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就这样,挺过创业难关》是一部“献给饱尝辛酸、不断进取的创业者”的心灵读本。作者许琼林先生是由新闻记者“漂亮转身”的年轻企业家,恪守“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信条,坚持用“实践印证和充实理论”。文如其人,这部书稿娓娓道出作者人生道路上经历的两个“七年之痒”。叙事“求实”,没有任何虚张声势;论理“求是”,用实践的感悟求得经验的升华。前一个“七年”,尽管作者落墨不多,几乎一带而过,窃以为却对作者人生道路之影响至关重要,让他练就了“一双观察商界的黑色眼睛”。许琼林是一介充满激情的“书生”,从悉心研究民营经济创办《民营经济内参》发轫,七年出任主编,一以贯之地“为‘民’请命”,赢得一片喝彩声,业界专家亦好评如潮。后一个“七年”,当视为本书的宗旨,作者自云,“七年前,我是一个普通的媒体工作者;七年后,我拥有了一个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尽管我还没有达到柳传志那样的成功,但是通过创业实践,我却体会到了所有伟大创业者在创业路上成长的烦恼和快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许琼林用他的“知行观”为读者讲了一堂精彩的实战创业课—《就这样,挺过创业难关》。
“每当夜晚来临的时候,孤独总在我左右”。驱赶“孤独”靠的是“忍受”。
“每个黄昏心跳地等候,是我无限的忧愁”。须知“忧愁”是成功“前奏”。
“执著”是一切创业者必须具备的品格,许琼林用成功的硕果印证了这一理念。
“试玉要烧三日满,辩材须待七年期”。许琼林先生毅然地“投笔从商”、“漂亮转身”之后,七年间留下创业的“七个脚印”,为有志创业的青年学子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犹如一幅清晰的“路线图”。
一是机缘点燃梦想,义无反顾地“搭架子”。创业之“元年”,就像初恋时节那样让人兴奋,创业者今后不管有怎样的人生,成功或失败,都将会回眸追溯这一年迈出的第一个“脚印”,即所作所为。许琼林告诉我们,“最关键的是无论遇到多大的心理障碍和实际困难,都要一鼓作气、义无反顾地把创业坚持下去。保持一个好的心态,面对自己的失误和愚笨、他人的刁难和冷漠、事业的困难和不可控,都要有自我解嘲、解压的心理素质。”不能“心太软”,要勇于“把所有问题都自己扛”,这就是要克服“临变综合症”。
二是感悟生意的“样子”,困境之中觅转机。许琼林认为,“我们承认商场如战场,但不是绝对的;商场与战场最大的不同就是‘今天不会是末日’。”“第二年是创业者面临压力最大的一年,对生意有了初步的朦胧认识,心里多少会有些底。所以千万记住:‘熬’是度过这一年的最基本要诀。在‘熬’中克服无助感,在‘熬’中摸索生意的‘样子’。”这里的一个“熬”字,与“儒商”的“忍”字,有相通的意味,那就是,“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三是职工乃企业之本,制度是指路的“红绿灯”。创业的第三年,重在逐步完善企业的基本功能。树立长期依靠员工的思想,创造激发士气的企业氛围,“无论多小的企业,都必须将人事管理放在与生意同样重要的地位,建立起完善的管理制度。”“在这一年中,创业者要警惕自己对企业的许多设想都可能是似是而非的东西,避免急躁和偏激是创业者应该修炼的功夫。”“仁者莫大于爱人,智者莫大于知贤,政者莫大于官贤。”许琼林耕耘在他开拓的那“一方净土”上,梦寐“桃花源里可耕田”。
四是借助“外脑”依靠专家,大浪淘沙建团队。“第四年是创建企业管理团队的关键时期,‘易得千金,难求一将’,在这一年里怎样用职业经理人、怎样管理家族人员、怎样培养中层干部,构成了三大难题。”许琼林在实践中悟出自己的经验:“摒弃‘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观念,‘用人不管’会出现各种问题。”在管中却坚持一条信念:“看人长处者,则天下尽是人才;盯人短处者,则天下无人可用。”“所谓借助‘外脑’,就是建立全方位的专家团队”。抓好“家族人员”管理是民企的难题,许琼林制定“三大纪律和八项注意”的“家规”,迈过了这一道沟坎。“烹小鲜”之术亦可用来“治家”也。
五是创建“联盟”遭夭折,互利双赢重在合作。许琼林创业的第五个年头,“初步确立合作理念”。从萌生“联盟”的念头,到磕磕碰碰搞“联盟”,最后还是“无可奈何停止‘联盟’”,这期间却悟出了许多做生意的道理。“生意合作是合作者双方商定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获利行动;各方都要在自己获利的权利之内承担相应的责任,担得起就担,担不起则退出,无所谓谁对谁更薄情。”“不能用朋友之间交往的规则、慈善的理念来做商业上的办事原则,这是许多初入商业的创业者必须要过的一关。”“人情练达皆文章”,“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强扭的瓜,不甜也”。
六是“删繁就简三秋树”,脚踏实地聚焦创业。许琼林创业的第六个年头,随着企业的做大和效益的提高,面临着新的考验。他痛下决心,“删繁就简三秋树”,辞去一切与经营“瑞风商务车”无关的业务和职务后,终于取得了“领异标新二月花”的效果。“控制贪欲,信奉‘坚守是首选的經营原则’。”“修真养性”,坚持做“财主”而不做“财奴”。“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洋人谚语云,“聪明人接触各种知识,却用一门认识世界”。许琼林如是说,亦如此为。这也是国学的“术业有专攻”罢。
七是百尺竿头干事业,为“民”请命唱新曲。许琼林创业的“第七个脚印”,是他思想升华和效益丰收的时期。经过前六年的拼搏,“北京瑞征汽贸”已经取得年销售额过亿元的业绩,硕果骄人,独当一面。许琼林开始“聚焦社会,思考创业责任”。他的箴言是,“如果你有一杯水,可以独自享用;如果你有一桶水,可以存放家中;可是如果你有一条河,就要学会与他人分享。”许琼林的思想境界在升华,在他的价值观中植入“干事业”的概念。“干事业”,创业的最高境界。“让员工获得比别人更好的生活,让顾客比在别的地方获得更好的服务”。“志当存高远”,梁启超说,“男儿志兮天下事,但有进兮不有止,言志已酬便无志”。用许琼林的话说,就是“个人创业也是更多地为国担当”!
一场精彩的实战创业课—编者用这样的“教学语言”作为本书前言的标题,那是因为许琼林先生“在商言商”的同时,还兼任中科院研究生院MBA中心的导师。诚如吕本富教授题为《下海》的序中所说,“许琼林先生创立瑞征汽贸公司已有七年,应该可以总结了。”“许琼林的创业经历比较另类,可称之为‘体验式创业’。”窃以为,“另类”的意味则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结末,还要赘言几句。结识许琼林先生是在20多年前,那时的小许风华正茂,走出校门,迈进首善之区一家很有名气的产业报。那家报纸的总编辑是朱石川同志—中国第一个把王选的激光照排技术用于报刊的“老总”。名师出高徒,许琼林立志“以码字为生涯”,笔走龙蛇,留下许多记录中国机械工业发展的文字。“挥毫十年”时,不甘平庸,终于耐不住寂寞,毅然去闯荡江湖,抓住一个机缘,办起了“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旗下的《民营经济内参》。潜心研究中国民营经济的发展态势,历经“七年之痒”,又不甘做“只说不练的天桥把式”,痛下决心,“投笔从商”,创办了北京瑞征汽车贸易有限公司,又在商海里“击水”七年。虽然没能“浪遏飞舟”,却也感悟到了“鱼翔浅底”的快乐。这让我想起许琼林“下海”之时对夫人的窃窃私语,“如果我真的失败了,所有的东西都赔进去,回到家里还能不能给我一碗粥喝?”那夫人,我是认识的,既是一个淑女型会过日子的“小女人”,又是能够编写出一纸好文章有主见的事业型的“大女人”。回答自不待言,可想而知。借用鲁迅先生写给夫人许广平的诗—十年携手共艰危,以沫相濡亦可哀;聊借画图怡倦眼,此中甘苦两心知。—当夫人读到这部老公用心血和汗水浇灌出来的书稿时,该是会心地嫣然一笑罢。子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许琼林是这样的人。
链接:
许琼林:1962年出生,安徽肥东人。1985年在《中国工业报》任编辑、记者,1995年调任《中华工商时报》时,创办《民营经济内参》担任主编7年。2003年创建“北京瑞征汽贸有限公司”任董事长至今,现兼任中科院研究生院MBA中心导师。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许琼林用他的“知行观”为读者讲了一堂精彩的实战创业课—《就这样,挺过创业难关》。
“每当夜晚来临的时候,孤独总在我左右”。驱赶“孤独”靠的是“忍受”。
“每个黄昏心跳地等候,是我无限的忧愁”。须知“忧愁”是成功“前奏”。
“执著”是一切创业者必须具备的品格,许琼林用成功的硕果印证了这一理念。
“试玉要烧三日满,辩材须待七年期”。许琼林先生毅然地“投笔从商”、“漂亮转身”之后,七年间留下创业的“七个脚印”,为有志创业的青年学子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犹如一幅清晰的“路线图”。
一是机缘点燃梦想,义无反顾地“搭架子”。创业之“元年”,就像初恋时节那样让人兴奋,创业者今后不管有怎样的人生,成功或失败,都将会回眸追溯这一年迈出的第一个“脚印”,即所作所为。许琼林告诉我们,“最关键的是无论遇到多大的心理障碍和实际困难,都要一鼓作气、义无反顾地把创业坚持下去。保持一个好的心态,面对自己的失误和愚笨、他人的刁难和冷漠、事业的困难和不可控,都要有自我解嘲、解压的心理素质。”不能“心太软”,要勇于“把所有问题都自己扛”,这就是要克服“临变综合症”。
二是感悟生意的“样子”,困境之中觅转机。许琼林认为,“我们承认商场如战场,但不是绝对的;商场与战场最大的不同就是‘今天不会是末日’。”“第二年是创业者面临压力最大的一年,对生意有了初步的朦胧认识,心里多少会有些底。所以千万记住:‘熬’是度过这一年的最基本要诀。在‘熬’中克服无助感,在‘熬’中摸索生意的‘样子’。”这里的一个“熬”字,与“儒商”的“忍”字,有相通的意味,那就是,“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三是职工乃企业之本,制度是指路的“红绿灯”。创业的第三年,重在逐步完善企业的基本功能。树立长期依靠员工的思想,创造激发士气的企业氛围,“无论多小的企业,都必须将人事管理放在与生意同样重要的地位,建立起完善的管理制度。”“在这一年中,创业者要警惕自己对企业的许多设想都可能是似是而非的东西,避免急躁和偏激是创业者应该修炼的功夫。”“仁者莫大于爱人,智者莫大于知贤,政者莫大于官贤。”许琼林耕耘在他开拓的那“一方净土”上,梦寐“桃花源里可耕田”。
四是借助“外脑”依靠专家,大浪淘沙建团队。“第四年是创建企业管理团队的关键时期,‘易得千金,难求一将’,在这一年里怎样用职业经理人、怎样管理家族人员、怎样培养中层干部,构成了三大难题。”许琼林在实践中悟出自己的经验:“摒弃‘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观念,‘用人不管’会出现各种问题。”在管中却坚持一条信念:“看人长处者,则天下尽是人才;盯人短处者,则天下无人可用。”“所谓借助‘外脑’,就是建立全方位的专家团队”。抓好“家族人员”管理是民企的难题,许琼林制定“三大纪律和八项注意”的“家规”,迈过了这一道沟坎。“烹小鲜”之术亦可用来“治家”也。
五是创建“联盟”遭夭折,互利双赢重在合作。许琼林创业的第五个年头,“初步确立合作理念”。从萌生“联盟”的念头,到磕磕碰碰搞“联盟”,最后还是“无可奈何停止‘联盟’”,这期间却悟出了许多做生意的道理。“生意合作是合作者双方商定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获利行动;各方都要在自己获利的权利之内承担相应的责任,担得起就担,担不起则退出,无所谓谁对谁更薄情。”“不能用朋友之间交往的规则、慈善的理念来做商业上的办事原则,这是许多初入商业的创业者必须要过的一关。”“人情练达皆文章”,“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强扭的瓜,不甜也”。
六是“删繁就简三秋树”,脚踏实地聚焦创业。许琼林创业的第六个年头,随着企业的做大和效益的提高,面临着新的考验。他痛下决心,“删繁就简三秋树”,辞去一切与经营“瑞风商务车”无关的业务和职务后,终于取得了“领异标新二月花”的效果。“控制贪欲,信奉‘坚守是首选的經营原则’。”“修真养性”,坚持做“财主”而不做“财奴”。“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洋人谚语云,“聪明人接触各种知识,却用一门认识世界”。许琼林如是说,亦如此为。这也是国学的“术业有专攻”罢。
七是百尺竿头干事业,为“民”请命唱新曲。许琼林创业的“第七个脚印”,是他思想升华和效益丰收的时期。经过前六年的拼搏,“北京瑞征汽贸”已经取得年销售额过亿元的业绩,硕果骄人,独当一面。许琼林开始“聚焦社会,思考创业责任”。他的箴言是,“如果你有一杯水,可以独自享用;如果你有一桶水,可以存放家中;可是如果你有一条河,就要学会与他人分享。”许琼林的思想境界在升华,在他的价值观中植入“干事业”的概念。“干事业”,创业的最高境界。“让员工获得比别人更好的生活,让顾客比在别的地方获得更好的服务”。“志当存高远”,梁启超说,“男儿志兮天下事,但有进兮不有止,言志已酬便无志”。用许琼林的话说,就是“个人创业也是更多地为国担当”!
一场精彩的实战创业课—编者用这样的“教学语言”作为本书前言的标题,那是因为许琼林先生“在商言商”的同时,还兼任中科院研究生院MBA中心的导师。诚如吕本富教授题为《下海》的序中所说,“许琼林先生创立瑞征汽贸公司已有七年,应该可以总结了。”“许琼林的创业经历比较另类,可称之为‘体验式创业’。”窃以为,“另类”的意味则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结末,还要赘言几句。结识许琼林先生是在20多年前,那时的小许风华正茂,走出校门,迈进首善之区一家很有名气的产业报。那家报纸的总编辑是朱石川同志—中国第一个把王选的激光照排技术用于报刊的“老总”。名师出高徒,许琼林立志“以码字为生涯”,笔走龙蛇,留下许多记录中国机械工业发展的文字。“挥毫十年”时,不甘平庸,终于耐不住寂寞,毅然去闯荡江湖,抓住一个机缘,办起了“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旗下的《民营经济内参》。潜心研究中国民营经济的发展态势,历经“七年之痒”,又不甘做“只说不练的天桥把式”,痛下决心,“投笔从商”,创办了北京瑞征汽车贸易有限公司,又在商海里“击水”七年。虽然没能“浪遏飞舟”,却也感悟到了“鱼翔浅底”的快乐。这让我想起许琼林“下海”之时对夫人的窃窃私语,“如果我真的失败了,所有的东西都赔进去,回到家里还能不能给我一碗粥喝?”那夫人,我是认识的,既是一个淑女型会过日子的“小女人”,又是能够编写出一纸好文章有主见的事业型的“大女人”。回答自不待言,可想而知。借用鲁迅先生写给夫人许广平的诗—十年携手共艰危,以沫相濡亦可哀;聊借画图怡倦眼,此中甘苦两心知。—当夫人读到这部老公用心血和汗水浇灌出来的书稿时,该是会心地嫣然一笑罢。子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许琼林是这样的人。
链接:
许琼林:1962年出生,安徽肥东人。1985年在《中国工业报》任编辑、记者,1995年调任《中华工商时报》时,创办《民营经济内参》担任主编7年。2003年创建“北京瑞征汽贸有限公司”任董事长至今,现兼任中科院研究生院MBA中心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