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对语文教育的“偏、难、杂”的现象微词多,建议也多,之所以出现这“百家争鸣”的局面,其一是社会经济的发展,母语教育自身的发展不适应社会的需要,因此,求改革之声不断;其二是人们在接受十多年的学校语文教育之后,感到学不致用,对自己的语文水平到底有多高,感到茫然和困惑,高考試题的怪题、难题,使得考生和家长望题兴叹。笔者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发现了语文课越来越难教,从而也觉得语文教学有必要解决好创新与吸收优良传统相结合,认真解决好继承与发扬的关系。在新课程观念引领下,如何解决好继承与发扬语文教学优良传统呢?我认为:
一、从历史的角度,认清语文教学源流及发展
我国的语文教学,具有几千年的历史,从孔夫子到19世纪末,我们把这一阶段的语文教学称为旧传统语文教学。这一时期的小学语文教学经验很丰富,有精华也有糟粕。总归起来,精华部分强调识字是读书和写作的基础,故而有幼童的蒙学的识字为重点,集中识字;识字、读书、写作循序渐进;提倡“文道统一”、“热读精思”、“读写结合”、“劳于读书”、“逸于作文”、“教学相长”等。当然,旧传统语文教学中诸如读书做官,注入式死读经书,死记硬背,科举取士等消极因素,是要彻底抛弃的。
1919年五四运动以后,“西学东渐”对中国的国语教学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出现了一批新青年改革家,如陈独秀、鲁迅、刘半农等。这时,小学生的学习从私塾走向百草园,由封闭走向开放,提倡学习的活义,在教与学的关系上,提倡学生的自读为主。
新中国成立后的20年,由于受到苏联教育的影响,提出了反对注入式教学,提倡启发式教学。改革开放后,现代教育理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使语文教学在学科的性质——基础工具科加强“双重”训练,“文道统一”与加强语言训练,教学中强调的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注重了识字、阅读、写作方法的指导,这些较新颖的观念,推动着中国语文教学的向前发展。每一次的语文革命,都是在否定中的继承,在批评和反思中发展,反映了语文学科自身发展的辨证发展关系,综观语文教学的历史,虽是凄风苦雨一路,但它却为后来语文课程的修订关系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二、坚持科学的发展观,使语文教学与时惧进
所谓科学的发展观,就是要以科学的思维、时代的眼光、敏锐的想象力去学习,研究传统语文教学,也就是要以传统语文教学为根基,以先进的教学理论为借鉴,发展现代语文教学。
(一)开放的心态和思想。随着地球一体化概念的出现,中西方文化交融的日益密切,许多好的思维方法、教学思考、教学流派层出不穷,日益走进我们的课堂。因而我们要有先进的理论武装头脑,观念新,心态好,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抱一种乐观的态度,只要他们爱学、乐学,就是语文教学的成功所在。
(二)抓住语文教学的灵魂,回归和发展学生的语言。语文是一门工具学科,实际性是它的突出特点,自从有了互联网,人们的交流方式发生了质的变化;还有我们经常可以发现时下的孩子讲话时内容苍白,语调单一平淡,缺乏交际的“磁性”。究其原因,是我们在新课程标准下,过分张扬形式上的教学,出现了“论津式”的教学效果,语文课上看似热闹非凡,但是学生一问三不知,造成了语文教学资源的最大浪费,我们有必要牢牢把握住“文道统一”这根据,让语文教学真正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三)关注学生的学习,构建实效性的语文课堂教学。虽然目前我们提倡以启发式教学为主,但不同的教师,由于阅历、教学经验等方面的不同,他们的教学风格千差万别。在教学中,模式固定,自主、合作、探究缺乏交替和灵活变通,使学生的思维单一,兴趣缺乏。这些,都是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缺失的表现。由于当前的学生个性强,见多识广,学习语文的方式多种多样,他们不满于教师呆板而单一的教学方式,他们更多地要求游戏和学习上奖励,能否抓住学生的心理,及时评定,激励竞争的课堂教学及评价方式,是当前语文教学中一个新的探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的重要途径之一。
三、学语文、用语文,提高师生的语文水平
陶行知先生十分强调“在做中学”,做即实践,实践是语文教学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由于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一)提供了学语文的园地。在语文教学中,应树立大语文教学观,让学生时刻感到语文就在身边,自己是语文的实践者和学习者,开放课堂,拓展视野,盘活语文学习的面和渠道。
(二)拓展用语文的渠道。语文学习、语文能力的高低体现在运用上,上台发言、写信致谢、陈述事件因由等等方式,是运用语言的最有效方式。
(三)教师提高自身传统语文教学水平。教书是一门艺术,我们应从传统中来,认真的吸收前人的经验,在实践中发扬光大,使我们的语文教学既活力又不失“传统”。
(作者单位:广东深圳市福田区下沙小学)
(责任编校:合欢)
一、从历史的角度,认清语文教学源流及发展
我国的语文教学,具有几千年的历史,从孔夫子到19世纪末,我们把这一阶段的语文教学称为旧传统语文教学。这一时期的小学语文教学经验很丰富,有精华也有糟粕。总归起来,精华部分强调识字是读书和写作的基础,故而有幼童的蒙学的识字为重点,集中识字;识字、读书、写作循序渐进;提倡“文道统一”、“热读精思”、“读写结合”、“劳于读书”、“逸于作文”、“教学相长”等。当然,旧传统语文教学中诸如读书做官,注入式死读经书,死记硬背,科举取士等消极因素,是要彻底抛弃的。
1919年五四运动以后,“西学东渐”对中国的国语教学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出现了一批新青年改革家,如陈独秀、鲁迅、刘半农等。这时,小学生的学习从私塾走向百草园,由封闭走向开放,提倡学习的活义,在教与学的关系上,提倡学生的自读为主。
新中国成立后的20年,由于受到苏联教育的影响,提出了反对注入式教学,提倡启发式教学。改革开放后,现代教育理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使语文教学在学科的性质——基础工具科加强“双重”训练,“文道统一”与加强语言训练,教学中强调的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注重了识字、阅读、写作方法的指导,这些较新颖的观念,推动着中国语文教学的向前发展。每一次的语文革命,都是在否定中的继承,在批评和反思中发展,反映了语文学科自身发展的辨证发展关系,综观语文教学的历史,虽是凄风苦雨一路,但它却为后来语文课程的修订关系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二、坚持科学的发展观,使语文教学与时惧进
所谓科学的发展观,就是要以科学的思维、时代的眼光、敏锐的想象力去学习,研究传统语文教学,也就是要以传统语文教学为根基,以先进的教学理论为借鉴,发展现代语文教学。
(一)开放的心态和思想。随着地球一体化概念的出现,中西方文化交融的日益密切,许多好的思维方法、教学思考、教学流派层出不穷,日益走进我们的课堂。因而我们要有先进的理论武装头脑,观念新,心态好,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抱一种乐观的态度,只要他们爱学、乐学,就是语文教学的成功所在。
(二)抓住语文教学的灵魂,回归和发展学生的语言。语文是一门工具学科,实际性是它的突出特点,自从有了互联网,人们的交流方式发生了质的变化;还有我们经常可以发现时下的孩子讲话时内容苍白,语调单一平淡,缺乏交际的“磁性”。究其原因,是我们在新课程标准下,过分张扬形式上的教学,出现了“论津式”的教学效果,语文课上看似热闹非凡,但是学生一问三不知,造成了语文教学资源的最大浪费,我们有必要牢牢把握住“文道统一”这根据,让语文教学真正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三)关注学生的学习,构建实效性的语文课堂教学。虽然目前我们提倡以启发式教学为主,但不同的教师,由于阅历、教学经验等方面的不同,他们的教学风格千差万别。在教学中,模式固定,自主、合作、探究缺乏交替和灵活变通,使学生的思维单一,兴趣缺乏。这些,都是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缺失的表现。由于当前的学生个性强,见多识广,学习语文的方式多种多样,他们不满于教师呆板而单一的教学方式,他们更多地要求游戏和学习上奖励,能否抓住学生的心理,及时评定,激励竞争的课堂教学及评价方式,是当前语文教学中一个新的探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的重要途径之一。
三、学语文、用语文,提高师生的语文水平
陶行知先生十分强调“在做中学”,做即实践,实践是语文教学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由于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一)提供了学语文的园地。在语文教学中,应树立大语文教学观,让学生时刻感到语文就在身边,自己是语文的实践者和学习者,开放课堂,拓展视野,盘活语文学习的面和渠道。
(二)拓展用语文的渠道。语文学习、语文能力的高低体现在运用上,上台发言、写信致谢、陈述事件因由等等方式,是运用语言的最有效方式。
(三)教师提高自身传统语文教学水平。教书是一门艺术,我们应从传统中来,认真的吸收前人的经验,在实践中发扬光大,使我们的语文教学既活力又不失“传统”。
(作者单位:广东深圳市福田区下沙小学)
(责任编校:合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