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一是要引导学生用心思考生活;二是要引导学生用心多读;三是要引导学生多记笔记。只有细致地观察了生活,精细地体验了生活,深刻地思索了生活,所得的素材才丰富、深刻、细致、系统。要下艰苦的功夫,才能养成经常性积累的良好习惯。
【关键词】写作素材 观察 阅读 笔记 日积月累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1-0125-01
目前,学生的作文状况堪忧。学生在作文中普遍感到最头疼的问题是无内容可写。每到写作练习时便搜肠刮肚,穷思冥想,无病呻吟,矫情作秀。究其根源,乃是平时不知如何积累写作素材。叶圣陶说过:“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唐代诗人杜甫有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些都是在告诉我们积累在写作中的重要性。写作需要素材,“无内容可写”,自然头疼。“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嘛!生活是写作的源头,写文章就是写生活。学生只有通过对生活的观察、体验、分析、研究,不断积累写作素材,从而对生活有所感触,有所发现,有所领悟,才会产生强烈的写作欲望,才会有内容可写,才会写出精彩的词句。那么,我们怎样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呢?
一、引导学生用心思考生活
要引导学生理清生活层面。我们当然应该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注意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机会去拓宽生活面,参加社会实践,多深入社会各个层面,多交朋友,多接触大自然,但是我们更应引导学生理清生活层面。层面一旦理清,生活便厚爱于我们了。它如万花筒,五彩缤纷、千姿百态。学生关心,了解,发现,寻觅,感知……大脑中采集的自然与社会的信息越多,写作的素材就越丰富。这样,生活的源头活水流淌,作者笔下就会佳作迭出。
要引导学生不仅要“深”入生活,而且要用“心”去观察生活,思考生活。观察是人认识生活的基础和起点。它不同于一般地看看,而是一种积极的智力活动,需要做“有心人”。需要对周围的事物有高度的热情和敏感性,这样才会了解周围的人和事、景和物,才会有所发现。否则,即使看到的东西再多,也只能是无动于衷或视而不见其妙。这就是观察对捕捉素材的重要性。因此,我们首先要引导学生对接触到的人和事有浓厚的观察兴趣,不仅要用眼睛、耳朵、鼻子、手去充分感觉生活,去看、去听、去嗅、去摸,而且要用心去感受,去捕捉并蓄积生活中难忘的“每一细节”和“每一刻”。因为“感觉到的东西,我们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东西,才能深刻的感觉它”。写作时要写自己熟悉的生活,写真人真事。对自己亲身经历的事件,感受才真切,体会才深刻,写出文章才是真挚情感的流露,只有自己受感动的事情才可能去感动别人。“生活是海洋,凡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快乐和宝藏。”要让生活成为学生真正的创作源泉。
二、引导学生用心多读
阅读对写作有多方面的意义。大量的写作实例也证明:阅读是一种积累素材、获得间接经验的必不可少的手段。不少作家都在自觉、频繁地使用阅读这种手段去撷取材料。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这要求写作者更迅速广阔地反映现实,否则就会目光短浅、两耳闭塞、观念陈旧。所写文章很难满足社会需求。所以,对于学生来说,一要通过阅读名家名作间接地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思考生活,检验自己对人、事、社会等的看法。文章是人格的表现。读这样的文章是一种人格上的熏陶、情感上的操练。德国大诗人歌德说过:“在每一个艺术家的身上都有一颗勇敢的种子,没有它,就不能设想会有才能。”学生在书本上接触的这些语言作品,大都来自阅历深、见识广、语言驾驭能力强的作者之手。作品的内涵也必然大于学生的阅历、见识和语言驾驭能力。学生通过学习会受到一种无形的陶冶,有时它比获得“技巧”更为重要。大家们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尽力地不让别人看到他们在写作,而在尽力地让别人看到真实的人和真实的生活。二是要通过浏览报刊杂志上的各类文章来丰富学生的日常生活内容,及时掌握当今世界的各类信息,使思想观点处于世界前沿。这类文章范围宽广,旨在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其素养,为进行专题性阅读发现线索。鲁迅也强调“不要专门看文学”。他说,专看文学书,会变成连常识也没有,要“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因此,我们要善于广泛地浏览各种书籍,从中吸收各种各样的营养来丰富自己充实自己。
三、引导学生多记笔记
笔记是文章的信息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马克思写《资本论》读过1500种以上的书,而且本本有笔记。要引导学生在深入观察生活的基础上,理清生活的内容、条理,写出系列观察日记或笔记。在思考生活的过程中,要敏于抓住生活中的点滴感悟,善于记下系列的生活笔记。在博览精读的过程中,可摘抄、可质疑、可随手记下心得,写出一篇篇读书笔记。这些笔记,都应是我们平时观察思考阅读的结晶。通过这些笔记,学生们把所见所闻所想所感记下来,不仅理清了生活中的千头万绪,锻炼了语言的书面表达能力,形成了思考、写作的习惯;而且还能够逐步加深自己对生活的理解,也能锤炼自己的思想和提高认识生活的敏感度。
积累素材务必主动,被动不能聚积起丰富的材料,所得的材料也是零乱、笼统、肤浅、模糊的。这就要求我们主动采集(捕捉)写作素材,只有细致地观察了生活,精细地体验了生活,深刻地思索了生活,所得的素材才丰富、深刻、细致、系统。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说过:“在观察的领域中,机遇只偏爱那种有准备的头脑。”只有抱着自觉采集态度的人,才能把无意注意迅速转化为有意注意,对采集到的好材料认真审视、思索,发现它表层和深层的意义和价值。写作素材也是日积月累的,要下艰苦的功夫,才能养成经常性积累的良好习惯。积累写作素材的方法和途径多种多样,但无论哪种方法和途径,都应抓好观察、阅读、笔记三个环节。
参考文献:
[1]黄大盛,引导学生多记笔记的方法及对策[J];河南教育;2010年02期
[2]宋斌骏,利用网上教育资源库积累写作素材的尝试[J];中国远程教育;2010年07期
[3]张步云,创设语文课堂的参与平台[J];甘肃教育;2009年10期
【关键词】写作素材 观察 阅读 笔记 日积月累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1-0125-01
目前,学生的作文状况堪忧。学生在作文中普遍感到最头疼的问题是无内容可写。每到写作练习时便搜肠刮肚,穷思冥想,无病呻吟,矫情作秀。究其根源,乃是平时不知如何积累写作素材。叶圣陶说过:“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唐代诗人杜甫有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些都是在告诉我们积累在写作中的重要性。写作需要素材,“无内容可写”,自然头疼。“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嘛!生活是写作的源头,写文章就是写生活。学生只有通过对生活的观察、体验、分析、研究,不断积累写作素材,从而对生活有所感触,有所发现,有所领悟,才会产生强烈的写作欲望,才会有内容可写,才会写出精彩的词句。那么,我们怎样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呢?
一、引导学生用心思考生活
要引导学生理清生活层面。我们当然应该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注意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机会去拓宽生活面,参加社会实践,多深入社会各个层面,多交朋友,多接触大自然,但是我们更应引导学生理清生活层面。层面一旦理清,生活便厚爱于我们了。它如万花筒,五彩缤纷、千姿百态。学生关心,了解,发现,寻觅,感知……大脑中采集的自然与社会的信息越多,写作的素材就越丰富。这样,生活的源头活水流淌,作者笔下就会佳作迭出。
要引导学生不仅要“深”入生活,而且要用“心”去观察生活,思考生活。观察是人认识生活的基础和起点。它不同于一般地看看,而是一种积极的智力活动,需要做“有心人”。需要对周围的事物有高度的热情和敏感性,这样才会了解周围的人和事、景和物,才会有所发现。否则,即使看到的东西再多,也只能是无动于衷或视而不见其妙。这就是观察对捕捉素材的重要性。因此,我们首先要引导学生对接触到的人和事有浓厚的观察兴趣,不仅要用眼睛、耳朵、鼻子、手去充分感觉生活,去看、去听、去嗅、去摸,而且要用心去感受,去捕捉并蓄积生活中难忘的“每一细节”和“每一刻”。因为“感觉到的东西,我们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东西,才能深刻的感觉它”。写作时要写自己熟悉的生活,写真人真事。对自己亲身经历的事件,感受才真切,体会才深刻,写出文章才是真挚情感的流露,只有自己受感动的事情才可能去感动别人。“生活是海洋,凡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快乐和宝藏。”要让生活成为学生真正的创作源泉。
二、引导学生用心多读
阅读对写作有多方面的意义。大量的写作实例也证明:阅读是一种积累素材、获得间接经验的必不可少的手段。不少作家都在自觉、频繁地使用阅读这种手段去撷取材料。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这要求写作者更迅速广阔地反映现实,否则就会目光短浅、两耳闭塞、观念陈旧。所写文章很难满足社会需求。所以,对于学生来说,一要通过阅读名家名作间接地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思考生活,检验自己对人、事、社会等的看法。文章是人格的表现。读这样的文章是一种人格上的熏陶、情感上的操练。德国大诗人歌德说过:“在每一个艺术家的身上都有一颗勇敢的种子,没有它,就不能设想会有才能。”学生在书本上接触的这些语言作品,大都来自阅历深、见识广、语言驾驭能力强的作者之手。作品的内涵也必然大于学生的阅历、见识和语言驾驭能力。学生通过学习会受到一种无形的陶冶,有时它比获得“技巧”更为重要。大家们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尽力地不让别人看到他们在写作,而在尽力地让别人看到真实的人和真实的生活。二是要通过浏览报刊杂志上的各类文章来丰富学生的日常生活内容,及时掌握当今世界的各类信息,使思想观点处于世界前沿。这类文章范围宽广,旨在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其素养,为进行专题性阅读发现线索。鲁迅也强调“不要专门看文学”。他说,专看文学书,会变成连常识也没有,要“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因此,我们要善于广泛地浏览各种书籍,从中吸收各种各样的营养来丰富自己充实自己。
三、引导学生多记笔记
笔记是文章的信息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马克思写《资本论》读过1500种以上的书,而且本本有笔记。要引导学生在深入观察生活的基础上,理清生活的内容、条理,写出系列观察日记或笔记。在思考生活的过程中,要敏于抓住生活中的点滴感悟,善于记下系列的生活笔记。在博览精读的过程中,可摘抄、可质疑、可随手记下心得,写出一篇篇读书笔记。这些笔记,都应是我们平时观察思考阅读的结晶。通过这些笔记,学生们把所见所闻所想所感记下来,不仅理清了生活中的千头万绪,锻炼了语言的书面表达能力,形成了思考、写作的习惯;而且还能够逐步加深自己对生活的理解,也能锤炼自己的思想和提高认识生活的敏感度。
积累素材务必主动,被动不能聚积起丰富的材料,所得的材料也是零乱、笼统、肤浅、模糊的。这就要求我们主动采集(捕捉)写作素材,只有细致地观察了生活,精细地体验了生活,深刻地思索了生活,所得的素材才丰富、深刻、细致、系统。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说过:“在观察的领域中,机遇只偏爱那种有准备的头脑。”只有抱着自觉采集态度的人,才能把无意注意迅速转化为有意注意,对采集到的好材料认真审视、思索,发现它表层和深层的意义和价值。写作素材也是日积月累的,要下艰苦的功夫,才能养成经常性积累的良好习惯。积累写作素材的方法和途径多种多样,但无论哪种方法和途径,都应抓好观察、阅读、笔记三个环节。
参考文献:
[1]黄大盛,引导学生多记笔记的方法及对策[J];河南教育;2010年02期
[2]宋斌骏,利用网上教育资源库积累写作素材的尝试[J];中国远程教育;2010年07期
[3]张步云,创设语文课堂的参与平台[J];甘肃教育;2009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