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和完善,我们一线语文老师面临的教育教学任务越来越艰巨。目前,语文教学中众多的理念,多样的教法可以称得上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无疑是对我们语文教师的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
我是一名从教三十多年的农村初中语文教师,面对农村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父母大多外出打工,家中爷爷奶奶照料,谈不上家庭教育,也没有买课外书籍的意识 。再加上农村信息和资源相对薄弱,因此,学生听、说、读、写的 基本功很差。对此,如何提高农村初中语文教学质量呢?我从多年来的中考、高考试题中分析,阅读题占的比分大。试题逐渐由少到多,由易到难,由课内到课外,而阅读题恰恰是农村学生普遍失分较多的,尤其课外阅读题失分更多。针对这种情况,我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特别注意针对学生如何阅读课外文章,提高学生整体阅读能力。通过实践积累我采用了自读式课堂模式,尝试了目标分层的教学方法,把学生按优秀生(A)、良好学生(B)、学习困难生(C)分为三类,针对不同群体适当侧重教学,使他们学有所获,不同程度的提高阅读能力。
古人云:“ 授之以鱼,毋宁授之以渔”。我们在阅读教学中不但要给学生教授阅读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怎样阅读的方法。在阅读教学中,尤其是课外一些阅读文章。我努力实践,采取自读式课堂模式,运用目标分层法,探索教给学生的阅读技巧。例如,我指导学生阅读一篇课外文章“邓颖超在追悼李公朴,闻一多的大会上代表周恩来宣读的一段悼词”。原文如下:“今天在此追悼李公朴,闻一多两先生,时局极端险恶,人心异常悲愤。但此时此地,有何话可说?我谨以虔诚的信念向殉道者默誓: 心不死,志不绝,和平有期,民主有望,杀人者终必覆灭。”其中阅读回答的第1题是解释两个词语,虔诚、殉道。 这两个词学生似懂非懂,明于心不明于口。首先,我让学生认真读文,读后我适当点拨提示:这两个词所处的句子是什么意思,若再不明白可继续延伸向两边扩展,了解这个词是什么意思。然后再从这两个词所涉及的人物是谁?谁以虔诚的信念做什么?把这两个词前后的句子意思串在一起揣摩。让A类学生根据所提问题再读文思考,并试解这两个词;同时,让B、C类学生根据所提问题认真读文,也思考这两个词的意思,为解词打基础。
紧接着指导学生弄清楚词的语意环境及涉及人物,便可肯定这个词是褒义词,是周恩来对死难者一种特殊而敬佩的心情。让学生试着解释,最后A类学生就会较正确的得出答案:“虔诚”是指尊敬而有诚意。 而B、C类学生此时也处于明于心不明于口的“愤懣”状态,通过A类学生的回答,教师的补充,B、C学生也能随着掌握。接着启发学生“殉道”一词, 提出几个问题,殉道者是谁?为什么去殉道?按照前面的方法,学生读完后就可以看出殉道者指的是牺牲了的闻一多和李公朴两位先生,趁此时学生大脑思维高速运转,接着提问,他们为什么而牺牲?学生在读文的基础上,结合课文《最后一次演讲》得知两位先生为争取民主、和平,反对独裁和内战被国民党特务所暗杀。通过启发,让学生回答(反馈训练),在反馈训练中,学生回答基本正确。通过老师的点拨、纠正。这样就可以得出“殉道”的释义:为理想、为正义而献身。采用上述方法,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先后都掌握。
继续指导学生完成阅读中的第2题:
1.文中点示背景的句子是:
2.文中打横线句子的深层含义是:
3.文中表达的信念是:
4.文中的修辞手法主要有: 、
学生在完成这四个小题时, 我根据四个问题的难易让B、C类学生完成13题,让A类学生完成较难的24题。先让B、C类学生找点示背景的句子。通过读、想,便会自主找到答案是:时局极端险恶。这时我及时对他们取得的成绩进行肯定和赞扬,这样B、C类学生增强了学习兴趣。.接着让A类学生和B、C类学生竞赛完成第二小题。在做题的过程中提示学生仔细分析打横线句子的含义。此时、此地指什么时间、什么地点? 为什么没有话说?提出一连串问题后,让学生讨论:时间是在追悼李公朴、闻一多的大会上致追悼词之时,地点在追悼会场。便可问学生在这样的时刻, 这样的场景下,人们的思想感情如何?让学生想象当时会场的气氛,人们的心情,引导他们进入角色后,揣摩人们的思想感情会怎么样,很快大多数同学便会说出这样的场景下已经悲愤异常,人在悲愤之极已不能用语言来表达。这样就得出了答案:已经不能用语言来形容悲愤的程度。第3小题只要让学生认真读文便可找出答案 (让B、C类学生先回答,给他们一个机会)B、C类学生基本上都能找出答案:心不死志不绝和平有期民主有望杀人者终必覆灭。第4小题的修辞手法让学生快速浏览,这时老师心中明白B、C类学生都能找出明显的反问修辞格。我故意让C类学生先回答,然后让A、B类学生继续找另一种修辞手法。这时学生会忽略对偶的修辞手法。老师可适当提示点拨:“有无字数相等、结构相同、词性相同或词义相对相近的句子”?回忆一下这种形式的句子属于什么修辞手法?学生通过分析思考,A类学生便可找出:时局极端险恶,人心异常悲愤属于对偶的修辞手法。这样B、C类学生也就掌握了。指导学生掌握了阅读的方法和技巧,其他习题也就容易完成了。
然后,我把事先准备好的两道阅读题展现出来,A类学生完成较难的,B、C类学生完成容易的。老师巡回指导 ,根据不同类学生完成的情况,分别予以提示。然后交换习题进行强化训练。最后分组讨论,鼓励不同类学生发言陈述自己的观点、判断的方法和依据。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再加以点评和归纳。经过不断地引导和激励,提高了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及语言表达的能力。不但弥补了农村学生在阅读上的薄弱环节,而且提高了其他方面的语文能力。在以后多次考试中,学生在阅读能力上有了很大提高,阅读题失分率明显降低。同时随着阅读理解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增强,作文水平也在潜移默化中有了不同程度的提升,语文考试成绩明显提高。
经过自己教学实践,我给学生归纳出阅读的方法:在阅读题中,要带着问题,把快速浏览和精读相结合;把文章中关键词的理解和中心句的解读相结合;把作者的思想感情,主张、立场与时代背景相结合,联系上下文,便可以揣摩出字、词、句的意思,进一步挖掘出文章的主旨,便能正确地完成阅读题。“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现代文阅读如此,古文的阅读亦是如此。
多年来我对语文阅读教学中目标分层法进行了不断探究,认为目标分层法、异步教学法是因材施教的升华,它能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学得主动,学得轻松,学得灵活,使所有学生能不同程度地提高阅读能力,进而提高语文整体水平。在多次的初三毕业班语文考试中我所带的两个班的语文,不及格人数越来越少,优秀率逐年增长,语文成绩多次在平行班中位于前列。在“三试合一”考试中,全级成绩在全县评比中也常常位于前列。充分说明了在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上,目标分层教学法的科学性,正确性和可行性。
我是一名从教三十多年的农村初中语文教师,面对农村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父母大多外出打工,家中爷爷奶奶照料,谈不上家庭教育,也没有买课外书籍的意识 。再加上农村信息和资源相对薄弱,因此,学生听、说、读、写的 基本功很差。对此,如何提高农村初中语文教学质量呢?我从多年来的中考、高考试题中分析,阅读题占的比分大。试题逐渐由少到多,由易到难,由课内到课外,而阅读题恰恰是农村学生普遍失分较多的,尤其课外阅读题失分更多。针对这种情况,我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特别注意针对学生如何阅读课外文章,提高学生整体阅读能力。通过实践积累我采用了自读式课堂模式,尝试了目标分层的教学方法,把学生按优秀生(A)、良好学生(B)、学习困难生(C)分为三类,针对不同群体适当侧重教学,使他们学有所获,不同程度的提高阅读能力。
古人云:“ 授之以鱼,毋宁授之以渔”。我们在阅读教学中不但要给学生教授阅读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怎样阅读的方法。在阅读教学中,尤其是课外一些阅读文章。我努力实践,采取自读式课堂模式,运用目标分层法,探索教给学生的阅读技巧。例如,我指导学生阅读一篇课外文章“邓颖超在追悼李公朴,闻一多的大会上代表周恩来宣读的一段悼词”。原文如下:“今天在此追悼李公朴,闻一多两先生,时局极端险恶,人心异常悲愤。但此时此地,有何话可说?我谨以虔诚的信念向殉道者默誓: 心不死,志不绝,和平有期,民主有望,杀人者终必覆灭。”其中阅读回答的第1题是解释两个词语,虔诚、殉道。 这两个词学生似懂非懂,明于心不明于口。首先,我让学生认真读文,读后我适当点拨提示:这两个词所处的句子是什么意思,若再不明白可继续延伸向两边扩展,了解这个词是什么意思。然后再从这两个词所涉及的人物是谁?谁以虔诚的信念做什么?把这两个词前后的句子意思串在一起揣摩。让A类学生根据所提问题再读文思考,并试解这两个词;同时,让B、C类学生根据所提问题认真读文,也思考这两个词的意思,为解词打基础。
紧接着指导学生弄清楚词的语意环境及涉及人物,便可肯定这个词是褒义词,是周恩来对死难者一种特殊而敬佩的心情。让学生试着解释,最后A类学生就会较正确的得出答案:“虔诚”是指尊敬而有诚意。 而B、C类学生此时也处于明于心不明于口的“愤懣”状态,通过A类学生的回答,教师的补充,B、C学生也能随着掌握。接着启发学生“殉道”一词, 提出几个问题,殉道者是谁?为什么去殉道?按照前面的方法,学生读完后就可以看出殉道者指的是牺牲了的闻一多和李公朴两位先生,趁此时学生大脑思维高速运转,接着提问,他们为什么而牺牲?学生在读文的基础上,结合课文《最后一次演讲》得知两位先生为争取民主、和平,反对独裁和内战被国民党特务所暗杀。通过启发,让学生回答(反馈训练),在反馈训练中,学生回答基本正确。通过老师的点拨、纠正。这样就可以得出“殉道”的释义:为理想、为正义而献身。采用上述方法,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先后都掌握。
继续指导学生完成阅读中的第2题:
1.文中点示背景的句子是:
2.文中打横线句子的深层含义是:
3.文中表达的信念是:
4.文中的修辞手法主要有: 、
学生在完成这四个小题时, 我根据四个问题的难易让B、C类学生完成13题,让A类学生完成较难的24题。先让B、C类学生找点示背景的句子。通过读、想,便会自主找到答案是:时局极端险恶。这时我及时对他们取得的成绩进行肯定和赞扬,这样B、C类学生增强了学习兴趣。.接着让A类学生和B、C类学生竞赛完成第二小题。在做题的过程中提示学生仔细分析打横线句子的含义。此时、此地指什么时间、什么地点? 为什么没有话说?提出一连串问题后,让学生讨论:时间是在追悼李公朴、闻一多的大会上致追悼词之时,地点在追悼会场。便可问学生在这样的时刻, 这样的场景下,人们的思想感情如何?让学生想象当时会场的气氛,人们的心情,引导他们进入角色后,揣摩人们的思想感情会怎么样,很快大多数同学便会说出这样的场景下已经悲愤异常,人在悲愤之极已不能用语言来表达。这样就得出了答案:已经不能用语言来形容悲愤的程度。第3小题只要让学生认真读文便可找出答案 (让B、C类学生先回答,给他们一个机会)B、C类学生基本上都能找出答案:心不死志不绝和平有期民主有望杀人者终必覆灭。第4小题的修辞手法让学生快速浏览,这时老师心中明白B、C类学生都能找出明显的反问修辞格。我故意让C类学生先回答,然后让A、B类学生继续找另一种修辞手法。这时学生会忽略对偶的修辞手法。老师可适当提示点拨:“有无字数相等、结构相同、词性相同或词义相对相近的句子”?回忆一下这种形式的句子属于什么修辞手法?学生通过分析思考,A类学生便可找出:时局极端险恶,人心异常悲愤属于对偶的修辞手法。这样B、C类学生也就掌握了。指导学生掌握了阅读的方法和技巧,其他习题也就容易完成了。
然后,我把事先准备好的两道阅读题展现出来,A类学生完成较难的,B、C类学生完成容易的。老师巡回指导 ,根据不同类学生完成的情况,分别予以提示。然后交换习题进行强化训练。最后分组讨论,鼓励不同类学生发言陈述自己的观点、判断的方法和依据。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再加以点评和归纳。经过不断地引导和激励,提高了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及语言表达的能力。不但弥补了农村学生在阅读上的薄弱环节,而且提高了其他方面的语文能力。在以后多次考试中,学生在阅读能力上有了很大提高,阅读题失分率明显降低。同时随着阅读理解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增强,作文水平也在潜移默化中有了不同程度的提升,语文考试成绩明显提高。
经过自己教学实践,我给学生归纳出阅读的方法:在阅读题中,要带着问题,把快速浏览和精读相结合;把文章中关键词的理解和中心句的解读相结合;把作者的思想感情,主张、立场与时代背景相结合,联系上下文,便可以揣摩出字、词、句的意思,进一步挖掘出文章的主旨,便能正确地完成阅读题。“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现代文阅读如此,古文的阅读亦是如此。
多年来我对语文阅读教学中目标分层法进行了不断探究,认为目标分层法、异步教学法是因材施教的升华,它能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学得主动,学得轻松,学得灵活,使所有学生能不同程度地提高阅读能力,进而提高语文整体水平。在多次的初三毕业班语文考试中我所带的两个班的语文,不及格人数越来越少,优秀率逐年增长,语文成绩多次在平行班中位于前列。在“三试合一”考试中,全级成绩在全县评比中也常常位于前列。充分说明了在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上,目标分层教学法的科学性,正确性和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