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众多中学诗词教学的现状令人堪忧:要么是天花乱坠的“一言堂”,要么是表面热闹的“满堂问”,要么就是架空分析的“解剖课”,诗词的韵味被教者“剥”得荡然无存。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应当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使古诗文学习变得生动有趣,使学生们产生阅读学习的兴趣。
良好审美心境的培植为审美活动能动化展开蓄了势,但学生能动化展开的最重要标志是学生主体对诗词意蕴进行深层次的自主把握。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优化各种教学方法。
一、“读”占鳌头悟诗情
诗词教学采用朗读法,由来已久。只是近年来一些教师忽略了它。诗词的意义和声音及音韵都有极密切的关系。朱光潜先生在论述四声与中国诗的节奏时说:“音律的技巧就在于选择了暗示性或象征性的调质。比如形容马跑时多用铿锵疾促的字音,形容水流,宜多用圆滑轻快的字音,表示哀感时宜多用音调低沉的字音,表示乐感时宜用响亮清脆的字音。”声情并茂的朗读能唤起学生对诗美的直觉,促进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如《长歌行》一诗,朗读时随着音调的高下、平仄的变化、节奏的徐疾,引领学生走进作者营造的一种朝露易晞,花叶秋落,流水东去不归来的景色,发出时光易逝,生命短暂的感叹。
二、“唱”出语境感诗意
打开诗歌发展史,我们发现音乐和诗歌原本就是密不可分的。《诗经》当初就是音乐、舞蹈、诗歌三位一体的。屈原是在楚歌的基础上创造了楚辞,汉武帝设置乐府为诗歌配曲,而宋词元曲更是把诗和音乐融合在一起。时至今日,仍有许多词曲被广泛吟唱。
事实上,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它会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形象,唤起一种模糊的情绪,而这些是可以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的。况且高中生尤其喜欢音乐,吟唱正迎合了学生的这种需求,激发了学生兴趣,便于学生在吟唱中记诵。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柳永的《雨霖铃》、李煜的《虞美人》、李清照的《一剪梅》等都可以作如是处理。
三、巧抓艺术特色,品味诗词的艺术美
诗词是最高级的语言艺术作品。品析诗词的语言之美,必须扣住语言“四性”,即个性、形象性、凝炼性、音乐性,引导学生进行扎实的、有层次的语言品析训练。
语言的个性是指诗词语言各不雷同的独特性,是指作者与彼作者语言表达上的差异所在。凡真正为诗者,必然由其特殊的人生际遇和文化陶冶而生成独一无二,既不盲目复制他人亦不可为他人所简单复制的艺术人格,并由这种艺术人格所决定而形成风格独具的诗歌语言。愈是有口皆碑的诗词,其语言个性色彩愈是强烈和鲜明,诸如李太白的大气、杜甫的深沉、柳永的隽永、李清照的婉约、舒婷的丰赡等等。正是这种个性化的诗词语言,对发展学生拥有体现个体生命独特精神风采的个性化语言具有积极的启迪和影响,而只有当形成了这种个性化的语言,方可满足尽情尽意表达个体生命意愿的多样需要。
语言的形象性是指诗词语言运用上与其他文艺性和非文艺性文体的显著差别,即前者更着力于在形象基础上对意境的经营和创新。读一读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吧: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小令仅五句28字,语言极为凝炼,却容量巨大,寥寥数笔就勾画出一幅悲绪四溢的“游子思归图”,淋漓尽致地传达出漂泊羁旅的游子之心。这幅图画由两部分构成:一、由精心选取的几组能代表萧秋的景物组成一幅暮色苍茫的秋野图景;二、抒写内心深处无尽伤痛而独行寒秋的天涯游子剪影。
第一幅画共18个字九个名词,其间无一虚词,却自然流畅而涵蕴丰富,作者以其娴熟的艺术技巧,让九种不同的景物沐于夕阳的清辉之下,象电影镜头一样以“蒙太奇”的笔法在我们面前依次呈现,一下子就把读者带入深秋时节:几根枯藤缠绕着几颗凋零了黄叶的秃树,在秋风萧萧中瑟瑟地颤抖,天空中点点寒鸦,声声哀鸣……写出了一片萧飒悲凉的秋景,造成一种凄清衰颓的氛围,烘托出作者内心的悲戚。我们可以想象,昏鸦尚能有老树可归,而游子却漂泊无着,有家难归,其间该是何等的悲苦与无奈啊!接下来,眼前呈现一座小桥,潺潺的流水,还有依稀袅起炊烟的农家小院。这种有人家安居其间的田园小景是那样幽静而甜蜜,安逸而闲致。这一切,不能不令浪迹天涯的游子想起自己家乡的小桥、流水和亲人。在这里,以乐景写哀情,令人倍感凄凉,烘托出沦落他乡的游子那内心彷徨无助的客子之悲。
第二幅画里,我们可以看到,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饱尝乡愁的游子却骑着一匹延滞归期的瘦马,在沉沉的暮色中向着远方踽踽而行。此时,夕阳正西沉,撒下凄冷的斜晖,本是鸟禽回巢、羊牛回圈、人儿归家的团圆时刻,而游子却仍是“断肠人在天涯”,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漂泊他乡的游子面对如此萧瑟凄凉的景象,怎能不悲从中来,怎能不撕心裂肺,怎能不柔肠寸断!一颗漂泊羁旅的游子心在秋风中鲜血淋淋……试想:如果学生能长久浸染,必能促进高品位的形象性语言能力的健康发展。
语言的凝炼性,是指诗词语言的纯净和纯粹,即较之于其他文体而表现出来的以少胜多的“经济”——在简短的句式和有限篇幅中拓展出深广的容量来,这是诗词语言最重要的审美特质之一。教师要通过品析凝炼的语言来表达个体丰富的情思,有助于克服冗长累赘、乃至不知所云的习惯语病。
综上所述,学生在古诗词学习当中,要适当地运用读、唱、品等教学方式。这样能使古诗词能够更原汁原味地,更立体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古诗文的学习更加有趣,更加地简单。
良好审美心境的培植为审美活动能动化展开蓄了势,但学生能动化展开的最重要标志是学生主体对诗词意蕴进行深层次的自主把握。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优化各种教学方法。
一、“读”占鳌头悟诗情
诗词教学采用朗读法,由来已久。只是近年来一些教师忽略了它。诗词的意义和声音及音韵都有极密切的关系。朱光潜先生在论述四声与中国诗的节奏时说:“音律的技巧就在于选择了暗示性或象征性的调质。比如形容马跑时多用铿锵疾促的字音,形容水流,宜多用圆滑轻快的字音,表示哀感时宜多用音调低沉的字音,表示乐感时宜用响亮清脆的字音。”声情并茂的朗读能唤起学生对诗美的直觉,促进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如《长歌行》一诗,朗读时随着音调的高下、平仄的变化、节奏的徐疾,引领学生走进作者营造的一种朝露易晞,花叶秋落,流水东去不归来的景色,发出时光易逝,生命短暂的感叹。
二、“唱”出语境感诗意
打开诗歌发展史,我们发现音乐和诗歌原本就是密不可分的。《诗经》当初就是音乐、舞蹈、诗歌三位一体的。屈原是在楚歌的基础上创造了楚辞,汉武帝设置乐府为诗歌配曲,而宋词元曲更是把诗和音乐融合在一起。时至今日,仍有许多词曲被广泛吟唱。
事实上,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它会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形象,唤起一种模糊的情绪,而这些是可以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的。况且高中生尤其喜欢音乐,吟唱正迎合了学生的这种需求,激发了学生兴趣,便于学生在吟唱中记诵。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柳永的《雨霖铃》、李煜的《虞美人》、李清照的《一剪梅》等都可以作如是处理。
三、巧抓艺术特色,品味诗词的艺术美
诗词是最高级的语言艺术作品。品析诗词的语言之美,必须扣住语言“四性”,即个性、形象性、凝炼性、音乐性,引导学生进行扎实的、有层次的语言品析训练。
语言的个性是指诗词语言各不雷同的独特性,是指作者与彼作者语言表达上的差异所在。凡真正为诗者,必然由其特殊的人生际遇和文化陶冶而生成独一无二,既不盲目复制他人亦不可为他人所简单复制的艺术人格,并由这种艺术人格所决定而形成风格独具的诗歌语言。愈是有口皆碑的诗词,其语言个性色彩愈是强烈和鲜明,诸如李太白的大气、杜甫的深沉、柳永的隽永、李清照的婉约、舒婷的丰赡等等。正是这种个性化的诗词语言,对发展学生拥有体现个体生命独特精神风采的个性化语言具有积极的启迪和影响,而只有当形成了这种个性化的语言,方可满足尽情尽意表达个体生命意愿的多样需要。
语言的形象性是指诗词语言运用上与其他文艺性和非文艺性文体的显著差别,即前者更着力于在形象基础上对意境的经营和创新。读一读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吧: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小令仅五句28字,语言极为凝炼,却容量巨大,寥寥数笔就勾画出一幅悲绪四溢的“游子思归图”,淋漓尽致地传达出漂泊羁旅的游子之心。这幅图画由两部分构成:一、由精心选取的几组能代表萧秋的景物组成一幅暮色苍茫的秋野图景;二、抒写内心深处无尽伤痛而独行寒秋的天涯游子剪影。
第一幅画共18个字九个名词,其间无一虚词,却自然流畅而涵蕴丰富,作者以其娴熟的艺术技巧,让九种不同的景物沐于夕阳的清辉之下,象电影镜头一样以“蒙太奇”的笔法在我们面前依次呈现,一下子就把读者带入深秋时节:几根枯藤缠绕着几颗凋零了黄叶的秃树,在秋风萧萧中瑟瑟地颤抖,天空中点点寒鸦,声声哀鸣……写出了一片萧飒悲凉的秋景,造成一种凄清衰颓的氛围,烘托出作者内心的悲戚。我们可以想象,昏鸦尚能有老树可归,而游子却漂泊无着,有家难归,其间该是何等的悲苦与无奈啊!接下来,眼前呈现一座小桥,潺潺的流水,还有依稀袅起炊烟的农家小院。这种有人家安居其间的田园小景是那样幽静而甜蜜,安逸而闲致。这一切,不能不令浪迹天涯的游子想起自己家乡的小桥、流水和亲人。在这里,以乐景写哀情,令人倍感凄凉,烘托出沦落他乡的游子那内心彷徨无助的客子之悲。
第二幅画里,我们可以看到,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饱尝乡愁的游子却骑着一匹延滞归期的瘦马,在沉沉的暮色中向着远方踽踽而行。此时,夕阳正西沉,撒下凄冷的斜晖,本是鸟禽回巢、羊牛回圈、人儿归家的团圆时刻,而游子却仍是“断肠人在天涯”,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漂泊他乡的游子面对如此萧瑟凄凉的景象,怎能不悲从中来,怎能不撕心裂肺,怎能不柔肠寸断!一颗漂泊羁旅的游子心在秋风中鲜血淋淋……试想:如果学生能长久浸染,必能促进高品位的形象性语言能力的健康发展。
语言的凝炼性,是指诗词语言的纯净和纯粹,即较之于其他文体而表现出来的以少胜多的“经济”——在简短的句式和有限篇幅中拓展出深广的容量来,这是诗词语言最重要的审美特质之一。教师要通过品析凝炼的语言来表达个体丰富的情思,有助于克服冗长累赘、乃至不知所云的习惯语病。
综上所述,学生在古诗词学习当中,要适当地运用读、唱、品等教学方式。这样能使古诗词能够更原汁原味地,更立体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古诗文的学习更加有趣,更加地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