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之美

来源 :中华儿女·书画名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snjw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然之美,以其独到的方式蕴于细节之间。遗憾的是,这些寻常、但动人的细节却往往被那些不太敏感的心灵忽视。我所钟爱的田园蔬果、河塘菱藕就生长在这种很容易被遗忘角落里。刚开始的时候,我对它们的习性一无所知,它们只是我家居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普通菜肴而已,但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菜篮子中的时蔬与果实渐渐以一种极为平凡的姿态进入我的眼帘,融入了我的生命,成为我这一时期的最爱,甚至是绘画表现的核心。在漫长的时光中,我反复思考上下求索以寻找合适的语言来表达这些蔬果,力求让它们超越形体,上升到精神的层面。
  20年前,我对于蔬果的认识也仅仅停留在食用的层面上,从没有想过蔬果里面会有那么多的内容等待人们去解读。显然,当时的我和多数人一样,觉得它们平淡无奇,除了食用别无它途。但不知从何时开始,我喜欢上了这些小东西,以至于头脑中整日充斥着它们的影子。从那以后,这些品种繁多的蔬果就让我万分迷恋、爱不释手。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我从这些新鲜的果实中看到,亮丽的色彩、鲜艳的外表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隐退了,时间在它们的表面留下了丰富的印迹:阳光带走了上面的色彩,使它们变得黯淡;空气带走了里面的水分,使它们变得枯萎。而我则慢慢地在果实的时间线上延伸,用心去触摸它们,感悟它们,解读它们留下来的故事。这种从新鲜到风干的自然状态,我品味到了生命所蕴含的全部内容。现在的我也相信,这些小小的果实一定会有自己的意识,一定明白自己的生长环境与时空状态,只是不会说出来罢了。我不是一位科研工作者,但却是一个视觉形象的审视者,希望使用观看的方式,通过视觉语言的塑造来传达感受,给那些果实赋予人的思想。因着自身的体验,我企盼人们对大千世界这些微不足道的生命给予更多的关注。
  世间植物,哪怕是路边最不起眼小草,都是自然生命的一部分,都是美丽的,只要我们愿意去发现。大自然每讲述一个故事,都是动听的,只要我们愿意去倾听。它是最有创意的魔术师,袖子里总能抖出一个又一个令人惊讶的奇迹来,让人们为之欣喜若狂。自然之美给我以震撼,是因为分布在地球每一个角落的果实都有着自己的生长规律,只需要给予适当的阳光、温度和湿度,它们就能展现风采、绽放光芒,完成一个生命所拥有的周期。我想这些小小的果实里面一定蕴藏着巨大的秘密,它们让我好奇、感动,更让我觉得无比神秘与不可思议。
  前几日在书店买了一本名家画册《老圃菜园子散记》,这本画册也画些蔬菜瓜果,正如贾德江先生所言:“看老圃的画,犹如步入乡间菜园子,清新质朴之气迎面扑来。”他的菜园子对于我,如同久违的老友,看了心动和喜爱。这偌大的中国爱蔬菜瓜果者毕竟不只是我一人,笔法相异,但人同此心。
  从蔬菜瓜果那里,我体会到了光阴的流逝、四季的更替、一种由诞生到消亡的周期状态,这是任何一个生命个体都不能违反的自然法则。从风干的果实中读出每个个体精神独立存在的价值,尊重它,再现它,关注它,成了我生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用笔来描绘它的变化和细节,追求绘画所展现的毫无伪饰的真情,将乡土和自然紧密相连,那是一个人和土地的天然亲缘,带着泥土浓郁的气息,梦寻东方的宁静致远,赋予它们一个庄严质朴的本质。
  生活于都市中的我,常渴慕古人所说的名山之乐、田园之趣。那时幻影暗香、茅屋瓜藤以及院门外的野花闲草,都别有一番风味。画家静观体悟,摹之姿态,品之情韵,真情流露,人和自然融为一体,而方寸终成清雅静美之态。每日静修的古人,在画卷之间如此徜徉,让我羡慕不已。如此高雅脱俗的闲逸生活,有着如真似幻,亦此亦彼的飘忽之感,延生了一个宁静虚和的世界,其间没有险山恶水、狂风暴雨,有的只是山重水复、柳暗花明。远避尘嚣,古人在绘画中是直抒胸臆,为求意到,重神而轻形,不管人物、山水,还是花鸟蔬果,求得神韵似乎是古人绘画的第一要素,神似正是古老东方文化的象征。八大山人在《传綮写生》、《蔬果图》中所突显的神似风采,吴昌硕有言“古淡萧寥,如野鹤行空”“画中有诗,诗中有禅,如此雄奇,世所罕见”,这正是神似之境呀!清人虚谷先生在他的蔬果作品中,抓住了对象本质的体态和情趣,造型极为简略,用笔细腻动人,因而画面独树一帜,耐人寻味,有超然象外之感。形式是绘画艺术的关键所在,“画什么”前人都已经走过,而“怎么画”虚谷先生已经作出了示范,他老人家知道当随时代而新,因循守旧不是自己应做之事,一花一木一果需透清新之美,唯有独到,才如名虚谷。
  西方亦有一位追求简洁高贵,隐约间又挟带几分忧伤的乔尔乔·莫兰迪(Giorgio Morandi,1890-1964)先生,他那淡淡的孤寂直达内心,欲语还休的画面仿佛体现出了生命的本质,画面达到了似而不似,简而不空,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的高度。笔下的瓶罐屋树,形简而韵长,情浓而意远,一切都宁静地归于自然。巴尔蒂斯(Balthus,1908-2001)曾言:“莫兰迪的瓶瓶罐罐和八大山人的花鸟山石是异曲同工,这是真的!他们太接近了,确实是进入了同一境界,这才是了不起的艺术。”坐在画布之前的莫兰迪必定有过深度思考,能将心中的美妙展示于画布之上,是何等怡然自得。淡淡孤寂,似而不似之感和东方神似之境不谋而合,这是他的追求,也是我的向往。
  在地域和文化的影响下,艺术家以自己独特的视角来审视自然和社会,必然造就出气质各异的风格。他们会带着百般挑剔的眼光,孜孜不倦地追寻摸索;他们会带着海纳百川的胸襟,吸收一切有用之物,融和东方与西方、古代与现代,汇集思想精华,相互启迪,以文化的多元促进艺术的发展。与历史上任何强盛的时代一样,多元融合是辉煌篇章的序幕,希腊与罗马、两汉与隋唐莫不如此,视觉艺术当然也一定不会例外。
  造型艺术始于加法,归于减法,这一点八大山人、虚谷和莫兰迪深知其中真谛,“加”是一个兼容并蓄,吸纳万物的过程,“减”则是一种水到渠成,自然流露的求真状态。为使作品独具创造性,画家必定要精选细节,而不是将色彩在画布上繁琐地堆聚。生活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画家们更应该思考加减的规律,在大千世界中作出取舍,对天地万物进行有侧重的总结与归纳。
  中国古典艺术与自然有着密切的联系。五千年的华夏文明中,先辈们追求的正是“天人合一”,即人与自然达到高度统一的境界。而超越艺术的外在表现形式,回归东方之根,亦是我追求的终极目标。所以,我试着在那些洋玩意——油彩、亚麻布——身上,去寻找东方人的灵魂,寄托我对自然生命的关爱,在这种源自内心深处的关爱下,斑驳画布上干枯的果实重新溢出饱满而又充盈的生命力来。
  我多年来在绘画中行走,游离于虚幻的平面空间,寻找古人在绘画中借形达意、借物抒情的灵动洒脱,感慨天地玄黄、宇宙洪荒的自然状态,追求创造出璀璨文化的慧眼之见。当我走进绘画之门,先人的山水和西方历代的精品成了我朝圣的对象,行走在与它们交流的精神道路之上,我的灵魂得到了安抚,如坐明镜,心安神宁,合自然之规律,在这种心境之中我爱上了田园蔬果,并与他们一起走向自然与永恒。
其他文献
受访时间:2013年7月21日  受访地点:陈静工作室  受访人:陈 静  采访人:李 恺  一开始你画“那个人”就是“那个人”,慢慢的你会生成自己的主观想法……“物我统一,物我两忘”……你画的既是客观上的对象,又是主观上的自己……  SHMJ:可否简单介绍一下你在艺术研究院学习、创作的情况?  陈静:决定来到艺术研究院读博士是因为十分敬仰杜滋龄先生,很早以前就得知杜先生是为人低调而踏实的学者,随
期刊
读王占欣的戏曲油画,正可谓“画如其人”,扑面而来的视觉信息传达出她对戏曲的钟爱、对绘画的执著、对舞台的遐思、对人生的感悟。  中国戏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现存二、三百个剧种之多,而在其中独占鳌头的京剧被尊为“国戏”。毕业于中国戏曲学院舞台美术系的王占欣由于受到“国戏”——京剧艺术的熏陶,产生了对戏曲艺术的热爱,使她拿起油画笔以戏曲为题材进行油画创作,近百幅的戏曲油画从她手中诞生,而其中每幅作品都凝
期刊
摘要:十九世纪之后日本绘画界先是“唯洋是尊”,后又“复兴国粹”,当“日本美术的复兴运动”如火如荼的时候,南画却因外来文化的出身而被排斥在复兴行列之外。本文试图从政治背景、文化背景等多个方面来分析19世纪中期之后日本南画衰弱之缘由。  关键词:南画 东风西渐 文人 衰弱  日本南画作为日本艺术的重要一支,源于中国文人绘画,形成于日本的江户时期,在发展的过程中,日本南画具有幽(深奥)玄(神秘)佗(清淡
期刊
受访时间:2013年7月18日  受访地点:许诺工作室  受访人:许 诺  采访人:日 月  SHMJ:您是什么时候开始接触绘画的?  许诺:在初中毕业的时候,闲来无事,地方小城市有文化馆,去送弟弟学习,偶然看到了有很多小孩在画画,于是就有机会接触了画画,呵呵,当时我最高,站在小朋友后面画简单的几何形体。那时候觉得很自由(可能当时很叛逆吧),有几个大点同学,没事就扯淡,互相批评对方的画,就这样开始
期刊
一、第一、二次中日联合绘画展览会及其背景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中日矛盾愈演愈烈,而中日之间的绘画交流却初露端倪,并在20世纪20年代频繁交流。早期中日之间多为画家间的个人交流,日本画家到中国收集并研究中国美术。1919年9月3日《晨报》上刊出一则新闻《北京绘画展览会定期开会》:  “闻北京将有绘画展览会出现,其场所在清宫内傅心殿,其会期为一个月,由十月一号起,其发起人为周自齐、王克敏、颜世清
期刊
中国戏曲学院副教授  1989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美术系  2001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十一届助教研修班  2001年 《藏区印象》系列,参加中央美术学院第  十一届助教研修班作品展。  2002年 《藏区风情》入选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  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60周年全  国美术作品展。  2003年 《藏区印象》之六,参加携手新世纪第三  届中国油画展。  2003年 《藏区印象》之三,入
期刊
杨丰羽  2004年以来我一直立足于戏画的探索与研究,在对历史上的名家有了一定认识的基础上,创作了一批关于戏曲戏剧演出的艺术作品,探索出一些表现方法和表现技巧,创立了自己的语言方式。  中国戏画是绘画艺术与戏曲艺术共同繁衍出的艺术之花,是绘画艺术与舞台艺术的集合,它既有戏剧舞台的动态美,又有绘画的形式美。它一方面具有戏曲的品质,另一方面又具有画家的个性和媒材的时代特点。戏曲物像以本身的魅力与画家主
期刊
主持语:  以人物画名世的励国仪,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以工笔人物画创作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语式,被艺术界所关注。追寻她的艺术轨迹,不难发现,她的作品一直和现实保持着优雅的距离。这与她坚守自己的艺术品格和审美理想分不开的。她以一个女性独特的文化眼光,表现女性话题,亲切而真实。她的作品既有现代气息,又有古典意韵的优雅美感。这里有她对明清文人画传统的研习和浙派画家对她的滋养;也有她先生著名画家潘公凯的
期刊
自十四世纪作为根据其材料技术的规定性而命名的油画产生以来,经过文艺复兴对它的基础语言部分,包括透视学、解剖学等学科的建立、完善以及在材料技术、表现能力等方面日积月累的经验,到了十六、七世纪,已出现了一批具有表现性倾向的油画家。而随着人类文明的交流与传播,如今的油画已经发展成了各种流派层出不穷,各种风格样式争相斗妍的艺术局面。  一种事物产生以后,人们决不满足最初样式,思变心理和不断的追求,会使他们
期刊
主持语:陈九喜欢中国传统文化,画戏曲人物也就成了他追溯笔墨文化的一种方式。在他的作品中,笔墨不仅是造型的语言,而且还是形式的语言。他以艺术通感为契机,汲取京剧艺术中的诸多不同信息片段,通过观念化的处理,从物象走向心象,实现了视觉形式上的审美追寻,也体现了他要表述的文化意义。  采访时间:2013年1月14日  采访地点:叠UP美术馆  受访人:陈 九  采访人:马 艳 吴彦婕  沪上名家陈九先生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