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初中自然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来源 :新校园·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tch_deam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经常回答学生的一些问题,而所提问题,大都停留在“这个问题怎么解”层级。在学生用这种方式表述的背后,是否隐藏着教学中存在的某种不足,而这种不足僵化了学生的思维,抑制了学生去发现问题的兴趣,大大影响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通过调查和探讨,洞察教师未能注意到的状况,形成解决问题的途径。
  一、调查
  (一)为了解学生提问前后的心理状况,设计了如下调查样卷:
  1.你认为自己不能解决问题的判断依据是什么?()
  A.不能完全正确表达出正确答案 B.毫无头绪
  2.如果不能解决问题,一般情况下你会( )
  A.找老师B.找同学
  C.独立思考 D.不管它
   3.当你问他人时,一般你是用怎样的语句表达?()
  A.这道题目怎么做B.解答这个问题需要什么条件
  C.用什么方法去解决这个问题
  4.在你问他人之前,一般你会把问题看过( )遍
  A.1B.2C.3D.4
  5.在你审题之后,你能找出题中的已知条件吗?()
  A.能 B.不能
  6.对于不能完全解出问题的最后答案时()
  A.不作解答B.尽量尝试
  7.当你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你有解决它的强烈愿望吗?()
  A.有 B.没有
  8.当你解决了这个题目之后,你有什么感受?( )
  A.快乐B.不快乐C.没感觉
  (二)调查结果分析
  此项调查结果主要反映了以下几个问题:
  1.学生比较注意对结果的追究
  初一和初三超过半数的学生是因为不能解答出最后答案而认为自己不能解决这个问题,而不是因为对这道题缺乏理解造成的,这说明学生非常注重问题的最终答案,并把它作为判断是否解决问题的依据,而忽视了得到最终答案的过程。接近半数的学生是因为毫无头绪而不能解决问题,这其中反映出学生的审题能力和对语句的提炼以及对语汇的感情体验不够。
  2.愿找他人帮助解决,少具独立思考的习惯
  当碰到问题时,初一学生去找老师、找同学,独立思考的比例较为接近,其中找老师的占1/3比例,略超出其他两项,而采取放弃的占13%,采取独立思考占29%,反映出初一学生去找他人帮助时,更倾向于找老师。这也体现了他们大部分都有解决问题的愿望。初三学生在遇到问题去找同学的占到58%,去找老师的仅占19%,而独立思考的只有6%。6%这是一非常值得我们深思的数字,上面的数据还表现出初三年级学生与老师的距离在扩大,但同学间的交流在增加。
  3.通过模仿获得知识
  学生遇到问题向他人请教时,初一有42%,初三有61%的学生用“这道题目怎么做”,这句话包含着(1)你做给我看,我模仿,(2)最后的答案是什么。这反映出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是“模仿”,而较少去关注,挖掘问题当中的关键所在,急于获得最终答案,表现出较强的功利性。
  4.大部分学生能在遇到问题时,有多次阅读的习惯
  初一和初三分别有79%和83%的学生能把问题阅读两遍以上,表现出一种处理问题的耐心和解决问题的愿望,但从解决问题的结果看,学生的阅读效果不甚理想。
  5.部分学生能抽取出问题当中的已知条件
  初一和初三分别有71%和96%表示能抽取出问题当中的已知条件,但是在获取已知条件下还不能解决问题,说明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应用能力较弱,而且缺乏综合应用能力。
  6.信心不足
  52%的初三学生在不能解决出问题的最终答案时,对问题就不作解答,这也反映出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仅停留在能否解出最终答案上,对过程的表述不是很重视,并且在不能作出最终答案的情况下,对过程也不愿意作出表述。
  7.学生具备解决问题的心理动机
  但笔者在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过程中,结合以上几种情况分析,得知学生真正的心理动机是关注最终答案的获得,并非是对问题的分析、处理过程表述和知识的迁移应用。综合以上几点,可把学生提问前后的状况归纳为:
  (1)有解决问题的动机,但缺乏解决问题的信心
  (2)有一定的阅读次数但不具研究性阅读能力
  (3)有提出疑问的行为,但提问质量不高
  (4)重视问题的最终结果,轻视问题的表述过程
  (5)先问同学,再问老师
  二、成因分析
  (一)作业负担过重,影响学生的思维,降低学生的提问素质
  现在,应试教育正在和已经向素质教育转变,但在高考,中考的指挥棒下,很多教师仍然是采取题海战术,欲想通过这种办法来提高学生考试成绩,所以作业负担过重仍然是一个现实问题。通过对几个学校几个班级的调查,特别是初三年级,一天的作业量需要花费全部的课余时间,但在这一段时间里面,能够全部完成的也是少部分的优等生,中等生就很难完成,后进生就更不用说。在这情况下,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成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而没有时间用来对问题进行思考、讨论、研究,更说不上创新。于是出现了这样一种局面:
  


  从中可以明显地看到:1、学生缺少对问题的独立思考。为完成作业,在遇到难题时,解决问题的最快途径是用“这道题目怎么做”这样的语句表达,这样的表达导致学生仅仅知道问题结果而未能了解解决问题的过程。2、丧失钻研问题的习惯,为赶上作业进度,在不能完成的情况下只能采取放弃,因为时间不允许他作更长时间的思考。这种习惯必将影响到学生解决难题的耐心。
  (二)“师源性心理伤害”
  当学生把黑板上的“圆圈”仅理解成为“0”时,教师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师源性伤害,即教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的伤害。对学生提问状况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1.教师对学生提问的否定和拒绝
  在学生提出与本课堂或本问题无关的问题时,一般的教师会对这种提问采取否定或拒绝的态度,当学生多次受到这种待遇之后,形成思维定势,出发点也变得功利性,仅仅为了解决问题而提出问题,而不是因为认知冲突而提出问题,不是因为科学与社会、技术间的联系而提出问题。
  2.教师对学生提问的反应
  初中学生是一个思想、思维、社会观、人际观有所发展,但还不成熟的群体。在课堂内外会对某些事物产生好奇,在学生眼里,这些事物是未知的,有趣的,玄奥的,于是就提出了一些教师自认为是刁钻的、古怪的、故意为难的问题,在教师整体素质参差不齐的背景下,有些教师就会对这样的学生作出伤害其自尊的反应。
  3.教师的有些行为代替了学生的提问
  这种情况看似温柔,其实当中隐含着极大的钝化性。因为这种行为会无情地抹杀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抹杀学生的的创造思维,使学生成为一群只会模仿的解题机器,在他们的眼里只有问题的最终结果,没有事物的来龙去脉。
  (三)研究性阅读能力较低
  研究性阅读重在把新旧信息结合起来,分析其内在的联系,找到新的支点。而目前学生最缺乏的是对问题内在联系的结合,这导致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能触及其本质,难以达到一定的质量。
  (四)感性认识不足
  自然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教材中的理论、概念大多是通过实验手段获得的。问题产生于实践,很多学校或班级安排实验仅是为了完成教材内容,而不是主要为了解决某个问题,探求知识,验证理论,这样的实验根本不能达到实验课本身的要求和作用,更为严重的是很多实验课变为教师表演,学生观赏课,造成学生对知识的感性认识不足,故而不能提出一些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问题。
  三、对策探究
  科学家波普尔提出,科学从问题开始,也终于问题。问题是承前启后的发展环节,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提出问题是科学研究过程的起点和科学研究成功的关键。爱因斯坦在他的《物理学进化论》一书提出:“提出一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和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而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它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为此笔者就如何提高学生提问的能力水平作了探究。
  (一)充分发挥课堂的主渠道作用
  课堂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在教学设计过程中,重视教的设计和教的策略研究,教懂、教活,同时通过了解学生、研究学生、重视学生对认识的需要和学习时的情感体验,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重视学生策略教学,并努力使自己适应学生的学,让学生在课堂内听懂、学会、会学、乐学。再次重视差异教学通过“兼顾性”教学,分组教学、分层教学、个别辅导等方法和手段设计研究,因材施教、分层、分类,充分提高课堂成效,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有收获,留给课后更多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探究问题,逐步提高学生提问题的水平。
  (二)宽容
  1.为教师创造一个宽容的教学氛围
  营造一种宽容的教学氛围,让教师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我相信教师能根据自己的特长创造出千姿百态的教育方法和手段来。
  2.为学生创造一个宽容的学习环境
  教师进行积极的引导、鼓励,努力营造一个宽容的学习气氛,给孩子一片自由想象的天空,顺其自然的陶冶其天性,细心呵护其原始好奇心,激发创造意识,点燃思想火花,这才可锻炼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和提高学生提出问题的水平,使学生人人敢问、乐问、善问。
  (三)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拓宽学生知识面
  课外阅读是提高学生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即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又是教材知识的补充和拓宽。主要通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以自主、能动的状态投入到课外阅读中去。随着学生知识面的拓宽,知识点的增加,在他们自己新知识网络中,会产生教材知识与课外读本知识,已有知识与新获得的知识,已有的知识与新的现象,新的知识与已有的现象间的矛盾。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内因,学生在解决旧矛盾的同时又会产生新矛盾,这样可以形成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再提出问题的良性循环。
  (四)预防并消除学生存在的心理障碍
  据统计,10%的中学生有心理障碍,甚至有人认为达到了30%。学生的心理障碍主要来自:过重的学习负担、家庭因素、教师因素、学生自身的青春期困扰等。学生心理障碍的存在会造成学生心理上的苦恼和与人交往的困难,而且影响他们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和心理素质的提高。辩证法告诉我们,内因决定事物的心理,通过教育手段才能培养学生健康心理,提高学生的素质,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努力:
  1.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减弱用考试成绩来衡量学生;使学生正确对待自己的成绩,相信自己的能力,使学生不盲目地对自己施加学业上的压力。
  2.重视与家长交流,转变家长的保守观念,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保证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一致。这可以通过举办家长学校,家长自身加强学习等途径来实现。
  3.教师自身平时要加强心理学原理的学习和应用。对一个学生影响最大的一般是教师,心理问题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平时教师要经常性地与学生进行交流,从中获取第一手信息,对症下药,因势利导,充分注意心理分析和心理健康辅导教育。
  4.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性教育。对这个问题许多有识之士和专家早已大力提倡,教育主管部门也早在这方面作出了有关规定和编写了教材,但许多人还是谈性色变,几乎没有对学生进行性教育,这对中学生的健康成长是非常不利的,要做好这项工作,关键在于父母和教师要解放思想,提高认识,负起责任。
其他文献
多媒体应用于语文教学中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想像力,扩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但同时也带来很多教学弊端。作为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恰当使用多媒体。   一、多媒体给语文教学带来无限生机  多媒体融文字、声音、影视、图像于一体,应用于课堂教学为语文教师带来了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也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无限生机。  1.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
期刊
吕叔湘曾指出:“语文教学关键在于一个活字,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给教活了”。一堂“活”的语文课,就像一篇跃动的散文,一件流光溢彩的艺术品。语文课堂教学的“活”,需要灵活的教师引导,鲜活的学生思维,活跃的课堂气氛。所谓“活”并不单纯是课堂热闹,而要充分发挥出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开发智力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常中有变、变中守常。笔者在教学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时,
期刊
“换位思考法”通常被人们运用在人际交往中,教育人们在人与人之间产生矛盾时,应懂得站在他人的角度,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其实,把这种思维方式运用到语文教学中,效果也很不错。  七年级学生理解能力较弱是新课程实验教师的普遍感受。同时,新课标明确要求教师要转变单一的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做一个引导者,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新的学习方法,构建新的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从而适应新课标的要求,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因此,笔者
期刊
作文就是运用语言文字,叙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表达具体内容,进行思想交流。在日常语文教学中,教师常常为学生作文无话可说或无病呻吟而感到头痛,因为作文教学虽然把重点放在课内,却涉及到学生的整个生活实践,如何解决这一难题,成了摆在教师面前的一大难题。本文试从小学生作文教学角度出发,就学生“想写,会写,写好”问题提出自己的一些见解,以期抛砖引玉,达到对新教改下学生作文教学有所裨益的功效。  一、只
期刊
伴随着整个社会经济的兴旺和教育事业的繁荣,我国学校社团教育近几年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随着素质教育和新课程理念的深入人心,作为素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学校社团活动,不仅在义务教育阶段教育地位得到了确立,而且社团教育的自身建设也得到了飞速发展。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当清醒地看到,社团教育还是整个学校教育的较薄弱环节,很多学校还都停滞在参加轰轰烈烈的各种比赛,选拔培养特长生,为获得表面的成绩让学
期刊
安·谢·马卡连柯(1888—1939)是前苏联早期著名的教育实践活动家和富于创新精神的教育理论家,出生于乌克兰共和国别洛波里城一个工人的家庭。  重视劳动教育是马卡连柯教育思想体系的基本特点之一。在劳动教育问题上,他认为劳动是教育的根本因素之一,应成为集体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提出了劳动与教育并行的原则。在他看来,劳动教育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发展智力和能力,加强组织性和纪律性,从而有助于从
期刊
物理综合实践活动课如何上?如何让活动课焕发生命活力?笔者通过尝试,获得如下体会:  首先要充分认识活动课在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要正确理解活动课在改变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关注科技、关注社会、树立正确的科学观等方面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物理综合实践活动课所追求的是学生自主体验、自主参与。目的在于给学生提供一次自主的开放的探究性的学习机会,其活动本身强调学生参与的广度与深
期刊
现实中,好多家长很“重视”孩子的教育,不惜花血本创造一切条件改善孩子的学习环境,教育孩子努力拼搏考上好的大学,将来有一份好的工作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导致有些学生承受、克服挫折的勇气和能力越来越弱,挫折反应极为强烈。偶尔受到老师或家长的批评,就选择轻生或自残;有的学习基础差,虽经过努力,但成绩仍不理想,就对自己丧失信心、悲观失望,对学习失去兴趣和动力;有的人际关系出现障碍产生焦虑,非但不采取积极的态
期刊
摘 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腐败犯罪日益猖獗,成为严重危害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公害。《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的诞生,意味着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反腐败国际机制和国际制度。预防腐败是抵制腐败的良药,也是《联合国反腐败公约》重要的着眼点。然而我们不能仅对公职人员进行预防,进行反腐败、廉洁性教育,要想从根源处防止腐败,减少腐败现象的发生,不能忽视校园的防腐败法制教育。本文以预防腐败为角度,结合《联合国
期刊
中职学校电子专业随着经济和技术发展对学生的要求较之前几年有了明显的变化,以前传统的经典教材已经无法满足时代的变化与发展,不能适应目前教学的需要,与此同时,中职学校生源知识基础却有所下滑。为了学生能够更好的获取知识,为给中职学生就业提供更好的平台,加大教材开发力度、加快实践步伐很有现实意义。  一、电子技能教材现存问题  1.学生入门难。中职学校生源素质普遍不高,一般来说,初中毕业后没有考上普通高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