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除了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建材市场我认为是最大的,建材市场已到了非提升不可的阶段,用信息化提升,用功能提升,用物流提升,用新模式提升。”
作者简介
丁俊发,江苏张家港人,生于1940年。1964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后留学、工作于法国,1967年回国,历任机械工业部办公厅副主任,合肥工业大学副校长,物资部办公厅主任,国内贸易部党组成员、总经济师,国家内贸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常务副会长等职。现任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首席顾问、中国市场学会副会长、中国物流学会首席顾问、中国海事仲裁委副主任、中国贸促会物流行业分会会长、东北亚物流学会第一副会长。现为研究员、多所大学客座教授、享受国务院特贴专家。中国著名流通经济学家,是中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积极倡导者与推动者。担任《中国物流年鉴》与《中国物流发展报告》(蓝皮书)主编,在《人民日报》、《经济日报》、《经济参考报》等许多报刊上发表了几十篇物流论文,被评为2001年度全国十大物流风云人物。两次获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一次获国家图书奖。
主要著作:《路在何方》、《流通经济学》、《国内贸易经济管理》、《商品流通热点探索》、《跨世纪中国流通发展战略》、《加入WTO流通业面临的挑战、机遇与发展》、《现代流通与内外贸一体化》、《西部大开发——中国二十一世纪大战略》、《中国物流》、《走向世界》等。
对中国目前宏观经济形势的基本看法
保8应该不成问题。中国GDP整个上半年就达到了7.1% ,发展态势较好。另据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先行指标之一的采购人经理指数(简称PMI)显示,2008年7月,制造业PMI下降到48.4(50为临界点),11月下降到38.8,与国家统计局公布去年四季度GDP降到6.8%是一致的。2009年3月,PMI又回升到52.4,出现了一些积极的变化,中国的经济已经到底,后面的发展速度不可能再低于去年四季度和今年一季度。主要原因一是中国处于工业化、城市化、新农村建设的加速建设时期,基本面没有变,处于这个时期的国家都是发展速度加快。二是出口需求大幅下降,对GDP的负增长,国家已采取加大投资与扩大消费来弥补。
短期内中国不可能进入通货膨胀。上半年CPI为负1.1,PPI是负5.9,价格下跌基本上也差不多了,不可能再降,但年内价格还是低迷的。有人担心信贷规模如此之大,加上楼市、股市可能出现泡沫,国际上有些品种已开始涨价,中国会出现通胀。这种担心是很正常的。改革开放以来,通胀的年份多,通缩的年份少。我认为通货膨胀短期内不可能形成,如出现,也是明年下半年以后的事情,是3%~5%的温和性通胀。
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6.6%,但出口下降了21.8%,进口下降25.4%,很明显,金融危机严重影响了中国的进出口贸易,进而影响到与进出口有关的企业,特别是第二产业。沿海发达地区的冲击大于内地。今年上半年上海GDP只有5.6%,浙江为6.3%,广东为7.1%,而中西部反而加大了发展速度。从制造业PMI与非制造业PMI来分析,2008下半年与2009上半年,低于50的制造业有7个月,而服务业只有3个月,这说明对服务业的冲击要小于制造业。整个金融危机对中国GDP影响有两至三个百分点。
中国经济目前出现的问题是深层次矛盾的必然反映。主要是结构性矛盾,有产业结构矛盾、产品结构矛盾、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和出口需求的结构矛盾,有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的结构矛盾,有城市和农村的结构矛盾、贫富差距的结构矛盾、垄断性行业和竞争性行业的结构性矛盾等。中国重生产轻流通的烙印很深,这也是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改革开放以来,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四大体制改革的不平衡、不协调诱发了不少问题。全球经济下滑,中国经济下滑,必然产生底部震荡,引发冲突。比如国际货币基金制度,三大经济体与金砖四国,资源大国与需求大国都会产生一些利益上的冲突。
应对措施已取得初步成效。国家应对全球金融危机上半年已初见成效。物流是十大振兴产业规划之一。物流就是讲运输,讲仓储,但是现代物流发展历史也就是一个世纪,发达国家已较成熟,中国仍处于发展阶段,和发达国家差二十年到三十年。物流总成本和GDP的比率,2006年美国是9.9%,2007年达到10.1%,2008年降到9.8%,也就是GDP中9.8%是物流成本,中国GDP物流成本占到18.3%。有的人认为中国产业结构和美国不同,美国60%~70%是服务业,中国现在大部分是制造业。但不管怎么说,中国的高GDP和高物流成本,反映了中国经济还是粗放的,物流发展空间很大,2008年物流增加值占GDP的6.6%,占第三产业的16.5%,物流业是非常重要的新兴产业,并对制造业、流通业、农业的产业提升起到很大的作用,对建材行业也是一样。
当前中国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扩大投资一方面可以保增长,但不可能持久,财政赤字加大,高投资率必然要以低消费率为代价,影响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低工资制度、高储蓄率使有效消费变成了潜在消费及大家对经济前景仍缺乏信心都是中国的消费缺乏后劲的主要因素;出口需求的恢复短期内难以奏效,这决定于全球经济的复原时间,恢复到3%~5%的增长我认为需要2~3年时间;中国经济底部回升引发的震荡有一些风险。
中国建材流通行业的挑战与机遇
多种因素引发建材流通市场的不稳定。①宏观经济的波动。建材是国家宏观经济的一部分,不管是建材生产、建材流通,还是建材消费都与宏观经济的好坏联系在一起。②投资结构与投资规模的变化。建材行业包括两方面,一是生产建材,如钢材、木材、水泥等,二是生活建材,如瓷砖、家具等,这些投资建设可消耗全国钢产量的54%,投资需求有30%会转化为消费需求。③房地产政策的调整也容易对建材市场有所影响。今年上半年,商品房销售增长31.7%,房价下降0.7%,我认为目前商品房价格不理性,国家也在研究怎样进行调整和调控。城镇人口每年增加1300万,商品房需求的确比较大,但也有一部分人买房子是为了投资增值。④居民可支配收入用于消费与储蓄的变化。要逐步改变目前的低工资制度,促进消费,除黄色消费、白色消费、公款高消费,其他所有的消费都是合理的。
工业化阶段使中国建材市场有坚实的生存力与发展力。中国处于工业化中期,城市化加速,新农村建设,建材需求量很大。中国现在到处都在搞新农村建设,力度很大,今后还要发展“都会经济”,如国务院批准湖南“长株潭”计划,把长沙、株洲、湘潭联成一个经济区,建设扩大了,建材需求量就大了。城市市场是如此,农村市场也是如此。
环保、绿色、节能产品的推进。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在环保、循环经济上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建材有些还达不到国际标准。提倡绿色、节能,需要更新改造,对建材行业提出了一个新的要求。国家加大了对新型材料的研究开发。
抓住中国建材行业发展的难得机遇。一是政策机遇,二是新的流通方式与经营业态的机遇。想讲一个东西,即链条经济,产业链、信息链、供应链、价值链、服务链,今后的竞争将是供应链与供应链的竞争,一个核心企业必然有上游、下游,一个核心企业形成核心企业层,形成一个商业生态系统,等等。企业的相互关系就是四个字:竞争,合作。市场经济发展到现在,不是你死我活,而是合作共赢。建材经销商必须了解产品的原料、产地、用途及生产方式、价格构成等,还要了解消费者的消费理念和心态,他们最想要什么。生产商、经销商都要研究怎么样形成一个产业链,走社会化、市场化、专业化之路,建材生产和流通企业都要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除了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建材市场我认为是最大的,批发市场可以划分为一代、二代、三代、四代,从建材市场情况来讲,有一部分已到三代,少数到了四代,大部分还停留在二代,建材市场已到了非提升不可的阶段,涉及信息化提升、功能提升、物流提升和新模式提升。
中国建材商的对策
应对金融危机冲击下的中国经济,建材商一定要有一个清醒的头脑,一定要坚定自己的信心。我给大家提出四大对策,这是一个系统工程,缺一不可。
第一是革新你的理念。中国转轨时期最大的问题是体制问题,是理念问题,成功的建材商必然能革新理念,不能墨守成规。第二是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别的企业不可模仿。第三要勇于创新。创新才能发展,创新才有动力,创新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这一点上要学习日本的综合商社。第四是提升你的团队素质。包括高管,包括中层人员,也包括研发与市场开拓人员。人才决定一切。
我在参加中国市场学会的年会时,有人提到用“金木水火土”来打造属于自己的中国功夫,结合我们建材行业来讲,也可以用“金木水火土”来营销我们企业。产品就是“金”,是名牌或者是物美价廉的产品,就会得到消费者的欢迎。好的产品是企业生存之本,肯定是金。“木”,就是你的支撑体系,你的市场载体,你的平台,有形市场也好,无形市场也好,这是我们的“木”。“水”,是价格,随着市场供求关系变化可涨可落,我们要有成本的概念,只有控制成本,才能合理控制价格。“火”,是我们的服务,中国现在很多问题出在服务上,改变服务的理念、改善经营之道是我们建材行业的主要问题。我们可从“金木水火土”来理解我们中国的问题,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现在还处于工业化中期,城市化加速,新农村建设,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对我们建材生产也好,流通也好,物流也好,要学习外国的经验,更要创新我们的模式,练就我们的中国功夫。(编辑/周南)
作者简介
丁俊发,江苏张家港人,生于1940年。1964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后留学、工作于法国,1967年回国,历任机械工业部办公厅副主任,合肥工业大学副校长,物资部办公厅主任,国内贸易部党组成员、总经济师,国家内贸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常务副会长等职。现任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首席顾问、中国市场学会副会长、中国物流学会首席顾问、中国海事仲裁委副主任、中国贸促会物流行业分会会长、东北亚物流学会第一副会长。现为研究员、多所大学客座教授、享受国务院特贴专家。中国著名流通经济学家,是中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积极倡导者与推动者。担任《中国物流年鉴》与《中国物流发展报告》(蓝皮书)主编,在《人民日报》、《经济日报》、《经济参考报》等许多报刊上发表了几十篇物流论文,被评为2001年度全国十大物流风云人物。两次获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一次获国家图书奖。
主要著作:《路在何方》、《流通经济学》、《国内贸易经济管理》、《商品流通热点探索》、《跨世纪中国流通发展战略》、《加入WTO流通业面临的挑战、机遇与发展》、《现代流通与内外贸一体化》、《西部大开发——中国二十一世纪大战略》、《中国物流》、《走向世界》等。
对中国目前宏观经济形势的基本看法
保8应该不成问题。中国GDP整个上半年就达到了7.1% ,发展态势较好。另据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先行指标之一的采购人经理指数(简称PMI)显示,2008年7月,制造业PMI下降到48.4(50为临界点),11月下降到38.8,与国家统计局公布去年四季度GDP降到6.8%是一致的。2009年3月,PMI又回升到52.4,出现了一些积极的变化,中国的经济已经到底,后面的发展速度不可能再低于去年四季度和今年一季度。主要原因一是中国处于工业化、城市化、新农村建设的加速建设时期,基本面没有变,处于这个时期的国家都是发展速度加快。二是出口需求大幅下降,对GDP的负增长,国家已采取加大投资与扩大消费来弥补。
短期内中国不可能进入通货膨胀。上半年CPI为负1.1,PPI是负5.9,价格下跌基本上也差不多了,不可能再降,但年内价格还是低迷的。有人担心信贷规模如此之大,加上楼市、股市可能出现泡沫,国际上有些品种已开始涨价,中国会出现通胀。这种担心是很正常的。改革开放以来,通胀的年份多,通缩的年份少。我认为通货膨胀短期内不可能形成,如出现,也是明年下半年以后的事情,是3%~5%的温和性通胀。
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6.6%,但出口下降了21.8%,进口下降25.4%,很明显,金融危机严重影响了中国的进出口贸易,进而影响到与进出口有关的企业,特别是第二产业。沿海发达地区的冲击大于内地。今年上半年上海GDP只有5.6%,浙江为6.3%,广东为7.1%,而中西部反而加大了发展速度。从制造业PMI与非制造业PMI来分析,2008下半年与2009上半年,低于50的制造业有7个月,而服务业只有3个月,这说明对服务业的冲击要小于制造业。整个金融危机对中国GDP影响有两至三个百分点。
中国经济目前出现的问题是深层次矛盾的必然反映。主要是结构性矛盾,有产业结构矛盾、产品结构矛盾、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和出口需求的结构矛盾,有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的结构矛盾,有城市和农村的结构矛盾、贫富差距的结构矛盾、垄断性行业和竞争性行业的结构性矛盾等。中国重生产轻流通的烙印很深,这也是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改革开放以来,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四大体制改革的不平衡、不协调诱发了不少问题。全球经济下滑,中国经济下滑,必然产生底部震荡,引发冲突。比如国际货币基金制度,三大经济体与金砖四国,资源大国与需求大国都会产生一些利益上的冲突。
应对措施已取得初步成效。国家应对全球金融危机上半年已初见成效。物流是十大振兴产业规划之一。物流就是讲运输,讲仓储,但是现代物流发展历史也就是一个世纪,发达国家已较成熟,中国仍处于发展阶段,和发达国家差二十年到三十年。物流总成本和GDP的比率,2006年美国是9.9%,2007年达到10.1%,2008年降到9.8%,也就是GDP中9.8%是物流成本,中国GDP物流成本占到18.3%。有的人认为中国产业结构和美国不同,美国60%~70%是服务业,中国现在大部分是制造业。但不管怎么说,中国的高GDP和高物流成本,反映了中国经济还是粗放的,物流发展空间很大,2008年物流增加值占GDP的6.6%,占第三产业的16.5%,物流业是非常重要的新兴产业,并对制造业、流通业、农业的产业提升起到很大的作用,对建材行业也是一样。
当前中国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扩大投资一方面可以保增长,但不可能持久,财政赤字加大,高投资率必然要以低消费率为代价,影响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低工资制度、高储蓄率使有效消费变成了潜在消费及大家对经济前景仍缺乏信心都是中国的消费缺乏后劲的主要因素;出口需求的恢复短期内难以奏效,这决定于全球经济的复原时间,恢复到3%~5%的增长我认为需要2~3年时间;中国经济底部回升引发的震荡有一些风险。
中国建材流通行业的挑战与机遇
多种因素引发建材流通市场的不稳定。①宏观经济的波动。建材是国家宏观经济的一部分,不管是建材生产、建材流通,还是建材消费都与宏观经济的好坏联系在一起。②投资结构与投资规模的变化。建材行业包括两方面,一是生产建材,如钢材、木材、水泥等,二是生活建材,如瓷砖、家具等,这些投资建设可消耗全国钢产量的54%,投资需求有30%会转化为消费需求。③房地产政策的调整也容易对建材市场有所影响。今年上半年,商品房销售增长31.7%,房价下降0.7%,我认为目前商品房价格不理性,国家也在研究怎样进行调整和调控。城镇人口每年增加1300万,商品房需求的确比较大,但也有一部分人买房子是为了投资增值。④居民可支配收入用于消费与储蓄的变化。要逐步改变目前的低工资制度,促进消费,除黄色消费、白色消费、公款高消费,其他所有的消费都是合理的。
工业化阶段使中国建材市场有坚实的生存力与发展力。中国处于工业化中期,城市化加速,新农村建设,建材需求量很大。中国现在到处都在搞新农村建设,力度很大,今后还要发展“都会经济”,如国务院批准湖南“长株潭”计划,把长沙、株洲、湘潭联成一个经济区,建设扩大了,建材需求量就大了。城市市场是如此,农村市场也是如此。
环保、绿色、节能产品的推进。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在环保、循环经济上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建材有些还达不到国际标准。提倡绿色、节能,需要更新改造,对建材行业提出了一个新的要求。国家加大了对新型材料的研究开发。
抓住中国建材行业发展的难得机遇。一是政策机遇,二是新的流通方式与经营业态的机遇。想讲一个东西,即链条经济,产业链、信息链、供应链、价值链、服务链,今后的竞争将是供应链与供应链的竞争,一个核心企业必然有上游、下游,一个核心企业形成核心企业层,形成一个商业生态系统,等等。企业的相互关系就是四个字:竞争,合作。市场经济发展到现在,不是你死我活,而是合作共赢。建材经销商必须了解产品的原料、产地、用途及生产方式、价格构成等,还要了解消费者的消费理念和心态,他们最想要什么。生产商、经销商都要研究怎么样形成一个产业链,走社会化、市场化、专业化之路,建材生产和流通企业都要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除了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建材市场我认为是最大的,批发市场可以划分为一代、二代、三代、四代,从建材市场情况来讲,有一部分已到三代,少数到了四代,大部分还停留在二代,建材市场已到了非提升不可的阶段,涉及信息化提升、功能提升、物流提升和新模式提升。
中国建材商的对策
应对金融危机冲击下的中国经济,建材商一定要有一个清醒的头脑,一定要坚定自己的信心。我给大家提出四大对策,这是一个系统工程,缺一不可。
第一是革新你的理念。中国转轨时期最大的问题是体制问题,是理念问题,成功的建材商必然能革新理念,不能墨守成规。第二是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别的企业不可模仿。第三要勇于创新。创新才能发展,创新才有动力,创新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这一点上要学习日本的综合商社。第四是提升你的团队素质。包括高管,包括中层人员,也包括研发与市场开拓人员。人才决定一切。
我在参加中国市场学会的年会时,有人提到用“金木水火土”来打造属于自己的中国功夫,结合我们建材行业来讲,也可以用“金木水火土”来营销我们企业。产品就是“金”,是名牌或者是物美价廉的产品,就会得到消费者的欢迎。好的产品是企业生存之本,肯定是金。“木”,就是你的支撑体系,你的市场载体,你的平台,有形市场也好,无形市场也好,这是我们的“木”。“水”,是价格,随着市场供求关系变化可涨可落,我们要有成本的概念,只有控制成本,才能合理控制价格。“火”,是我们的服务,中国现在很多问题出在服务上,改变服务的理念、改善经营之道是我们建材行业的主要问题。我们可从“金木水火土”来理解我们中国的问题,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现在还处于工业化中期,城市化加速,新农村建设,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对我们建材生产也好,流通也好,物流也好,要学习外国的经验,更要创新我们的模式,练就我们的中国功夫。(编辑/周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