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挫折教育既是大学生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又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个性健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者必须转变教育理念,在实践中强化挫折教育,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形成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合力。
关键词:挫折教育;实践;评价;教育合力
2008年的岁末,西北政法大学和渭南师范学院两学生,因无力应对学习和情感上的挫折而跳楼身亡,让我们再次感受到生命的脆弱。在对她们的不幸感到惋惜的同时,我们也许该静下心来反思我们的挫折教育。
挫折教育的思想在我国古代早已有之,孟子指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这可能是我国最早的挫折教育思想。司马迁在《史记》中,用众多的事例证明挫折确实能使人奋发有为,如“西伯拘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可见,我国有着重视挫折教育的历史传统,然而到了现代,虽有众多教育家、心理学家呼吁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适应能力训练、危机意识教育等,以化解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难题,培养和训练大学生坚强的意志力和耐挫折能力,提高大学生的生活质量,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却并没有引起学校和大学生的足够重视。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普遍提高,不少人把孩子当做投资的主要对象,把对孩子的宠爱和最大限度地满足当做对美好生活的最好回报,因而一味地迁就、溺爱孩子,使他们变得任性、脆弱,经受不起一点点挫折。因此,在大学生中广泛开展挫折教育是我国当前教育中一个极其迫切的现实问题,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大学生挫折感产生的原因尽管是多方面的,但总的说来,不外乎内外两个方面。外在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如自然灾害及由于自然因素影响而引起的疾病、事故、灾难等,这些都是人们不可抗拒的因素。社会环境包括学校环境、就业环境、家庭影响、教育者素质及教育方式、人际关系等。内在因素包括个体生理条件的限制与心理动机冲突,如自身生理条件、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自身的知识能力、生活的创造、适应能力等。这些内外部因素使大学生生活和学习面临种种困境,引发了挫折感。
挫折教育是指教育者运用合理的教育方法帮助受教育者正确对待挫折,并且提高受教育者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自主能力,它是一项涉及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的系统工程。学校作为育人的重要阵地,为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不仅要发挥“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功能,而且应该承担起提高学生忍受挫折的能力、优化心理素质的责任。为此,高校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做出积极努力:
完善教育理念,健全消除大学生挫折感的有效机制。高等学校的教育功能较多地表现为让学生“一心只读圣贤书”,学生听到老师课堂说教多,接触实际生活少;被动接受东西多,主动思考问题少;缺乏现实生活磨练,心理发展不健全。理念上的偏颇直接导致了对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忽视,表现为高校组织结构中针对大学生挫折感的消除机制远远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特别是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学校的生源质量、数量都发生了显著变化,而目前的教育体制又不能为他们提供完满的教育和训练,部分学生在理想和现实的撞击中难免产生种种心理失落,甚至失衡,引发心理障碍。从实际情况看,在我国高校至今还未真正建立和形成心理咨询与教育服务的完整体系。高校的心理咨询工作,无论是在专业队伍建设、理论建设方面,还是在实践经验的积累和科学研究方面,都与实际需求存在很大差距,随着高校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加,这种差距还在逐渐拉大,迫切需要建立健全消除大学生挫折感的有关机构和相应制度,修正课程设置,增补系统的适应性训练,以缓解学生压力,提高其耐受挫折的能力。积极开展挫折客观性教育,使学生意识到,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加速转型的关键时期,许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逐渐显现,较容易出现社会失序、经济失调、心理失衡、行为失范等现象。同时自然环境日益恶化,台风、地震、洪水、干旱等灾害将会越来越多,给人们的社会经济生活会带来更多的困难,加剧了人类的挫折感,从而使学生认识挫折的不可避免性,并对挫折的客观性形成深刻认识和充分准备。学校可根据受教育者的年龄特征、阶段性挫折问题及心理水平,开设不同内容、不同水平的挫折教育课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规定心理教育与咨询的宗旨、内容、方法、模式、测评等,通过心理知识教育、心理咨询与训练,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科学对待挫折,生活中的挫折和磨难并不都是坏事,它会给人以打击并带来损失和痛苦,但也能使人得到锻炼,培养顽强的意志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增长经验和才干,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在逆境中的适应能力,通过教育使学生能够正确地面对失败,学会在不同环境下坦然面对现实。
强化实践教育,增强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挫折教育不能只停流在意识上的灌输,还要通过行为实践来巩固强化。单纯的挫折教育只能起到绷紧神经的作用,而不能使学生掌握应对挫折的技能。只有当学生掌握了这种技能,能够尽可能地减少、避免挫折的消极影响,充分发挥和提高它对人的砥砺功能,在挫折磨炼中成人、成才,这才是务实的挫折教育。当今大学生因为缺乏实践锻炼和切身体验,理想化色彩较为浓厚,适应社会和抵御挫折的能力较弱。通过有计划地组织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广大学生投身于社会大课堂,进一步了解社会、认识自我,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主动积极地对待和处理挫折,增强社会适应性。在实践活动中,坚持渗透性教育与集中性教育相结合,教育者既要善于利用生活中现成的磨炼机会,又要有意识地创造挫折情境,挖掘生活中的挫折教育因素,以科学的方式将其渗透到自己的教育行为中,并以自己良好的示范作用、健全的人格去感染受教育者,提高他们抵抗挫折的实际能力。同时有效地组织各种集中性教育活动,力求以集中性教育强化渗透性教育的效果,以渗透性教育巩固集中性教育的成果,使二者相得益彰。大力加强大学生行为指导,为了减少挫折的产生,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引导学生树立清晰的人生目标,明确自己的历史使命,增强社会责任感。帮助学生并指导他们的行为,包括生活指导、学习指导、人际关系指导、就业指导等,使大学生在行为过程中一方面确定最佳目标,选择最佳行为方式,减少挫折发生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在挫折产生后,让受教育者在挫折实践中去体验挫折、认识挫折、克服挫折,从而锻炼和提高自身的挫折耐力。
客观评价自我,有选择地弥补差距。心理学研究表明,自我认识是一个人身心健康的必要条件,是保持积极的心态和情绪、自我维护心理健康的基础。在此之上的自我评价是对自己本身的思想、能力、水平、个性等方面所作的判断和评估,是自我控制的前提。自我评价的结果及对待评价结果的态度直接影响着自我接纳与否,决定着自我扬弃的内容,制约着主体的自我形象、内心情绪体验。因此,在挫折教育中,应重视受教育者在挫折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受教育者的主动性,使受教育者认识到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一个人不可能样样都优于别人或次于他人,所以既不要骄傲自满,也不要自卑失望;既要看到自己的客观优势,树立自信,又要看到自身客观存在的局限性,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与缺陷,避免盲目自大。从而主动接受挫折教育,正视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各种挫折,学会用转移、宣泄、补偿、升华等心理防卫机制来消除受挫折后的不良情绪。与此同时,激励他们完善和发展自我心理调节机制,加强自控能力、选择能力的培养和训练,特别要注重自我磨炼、自我提升、自我调试、自我培养、自我完善等内驱力的培养,将教育转化为自我教育,逐渐形成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力量,实现挫折教育的内化过程,提高挫折教育的效率。只有保持对自己的客观观察,才能产生符合实际的评价,明白自我扬弃的方面,并确立自我发展的方向。此外,要努力提高大学生对自身能力、社会角色以及与周围事物关系的认识水平,减少由于对客观环境认识上的偏差带来的挫折。
优化育人环境,形成挫折教育合力。学校教育在挫折教育中起着主导作用,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有着特殊的责任和意义,“学校教育担负着设计、主持、调整教育过程的任务,教师应通过自己的观察理解,从不同角度的信息中筛选和积累对青少年健康成长产生深远影响的教育因素去主动施教”。但挫折教育绝非学校一家可以奏效,学校教育应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密切配合,建立以学校教育为主体,家庭教育为基础,社会教育为延伸的挫折教育体系,实现挫折教育的整体化、系统化、网络化。学校可以通过家长座谈会、家长学校、家长培训班等形式,向家长宣传挫折教育的重要性,帮助家长理解挫折教育的本质,形成家长的共识,并提出科学的挫折教育方案争取家庭、社会的配合。同时,还可向家长传授挫折教育的相关知识及方法,并对家长提出具体要求,使家长正确认识自己在挫折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积极配合学校开展挫折教育,避免出现家庭教育抵消学校教育作用的现象。另外,还应通过广播、报刊、网络、影视等宣传媒介,形成正确的社会导向,造成良好的挫折教育氛围,积极倡导街道、社区开展挫折教育活动,使学校、家庭、社会协调一致,形成挫折教育的合力。
[参考文献]
[1]许高厚.普通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8
[2]李志.当代大学生挫折承受能力及培养模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1)
[3]潘菽.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4]叶文梓.论人格重塑[J].教育评论,1999,(2)
[5]沈继英.面向21世纪的人才素质[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6]刘龙洲.大学生挫折心理分析及教育对策[J].大学教育科学,2004(1)
[7]胡凯.学生心理素质健康发展[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关键词:挫折教育;实践;评价;教育合力
2008年的岁末,西北政法大学和渭南师范学院两学生,因无力应对学习和情感上的挫折而跳楼身亡,让我们再次感受到生命的脆弱。在对她们的不幸感到惋惜的同时,我们也许该静下心来反思我们的挫折教育。
挫折教育的思想在我国古代早已有之,孟子指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这可能是我国最早的挫折教育思想。司马迁在《史记》中,用众多的事例证明挫折确实能使人奋发有为,如“西伯拘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可见,我国有着重视挫折教育的历史传统,然而到了现代,虽有众多教育家、心理学家呼吁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适应能力训练、危机意识教育等,以化解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难题,培养和训练大学生坚强的意志力和耐挫折能力,提高大学生的生活质量,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却并没有引起学校和大学生的足够重视。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普遍提高,不少人把孩子当做投资的主要对象,把对孩子的宠爱和最大限度地满足当做对美好生活的最好回报,因而一味地迁就、溺爱孩子,使他们变得任性、脆弱,经受不起一点点挫折。因此,在大学生中广泛开展挫折教育是我国当前教育中一个极其迫切的现实问题,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大学生挫折感产生的原因尽管是多方面的,但总的说来,不外乎内外两个方面。外在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如自然灾害及由于自然因素影响而引起的疾病、事故、灾难等,这些都是人们不可抗拒的因素。社会环境包括学校环境、就业环境、家庭影响、教育者素质及教育方式、人际关系等。内在因素包括个体生理条件的限制与心理动机冲突,如自身生理条件、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自身的知识能力、生活的创造、适应能力等。这些内外部因素使大学生生活和学习面临种种困境,引发了挫折感。
挫折教育是指教育者运用合理的教育方法帮助受教育者正确对待挫折,并且提高受教育者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自主能力,它是一项涉及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的系统工程。学校作为育人的重要阵地,为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不仅要发挥“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功能,而且应该承担起提高学生忍受挫折的能力、优化心理素质的责任。为此,高校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做出积极努力:
完善教育理念,健全消除大学生挫折感的有效机制。高等学校的教育功能较多地表现为让学生“一心只读圣贤书”,学生听到老师课堂说教多,接触实际生活少;被动接受东西多,主动思考问题少;缺乏现实生活磨练,心理发展不健全。理念上的偏颇直接导致了对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忽视,表现为高校组织结构中针对大学生挫折感的消除机制远远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特别是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学校的生源质量、数量都发生了显著变化,而目前的教育体制又不能为他们提供完满的教育和训练,部分学生在理想和现实的撞击中难免产生种种心理失落,甚至失衡,引发心理障碍。从实际情况看,在我国高校至今还未真正建立和形成心理咨询与教育服务的完整体系。高校的心理咨询工作,无论是在专业队伍建设、理论建设方面,还是在实践经验的积累和科学研究方面,都与实际需求存在很大差距,随着高校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加,这种差距还在逐渐拉大,迫切需要建立健全消除大学生挫折感的有关机构和相应制度,修正课程设置,增补系统的适应性训练,以缓解学生压力,提高其耐受挫折的能力。积极开展挫折客观性教育,使学生意识到,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加速转型的关键时期,许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逐渐显现,较容易出现社会失序、经济失调、心理失衡、行为失范等现象。同时自然环境日益恶化,台风、地震、洪水、干旱等灾害将会越来越多,给人们的社会经济生活会带来更多的困难,加剧了人类的挫折感,从而使学生认识挫折的不可避免性,并对挫折的客观性形成深刻认识和充分准备。学校可根据受教育者的年龄特征、阶段性挫折问题及心理水平,开设不同内容、不同水平的挫折教育课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规定心理教育与咨询的宗旨、内容、方法、模式、测评等,通过心理知识教育、心理咨询与训练,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科学对待挫折,生活中的挫折和磨难并不都是坏事,它会给人以打击并带来损失和痛苦,但也能使人得到锻炼,培养顽强的意志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增长经验和才干,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在逆境中的适应能力,通过教育使学生能够正确地面对失败,学会在不同环境下坦然面对现实。
强化实践教育,增强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挫折教育不能只停流在意识上的灌输,还要通过行为实践来巩固强化。单纯的挫折教育只能起到绷紧神经的作用,而不能使学生掌握应对挫折的技能。只有当学生掌握了这种技能,能够尽可能地减少、避免挫折的消极影响,充分发挥和提高它对人的砥砺功能,在挫折磨炼中成人、成才,这才是务实的挫折教育。当今大学生因为缺乏实践锻炼和切身体验,理想化色彩较为浓厚,适应社会和抵御挫折的能力较弱。通过有计划地组织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广大学生投身于社会大课堂,进一步了解社会、认识自我,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主动积极地对待和处理挫折,增强社会适应性。在实践活动中,坚持渗透性教育与集中性教育相结合,教育者既要善于利用生活中现成的磨炼机会,又要有意识地创造挫折情境,挖掘生活中的挫折教育因素,以科学的方式将其渗透到自己的教育行为中,并以自己良好的示范作用、健全的人格去感染受教育者,提高他们抵抗挫折的实际能力。同时有效地组织各种集中性教育活动,力求以集中性教育强化渗透性教育的效果,以渗透性教育巩固集中性教育的成果,使二者相得益彰。大力加强大学生行为指导,为了减少挫折的产生,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引导学生树立清晰的人生目标,明确自己的历史使命,增强社会责任感。帮助学生并指导他们的行为,包括生活指导、学习指导、人际关系指导、就业指导等,使大学生在行为过程中一方面确定最佳目标,选择最佳行为方式,减少挫折发生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在挫折产生后,让受教育者在挫折实践中去体验挫折、认识挫折、克服挫折,从而锻炼和提高自身的挫折耐力。
客观评价自我,有选择地弥补差距。心理学研究表明,自我认识是一个人身心健康的必要条件,是保持积极的心态和情绪、自我维护心理健康的基础。在此之上的自我评价是对自己本身的思想、能力、水平、个性等方面所作的判断和评估,是自我控制的前提。自我评价的结果及对待评价结果的态度直接影响着自我接纳与否,决定着自我扬弃的内容,制约着主体的自我形象、内心情绪体验。因此,在挫折教育中,应重视受教育者在挫折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受教育者的主动性,使受教育者认识到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一个人不可能样样都优于别人或次于他人,所以既不要骄傲自满,也不要自卑失望;既要看到自己的客观优势,树立自信,又要看到自身客观存在的局限性,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与缺陷,避免盲目自大。从而主动接受挫折教育,正视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各种挫折,学会用转移、宣泄、补偿、升华等心理防卫机制来消除受挫折后的不良情绪。与此同时,激励他们完善和发展自我心理调节机制,加强自控能力、选择能力的培养和训练,特别要注重自我磨炼、自我提升、自我调试、自我培养、自我完善等内驱力的培养,将教育转化为自我教育,逐渐形成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力量,实现挫折教育的内化过程,提高挫折教育的效率。只有保持对自己的客观观察,才能产生符合实际的评价,明白自我扬弃的方面,并确立自我发展的方向。此外,要努力提高大学生对自身能力、社会角色以及与周围事物关系的认识水平,减少由于对客观环境认识上的偏差带来的挫折。
优化育人环境,形成挫折教育合力。学校教育在挫折教育中起着主导作用,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有着特殊的责任和意义,“学校教育担负着设计、主持、调整教育过程的任务,教师应通过自己的观察理解,从不同角度的信息中筛选和积累对青少年健康成长产生深远影响的教育因素去主动施教”。但挫折教育绝非学校一家可以奏效,学校教育应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密切配合,建立以学校教育为主体,家庭教育为基础,社会教育为延伸的挫折教育体系,实现挫折教育的整体化、系统化、网络化。学校可以通过家长座谈会、家长学校、家长培训班等形式,向家长宣传挫折教育的重要性,帮助家长理解挫折教育的本质,形成家长的共识,并提出科学的挫折教育方案争取家庭、社会的配合。同时,还可向家长传授挫折教育的相关知识及方法,并对家长提出具体要求,使家长正确认识自己在挫折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积极配合学校开展挫折教育,避免出现家庭教育抵消学校教育作用的现象。另外,还应通过广播、报刊、网络、影视等宣传媒介,形成正确的社会导向,造成良好的挫折教育氛围,积极倡导街道、社区开展挫折教育活动,使学校、家庭、社会协调一致,形成挫折教育的合力。
[参考文献]
[1]许高厚.普通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8
[2]李志.当代大学生挫折承受能力及培养模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1)
[3]潘菽.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4]叶文梓.论人格重塑[J].教育评论,1999,(2)
[5]沈继英.面向21世纪的人才素质[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6]刘龙洲.大学生挫折心理分析及教育对策[J].大学教育科学,2004(1)
[7]胡凯.学生心理素质健康发展[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