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北京这样一个充斥着外来务工者的大都市,频繁而无休止的搬家令人像无根的浮萍一样漂泊。在如此临时而多变的生活中,设计师李鼐含创造了具有鲜明时代感的“集装箱家具”,将传统意义上的家具功能重新定位,赋予其模块化组合与移动的特性,特别符合“北漂”一族心理和生活的双重需要。漂在中国城市里的人,只要带上如同“集装箱”般的家具,就能像变魔术似的搬家、生活,这就是设计带来的全新生活方式。
李鼐含生于哈尔滨,20世纪80年代中期移居北京,在那个外来文化观念爆炸式介入艺术圈的年代度过了童年。其后她于1999年前往英国学习建筑,2004年回到北京成立Naihanli&Co设计工作室。身为80后的她坦言对自己人生影响最大的阶段是童年时期,还开玩笑说她的心理年龄“一直停留在五岁半”,也许正是因此,她的设计作品都具有玩具般的游戏性,不管是可随意组合、移动的“集装箱家具”,还是以摩天大楼为造型的“Flammable”系列蜡烛。
因为特别反感丰碑式建筑,李鼐含以名为“I Am a Monument”的系列作品来了一次不乏戏谑的“挑衅”,将今日国际社会著名的标志性建筑以中国传统工艺制作的家具、饰品等形式重现。这个长不大的女孩儿身上仿佛有着与生俱来的自然不羁与玩乐精神,再加上对时代的敏感度,这一切都成了她设计中与众不同的符号。现在,李鼐含和她的箱子一起住在草场地,她把家具演变成了一个时尚且具有社会性的概念,包容中国当代不断迁徙的生活和极速蜕变的现实。
LOOK:你在国外学的专业对后来的设计之路有什么影响或者改变吗?
李鼐含:我在英国伦敦大学学的是建筑学专业,很多人好奇我到底为什么选这个专业,可能我就是一个比较较真的人,我很怕麻烦,但是在做设计的时候又不得不逼着自己麻烦,而且每一个细节都要精准,这可能就是建筑设计带给我的最大的帮助。国外上学这几年确实对我影响很大,我从小就梦想有一天能出国留学,尤其是想要做一名设计师,真正出国之后我的视野更开阔了,在国外学习的这段时间让我成长很快,当然,陌生的环境也确实满足了我的好奇心,于是我把我的风格定位于艺术、设计和建筑的分水岭,可以说获益匪浅。
iLOOK:“集装箱家具”这一系列设计的出发点是什么?
李鼐含:这是很早的作品了,“集装箱”系列更多的是源于当代城市居民临时而多变的生活方式,就好像北京无数建筑经历的修建、腐朽、重建过程,而这也是艺术界过去数十年来很受欢迎的创作题材。我出生在哈尔滨,之后搬去和姥姥一起住,然后漂到北京,再到后来出国再回北京,我就在这种动荡中不断地搬家,在这个过程中我丢失了很多有回忆的东西,觉得十分可惜,所以希望自己能设计出一种拖着走的家具,这样我无论到哪里都不会丢失这些生活中的点滴。
iLOOK:“集装箱家具”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在制作过程中有没有碰到困难?
李鼐含:这个系列作品突出了原始的集装箱式样外壳,同时顺应了急速的全球化进程以及时刻准备搬家的生活方式。木板变成了外壳,包裹着躯体、物品以及我们的记忆。从材料的选择到后来的制作,每一步都是非常严谨的,在这方面我对自己的要求特别苛刻,这可能也是因为我之前学的建筑专业,我必须把每个数字都测量得非常精准。最难的部分应该是生产过程中将图纸变成真实产品的阶段,因为现有工艺和五金产品等限制,需要不断调整和改进,但又不能让最初的设计打折扣。最好玩的阶段应该是突然一个概念在脑子里浮现,困难对于我来说是一件好事,我会跟自己不断较真,直到做到最好。
iLOOK:一组“集装箱家具”通常会有几件?
李鼐含:我比较钟情于深思在当代流动人口社会的居家之道。我所有的创作都是用来设计改善生活,要达到这样的目的,你必须懂得生活究竟是怎样的。而这是一个过程,比如一开始只有少数的几件做出来,到后来不断地延伸,我发现家里的每个角落都很适合这样的家具,沙发、床、书架、工作台……将整个空间营造出完整统一且独一无二的空间语境。你看到的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沙发或者书架,但它们可以打开,可以折叠,可以自由变换,非常灵活。
iLOOK:你的设计打破了传统家具的概念,这种思维方式能不能算你设计上的一种特点?
李鼐含:可以这么说,诸多生活元素对我的作品都有着相当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一直希望做简单、优雅和别出心裁的设计,而这一切正好能活灵活现地展现北京数百万人的现代生活。能做不一样的设计,改变人们的生活,这就是我的追求,做与众不同的人。我设计的箱子系列基本上跟现在家庭中常用的家具尺寸没有什么区别,只是这种材质跟设计样式看起来比较巨型,实际上这样的家具反而会更节省空间。家对于我来说是一种珍贵的回忆,正是因为有了箱子这样家具的设计,以后无论我走到哪里,只要把它们一一展开,那又变成了我的家。我是将一个系统的概念演化成多种多样的产品个体,坚持功能导向,尊重材料本身的特点和审美。还有,我坚持的,无论做的是什么,都一定要美。
iLOOK:你参加过多次国际设计展,比较而言,你觉得中国目前的原创设计还有哪些不足?
李鼐含:这是不可避免的,确实,中国的原创设计还存在一定问题,尤其是版权问题,这也是一直很困惑我的。我不知道这个问题到底怎么改善,设计和商业总是存在一个纽带关系,设计师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投入生产,然而市面上却一直存在盗版,所以设计师的作品没法得到保护。中国现在的设计周做的可谓是越来越好,我们正处于大变革的起始阶段。我想在未来两年,中国设计行业会更加蓬勃发展,一些企业也会更加重视设计。我刚从英国回来时,没人愿意购买一个精巧的设计,他们那时只想要最便宜的东西。但是在过去几年里,这方面发生了真正的变化。
iLOOK:生活中什么样的事情会给你的创作带来启发?
李鼐含:我做了很多尝试,不断地挑战自己。比如之前的一个项目是和贵州当地社会机构联系的,设计作品用中国传统的刺绣呈现,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尝试,也是一个好的开端。我一直认为中国真的是个地大物博的地方,每个角落都有财富。像我们这次做的这个项目,就是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既可以满足设计师产品方面独一无二的特性,又能把中国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当我去贵州当地的时候,我发现那里真的很原始,女人们干着手工活,很自在的生活,这就很吸引我的目光,我觉得设计师应该有个使命感,把这些最原始、最传统、最稀有的文化应用到现代的设计当中。
iLOOK:你的设计充满变化和不同的可能性,我比较好奇在你的整个设计脉络中,不变的核心是什么?
李鼐含:我的作品总是可以随环境变化和功能需要任意移动和变换组合的,我相信家具可以像变形金刚一样,在满足多种功能的同时也可以用来游戏。比如一个包含背投式家庭影院及音响,派对用的DJ打碟台和小型表演舞台背景,还有灯光集合一体的“屏风”装置,几种功能会随着屏风的折叠和变形相互交替。我有自己的工厂,这可能也是我的优势。我一直在尝试新的设计,比如折叠类的家具,不同风格的设计。我设计出来的作品可以马上投入到自己的工厂中制作,这些作品现在全国各地很多地方有卖,也有很多地方有展览,我不希望我们生活在素食家居的状态中,应该向往更有个性的家居生活。
iLOOK:接下来的短期和长期计划分别是什么?
李鼐含:我现在做的是施华洛世奇的一个展览的作品,北京设计周上会有展出,至于长期目标,我还真的从来没有过什么长期目标,我不喜欢把自己的未来定得太死板。我是一个想到什么就会去做的人,比如我会在周末组织很多不同领域的朋友开一个讲座,大家的参与性都很高,从事不同职业、年龄家庭也都不相同,但是就是有很多可以互相交流互相学习的地方,术业有专攻,这是一件很棒的事情。
李鼐含生于哈尔滨,20世纪80年代中期移居北京,在那个外来文化观念爆炸式介入艺术圈的年代度过了童年。其后她于1999年前往英国学习建筑,2004年回到北京成立Naihanli&Co设计工作室。身为80后的她坦言对自己人生影响最大的阶段是童年时期,还开玩笑说她的心理年龄“一直停留在五岁半”,也许正是因此,她的设计作品都具有玩具般的游戏性,不管是可随意组合、移动的“集装箱家具”,还是以摩天大楼为造型的“Flammable”系列蜡烛。
因为特别反感丰碑式建筑,李鼐含以名为“I Am a Monument”的系列作品来了一次不乏戏谑的“挑衅”,将今日国际社会著名的标志性建筑以中国传统工艺制作的家具、饰品等形式重现。这个长不大的女孩儿身上仿佛有着与生俱来的自然不羁与玩乐精神,再加上对时代的敏感度,这一切都成了她设计中与众不同的符号。现在,李鼐含和她的箱子一起住在草场地,她把家具演变成了一个时尚且具有社会性的概念,包容中国当代不断迁徙的生活和极速蜕变的现实。
LOOK:你在国外学的专业对后来的设计之路有什么影响或者改变吗?
李鼐含:我在英国伦敦大学学的是建筑学专业,很多人好奇我到底为什么选这个专业,可能我就是一个比较较真的人,我很怕麻烦,但是在做设计的时候又不得不逼着自己麻烦,而且每一个细节都要精准,这可能就是建筑设计带给我的最大的帮助。国外上学这几年确实对我影响很大,我从小就梦想有一天能出国留学,尤其是想要做一名设计师,真正出国之后我的视野更开阔了,在国外学习的这段时间让我成长很快,当然,陌生的环境也确实满足了我的好奇心,于是我把我的风格定位于艺术、设计和建筑的分水岭,可以说获益匪浅。
iLOOK:“集装箱家具”这一系列设计的出发点是什么?
李鼐含:这是很早的作品了,“集装箱”系列更多的是源于当代城市居民临时而多变的生活方式,就好像北京无数建筑经历的修建、腐朽、重建过程,而这也是艺术界过去数十年来很受欢迎的创作题材。我出生在哈尔滨,之后搬去和姥姥一起住,然后漂到北京,再到后来出国再回北京,我就在这种动荡中不断地搬家,在这个过程中我丢失了很多有回忆的东西,觉得十分可惜,所以希望自己能设计出一种拖着走的家具,这样我无论到哪里都不会丢失这些生活中的点滴。
iLOOK:“集装箱家具”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在制作过程中有没有碰到困难?
李鼐含:这个系列作品突出了原始的集装箱式样外壳,同时顺应了急速的全球化进程以及时刻准备搬家的生活方式。木板变成了外壳,包裹着躯体、物品以及我们的记忆。从材料的选择到后来的制作,每一步都是非常严谨的,在这方面我对自己的要求特别苛刻,这可能也是因为我之前学的建筑专业,我必须把每个数字都测量得非常精准。最难的部分应该是生产过程中将图纸变成真实产品的阶段,因为现有工艺和五金产品等限制,需要不断调整和改进,但又不能让最初的设计打折扣。最好玩的阶段应该是突然一个概念在脑子里浮现,困难对于我来说是一件好事,我会跟自己不断较真,直到做到最好。
iLOOK:一组“集装箱家具”通常会有几件?
李鼐含:我比较钟情于深思在当代流动人口社会的居家之道。我所有的创作都是用来设计改善生活,要达到这样的目的,你必须懂得生活究竟是怎样的。而这是一个过程,比如一开始只有少数的几件做出来,到后来不断地延伸,我发现家里的每个角落都很适合这样的家具,沙发、床、书架、工作台……将整个空间营造出完整统一且独一无二的空间语境。你看到的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沙发或者书架,但它们可以打开,可以折叠,可以自由变换,非常灵活。
iLOOK:你的设计打破了传统家具的概念,这种思维方式能不能算你设计上的一种特点?
李鼐含:可以这么说,诸多生活元素对我的作品都有着相当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一直希望做简单、优雅和别出心裁的设计,而这一切正好能活灵活现地展现北京数百万人的现代生活。能做不一样的设计,改变人们的生活,这就是我的追求,做与众不同的人。我设计的箱子系列基本上跟现在家庭中常用的家具尺寸没有什么区别,只是这种材质跟设计样式看起来比较巨型,实际上这样的家具反而会更节省空间。家对于我来说是一种珍贵的回忆,正是因为有了箱子这样家具的设计,以后无论我走到哪里,只要把它们一一展开,那又变成了我的家。我是将一个系统的概念演化成多种多样的产品个体,坚持功能导向,尊重材料本身的特点和审美。还有,我坚持的,无论做的是什么,都一定要美。
iLOOK:你参加过多次国际设计展,比较而言,你觉得中国目前的原创设计还有哪些不足?
李鼐含:这是不可避免的,确实,中国的原创设计还存在一定问题,尤其是版权问题,这也是一直很困惑我的。我不知道这个问题到底怎么改善,设计和商业总是存在一个纽带关系,设计师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投入生产,然而市面上却一直存在盗版,所以设计师的作品没法得到保护。中国现在的设计周做的可谓是越来越好,我们正处于大变革的起始阶段。我想在未来两年,中国设计行业会更加蓬勃发展,一些企业也会更加重视设计。我刚从英国回来时,没人愿意购买一个精巧的设计,他们那时只想要最便宜的东西。但是在过去几年里,这方面发生了真正的变化。
iLOOK:生活中什么样的事情会给你的创作带来启发?
李鼐含:我做了很多尝试,不断地挑战自己。比如之前的一个项目是和贵州当地社会机构联系的,设计作品用中国传统的刺绣呈现,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尝试,也是一个好的开端。我一直认为中国真的是个地大物博的地方,每个角落都有财富。像我们这次做的这个项目,就是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既可以满足设计师产品方面独一无二的特性,又能把中国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当我去贵州当地的时候,我发现那里真的很原始,女人们干着手工活,很自在的生活,这就很吸引我的目光,我觉得设计师应该有个使命感,把这些最原始、最传统、最稀有的文化应用到现代的设计当中。
iLOOK:你的设计充满变化和不同的可能性,我比较好奇在你的整个设计脉络中,不变的核心是什么?
李鼐含:我的作品总是可以随环境变化和功能需要任意移动和变换组合的,我相信家具可以像变形金刚一样,在满足多种功能的同时也可以用来游戏。比如一个包含背投式家庭影院及音响,派对用的DJ打碟台和小型表演舞台背景,还有灯光集合一体的“屏风”装置,几种功能会随着屏风的折叠和变形相互交替。我有自己的工厂,这可能也是我的优势。我一直在尝试新的设计,比如折叠类的家具,不同风格的设计。我设计出来的作品可以马上投入到自己的工厂中制作,这些作品现在全国各地很多地方有卖,也有很多地方有展览,我不希望我们生活在素食家居的状态中,应该向往更有个性的家居生活。
iLOOK:接下来的短期和长期计划分别是什么?
李鼐含:我现在做的是施华洛世奇的一个展览的作品,北京设计周上会有展出,至于长期目标,我还真的从来没有过什么长期目标,我不喜欢把自己的未来定得太死板。我是一个想到什么就会去做的人,比如我会在周末组织很多不同领域的朋友开一个讲座,大家的参与性都很高,从事不同职业、年龄家庭也都不相同,但是就是有很多可以互相交流互相学习的地方,术业有专攻,这是一件很棒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