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学习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应当站在时代和人性的高度,审视语文课堂教学。教师应善于应用各种手段,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一、自主探究,教师应转变观念,把课上“活”
《新课标》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应不断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灵活引用多种教学策略,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让学生自觉深入地自主探究。
如教学《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如果将课文作详尽地讲解和分析,必然走进“填鸭式”的死胡同,学生也难以体会到其中的自然美。教学伊始,教师可以先以导游的身份向学生介绍双龙洞的情况,把学生引进叶圣陶先生的这篇游记,目的是让学生把自己的体会与文章的描述融合在一起,想想文中哪些词句可以借用?哪些方法可以借鉴?在完成读写迁移的同时,体会了文章的内容,明确了游记的写法。在学习中,我还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你到双龙洞入山时迷了路,按文章的叙述,你还有什么办法吗?是什么根据?(沿着溪流而上,因为溪流是从双龙洞里流出来的)在学习中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在探究中提高能力,课文教学生活化。
教师的教学要有自己的特色,应有勇气主宰自己,不“唯书”不“唯上”不“唯式”,多一点“唯我”,才能从容地展示自己的个性气质、学识修养,才能实现师生的人格相遇,使语文教学时时擦出创造的火花,使课堂常常发出生命的活力,才能允许并期待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语文教学才有个性可言。
二、团结合作,让学生发现自我,把文学“活”
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小组合作的兴趣,注重培养学生团结合作意识和习惯,为他们创设良好的合作氛围,既注意个性的差异,又注重集体效应。在课堂教学中应让学生焕发生命力,在愉悦中自我学习、自我追求、自我发展的同时,让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合作交流,充分展示自我的同时感受集体的力量。
1.善待后进生。在课堂学习中教师应以“真诚、平等”爱护学生,努力为学生营造和谐的合作学习氛围,少些批评指责,多些鼓励帮助,千方百计为学生创造提问题的条件,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从而让他们积极参与到集体学习讨论中。如我在教学“表现人物意志和品质的成语”时,请了一位平时成绩不是很好的学生读第一自然段,读中不时受到同学的哄笑,但我不动声色耐心地等这位同学读完后,高兴地说:“这位同学读书很认真,你看,他把大家易读错的‘曝’字读好了,‘一曝十寒’的‘曝’字读准了,了不起!”大家服了,这位同学也乐了,此后,只见他热情高涨,提问频频举手,踊跃参与,自信让他自觉与集体完全融入。
2.鼓励多质疑。如学完《冀中的地道战》一课,老师让学生先个人质疑,提交小组筛选,老师选择有个性化的问题:“地道多难挖,没其他办法吗?”“如果中间出了叛徒,都把地道说得一清二楚了,怎么办?”老师把这些问题抛还给学生,让他们小组合作,或自找同学讨论,一番唇枪舌剑之后,问题解决了,也得出了一个结论——“为了打击敌人,什么办法都想出来了,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学生在质疑——合作中,既悟文,又悟意,个性化的问题通过合作交流得以解决。
三、勇于创新,让课堂充满灵性,把情激“活”
《标准》要求,在教学中,教师要十分重视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即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正如于永正老师所说“有情有意是教学”,作为教师,应以饱满的激情和真挚的爱走进课堂,同时唤起学生情感,使师生的情感产生共鸣。如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开始,师生一起回忆学过的课文《一夜的工作》,激起学生对总理的敬佩,然后教师声色凝重地读课题,把学生带进哀伤的情境,再让学生读一读,仔细体会并回答“你为什么要这样读”,实现了课伊始,情即生。接着让学生披情入文,尽量把自己对总理的情感表达出来,实现情感迁移。课中教师还为学生提供延伸拓展的材料:《周总理,你在哪里》感情朗读,不断激起学生情感波澜,生生互动,心心交融。此时的课堂已不再是单纯地理解课文,更多的是在情感的交流。
又如教学《丰碑》一课,开始学生对“丰碑”一词并不知其意,但教师也不急于去解释,而是让学生自己根据预习提示先解决几个关键问题:“军需处长是干什么的?文中牺牲的是谁?是怎样牺牲的?”让学生意识到他的结局与他的职务是多么地不相称,这是为什么?学生带着这些矛盾,与作者回忆起发生在雪山上的一幕,受到作者情感的熏陶后,在情景交融中,从形神两方面品悟“丰碑”的真正含义。面对古今中外文采斐然、情性灵动、思想璀璨的名家名篇,教师应带着审视创造的目光,把作者在文中寄予的情思化为教育者的灵魂,以此打动和感染学生,善于创新,表达真情,课堂才能绚丽多彩。
可见,课堂中的“活”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心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赋予更多的灵活性,课堂才会充满活力,学生的兴趣和个性才能得到更有效地发挥,自主就能更加淋漓尽致地凸现,教学效果一定事半功倍。
(作者单位:郑州市上街区中心路小学)
一、自主探究,教师应转变观念,把课上“活”
《新课标》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应不断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灵活引用多种教学策略,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让学生自觉深入地自主探究。
如教学《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如果将课文作详尽地讲解和分析,必然走进“填鸭式”的死胡同,学生也难以体会到其中的自然美。教学伊始,教师可以先以导游的身份向学生介绍双龙洞的情况,把学生引进叶圣陶先生的这篇游记,目的是让学生把自己的体会与文章的描述融合在一起,想想文中哪些词句可以借用?哪些方法可以借鉴?在完成读写迁移的同时,体会了文章的内容,明确了游记的写法。在学习中,我还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你到双龙洞入山时迷了路,按文章的叙述,你还有什么办法吗?是什么根据?(沿着溪流而上,因为溪流是从双龙洞里流出来的)在学习中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在探究中提高能力,课文教学生活化。
教师的教学要有自己的特色,应有勇气主宰自己,不“唯书”不“唯上”不“唯式”,多一点“唯我”,才能从容地展示自己的个性气质、学识修养,才能实现师生的人格相遇,使语文教学时时擦出创造的火花,使课堂常常发出生命的活力,才能允许并期待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语文教学才有个性可言。
二、团结合作,让学生发现自我,把文学“活”
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小组合作的兴趣,注重培养学生团结合作意识和习惯,为他们创设良好的合作氛围,既注意个性的差异,又注重集体效应。在课堂教学中应让学生焕发生命力,在愉悦中自我学习、自我追求、自我发展的同时,让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合作交流,充分展示自我的同时感受集体的力量。
1.善待后进生。在课堂学习中教师应以“真诚、平等”爱护学生,努力为学生营造和谐的合作学习氛围,少些批评指责,多些鼓励帮助,千方百计为学生创造提问题的条件,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从而让他们积极参与到集体学习讨论中。如我在教学“表现人物意志和品质的成语”时,请了一位平时成绩不是很好的学生读第一自然段,读中不时受到同学的哄笑,但我不动声色耐心地等这位同学读完后,高兴地说:“这位同学读书很认真,你看,他把大家易读错的‘曝’字读好了,‘一曝十寒’的‘曝’字读准了,了不起!”大家服了,这位同学也乐了,此后,只见他热情高涨,提问频频举手,踊跃参与,自信让他自觉与集体完全融入。
2.鼓励多质疑。如学完《冀中的地道战》一课,老师让学生先个人质疑,提交小组筛选,老师选择有个性化的问题:“地道多难挖,没其他办法吗?”“如果中间出了叛徒,都把地道说得一清二楚了,怎么办?”老师把这些问题抛还给学生,让他们小组合作,或自找同学讨论,一番唇枪舌剑之后,问题解决了,也得出了一个结论——“为了打击敌人,什么办法都想出来了,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学生在质疑——合作中,既悟文,又悟意,个性化的问题通过合作交流得以解决。
三、勇于创新,让课堂充满灵性,把情激“活”
《标准》要求,在教学中,教师要十分重视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即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正如于永正老师所说“有情有意是教学”,作为教师,应以饱满的激情和真挚的爱走进课堂,同时唤起学生情感,使师生的情感产生共鸣。如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开始,师生一起回忆学过的课文《一夜的工作》,激起学生对总理的敬佩,然后教师声色凝重地读课题,把学生带进哀伤的情境,再让学生读一读,仔细体会并回答“你为什么要这样读”,实现了课伊始,情即生。接着让学生披情入文,尽量把自己对总理的情感表达出来,实现情感迁移。课中教师还为学生提供延伸拓展的材料:《周总理,你在哪里》感情朗读,不断激起学生情感波澜,生生互动,心心交融。此时的课堂已不再是单纯地理解课文,更多的是在情感的交流。
又如教学《丰碑》一课,开始学生对“丰碑”一词并不知其意,但教师也不急于去解释,而是让学生自己根据预习提示先解决几个关键问题:“军需处长是干什么的?文中牺牲的是谁?是怎样牺牲的?”让学生意识到他的结局与他的职务是多么地不相称,这是为什么?学生带着这些矛盾,与作者回忆起发生在雪山上的一幕,受到作者情感的熏陶后,在情景交融中,从形神两方面品悟“丰碑”的真正含义。面对古今中外文采斐然、情性灵动、思想璀璨的名家名篇,教师应带着审视创造的目光,把作者在文中寄予的情思化为教育者的灵魂,以此打动和感染学生,善于创新,表达真情,课堂才能绚丽多彩。
可见,课堂中的“活”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心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赋予更多的灵活性,课堂才会充满活力,学生的兴趣和个性才能得到更有效地发挥,自主就能更加淋漓尽致地凸现,教学效果一定事半功倍。
(作者单位:郑州市上街区中心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