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京山地生态科技研究所是北京市与国家科技部确立的“北京市生态修复科技试验区”和“国家生态修复科技综合示范基地”。在哥本哈根会议落幕、全球低碳经济热潮渐起的今天,《中关村》杂志社采访了该所的所长助理、资源产业经济学博士生、同时兼为企业家(职务为华储物流董事长)的张子琴女士。
在采访张子琴之前,我们还了解到,就在2009年国庆节前,张子琴还代表中国物流行业参加了祖国六十周年全国海外华人在白宫前的升国旗仪式,还在两月前的同一天在联合国总部发表“振兴物流的宣言”,提出以“爱心物流、绿色物流、数字物流”为理念,发起创建“中国供应链合作联盟”,并于2009年11月21日启动“绿色物流低碳万里行”活动。我们看到张子琴除了热心公益,还将其个人事业和绿色产业紧密结合起来。我们的话题即从此开始。
《中关村》:我们注意到你们在国庆节前美国白宫前的升国旗仪式中,除了打出了鲜艳的五星红旗,也附带打出了一面表达绿色、环保、健康的小旗,而且你在物流业中也推行“绿色物流”,请问您什么时候开始关注环保和低碳经济的?
张子琴:我关注低碳经济由来已久。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在美国留学的几年期间,一直在关注这个问题。另外,作为北京山地生态科技研究所所长助理,以及由于自己学习成为资源产业经济学博士生等关系,我很自然地会关心地球的生态状况以及我国的环境问题。我注意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经济规模的扩大,全球环境状况在过去30年里持续恶化。20世纪80年代,全球每年受灾害影响的人数平均为1.47亿,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这一数字上升到2.11亿。目前世界上约有40%的人口严重缺水,如果这一趋势得不到遏制,在30年内,全球55%以上的人口将面临水荒。自然环境的恶化也严重威胁着地球上的野生物种。如今全球12%的鸟类和四分之一的哺乳动物濒临灭绝,而过度捕捞已导致三分之一的鱼类资源枯竭。如此下去,地球的生态环境将不堪设想,而地球是我们共同的母亲,她的生态遭到破坏,我们每个人都脱不了干系,我觉得我有必要为她的健康和发展尽一份力。
《中关村》:说实话,地球的“健康”是个太大的话题,要让我们共同的“母亲”恢复健康并继续发展,估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能从哪里做起呢?
张子琴:其实,很多人已经在行动,而且大家也越来越意识到这件事的紧迫性,所以才有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的产生。哥本哈根會议尽管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达成一致的协议,但如何降低碳排放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围绕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减排指标的争论可能还会持续,但我们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做起,做一名“低碳生活”的践行者并不难,改变我们固有的生活习惯,人人都可以践行“低碳生活”来减少碳排放。我们有些朋友已经发起设立“世界低碳日”的倡议。
《中关村》:“世界低碳日”,这个提议比较有开创性,现在全世界各种纪念日很多,而对于地球生态和“低碳生活”这样迫在眉睫的事情,似乎还缺乏一个特殊的日子加以提醒。问题是哪一个日期较为合适?
张子琴:这个我们也在探讨中。联合国B/UN特聘专家陈放提出可以将哥本哈根会议期间冰熊融化的12月17日作为全球低碳日,以此呼吁地球村子民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普及低碳知识、制订低碳标准、达成国际低碳协定,发展低碳经济,开展各种各样的低碳行动。而世界宗亲会副会长张省会和多伦铁马电子科技电动汽车研究中心负责人张治平认为每年农历9月9日可以作为人类地球低碳日,它是中国老人的“登高日”,登高意味着长寿,要长寿就需要全人类的低碳生活。
我则主张,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第十八届会议召开的日子—2010年5月3日可以做为世界的第一个低碳日。因为可持续发展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发展低碳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换句话说,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
低碳日旨在唤起人类爱护地球、保护家园的意识,促进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在这一天,我们将动员地球村普通居民,通过个体和群体行动,参与创建国家及全球层面解决气候变化等紧迫问题的方案,并在各地展开大规模社区性“低碳生活”活动的具体构想。
而且我觉得,中关村地处中国的首都,是我国先进生产力和高科技的代表,全球瞩目,理当引领人类新一代的经济形态、经济增长方式和生活方式,引领全新的技术革命。我觉得你们《中关村》杂志适合担当“世界低碳日”系列活动的平台。据我所知,你们杂志一直有这方面的专栏报道,2007年还举办过绿色环保论坛和相关评选,也是低碳减排的践行者。“低碳”这个概念正是需要政府、企业、也包括你们这样的媒体等的长期宣传和推广,因为这是利在千秋的事业。我们现在的地球是我们的未来孩子们要继承的世界。我们现在所做的,是为我们的下一代提供生存空间。我真心希望让“世界低碳日”成为全人类改变生活的转折点。
《中关村》:听您这么说,“世界低碳日”的设立似乎已经是如箭在弦、不得不发的事情了。张总是否已经有具体的计划?
张子琴:是的,我觉得我们中国人,在前几个世界科技浪潮中,大多扮演追随者的角色,现在,在低碳经济时代,是应该勇于站出来做点事情的时候了。我们已经在积极筹备中。同时我也在协助我的博导、原国家发改委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史清琪,组织各界人士参加2010年的联合国第十八届可持续发展会议。我觉得设立世界低碳日可以分成几个步骤:第一步,首先可以向世界征集世界低碳日的日期提议;第二步,在2010年4月22日世界地球日的时候,我们可以在天安门广场向世界宣布“世界低碳日”的日期;第三步,即2010年5月,争取在联合国发布“世界低碳日”宣言;第四步即正式开展世界第一个低碳日的活动;第五步是持续号召建立一个低碳的地球村,希望大家共同参与。而成为地球低碳村民需要有负责任的可持续消费行为的承诺。“低碳村”的村民可以包括所有年龄和国籍的居民,他们中有持续购买绿色商品的消费者、致力于绿化社区的社区负责人、从事绿色工作的绿领工作者、致力于研发创新性产品和服务的研究人员、开发绿色技术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支持与绿色经济相关的政策实施的各国政府人员等等。世界低碳日将是一个积极行动和公众参与的日子,数以千计的各种纪念活动可以在世界各地的学校、社区、城镇、乡村筹备。低碳日不只是一年一度的环保嘉年华,而是一扇向大众开启的让越来越多人加入保护低碳环境这个行列的永续之门。
采访过程中,张子琴始终精神饱满、言辞果敢。我们看到,她不是一个简单的低碳经济的信奉者和低碳生活方式的推行者,她对地球生态现状的关注和对“低碳地球村”的期盼比一般人为高。而在后面支撑她的是她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使命感。全球性的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方式的推进,需要更多像她这样的人。而我们也相信,中国有望在“低碳时代”的全球生活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担当重要的使命。
在采访张子琴之前,我们还了解到,就在2009年国庆节前,张子琴还代表中国物流行业参加了祖国六十周年全国海外华人在白宫前的升国旗仪式,还在两月前的同一天在联合国总部发表“振兴物流的宣言”,提出以“爱心物流、绿色物流、数字物流”为理念,发起创建“中国供应链合作联盟”,并于2009年11月21日启动“绿色物流低碳万里行”活动。我们看到张子琴除了热心公益,还将其个人事业和绿色产业紧密结合起来。我们的话题即从此开始。
《中关村》:我们注意到你们在国庆节前美国白宫前的升国旗仪式中,除了打出了鲜艳的五星红旗,也附带打出了一面表达绿色、环保、健康的小旗,而且你在物流业中也推行“绿色物流”,请问您什么时候开始关注环保和低碳经济的?
张子琴:我关注低碳经济由来已久。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在美国留学的几年期间,一直在关注这个问题。另外,作为北京山地生态科技研究所所长助理,以及由于自己学习成为资源产业经济学博士生等关系,我很自然地会关心地球的生态状况以及我国的环境问题。我注意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经济规模的扩大,全球环境状况在过去30年里持续恶化。20世纪80年代,全球每年受灾害影响的人数平均为1.47亿,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这一数字上升到2.11亿。目前世界上约有40%的人口严重缺水,如果这一趋势得不到遏制,在30年内,全球55%以上的人口将面临水荒。自然环境的恶化也严重威胁着地球上的野生物种。如今全球12%的鸟类和四分之一的哺乳动物濒临灭绝,而过度捕捞已导致三分之一的鱼类资源枯竭。如此下去,地球的生态环境将不堪设想,而地球是我们共同的母亲,她的生态遭到破坏,我们每个人都脱不了干系,我觉得我有必要为她的健康和发展尽一份力。
《中关村》:说实话,地球的“健康”是个太大的话题,要让我们共同的“母亲”恢复健康并继续发展,估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能从哪里做起呢?
张子琴:其实,很多人已经在行动,而且大家也越来越意识到这件事的紧迫性,所以才有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的产生。哥本哈根會议尽管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达成一致的协议,但如何降低碳排放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围绕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减排指标的争论可能还会持续,但我们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做起,做一名“低碳生活”的践行者并不难,改变我们固有的生活习惯,人人都可以践行“低碳生活”来减少碳排放。我们有些朋友已经发起设立“世界低碳日”的倡议。
《中关村》:“世界低碳日”,这个提议比较有开创性,现在全世界各种纪念日很多,而对于地球生态和“低碳生活”这样迫在眉睫的事情,似乎还缺乏一个特殊的日子加以提醒。问题是哪一个日期较为合适?
张子琴:这个我们也在探讨中。联合国B/UN特聘专家陈放提出可以将哥本哈根会议期间冰熊融化的12月17日作为全球低碳日,以此呼吁地球村子民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普及低碳知识、制订低碳标准、达成国际低碳协定,发展低碳经济,开展各种各样的低碳行动。而世界宗亲会副会长张省会和多伦铁马电子科技电动汽车研究中心负责人张治平认为每年农历9月9日可以作为人类地球低碳日,它是中国老人的“登高日”,登高意味着长寿,要长寿就需要全人类的低碳生活。
我则主张,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第十八届会议召开的日子—2010年5月3日可以做为世界的第一个低碳日。因为可持续发展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发展低碳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换句话说,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
低碳日旨在唤起人类爱护地球、保护家园的意识,促进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在这一天,我们将动员地球村普通居民,通过个体和群体行动,参与创建国家及全球层面解决气候变化等紧迫问题的方案,并在各地展开大规模社区性“低碳生活”活动的具体构想。
而且我觉得,中关村地处中国的首都,是我国先进生产力和高科技的代表,全球瞩目,理当引领人类新一代的经济形态、经济增长方式和生活方式,引领全新的技术革命。我觉得你们《中关村》杂志适合担当“世界低碳日”系列活动的平台。据我所知,你们杂志一直有这方面的专栏报道,2007年还举办过绿色环保论坛和相关评选,也是低碳减排的践行者。“低碳”这个概念正是需要政府、企业、也包括你们这样的媒体等的长期宣传和推广,因为这是利在千秋的事业。我们现在的地球是我们的未来孩子们要继承的世界。我们现在所做的,是为我们的下一代提供生存空间。我真心希望让“世界低碳日”成为全人类改变生活的转折点。
《中关村》:听您这么说,“世界低碳日”的设立似乎已经是如箭在弦、不得不发的事情了。张总是否已经有具体的计划?
张子琴:是的,我觉得我们中国人,在前几个世界科技浪潮中,大多扮演追随者的角色,现在,在低碳经济时代,是应该勇于站出来做点事情的时候了。我们已经在积极筹备中。同时我也在协助我的博导、原国家发改委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史清琪,组织各界人士参加2010年的联合国第十八届可持续发展会议。我觉得设立世界低碳日可以分成几个步骤:第一步,首先可以向世界征集世界低碳日的日期提议;第二步,在2010年4月22日世界地球日的时候,我们可以在天安门广场向世界宣布“世界低碳日”的日期;第三步,即2010年5月,争取在联合国发布“世界低碳日”宣言;第四步即正式开展世界第一个低碳日的活动;第五步是持续号召建立一个低碳的地球村,希望大家共同参与。而成为地球低碳村民需要有负责任的可持续消费行为的承诺。“低碳村”的村民可以包括所有年龄和国籍的居民,他们中有持续购买绿色商品的消费者、致力于绿化社区的社区负责人、从事绿色工作的绿领工作者、致力于研发创新性产品和服务的研究人员、开发绿色技术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支持与绿色经济相关的政策实施的各国政府人员等等。世界低碳日将是一个积极行动和公众参与的日子,数以千计的各种纪念活动可以在世界各地的学校、社区、城镇、乡村筹备。低碳日不只是一年一度的环保嘉年华,而是一扇向大众开启的让越来越多人加入保护低碳环境这个行列的永续之门。
采访过程中,张子琴始终精神饱满、言辞果敢。我们看到,她不是一个简单的低碳经济的信奉者和低碳生活方式的推行者,她对地球生态现状的关注和对“低碳地球村”的期盼比一般人为高。而在后面支撑她的是她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使命感。全球性的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方式的推进,需要更多像她这样的人。而我们也相信,中国有望在“低碳时代”的全球生活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担当重要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