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晚清开始,由于资产阶级蓬勃兴起,商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终于影响到了紫砂行业,紫砂壶开始了它的高度商品化之路。这一时期,自营的小作坊和各地的紫砂商号如雨后春笋般迅捷地发展起来。当时主宰宜兴紫砂生产的已非当年的文人雅士或达官贵人,而是在各地,主要是上海的一群工商实业家。他们所定制的壶上开始印有店号商标,紫砂产品上既有“注册商标”,又有制作者的名字。他们在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纷纷开设陶器商号销售紫砂器。这些商号的基本营销模式是在宜兴开设作坊,在上海、天津、杭州、无锡等地开设商行或公司。他们的紫砂壶则由名工按样制作,从宜兴订坯烧成,然后刻署商行或公司的商标。晚清民初的这种新状况是紫砂壶自明代中期兴盛以来近四百年所未曾有,可以说是紫砂发展史上的又一次重要转变。这种转变直接影响了紫砂壶的制作工艺、审美倾向和经营模式,甚至对紫砂艺人的发展之路也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但由于这一时期进行紫砂器的批量商品生产,因此导致大部分紫砂作品的艺术性不高,只有为数不多的紫砂艺人拥有佳作,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程寿珍。虽然这一时期大部分紫砂商号在紫砂器艺术性的表现并不佳,但却繁荣了清末民初的紫砂经济,为民国前、中期紫砂业的兴盛,为铁画轩陶器公司、吴德盛陶器行、利用(利永)陶业公司、陈鼎和陶器厂等民国著名紫砂商号的繁荣,为培养、锻炼民国时期包括顾景舟大师在内的紫砂名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吴德盛”是民国时期一家著名的宜兴紫砂陶器经营店行,1916年由吴汉文在江苏宜兴县城开设。吴汉文(1874-1941年),艺名陶,宜兴芳桥人。自幼习文练字,后学制紫砂,他擅长陶刻。1920年后启用“金鼎商标”并逐步发展为公司经营模式,1925年在上海增设分号,1939年因抗日战争爆发等原因停止运营,随之“金鼎商标”也不再延用。“金鼎商标”四字以古鼎图案(吴德盛三字组成一个鼎)为中心呈逆时针排列,外套双圆圈,印章用力均匀,清晰有力,其商品在当时声望极高,为其供坯的都是宜兴制壶名师。
吴德盛紫砂公司除了使用“金鼎商标”外,还分别使用过“吴德盛”、“吴德盛制”、“宜兴吴德盛制”等特定印款以钤于茗壶或器物之底盖,多为篆书,或大或小,形状不一。而且“吴德盛”字号还被融入“金鼎商标”的图形设计中。
在吴德盛紫砂行的商品上,常刻有“陶氏”。陶是吴汉文的艺名,他的作品有署名“歧陶”、“企陶”、“潜陶”、“松鹤轩”等。但不是所有署名陶款的都是吴汉文的作品。凡是吴德盛紫砂行里名工代为制作和镌刻者,也署“陶氏”、“企陶”、“启陶”等名款。而由吴汉文亲自操刀者,据说往往加刻“吴”字。
江西省博物馆收藏有几件吴德盛紫砂行的产品,主要是南昌地区出土的,并且有的刻有干支纪年,资料价值较高。
紫砂杯(图1)高3.5厘米,口径6.9厘米。1985年南昌市省军区出土。口微敛,圆弧腹,底内凹,圆圈形把手下有一泥条相托,刚好容食指扣入圈中,中指抵住泥条稳住杯子,设计合理。杯外壁及底呈灰绿色(应为紫砂泥料中添加颜色所致),杯内施米白釉,开鱼子片纹。外底中央戳印商标,其商标中间由“吴德盛”三字构成金鼎图案,“金鼎商标”四字以古鼎图案为中心呈逆时针排列,外套双圆圈。
紫砂刻山水纹攒盒(图2)中心盒通高11.8厘米,口径19.6厘米,足径8.7厘米;边盒通高8.8厘米。1985年南昌市省军区出土。原应为七子攒盒,缺两个边盒。中心盒为一圆形盖碗,碗内、盖内及捉手内施米白色釉,开鱼子片纹。外壁及盖面刻山水纹,题款为“岁纪丙子秋月岐陶主人画并刻”;四个边盒均作扇形,器内施米白色釉,开鱼子片纹,盖面及盒外壁均刻山水纹,盖题“岐陶氏刻”,盒底戳印金鼎商标,外套双圆圈。民国丙子年为1936年。
仿古铭文紫砂碗(图3)2件,一件高8厘米,口径16厘米,另一件高6厘米,口径11.5厘米。三件碗均为1956年南昌望城岗军校出土。绿泥紫砂,烧成后呈浅黄色,器形与装饰风格相似,均为撇口,深腹,圈足。碗内施灰白釉,开细片纹。碗外壁模拟一段拓印砖文,分别是“中平二年”、“太康七年”和“永和四年”,分别题刻“中平砖文,陶仿古”、“太康砖文,陶”和“永和砖,癸酉秋月之吉陶氏刻”。其中中平二年碗的另一面刻了十个“右东朋口铭”金文,太康七年碗另一面刻了“右铁伯鬲铭”十个金文。三件碗底均钤印“金鼎商标”款。癸酉年为1933年。
刻花花口紫砂杯(图4)高5.5厘米,口径7.5厘米,底径3.5厘米。杯呈五瓣梅花形,一侧装一弧形把手。杯外壁一面刻一株梅枝,另一面题刻“宜兴陶并刻”,底钤印“吴德盛制”篆款。杯内施米白色釉,开细片纹。
以上介绍的几件吴德盛出品的紫砂器,虽然其艺术性并不高,也不见紫砂器中最经典的器型——紫砂壶,却也体现了当时的一些时代特征:如图3的几件碗,因为当时流行复古风尚,装饰上常参照秦汉瓦当、汉泉及西周鼎彝铭文的拓本,在紫砂器上进行刻绘;还有从这几件器物来看,有一个共同点是器物的内部都施米白色釉,并开细片纹,这是否是因为这几件器物不是用来沏茶的壶,而是吃饭的碗和装食品的盒子等,这样便于清洗?
总之,吴德盛紫砂器在二十多年的运营中云集了当时诸多紫砂制壶名家与陶艺雅士名流的艺术创作,现今存世的该行紫砂器应该数量不少,这还有待我们进一步挖掘和发现其新的文物和艺术价值。江西省博物馆藏的这几件紫砂器为了解民国时期吴德盛紫砂公司的产品增添了一些新的资料。
(责编:雨岚)
“吴德盛”是民国时期一家著名的宜兴紫砂陶器经营店行,1916年由吴汉文在江苏宜兴县城开设。吴汉文(1874-1941年),艺名陶,宜兴芳桥人。自幼习文练字,后学制紫砂,他擅长陶刻。1920年后启用“金鼎商标”并逐步发展为公司经营模式,1925年在上海增设分号,1939年因抗日战争爆发等原因停止运营,随之“金鼎商标”也不再延用。“金鼎商标”四字以古鼎图案(吴德盛三字组成一个鼎)为中心呈逆时针排列,外套双圆圈,印章用力均匀,清晰有力,其商品在当时声望极高,为其供坯的都是宜兴制壶名师。
吴德盛紫砂公司除了使用“金鼎商标”外,还分别使用过“吴德盛”、“吴德盛制”、“宜兴吴德盛制”等特定印款以钤于茗壶或器物之底盖,多为篆书,或大或小,形状不一。而且“吴德盛”字号还被融入“金鼎商标”的图形设计中。
在吴德盛紫砂行的商品上,常刻有“陶氏”。陶是吴汉文的艺名,他的作品有署名“歧陶”、“企陶”、“潜陶”、“松鹤轩”等。但不是所有署名陶款的都是吴汉文的作品。凡是吴德盛紫砂行里名工代为制作和镌刻者,也署“陶氏”、“企陶”、“启陶”等名款。而由吴汉文亲自操刀者,据说往往加刻“吴”字。
江西省博物馆收藏有几件吴德盛紫砂行的产品,主要是南昌地区出土的,并且有的刻有干支纪年,资料价值较高。
紫砂杯(图1)高3.5厘米,口径6.9厘米。1985年南昌市省军区出土。口微敛,圆弧腹,底内凹,圆圈形把手下有一泥条相托,刚好容食指扣入圈中,中指抵住泥条稳住杯子,设计合理。杯外壁及底呈灰绿色(应为紫砂泥料中添加颜色所致),杯内施米白釉,开鱼子片纹。外底中央戳印商标,其商标中间由“吴德盛”三字构成金鼎图案,“金鼎商标”四字以古鼎图案为中心呈逆时针排列,外套双圆圈。
紫砂刻山水纹攒盒(图2)中心盒通高11.8厘米,口径19.6厘米,足径8.7厘米;边盒通高8.8厘米。1985年南昌市省军区出土。原应为七子攒盒,缺两个边盒。中心盒为一圆形盖碗,碗内、盖内及捉手内施米白色釉,开鱼子片纹。外壁及盖面刻山水纹,题款为“岁纪丙子秋月岐陶主人画并刻”;四个边盒均作扇形,器内施米白色釉,开鱼子片纹,盖面及盒外壁均刻山水纹,盖题“岐陶氏刻”,盒底戳印金鼎商标,外套双圆圈。民国丙子年为1936年。
仿古铭文紫砂碗(图3)2件,一件高8厘米,口径16厘米,另一件高6厘米,口径11.5厘米。三件碗均为1956年南昌望城岗军校出土。绿泥紫砂,烧成后呈浅黄色,器形与装饰风格相似,均为撇口,深腹,圈足。碗内施灰白釉,开细片纹。碗外壁模拟一段拓印砖文,分别是“中平二年”、“太康七年”和“永和四年”,分别题刻“中平砖文,陶仿古”、“太康砖文,陶”和“永和砖,癸酉秋月之吉陶氏刻”。其中中平二年碗的另一面刻了十个“右东朋口铭”金文,太康七年碗另一面刻了“右铁伯鬲铭”十个金文。三件碗底均钤印“金鼎商标”款。癸酉年为1933年。
刻花花口紫砂杯(图4)高5.5厘米,口径7.5厘米,底径3.5厘米。杯呈五瓣梅花形,一侧装一弧形把手。杯外壁一面刻一株梅枝,另一面题刻“宜兴陶并刻”,底钤印“吴德盛制”篆款。杯内施米白色釉,开细片纹。
以上介绍的几件吴德盛出品的紫砂器,虽然其艺术性并不高,也不见紫砂器中最经典的器型——紫砂壶,却也体现了当时的一些时代特征:如图3的几件碗,因为当时流行复古风尚,装饰上常参照秦汉瓦当、汉泉及西周鼎彝铭文的拓本,在紫砂器上进行刻绘;还有从这几件器物来看,有一个共同点是器物的内部都施米白色釉,并开细片纹,这是否是因为这几件器物不是用来沏茶的壶,而是吃饭的碗和装食品的盒子等,这样便于清洗?
总之,吴德盛紫砂器在二十多年的运营中云集了当时诸多紫砂制壶名家与陶艺雅士名流的艺术创作,现今存世的该行紫砂器应该数量不少,这还有待我们进一步挖掘和发现其新的文物和艺术价值。江西省博物馆藏的这几件紫砂器为了解民国时期吴德盛紫砂公司的产品增添了一些新的资料。
(责编:雨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