那些藤萝花“在和阳光挑逗”“彼此推着挤着”“欢笑嚷嚷”,感受到藤萝的生机盎然和活泼可爱。此外,这篇文章的另一个亮点是富有哲理的语言,如“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教学时,笔者带领学生深入文字去体会,抓住关键词“不幸”“无止境”,从而使学生领悟作者所要表达的——在“不幸”中只有用积极的态度拥抱生命,生命才会永恒。
  需要注意的是,在教学环节上,教师一定要精简,只有这样,才能让课文资源的有效开发得以实现。仍以教授《紫藤萝瀑布》一文为例,许多教师喜欢用“整体感知”“细读课文”“语言赏析”“探究质疑”“拓展延伸”等教学环节,这些冗长而又生硬的环节会把一篇美文割裂得支离破碎。如果教师这样对学困生进行教学,可以肯定,他们要么云里雾里,要么昏昏欲睡。笔者抓住这篇文章的关键点,即表现作者行动的语句——“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我只是伫立凝望,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连点成线,让学生感悟作者的情感变化,理解本文的主旨。
  三、运用有效的活动方式——趣学
  学困生学习习惯差的一个重要表现是注意力不集中或集中的时间很短。在语文课堂上,如果教师采用常规的讲授法,他们要么目光游离,要么做小动作;如果教师采用小组合作法,他们要么不想合作,要么不会合作,合作学习根本难以实现。这就需要教师采用有效的活动方式让他们全程参与课堂教学,以提高他们的课堂归属感。
  例如,在教授蒲松龄的《狼》一文时,在学生了解了课文大意之后,笔者给学生安排了表演环节。活动过程如下:(1)让学困生自主搭配,扮演屠夫和两条狼;(2)在全班齐读课文时,让学困生根据课文内容表演;(3)学生点评,评选出表演最符合课文内容的小组。顿时,全班活跃起来,他们相互交流、商量怎么表演、如何朗读。表演时连最内向的学生也分外投入,用伸长舌头、流着口水的动作把“一狼仍从”的贪婪、凶狠的样子表现得淋漓尽致。评点时,学生也指出表演者的问题,如“并驱如故”“奔倚其下,弛担持刀”不够到位,并指出应该怎么演。看得出,学生的课堂状态是昂扬积极的,在这个活动中,学困生在活泼轻松的氛围中理解了文中意思,并且由于对表演印象深刻,很快就背出了课文,真正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结    语
  陶行知先生说: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在语文课堂上,教师一定要根據学困生的特点,采用符合他们的教学方式,调动他们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他们“效”在课堂,“笑”在课堂!
  [参考文献]
  周德藩.走近陶行知:教师读本[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陶玉芳(1974.11—),女,江苏南通人,中小学一级教师。
其他文献
摘 要:红色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鲜明时代底色,是实现中国梦的伟大精神力量,也是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的重要教育资源及精神源泉。文章先阐述了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渗透红色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进而研究了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渗透红色文化教育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红色文化教育;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24X(2021)21-0093-02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各学科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积极对课堂教学方法进行调整和创新。以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为例,教师在对课堂教学方法进行创新时,需要以现阶段学生实際学习情况和学科特点为根本,并将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数学学习的积极性作为切入点,合理运用启发引导的教学方法来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学习和思考。教师应用合适的教学方法不仅有助于活跃数学课堂氛围,还可使二年级学生一直保持较高的兴
摘 要: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是符合新时代人才素质培养要求的。思维发展的起点是问题,而高质量的课堂提问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关键。因此,本文基于高阶思维,针对现今数学课堂提问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从课前的问题设计、课中的问题提问、课后反思三个方面提出了相关策略。  关键词:高阶思维;数学课堂;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
摘 要:言语形式是个体语言的组织结构与表现形式,其外在表现形式包括语言形式、言语交往活动形式和言语表现形式等。言语形式在语文教学中有重要的应用意义,能够帮助学生更加精准地把握主旨,总结提炼学习技巧,提升语用体验,感受语言文字魅力。对于初中语文诗歌教学而言,从言语形式入手,关注特殊语序、词句浓缩、特殊称谓等“与众不同”的言语形式,往往能够帮助学生破解诗歌密码,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和作者情感。  关键词
摘 要:近年来,国家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加大了对教师队伍建设的投入,教师培训工作到达高潮阶段,但从实际的培训现状来看,效果与投入往往不成正比。究其原因,教师培训对象认识不充分以及教师培训对象需求分析不到位。文章旨在对教师培训对象的内涵特点和角色定位进行解读,同时明确教师培训对象需求分析的价值意义,从而在培训需求分析的内容要点、调研方法以及教学管理策略上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关键词:教师培训;需求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被提到更高的高度。培养小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新形势下小学学校教育中必须落实的目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小学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养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并将课本上所学知识灵活应用于生活实际中。在核心素养视角下,教师要吃透教材,更新教学理念,运用生活化元素,采取多元化教学方法,构建高效课堂,提高教学质量。基于
加强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负面舆论引导,对纾解公众负面情绪、营造良好舆论环境和保持社会大局稳定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由于疫情期间特殊的社会心理、日益复杂的舆论引导格局和部分网络意见领袖的推波助澜,疫情期间负面舆论的引导工作面临诸多挑战。要从公众心理危机干预、推动落实主体责任和加强网络舆情监管等几方面入手,破解疫情期间负面舆论引导的难题,为疫情防控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