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旧时光

来源 :大视野iLOOK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vjjv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Vintage的奇幻旅程
  你可曾想过,一套保存完整的维多利亚近爱德华时期古董手工婚纱,在时光飞逝100年后的今天,还可以让人亲眼所见。时尚是商家的竞技,而创造时尚则是个人的游戏。Vintage所具有的与热腾的时尚潮流格格不入的品性总会时刻提醒你在面对喧嚣浮躁的流行时,或许应该保持文化和历史上的审慎。无怪乎这种穿衣风格已经成为了有主张的年轻人的时尚态度乃至生活方式,古着店MegaMegaVintage的店主刘可就是如此。
  14岁那年,刘可带着摇滚明星的美梦来到北京,2002年穿了第一件二手衣,从此一发不可收,2006年在西四租的小院子里开始鼓捣这门小事业,2009年开了古着店MegaMegaVintage。他热爱旅行,随心所欲追求内心的自由,曾去过日本、法国、德国、意大利、英国这些国家的许多城市,他发现所能观察到的有趣的人和事都与每个国家近代的文化发展息息相关,最让人为之震撼的是在许多地方,无论刮风下雨,人们都坚持参与每一次市集,抛开销售环节不谈,这已然是一种牢固的生活方式了。刘可感慨地说:“这就是所谓的Life Style,而在国内,很多人只是觉得Market这个新鲜事物有趣,于是争相竞仿国外做市集,但没有精良的货品,也没有踏实的传承,更没有详细的归类,只是一味地追求Market的形式。”刘可从来没有把自己当作商人,他只是乐意就这么孜孜不倦的跟大家分享复古的秘密,店里顾客从事的职业也很丰富,也许能够形成往来的客人大多都是有情结的人,每个人共有的都是对过去文化的一种缅怀。
  MegaMegaVintage店里的一切似乎都像谜一般让人摸不着头脑,像宝库般成为诸多古着达人的灵感来源。由于刘可本身的个人情感,他对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文化情有独钟,所以店内商品多数来自美国,其他还有很多商品来自欧洲许多国家,从20世纪初的古董服饰到30~60年代的Vintage,古老的设计师品牌的高级定制成衣,70年代之后便宜又摩登的古着等,绝对令人眼花缭乱。这一切都让刘可继续在他热爱的领域里自在成长。
  时光贩卖屋
  从上海繁华喧闹的淮海路拐进去,穿过不算长的雁荡路,就来到了安静的南昌路,两旁的树荫将它区别于都市的繁华,很有闹中取静的意思。等你走到110弄,就可以看到“杂志社”的招牌挂在弄堂口,但这间“杂志社”并不是真的杂志社,按老板金磊的话说,这是一家“被商业边缘化”的私人客厅式咖啡杂货铺。有年头的老洋房里,摆满盆栽的天井小院和高大通透的老窗,一切都渗透着旧时代的气质。店里既有店主的旅行淘宝和个人收藏,也有自创手作和摄影作品,还有朋友寄售的物品……不算大的空间因为这些年代久远的物品而增添了一分别样的厚重感。
  金磊说,旧物就像一本没有文字却有内容的日志,记录着以往的故事,加上南昌路原名环龙路,解放前聚集了多家出版社,所以故意取名“杂志社”,以达到“虚张声势”的效果。除了“杂志社”以外,金磊还在厦门鼓浪屿与朋友合伙开了一间家庭旅店,至今运营快五年,然而近两年那里的商业气氛越来越浓,金磊觉得有违初衷,所以在2012年初萌生了在自己的家乡上海开一间咖啡杂货铺的想法。
  与其说“杂志社”贩卖旧物,不如说它贩卖的是时光。也许,“一家有故事的店”可以算作对“杂志社”最准确的评价。而金磊并不满足于此,最近他正准备开始旧物改造计划,陆续推出一些自己的二次设计品,主要是家居日用品类,就像一个讲故事的人,不断在旧故事里创作新故事,如此便能常讲常新。
  怀旧零距离
  “赭石物语”是一家怀旧小店,专门收集和出售各种既接地气又有故事的老玩意儿,也兼作精品咖啡。店主李克和都胜君是一对热爱旅行的年轻夫妇,他们在不同的创意市集间兜兜转转多年,终于决定开家店来安置自己的梦想。店名“赭石”本是一种褐色偏红的颜料,这种颜色被用以表达店主对物质生活的美学探究和对生活与世界的态度——自然、质朴、深沉。所以墙面采用了赭石色,所有的置物隔板都是从老城区拆迁旧房淘来的老木板,厚重质朴,散发着年代的气息。椅子也都是老上海家具,仿佛正在收集逝去的美与温情。
  进入店里,就像在历史中穿行,无数过去之人的情感、生活与回忆都凝聚在充满故事的老物件中。有一些物品并不昂贵但充满诗意,比如一只清新淡雅的釉下绘英国瓷盘,上面以点墨淡彩描绘了莎士比亚的妻子安妮·海瑟薇的故居小屋。瓷盘背后印有一句诗,是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第十八首开篇句: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大意是:我该把你比作夏天吗?你比夏天更可爱温婉。而诸如过去铁道工人使用的信号灯,老的铝制火柴盒、铜钥匙,欧洲人铲炭火用的铜叉子……有趣的物件也层出不穷,所有宝贝都是独一无二的。
  由于喜欢收藏过去的旧物,李克和都胜君的藏品越来越多,后来他们又喜欢上咖啡,还专门去上了专业咖啡师的课程。于是,在这个奇妙的空间内,咖啡和旧物就这样自然的结合在了一起。在店里喝着咖啡,常会令人有一种置身老上海的感觉,旧日时光之美,尽在其中。
其他文献
2012年硕士毕业于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的设計师任桐桐,有一组关于动物眼睛的首饰设計《Their Eyes》。以雕塑手法细致的在银材质上刻画出不同动物的眼睛局部,眼神和毛发肌理都清晰可见,神态逼真。这想法源于她的一个喜好,“当我遇到一只动物时我喜欢看它的眼睛,希望从中可以读出它的情感,希望知道它对这个世界是否有和我不同的感知。”  这种从动物眼中反射出的世界,对任桐桐来说充满神秘感。这促使她开始思考,
期刊
“时装艺术”(Fashion Art)属于现代艺术的一个分支,诞生于20世纪的美国,是与时装有着密切渊源的艺术形式。此次北京时装艺术国际展是一场具有独创意识的时装艺术展示盛会,你可以深刻感觉到艺术观念在时装设计被强调,其强烈的观念性使得这些时装作品兼具形态的包容性和功能的广泛性。  你能想象名模琳达、内奥米、伊娃、凯特都出现在一件作品上吗?设计师劳达·拉瑞尔的作品《昔日的梦想》,尽显“揽镜自照,我
期刊
人的精神大概天生就在拼命抗拒促狭的时间和空间,向往着某些浩瀚的磅礴大物,比如一眼望不到头的海。生活在内陆的“有耳”一直有个关于海的梦,虽未亲眼所见大海的气势,却在心里描摹了很多遍:蔚蓝的天,碧绿的浪,皓白的沙,欢腾的鱼,还有海边欢快劳作的姑娘和小伙儿。禁不住这魂牵梦绕,“有耳”的设计师聂郁蓉在今年夏季推出了“海的食”系列作品,以展示她关于海的梦想。  “有耳”是个年轻的独立服饰设计品牌,聂郁蓉通过
期刊
什么样的空间可以算有趣的空间?以大型购物广场为例,合理安排购物场所与休闲场所主要是出于功能上的考虑,假如还想营造一个更加放松、同时还具有文化艺术氛围的环境,往往就取决于在满足功能性需求之外,还有哪些“额外”的内容。针对面向大众的空间与艺术之间的关系,策展人李振华提出了“如何让艺术在一个相对的时间中持续发生”这个主题,而这恰恰顺应了当下的时代潮流,打破艺术一贯“束之高阁”的美术馆与画廊属性,真正融入
期刊
水晶,清澈安静却璀璨;时间,瞬间消逝却永恒……在时间银河中,繁星般的段段典故常令人动容。形态各异的透明水晶堆砌而成的山峦,偶然构成了世间最无常却美妙的风景。光阴的故事穿越其中,不會被阻隔,反倒被阐释。“水晶与光线”之舞的梦幻感,足可以代言我们记忆世界的绚丽与辉煌。北京国际设计周,iLook带你一起领略施华洛世奇的魅力,对话中国当代设计师刘峰,感受不一样的设计力量。  iLOOK:《银河时光》的灵感
期刊
南齐的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到了评判国画优劣的六个标准,名之曰“六法”: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转移模写。虽然与柔性的水墨相比,首饰设计师蔡依珊的创作素材是较为刚硬的金属,但这并不妨碍她重写谢赫六法的精髓,而她的作品“珊墨”系列首饰,就是以金属演绎这六种艺术创作面向的一次绝佳注解。她对此解释道:“如果说‘应物象形、转移模写’是金工首饰创作中最基本的造型之道,那‘随类赋彩,
期刊
就像每个人在独处时的自言自语那样,设计师Vivien Chong希望能通过自己的作品,让别人“看到”她自己并感受到她想传达的信息——她用生命在织布上(或者说大一点,在世界上)划出的痕迹。  “我是一个很女性化的人,我喜欢洋装、裙子和那些女孩子气的东西。这些都反映在我的作品里,反过来说,我的作品又刚好讲述了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Vivien说。所以在她圣马丁的毕业作品里,Vivien用了透明和半透明
期刊
“匠器家”虽然是个今年才成立的新品牌,但它关于器物的思考已经沉淀很长时间了。创始人蔡瑞鹏和孙羚馨既是同乡也是老朋友,在“匠器家”成立之前各自从事着不同的设计工作。可能正是因为创意领域的思维敏感性,他们对于生活和物品的思考更深入也更挑剔。基于这种思考,二人曾经做过很多尝试,甚至还做过化妆品。不过最后他们还是选择了器皿,因其在生活中不可或缺,却又存在得不着痕迹。“人文用度,生活器皿”是匠器家的根本理念
期刊
面对当下快速变化的现实,越来越多的设計师开始重新质问设計的意义——全球性资本主义、全新的媒体网络、由社会解体和生成带来的价值观的改变……这一切早就转换了以往将物质作为中心的设計规律。2013年9月6日开幕的第五届光州设計双年展主题为“以心传心”,总策展人李英慧女士在解释本届双年展的主题时称,其实“我们任何人都可以是设計师,设計就是为我们而存在的。”展览共有本展览、主题展、特别展(设計产业化)、体验
期刊
服装线条的欺骗性,仿佛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能。即使是很少接触外界社会的少数民族部落,也懂得利用织物上的一些线条与纹路来塑造女人们蜂腰肥臀的曲线假象。设计师Wong Vingi(黄尹姿)发现了这个有趣的现象,便想用一些新面料替代传统的棉麻织物,来塑造出夸张的人体轮廓。  综合了华丽与奔放的矛盾,Vingi将狂野不羁的吉普赛风格和古老传统的东欧民俗刺绣相融合:体现高加索山区特色的围裹式大衣被夸张出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