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把社会治理作为我国未来社会建设的基本方向。其中,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和基本单位,应成为社会治理的基石。推进现代家庭治理,既是国家和政府的重要义务,也是每一个家庭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同时还是每一位德育工作者开展家庭教育指导的重要目标。下面结合具体案例,来谈谈在现代家庭治理的背景下学校教师如何做好家庭教育指导工作。
一、协同治理,做家长的好参谋
在现代社会,家庭治理已不再是传统家族的家长式治理,而是融社会、政府、家长、学校、教师等多元主体于一身的协同治理。协同创新的提出,进一步凸显了“协同”在推进社会创新、实现社会治理中的重要性。在此背景下,德育工作者应当通过与家长的协同共商,不断提升家庭教育指导质量,从而参与家庭治理,成为家长的好参谋。下列案例中,李老师正是通过平常的家长会,传递了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赢得了家长们的尊重,密切了家校合作,提升了家庭教育指导的效果。
在家长会上,李老师会以拜托和协商的口吻劝说家长,把对孩子的心疼放在心里,而不是嘴上。她苦口婆心地对家长说:“学校有学校的规定,不希望任何一个学生搞特殊。请家长理解我的工作,不要让孩子在中午的时候随便外出用餐。这样不利于班级团结,也容易发生意外。还有,孩子将来是要走上社会的,如果连这点苦也吃不消,那将来怎么能承担重大艰苦的社会责任呢?如果你觉得学校提供的午餐营养不够,请在准备晚餐时注意多给孩子补充营养。另外,也请家长帮助孩子把校服洗洗干净,每天穿着整洁的校服到学校学习,与其他同学保持一致,不要在物质条件上搞攀比,而要在学习上形成一种你追我赶的良好风气。”
对于一些露出早恋苗头的学生,李老师会坦率地把她看到的现象与家长沟通,请他们一起观察留意,协助她做好工作。比如,她会请家长了解孩子回家的时间,留意孩子在家打电话的内容等。但她同时细心地提醒家长,不要在没有弄清事情真相的情况下,责怪和打骂孩子。聪明的李老师总是擅长把家长拉入“家校同盟”,孩子身上有了缺点,她从来不以所谓的师长身份居高临下地找家长训话,而是和蔼可亲地与家长一道分析原因,寻找解决方法。所以,家长们都十分乐意与她说真心话。
案例中,李老师一方面通过家长会让家长参与学校教育,从而转变家长的教育方式;另一方面通过“家校同盟”积极进行家庭教育指导,达到了协同治理的目的。在家庭教育指导中,要做到协同治理,就需要德育工作者做到:一是尊重家长的主体地位。即认识到家长在家庭治理中的主体地位,注意调动家长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创新家庭治理智慧,推动家庭治理实践。二是尊重家长的治理风格。由于受家庭传统、经济条件、教育水平和家庭氛围的影响,不同家庭的治理风格各异,这就需要在尊重的基础上因势利导,不断优化治理成效。三是构建协同共同体。即由学校、教师和家长建立多形式、多层面、多平台的合作共同体,创新家校合作渠道和家教指导方式,提升家庭治理的社会化水平。
二、人本治理,做孩子的好知音
现代社会是民主社会,反映在家庭治理中,就是要构建一种民主平等的家庭关系,特别是家长要善于倾听孩子的心声,应关注孩子的诉求,让孩子参与家庭治理,真正成为家庭的一员。但是,现代社会生活节奏较快,家长往往无暇顾及孩子的需要,或者忽视孩子的意愿,以致孩子游离于家庭之外,甚至背弃家庭。作为教育工作者,在开展家庭教育指导的过程中,应走进孩子的内心深处,关切孩子的成长需求和个体意愿,做孩子的知音,同时积极对家长进行指导,推进家庭的人本治理。下面案例中的“我”,正是把握了孩子的内心需要,才走进其内心世界,成为孩子的“知音”的。
张倩的儿子小斌今年10岁了,性格开始变得叛逆起来,在家金口难开,从不主动和父母说话;而在外人面前,说起话来却滔滔不绝。
这让张倩心里很难受,每当提及儿子,她总是唉声叹气:“我们可是他的父母啊!他为何总拒绝和我们沟通呢?”
小斌之所以变成今天这个样子,责任其实在张倩夫妇身上。
小斌是我看着长大的,小时候,他在父母面前也蛮活泼的,只是张倩夫妇总是没有耐心听他讲话。他们觉得孩子太小了,他的言论不必重视。所以小斌发言的时候,他们要么听而不闻,要么心不在焉。如果张倩夫妇心情不爽,则不管小斌的发言是对是错,都会忍不住呵斥他几句。父母漠不关心、居高临下的态度,给了小斌一个错觉:原来家里人都不喜欢听我讲话!
既然在家找不到认同感,他就到外面寻找“知音”,这就形成了上述令张倩夫妇尴尬无比的局面。作为小斌的班主任和张倩的好朋友,我敏锐地意识到了这一点,并且主动承担起了做小斌的“知音”的角色,为他的意愿表达、情感释放、自尊满足创造了条件。与此同时,我也和张倩夫妇沟通了多次,终于扭转了他们夫妇的看法和态度,开始尊重小斌的意见,关注小斌的想法,家庭也变得和谐起来。
案例中的“我”由于洞悉孩子的心理特点,巧妙地化解了家庭危机,实现了家庭和谐。作为德育工作者,要实现家庭的人本治理,就应通过家庭教育指导,使家长做到:第一,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只有让孩子生活在一个被尊重的环境中,才能让孩子学会尊重他人。第二,尊重孩子的兴趣需要。既要善于发现孩子的兴趣和需要,也要善于培养孩子的兴趣。第三,尊重孩子的视角。孩子看问题有其独特的视角,家长不应以自己的想法去要求孩子,而应善于从孩子的视角去把握其生活世界。第四,尊重孩子的意见。孩子有表达的欲望,但往往幼稚、不成熟,家长应在尊重的基础上加强引导,帮助孩子学会思考,锻炼表达能力。
三、伦理治理,做家庭的好帮手
我国家庭治理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伦理治理,即要求孩子首先要明理,做个好人。在推进现代家庭治理的过程中,我们要继承和发扬古代家庭的德治传统,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家庭风尚,夯实孩子做人的根基,培养其良好的道德品质,塑造其完美的道德人格。然而,现代家庭普遍关注孩子的学业成绩和智力发展,很少关注孩子的道德品质。作为德育工作者,理应关注孩子的习惯养成和道德发展,助推家庭的伦理治理。下面例子中的“我”正是通过对孩子的勤俭节约教育以及相应的家庭教育指导,使孩子形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有力提升了家庭伦理治理的水平和实效。 那天,郑亮夫妇帮女儿菲菲整理房间,搜出16个毽子、7根跳绳、3支圆规、6个笔袋、3本带密码的日记、4个电话本、20多本娱乐书籍,还有40多支各式各样的笔,十几块橡皮外加几十张小贴画。
“父母挣的血汗钱是让你浪费的吗?”郑亮妻子生气地对着女儿菲菲大吼。但这样并不能扭转女儿浪费的习惯。一天,菲菲闷闷不乐地来到学校,我一下子就发现了菲菲好像有什么心事,于是就在课间把她叫到办公室,和她谈起心来。当得知她是由于父母批评她浪费而生气时,我就用“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来教育她。与此同时,我还进行了家访,与她的父母进行了沟通,发现是她父母的消费观念影响了她之后,就及时告知父母,要改变孩子的浪费习惯,首先要从改变家长自身开始。
于是,郑亮夫妇适时召开了家长会议。“金融危机真厉害,我的工资是没有希望恢复以前的水平了。以后,咱们不能随便外出吃饭了,我在家做。”郑亮妻子首先发言。郑亮立刻配合道:“我以后再也不追求名牌了,节假日买打折的衣服。”看到父母一唱一和,女儿回过味来了:“你们啥意思?不会连我的零花钱也要降了吧?”“当然!从今天开始,咱们三人都要节俭过日子。”
从那以后,郑亮妻子很少逛街了,或者是自己悄悄逛,不像以前,所有消费都暴露在菲菲的眼皮底下。而且,只要和女儿同路,就坚决不打车,改乘公交车。
对于家里的食物,郑亮妻子也更小心翼翼对待了。以前,牛奶过期、苹果梨子烂掉的事经常发生;现在,郑亮妻子开始节约每一个馒头,每一包餐巾纸。就连买菜,也要带上女儿,一个摊位一个摊位地认真挑选,潜移默化地对她进行节约教育。
经过一系列的强化教育之后,女儿的浪费行为大大减少。
我国是一个具有深厚传统美德的国度。今天,作为德育工作者,推进家庭伦理治理,就是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家庭建设的核心,重构家庭伦理、重塑家庭风尚、重建家庭生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的:“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
四、智慧治理,做家校的好桥梁
作为社会治理的重要基石,家庭治理要实现智慧治理,就需要处理好家庭、家长、孩子及其与学校、社会之间的关系。这就要求家庭教育指导协调学校和家庭的关系,整合相关资源,共筑家庭教育的根基。作为德育工作者,只有站在学校和家庭两个角度,既调动家长和家庭参与学校治理,又及时地把先进教育理念传递给广大家长,提升广大家长的教育水平和治理能力,才能充分发挥家庭与学校之间的桥梁作用,实现家庭的智慧治理。下面案例中的吴老师正是这样一位典型。
在吴老师看来,家庭教育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班主任则是架起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桥梁,而她,甘当这样一座平凡的“桥梁”。
在接受采访时,吴老师显得有些腼腆,她一再表示:“我所做的很平凡”。而在学生和家长看来,吴老师有太多值得称赞的“平凡之举”。她在学生的周记里体察到学生的喜怒哀乐,于是,普通的周记本成了她和学生进行心灵沟通的载体。她发现有学生为父母离异而闷闷不乐,于是,她主动上门去做劝解工作。“离婚是大人的事,但孩子是无辜的。对孩子来说,爸爸或妈妈只有一个,无人能替代……”吴老师的动情话语令家长们感动。
“吴老师,因为孩子,我们有缘相识,我为孩子庆幸遇上了你,也为自己庆幸认识了你……五年的时间,孩子那么亲你、爱你、念你,我为你高兴,也更敬佩你!”在采访时,笔者在吴老师的办公桌上看到了这样一封家长写来的感谢信。
信封里还夹着一篇孩子所写的习作。“那个学生虽然已经毕业了,但他一定要他母亲把文章多复印一份给我。他说,自己的作品被中学语文老师选登在校刊上,一定要和我共同分享他的快乐。有这样懂事的学生,再累也是值得的!”说这话时,吴老师一脸幸福。
作为德育工作者,要进行家庭教育指导,推动家庭的智慧治理,首先要以身作则,实现家庭的良治和善治。德育工作者具有开展家庭教育和治理的诸多有利因素,因此要不断总结治家经验,凝练治家智慧,提升家庭治理的水平和层次,发挥其在全社会的引领作用。其次,要讲究方法,注意艺术。家庭治理没有固定标准和固定模式,它需要根据不同家庭的实际来开展,因此,要注意治理方法和艺术的个性化和特色化。再次,要勇于成为心灵艺术的大师。要发挥桥梁作用,需要我们走进家长和孩子的心中,用我们的智慧之手架起家庭建设的亲子之桥、和谐之桥和幸福之桥。
(作者单位: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上海 200032)
责任编辑 戴双翔
一、协同治理,做家长的好参谋
在现代社会,家庭治理已不再是传统家族的家长式治理,而是融社会、政府、家长、学校、教师等多元主体于一身的协同治理。协同创新的提出,进一步凸显了“协同”在推进社会创新、实现社会治理中的重要性。在此背景下,德育工作者应当通过与家长的协同共商,不断提升家庭教育指导质量,从而参与家庭治理,成为家长的好参谋。下列案例中,李老师正是通过平常的家长会,传递了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赢得了家长们的尊重,密切了家校合作,提升了家庭教育指导的效果。
在家长会上,李老师会以拜托和协商的口吻劝说家长,把对孩子的心疼放在心里,而不是嘴上。她苦口婆心地对家长说:“学校有学校的规定,不希望任何一个学生搞特殊。请家长理解我的工作,不要让孩子在中午的时候随便外出用餐。这样不利于班级团结,也容易发生意外。还有,孩子将来是要走上社会的,如果连这点苦也吃不消,那将来怎么能承担重大艰苦的社会责任呢?如果你觉得学校提供的午餐营养不够,请在准备晚餐时注意多给孩子补充营养。另外,也请家长帮助孩子把校服洗洗干净,每天穿着整洁的校服到学校学习,与其他同学保持一致,不要在物质条件上搞攀比,而要在学习上形成一种你追我赶的良好风气。”
对于一些露出早恋苗头的学生,李老师会坦率地把她看到的现象与家长沟通,请他们一起观察留意,协助她做好工作。比如,她会请家长了解孩子回家的时间,留意孩子在家打电话的内容等。但她同时细心地提醒家长,不要在没有弄清事情真相的情况下,责怪和打骂孩子。聪明的李老师总是擅长把家长拉入“家校同盟”,孩子身上有了缺点,她从来不以所谓的师长身份居高临下地找家长训话,而是和蔼可亲地与家长一道分析原因,寻找解决方法。所以,家长们都十分乐意与她说真心话。
案例中,李老师一方面通过家长会让家长参与学校教育,从而转变家长的教育方式;另一方面通过“家校同盟”积极进行家庭教育指导,达到了协同治理的目的。在家庭教育指导中,要做到协同治理,就需要德育工作者做到:一是尊重家长的主体地位。即认识到家长在家庭治理中的主体地位,注意调动家长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创新家庭治理智慧,推动家庭治理实践。二是尊重家长的治理风格。由于受家庭传统、经济条件、教育水平和家庭氛围的影响,不同家庭的治理风格各异,这就需要在尊重的基础上因势利导,不断优化治理成效。三是构建协同共同体。即由学校、教师和家长建立多形式、多层面、多平台的合作共同体,创新家校合作渠道和家教指导方式,提升家庭治理的社会化水平。
二、人本治理,做孩子的好知音
现代社会是民主社会,反映在家庭治理中,就是要构建一种民主平等的家庭关系,特别是家长要善于倾听孩子的心声,应关注孩子的诉求,让孩子参与家庭治理,真正成为家庭的一员。但是,现代社会生活节奏较快,家长往往无暇顾及孩子的需要,或者忽视孩子的意愿,以致孩子游离于家庭之外,甚至背弃家庭。作为教育工作者,在开展家庭教育指导的过程中,应走进孩子的内心深处,关切孩子的成长需求和个体意愿,做孩子的知音,同时积极对家长进行指导,推进家庭的人本治理。下面案例中的“我”,正是把握了孩子的内心需要,才走进其内心世界,成为孩子的“知音”的。
张倩的儿子小斌今年10岁了,性格开始变得叛逆起来,在家金口难开,从不主动和父母说话;而在外人面前,说起话来却滔滔不绝。
这让张倩心里很难受,每当提及儿子,她总是唉声叹气:“我们可是他的父母啊!他为何总拒绝和我们沟通呢?”
小斌之所以变成今天这个样子,责任其实在张倩夫妇身上。
小斌是我看着长大的,小时候,他在父母面前也蛮活泼的,只是张倩夫妇总是没有耐心听他讲话。他们觉得孩子太小了,他的言论不必重视。所以小斌发言的时候,他们要么听而不闻,要么心不在焉。如果张倩夫妇心情不爽,则不管小斌的发言是对是错,都会忍不住呵斥他几句。父母漠不关心、居高临下的态度,给了小斌一个错觉:原来家里人都不喜欢听我讲话!
既然在家找不到认同感,他就到外面寻找“知音”,这就形成了上述令张倩夫妇尴尬无比的局面。作为小斌的班主任和张倩的好朋友,我敏锐地意识到了这一点,并且主动承担起了做小斌的“知音”的角色,为他的意愿表达、情感释放、自尊满足创造了条件。与此同时,我也和张倩夫妇沟通了多次,终于扭转了他们夫妇的看法和态度,开始尊重小斌的意见,关注小斌的想法,家庭也变得和谐起来。
案例中的“我”由于洞悉孩子的心理特点,巧妙地化解了家庭危机,实现了家庭和谐。作为德育工作者,要实现家庭的人本治理,就应通过家庭教育指导,使家长做到:第一,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只有让孩子生活在一个被尊重的环境中,才能让孩子学会尊重他人。第二,尊重孩子的兴趣需要。既要善于发现孩子的兴趣和需要,也要善于培养孩子的兴趣。第三,尊重孩子的视角。孩子看问题有其独特的视角,家长不应以自己的想法去要求孩子,而应善于从孩子的视角去把握其生活世界。第四,尊重孩子的意见。孩子有表达的欲望,但往往幼稚、不成熟,家长应在尊重的基础上加强引导,帮助孩子学会思考,锻炼表达能力。
三、伦理治理,做家庭的好帮手
我国家庭治理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伦理治理,即要求孩子首先要明理,做个好人。在推进现代家庭治理的过程中,我们要继承和发扬古代家庭的德治传统,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家庭风尚,夯实孩子做人的根基,培养其良好的道德品质,塑造其完美的道德人格。然而,现代家庭普遍关注孩子的学业成绩和智力发展,很少关注孩子的道德品质。作为德育工作者,理应关注孩子的习惯养成和道德发展,助推家庭的伦理治理。下面例子中的“我”正是通过对孩子的勤俭节约教育以及相应的家庭教育指导,使孩子形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有力提升了家庭伦理治理的水平和实效。 那天,郑亮夫妇帮女儿菲菲整理房间,搜出16个毽子、7根跳绳、3支圆规、6个笔袋、3本带密码的日记、4个电话本、20多本娱乐书籍,还有40多支各式各样的笔,十几块橡皮外加几十张小贴画。
“父母挣的血汗钱是让你浪费的吗?”郑亮妻子生气地对着女儿菲菲大吼。但这样并不能扭转女儿浪费的习惯。一天,菲菲闷闷不乐地来到学校,我一下子就发现了菲菲好像有什么心事,于是就在课间把她叫到办公室,和她谈起心来。当得知她是由于父母批评她浪费而生气时,我就用“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来教育她。与此同时,我还进行了家访,与她的父母进行了沟通,发现是她父母的消费观念影响了她之后,就及时告知父母,要改变孩子的浪费习惯,首先要从改变家长自身开始。
于是,郑亮夫妇适时召开了家长会议。“金融危机真厉害,我的工资是没有希望恢复以前的水平了。以后,咱们不能随便外出吃饭了,我在家做。”郑亮妻子首先发言。郑亮立刻配合道:“我以后再也不追求名牌了,节假日买打折的衣服。”看到父母一唱一和,女儿回过味来了:“你们啥意思?不会连我的零花钱也要降了吧?”“当然!从今天开始,咱们三人都要节俭过日子。”
从那以后,郑亮妻子很少逛街了,或者是自己悄悄逛,不像以前,所有消费都暴露在菲菲的眼皮底下。而且,只要和女儿同路,就坚决不打车,改乘公交车。
对于家里的食物,郑亮妻子也更小心翼翼对待了。以前,牛奶过期、苹果梨子烂掉的事经常发生;现在,郑亮妻子开始节约每一个馒头,每一包餐巾纸。就连买菜,也要带上女儿,一个摊位一个摊位地认真挑选,潜移默化地对她进行节约教育。
经过一系列的强化教育之后,女儿的浪费行为大大减少。
我国是一个具有深厚传统美德的国度。今天,作为德育工作者,推进家庭伦理治理,就是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家庭建设的核心,重构家庭伦理、重塑家庭风尚、重建家庭生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的:“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
四、智慧治理,做家校的好桥梁
作为社会治理的重要基石,家庭治理要实现智慧治理,就需要处理好家庭、家长、孩子及其与学校、社会之间的关系。这就要求家庭教育指导协调学校和家庭的关系,整合相关资源,共筑家庭教育的根基。作为德育工作者,只有站在学校和家庭两个角度,既调动家长和家庭参与学校治理,又及时地把先进教育理念传递给广大家长,提升广大家长的教育水平和治理能力,才能充分发挥家庭与学校之间的桥梁作用,实现家庭的智慧治理。下面案例中的吴老师正是这样一位典型。
在吴老师看来,家庭教育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班主任则是架起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桥梁,而她,甘当这样一座平凡的“桥梁”。
在接受采访时,吴老师显得有些腼腆,她一再表示:“我所做的很平凡”。而在学生和家长看来,吴老师有太多值得称赞的“平凡之举”。她在学生的周记里体察到学生的喜怒哀乐,于是,普通的周记本成了她和学生进行心灵沟通的载体。她发现有学生为父母离异而闷闷不乐,于是,她主动上门去做劝解工作。“离婚是大人的事,但孩子是无辜的。对孩子来说,爸爸或妈妈只有一个,无人能替代……”吴老师的动情话语令家长们感动。
“吴老师,因为孩子,我们有缘相识,我为孩子庆幸遇上了你,也为自己庆幸认识了你……五年的时间,孩子那么亲你、爱你、念你,我为你高兴,也更敬佩你!”在采访时,笔者在吴老师的办公桌上看到了这样一封家长写来的感谢信。
信封里还夹着一篇孩子所写的习作。“那个学生虽然已经毕业了,但他一定要他母亲把文章多复印一份给我。他说,自己的作品被中学语文老师选登在校刊上,一定要和我共同分享他的快乐。有这样懂事的学生,再累也是值得的!”说这话时,吴老师一脸幸福。
作为德育工作者,要进行家庭教育指导,推动家庭的智慧治理,首先要以身作则,实现家庭的良治和善治。德育工作者具有开展家庭教育和治理的诸多有利因素,因此要不断总结治家经验,凝练治家智慧,提升家庭治理的水平和层次,发挥其在全社会的引领作用。其次,要讲究方法,注意艺术。家庭治理没有固定标准和固定模式,它需要根据不同家庭的实际来开展,因此,要注意治理方法和艺术的个性化和特色化。再次,要勇于成为心灵艺术的大师。要发挥桥梁作用,需要我们走进家长和孩子的心中,用我们的智慧之手架起家庭建设的亲子之桥、和谐之桥和幸福之桥。
(作者单位: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上海 200032)
责任编辑 戴双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