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职学校电子专业随着经济和技术发展对学生的要求较之前几年有了明显的变化,以前传统的经典教材已经无法满足时代的变化与发展,不能适应目前教学的需要,与此同时,中职学校生源知识基础却有所下滑。为了学生能够更好的获取知识,为给中职学生就业提供更好的平台,加大教材开发力度、加快实践步伐很有现实意义。
一、电子技能教材现存问题
1.学生入门难。中职学校生源素质普遍不高,一般来说,初中毕业后没有考上普通高中的才来读中职学校。现在的中职学生,年龄偏小、综合素质偏低,学习表现比较落后或自身缺点较多。由于学习基础差,上课听不懂,作业不会做,对学习毫无兴趣。因为缺乏进取心,容易产生厌学情绪。
2.教材内容抽象、陈旧。学生在学校的学习不仅仅是吸收的过程,更应该让学生自主的、自发的去学习。而教材的内容相对陈旧,形式相对呆板,缺少有趣的实验内容,学生缺少主动思考的机会,盲目的去推导公式和计算,然后来做验证理论性的实验。
3.教材更新速度慢。中职教材更新速度慢,缺乏对新知识、新器件、新工艺、新问题、学科新发展的涉及,学生将大量时间用在学习一些落后且无应用价值的课程上。教学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毕业的学生动手能力不强,不符合企业的需要。
4.教材与就业方向脱节。经济和技术的发展,促使电子产业发生结构性的调整转移,并带来电子技术的迅猛发展,既然培养目标是为企业培养技术工人,那么教学理念就应该是:“企业需要什么样的工人,就培养什么样的学生”,例如:电子厂对插件工插件的速度、准确率有较高的要求;而对焊接工就要求焊接工艺、质量、速度等达到一定的水平。这些都要求学校多与企业沟通,拟定培训方案,编写培训教材。
二、校本教材的构想
1.创新教材结构模式。教材力求突出职业教育教学的特点,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以“工作任务”的形式,采用项目教学的手段。项目教学法是指将传统的学科体系中的知识内容转化为若干个教学项目,围绕着项目组织和展开教学,让学生直接参与项目全过程的一种教学方法。把专业理论与实训课结合在一起,采用“工作任务”方式,从实际操作入手,围绕一定的模块,讲授相关的知识内容,通过小组学习和教师的适当指导完成相应教学任务。这样既增加了学生的兴趣,也降低了课程的难度,同时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能够将学生枯燥的理论课程学习转换为生动的理论联系实践活动、创造性活动,体验解决工作任务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
2.充分发挥就业市场的导向作用——更新教学内容。结合当前电子技术的特点进行改革,着力增强教材的实用性,体现新技术、新知识、新工艺、新器件的应用,如介绍了微型贴片二极管、三极管的应用,开设《单片机应用》、EDA软件PROTEL DXP电子仿真软件Multisim等。以便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了解最新的专业动向。
3.采用具有实用性的产品。通过实用小家电产品的制作过程和电子电路的焊接、组装、调试等过程的实施,使学生了解电子产品的生产工艺。教材的重点放在对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上。所选的工作任务都是实用性很强的产品,比如:声控延时灯、多路彩灯、触摸式延时灯等。
三、校本教材的意义
1.对学校的意义。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培养目标是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不能及时反映电子技术专业的新技术和新成果,在内容上远远落后于生产实践,只能使学生被动地接受陈旧的知识,这样极不利于学生的发展,更不适应用人单位的需求。而电子技能训练校本课程的开发可以弥补国家课程的不足,学校可以在国家课程的统一要求下,结合本专业优势、用人单位的要求及专业的发展方向,制定本学校的课程体系,形成专业特色,有利于学校课程改革的深入。
2.对学生的意义。电子技能训练校本课程充分关注学生的差异性,以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为出发点。在教学实践中,如果照搬国家、地方课程,不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就会增加学生的“厌学”情绪。只有把专业理论与实训课结合在一起,采用项目式教学,从实际操作入手,围绕一定的“工作任务”(模块),讲授相关的知识内容,通过小组学习和教师的适当指导完成相应教学任务。这样既增加了学生的兴趣,也降低了课程的难度,同时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3.对教师的意义。电子技能训练校本课程的开发赋予教师一部分课程开发的权利,从而使课程开发不仅仅是学科专家和课程专家的专利,而形成专家与学校、教师共同开发课程的态势,教师也成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之一。电子技术校本课程使课程开发成为教师工作的组成部分,因而教师能根据所了解的学生的需求、能力、兴趣和特点开发出令学生满意的课程,使用校本课程,教师能够充分把握课程意图,提高教学质量,并且教师自己也会获得工作满足感和成就感。教师之间交流增加,责任感和义务感也得以加强,有利于形成教师的专业精神,增加校本课程开发的意识。
总之,在电子技能课教学中实施项目教学法,推动了教学的革新,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更加有效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独立操作能力,并增强其团队精神,使电子技能教学的质量和效益逐步提高。
一、电子技能教材现存问题
1.学生入门难。中职学校生源素质普遍不高,一般来说,初中毕业后没有考上普通高中的才来读中职学校。现在的中职学生,年龄偏小、综合素质偏低,学习表现比较落后或自身缺点较多。由于学习基础差,上课听不懂,作业不会做,对学习毫无兴趣。因为缺乏进取心,容易产生厌学情绪。
2.教材内容抽象、陈旧。学生在学校的学习不仅仅是吸收的过程,更应该让学生自主的、自发的去学习。而教材的内容相对陈旧,形式相对呆板,缺少有趣的实验内容,学生缺少主动思考的机会,盲目的去推导公式和计算,然后来做验证理论性的实验。
3.教材更新速度慢。中职教材更新速度慢,缺乏对新知识、新器件、新工艺、新问题、学科新发展的涉及,学生将大量时间用在学习一些落后且无应用价值的课程上。教学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毕业的学生动手能力不强,不符合企业的需要。
4.教材与就业方向脱节。经济和技术的发展,促使电子产业发生结构性的调整转移,并带来电子技术的迅猛发展,既然培养目标是为企业培养技术工人,那么教学理念就应该是:“企业需要什么样的工人,就培养什么样的学生”,例如:电子厂对插件工插件的速度、准确率有较高的要求;而对焊接工就要求焊接工艺、质量、速度等达到一定的水平。这些都要求学校多与企业沟通,拟定培训方案,编写培训教材。
二、校本教材的构想
1.创新教材结构模式。教材力求突出职业教育教学的特点,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以“工作任务”的形式,采用项目教学的手段。项目教学法是指将传统的学科体系中的知识内容转化为若干个教学项目,围绕着项目组织和展开教学,让学生直接参与项目全过程的一种教学方法。把专业理论与实训课结合在一起,采用“工作任务”方式,从实际操作入手,围绕一定的模块,讲授相关的知识内容,通过小组学习和教师的适当指导完成相应教学任务。这样既增加了学生的兴趣,也降低了课程的难度,同时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能够将学生枯燥的理论课程学习转换为生动的理论联系实践活动、创造性活动,体验解决工作任务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
2.充分发挥就业市场的导向作用——更新教学内容。结合当前电子技术的特点进行改革,着力增强教材的实用性,体现新技术、新知识、新工艺、新器件的应用,如介绍了微型贴片二极管、三极管的应用,开设《单片机应用》、EDA软件PROTEL DXP电子仿真软件Multisim等。以便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了解最新的专业动向。
3.采用具有实用性的产品。通过实用小家电产品的制作过程和电子电路的焊接、组装、调试等过程的实施,使学生了解电子产品的生产工艺。教材的重点放在对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上。所选的工作任务都是实用性很强的产品,比如:声控延时灯、多路彩灯、触摸式延时灯等。
三、校本教材的意义
1.对学校的意义。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培养目标是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不能及时反映电子技术专业的新技术和新成果,在内容上远远落后于生产实践,只能使学生被动地接受陈旧的知识,这样极不利于学生的发展,更不适应用人单位的需求。而电子技能训练校本课程的开发可以弥补国家课程的不足,学校可以在国家课程的统一要求下,结合本专业优势、用人单位的要求及专业的发展方向,制定本学校的课程体系,形成专业特色,有利于学校课程改革的深入。
2.对学生的意义。电子技能训练校本课程充分关注学生的差异性,以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为出发点。在教学实践中,如果照搬国家、地方课程,不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就会增加学生的“厌学”情绪。只有把专业理论与实训课结合在一起,采用项目式教学,从实际操作入手,围绕一定的“工作任务”(模块),讲授相关的知识内容,通过小组学习和教师的适当指导完成相应教学任务。这样既增加了学生的兴趣,也降低了课程的难度,同时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3.对教师的意义。电子技能训练校本课程的开发赋予教师一部分课程开发的权利,从而使课程开发不仅仅是学科专家和课程专家的专利,而形成专家与学校、教师共同开发课程的态势,教师也成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之一。电子技术校本课程使课程开发成为教师工作的组成部分,因而教师能根据所了解的学生的需求、能力、兴趣和特点开发出令学生满意的课程,使用校本课程,教师能够充分把握课程意图,提高教学质量,并且教师自己也会获得工作满足感和成就感。教师之间交流增加,责任感和义务感也得以加强,有利于形成教师的专业精神,增加校本课程开发的意识。
总之,在电子技能课教学中实施项目教学法,推动了教学的革新,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更加有效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独立操作能力,并增强其团队精神,使电子技能教学的质量和效益逐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