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1933年夏,一位目光炯炯的圆脸青年将他的处女作《雷雨》奉献给了《文学季刊》。两年后,文学泰斗郭沫若读了这部剧作深感震惊,盛赞这是部“难得的力作”,称作者曹禺“在中国作家中应该是杰出的一个”。伴随着这部力作的问世,曹禺还与清华园的一位纯情少女演绎了一首绚丽的初恋曲。
那是一位女大学生,叫郑秀,在清华大学法律系读书。郑秀,号颖如,出身名门,父亲郑晓云是国民党元老之一,曾任国民党最高检察院总检察长,家境优裕。郑秀就读于教会学校,较多地接触西方文化,性格倔强独立,谈吐不凡,再加上她气质高雅,容貌秀丽,是很多男士倾慕的对象。曹禺,原名万家宝,号小石,当时在清华西洋文学系学习,与后来蜚声文坛的钱钟书是同班同学。
曹禺和郑秀第一次见面是在1931年,曹禺在清华大礼堂演《娜拉》的时候。
演出结束,刚刚卸完装的同台演员成已指着旁边的一个男青年,向郑秀介绍:“这是万家宝同学,今天扮演娜拉的就是他。”
郑秀一听大吃一惊。面前站着的是一个矮个子男青年,圆圆的脸,戴一副近视眼镜,穿一件竹布长衫,貌不惊人,简直想象不到刚才台上活蹦乱跳的娜拉就是他。
曹禺也凝神注视着这位陌生的姑娘,趁成已介绍的时机,仔细打量了一下:高高的鼻梁,红润的脸颊;一双又大又亮的眼睛,发出诱人的光彩;身材苗条,面容清秀,一副大家闺秀的仪表。不知为什么,曹禺第一面便对她有一种亲近感。
1933年春天,一年一度的校庆戏剧排演活动又开始了。热爱话剧演出的几个同学一商量,快要临近毕业了,没有精力排人多场面大的戏了,决定排演英国杰出作家约翰·高尔斯华绥创作的三场话剧《最前的与最后的》(又名《罪》)。这个剧本揭露资本主义金钱世界,在标榜文明与发达的旗号下隐藏着的罪恶。本子很快由曹禺译成了中文。全剧只有哥哥、弟弟、女孩三个人物。曹禺建议让孙毓棠演哥哥基恩·戴兰特,他演弟弟拉里,布景设计由成已担任。女孩汪达由谁来演呢?曹禺说:“让法律系的郑秀来演吧!”这是曹禺故意的安排,他想借演戏的机会接近郑秀。
二
排练在二院91号曹禺的宿舍里进行。前后排了约一个月。每次排完戏之后,曹禺都送郑秀回新南院宿舍。
在一个月的接触中,郑秀感到曹禺这个人聪明、富有才华,对自己有一种灼热的、特殊的热情,但又觉得他个子太矮,自己穿着高跟皮鞋比他还高一点,不是理想的朋友。她想找一个学理工科的,人再漂亮一点,更有魅力些。
曹禺知道郑秀每晚都在图书馆自修。他每次到图书馆阅览室,总看见她专心致志地在用功。一天晚上,快8点的光景,曹禺拿着一张剧照,约郑秀出去走一走。郑秀正在专心看书,便说:“有什么事?等会儿吧!”
曹禺说:“好吧,我回头再来接你。”
到9点半,图书馆快要关门了,曹禺又来了。他将一张他扮演《娜拉》的剧照送给郑秀,说;“我们沿着新南院后面的河边走走,好吗?”
郑秀心里想,他盛情邀请我,就当是我的老大哥,跟他一块走走吧。于是,就大大方方地同曹禺一起出外散步。
曹禺一边走,一边滔滔不绝地谈起自己的爱好,谈起他的父亲、母亲。郑秀很奇怪,家宝平时沉默寡言,排戏时话也不多,今天不知哪儿来的那么多的话。她只是听,不大搭腔,而且走得很快,曹禺老觉得跟不上她。
又一天晚上,曹禺约郑秀出来散步。他戴着一副宽边的玳瑁眼镜,左臂夹着一大叠书。他拿出一张照片给郑秀:“这是我母亲的相片,送给你做个纪念吧。”接着又说,“郑秀,我有句话想告诉你。”
可是停顿了好一会,他又不吭声了,只是—个劲地朝前走。走着走着,忽然左臂夹着的一叠书散落在地上。曹禺忙蹲下去捡书。慌乱中,一副眼镜又掉了下来。郑秀见他的窘状,禁不住咯咯笑了起来,忙帮他将眼镜捡起来。这时,她忽然发现曹禺的一双眼睛炯炯有神,闪现出异样的光彩,蕴含着深邃的智慧之光,似乎有一种摄人魂魄的美。郑秀凝神注视着曹禺,曹禺也深情地看着她。好一会儿,郑秀才醒悟过来,满脸绯红,掩饰地说:“天不早了,该回去了。”
5月26日,三场剧《最前的与最后的》在同方部公演了。演出轰动了清华园,曹禺与郑秀一时间成为清华园中为人议论的名人。从此,他们几乎天天见面,形影不离。不知多少个夜晚,他们并肩漫步在如画的清华园中。
每次约会结束,曹禺都送郑秀回宿舍。有一次送到离郑秀宿舍不远处,曹禺恋恋不舍地告辞。郑秀说:“家宝,让我再送送你吧。”于是两人反复来回送,竟忘了时光悄悄流逝。最后曹禺紧紧握住郑秀柔软的手,望着她丰满的胸脯、明亮深情的目光,热血沸腾,一把将郑秀搂在自己怀里。
两个身影紧紧地连在了一起,万籁俱寂,似乎整个世界只剩下热恋着的两个人……
初夏的夜晚,皓月当空;如水的月光洒在清华大礼堂前白色大理石石柱上,将礼堂周围照得像银色世界。从礼堂前大楼窗口传出萨克斯管和圆号吹奏的悦耳旋律。
两人在旗杆底座的白板上尽情聆听美妙的乐曲,沉浸在浪漫的爱河之中。
三
黄昏时分,金黄色的晚霞弥散西方,衬托着气象台灰色的侧影。清华园的小河畔,两岸株株垂柳轻轻摆动,缓缓的水面上,闪着淡淡的醉人的金黄色,潺潺的流水伴着一对情侣的深情絮语。
晚饭后,曹禺与郑秀并肩漫步。曹禺告诉郑秀,他正在构思一个大型话剧。他有声有色地讲述这个戏的内容,剧中人物的性格;倾诉自己创造这部作品的急切心情:“我想通过一个家庭的毁灭,表达自己一种复杂而又原始的情绪,表现宇宙里斗争的残忍和冷酷。我总觉得一种汹涌而来的情感,催动我发泄长期压在心头的愤懑。”
接着,他从包里取出一叠人物性格描绘分类卡片,“引起我兴趣的是几个人物。为了描绘出他们的本相,我做了许多人物性格描绘分类卡。”
郑秀将这些卡片拿过来翻了翻说:“这么多人物,将来哪个剧团排得起?”
“我还没想到演,先写下来再说。”曹禺笑笑说。
当天夜晚,寝室的灯熄了,曹禺一个人还在宿舍走廊里来回徘徊,假设自己是剧中一个角色,口中念念有词。
“家宝,不早了,该睡了。”同宿舍的陆以循同学披着一件外衣,走出来轻声地提醒他。
他一看表,已经十二点了。为了不打扰以循入睡,他就来到盥洗室内,对着挂镜,揣摩剧中人物的台词和表情。一遍,两遍,几十遍。为了一句台词,他常常修改几十遍,直到自己满意为止。
锲而不舍,金石为开。经过五年的磨砺,六个月全神贯注的艰苦写作,1933年8月底,在曹禺大学毕业前夕,一本浸透了汗水和心血的皇皇大作终于定稿。他端端正正地在稿本的封面上写了两个大字:《雷雨》。
一天上午,曹禺约郑秀在校内荷花池畔的小山上碰面,他拿出一包稿件底稿,充满自豪地递给郑秀:“颖,终于完稿了。”
郑秀看着《雷雨》的手稿,只见张张稿纸上画满了红色、,蓝色的杠杠道道和修改的字句,不禁为之折服,情不自禁地赞扬:“小石,人家都夸你‘神’,我看你在剧作方面确实才华横溢。你一定能写出许多好剧本来!”
“即便有三分‘天才’,也要十分努力啊!”曹禺严肃地回答说。
四
1934年7月,《雷雨》终于在《文学季刊》第三期上发表。在巴金的热情支持下,很快由文化生活出版社出了单行本。一天,曹禺高兴地拿着一本书,对郑秀说:“颖,这是送给你的,是巴金特地印的一册精装本。”
郑秀打开一看,原来是《雷雨》的惟一的一本精装本,印得十分精致,封面上镌刻有曹禺亲笔书写的烫金的手迹:
给颖如 家宝
郑秀十分喜欢这件礼物,将它看做爱的象征,一直珍藏着。两年后,曹禺和郑秀在南京举行隆重的订婚仪式。巴金应邀专程坐飞机从上海赶来,送上一只特大号的洋娃娃。那娃娃做工精巧,一对大眼睛眨巴眨巴会动,嘴也能一张一合,还会表演吸奶的动作。郑秀看了笑得合不拢嘴。
次年秋,曹禺与郑秀在长沙青年会举行婚礼,巴金特地从上海赶去参加了婚礼仪式,为新人祝福。参加婚礼的还有戏剧家吴祖光等20余人。因为处于战争时期,婚礼简朴而又热烈。婚后,两人便开始了别具一格的蜜月生活。
1950年,感情破裂的曹禺与郑秀在中央戏剧学院会议室举行的离婚仪式上办了手续,裁判书刚一读完,坚强的郑秀拉着一双年幼的女儿忍不住放声大哭,那时她还不到40岁。
1933年夏,一位目光炯炯的圆脸青年将他的处女作《雷雨》奉献给了《文学季刊》。两年后,文学泰斗郭沫若读了这部剧作深感震惊,盛赞这是部“难得的力作”,称作者曹禺“在中国作家中应该是杰出的一个”。伴随着这部力作的问世,曹禺还与清华园的一位纯情少女演绎了一首绚丽的初恋曲。
那是一位女大学生,叫郑秀,在清华大学法律系读书。郑秀,号颖如,出身名门,父亲郑晓云是国民党元老之一,曾任国民党最高检察院总检察长,家境优裕。郑秀就读于教会学校,较多地接触西方文化,性格倔强独立,谈吐不凡,再加上她气质高雅,容貌秀丽,是很多男士倾慕的对象。曹禺,原名万家宝,号小石,当时在清华西洋文学系学习,与后来蜚声文坛的钱钟书是同班同学。
曹禺和郑秀第一次见面是在1931年,曹禺在清华大礼堂演《娜拉》的时候。
演出结束,刚刚卸完装的同台演员成已指着旁边的一个男青年,向郑秀介绍:“这是万家宝同学,今天扮演娜拉的就是他。”
郑秀一听大吃一惊。面前站着的是一个矮个子男青年,圆圆的脸,戴一副近视眼镜,穿一件竹布长衫,貌不惊人,简直想象不到刚才台上活蹦乱跳的娜拉就是他。
曹禺也凝神注视着这位陌生的姑娘,趁成已介绍的时机,仔细打量了一下:高高的鼻梁,红润的脸颊;一双又大又亮的眼睛,发出诱人的光彩;身材苗条,面容清秀,一副大家闺秀的仪表。不知为什么,曹禺第一面便对她有一种亲近感。
1933年春天,一年一度的校庆戏剧排演活动又开始了。热爱话剧演出的几个同学一商量,快要临近毕业了,没有精力排人多场面大的戏了,决定排演英国杰出作家约翰·高尔斯华绥创作的三场话剧《最前的与最后的》(又名《罪》)。这个剧本揭露资本主义金钱世界,在标榜文明与发达的旗号下隐藏着的罪恶。本子很快由曹禺译成了中文。全剧只有哥哥、弟弟、女孩三个人物。曹禺建议让孙毓棠演哥哥基恩·戴兰特,他演弟弟拉里,布景设计由成已担任。女孩汪达由谁来演呢?曹禺说:“让法律系的郑秀来演吧!”这是曹禺故意的安排,他想借演戏的机会接近郑秀。
二
排练在二院91号曹禺的宿舍里进行。前后排了约一个月。每次排完戏之后,曹禺都送郑秀回新南院宿舍。
在一个月的接触中,郑秀感到曹禺这个人聪明、富有才华,对自己有一种灼热的、特殊的热情,但又觉得他个子太矮,自己穿着高跟皮鞋比他还高一点,不是理想的朋友。她想找一个学理工科的,人再漂亮一点,更有魅力些。
曹禺知道郑秀每晚都在图书馆自修。他每次到图书馆阅览室,总看见她专心致志地在用功。一天晚上,快8点的光景,曹禺拿着一张剧照,约郑秀出去走一走。郑秀正在专心看书,便说:“有什么事?等会儿吧!”
曹禺说:“好吧,我回头再来接你。”
到9点半,图书馆快要关门了,曹禺又来了。他将一张他扮演《娜拉》的剧照送给郑秀,说;“我们沿着新南院后面的河边走走,好吗?”
郑秀心里想,他盛情邀请我,就当是我的老大哥,跟他一块走走吧。于是,就大大方方地同曹禺一起出外散步。
曹禺一边走,一边滔滔不绝地谈起自己的爱好,谈起他的父亲、母亲。郑秀很奇怪,家宝平时沉默寡言,排戏时话也不多,今天不知哪儿来的那么多的话。她只是听,不大搭腔,而且走得很快,曹禺老觉得跟不上她。
又一天晚上,曹禺约郑秀出来散步。他戴着一副宽边的玳瑁眼镜,左臂夹着一大叠书。他拿出一张照片给郑秀:“这是我母亲的相片,送给你做个纪念吧。”接着又说,“郑秀,我有句话想告诉你。”
可是停顿了好一会,他又不吭声了,只是—个劲地朝前走。走着走着,忽然左臂夹着的一叠书散落在地上。曹禺忙蹲下去捡书。慌乱中,一副眼镜又掉了下来。郑秀见他的窘状,禁不住咯咯笑了起来,忙帮他将眼镜捡起来。这时,她忽然发现曹禺的一双眼睛炯炯有神,闪现出异样的光彩,蕴含着深邃的智慧之光,似乎有一种摄人魂魄的美。郑秀凝神注视着曹禺,曹禺也深情地看着她。好一会儿,郑秀才醒悟过来,满脸绯红,掩饰地说:“天不早了,该回去了。”
5月26日,三场剧《最前的与最后的》在同方部公演了。演出轰动了清华园,曹禺与郑秀一时间成为清华园中为人议论的名人。从此,他们几乎天天见面,形影不离。不知多少个夜晚,他们并肩漫步在如画的清华园中。
每次约会结束,曹禺都送郑秀回宿舍。有一次送到离郑秀宿舍不远处,曹禺恋恋不舍地告辞。郑秀说:“家宝,让我再送送你吧。”于是两人反复来回送,竟忘了时光悄悄流逝。最后曹禺紧紧握住郑秀柔软的手,望着她丰满的胸脯、明亮深情的目光,热血沸腾,一把将郑秀搂在自己怀里。
两个身影紧紧地连在了一起,万籁俱寂,似乎整个世界只剩下热恋着的两个人……
初夏的夜晚,皓月当空;如水的月光洒在清华大礼堂前白色大理石石柱上,将礼堂周围照得像银色世界。从礼堂前大楼窗口传出萨克斯管和圆号吹奏的悦耳旋律。
两人在旗杆底座的白板上尽情聆听美妙的乐曲,沉浸在浪漫的爱河之中。
三
黄昏时分,金黄色的晚霞弥散西方,衬托着气象台灰色的侧影。清华园的小河畔,两岸株株垂柳轻轻摆动,缓缓的水面上,闪着淡淡的醉人的金黄色,潺潺的流水伴着一对情侣的深情絮语。
晚饭后,曹禺与郑秀并肩漫步。曹禺告诉郑秀,他正在构思一个大型话剧。他有声有色地讲述这个戏的内容,剧中人物的性格;倾诉自己创造这部作品的急切心情:“我想通过一个家庭的毁灭,表达自己一种复杂而又原始的情绪,表现宇宙里斗争的残忍和冷酷。我总觉得一种汹涌而来的情感,催动我发泄长期压在心头的愤懑。”
接着,他从包里取出一叠人物性格描绘分类卡片,“引起我兴趣的是几个人物。为了描绘出他们的本相,我做了许多人物性格描绘分类卡。”
郑秀将这些卡片拿过来翻了翻说:“这么多人物,将来哪个剧团排得起?”
“我还没想到演,先写下来再说。”曹禺笑笑说。
当天夜晚,寝室的灯熄了,曹禺一个人还在宿舍走廊里来回徘徊,假设自己是剧中一个角色,口中念念有词。
“家宝,不早了,该睡了。”同宿舍的陆以循同学披着一件外衣,走出来轻声地提醒他。
他一看表,已经十二点了。为了不打扰以循入睡,他就来到盥洗室内,对着挂镜,揣摩剧中人物的台词和表情。一遍,两遍,几十遍。为了一句台词,他常常修改几十遍,直到自己满意为止。
锲而不舍,金石为开。经过五年的磨砺,六个月全神贯注的艰苦写作,1933年8月底,在曹禺大学毕业前夕,一本浸透了汗水和心血的皇皇大作终于定稿。他端端正正地在稿本的封面上写了两个大字:《雷雨》。
一天上午,曹禺约郑秀在校内荷花池畔的小山上碰面,他拿出一包稿件底稿,充满自豪地递给郑秀:“颖,终于完稿了。”
郑秀看着《雷雨》的手稿,只见张张稿纸上画满了红色、,蓝色的杠杠道道和修改的字句,不禁为之折服,情不自禁地赞扬:“小石,人家都夸你‘神’,我看你在剧作方面确实才华横溢。你一定能写出许多好剧本来!”
“即便有三分‘天才’,也要十分努力啊!”曹禺严肃地回答说。
四
1934年7月,《雷雨》终于在《文学季刊》第三期上发表。在巴金的热情支持下,很快由文化生活出版社出了单行本。一天,曹禺高兴地拿着一本书,对郑秀说:“颖,这是送给你的,是巴金特地印的一册精装本。”
郑秀打开一看,原来是《雷雨》的惟一的一本精装本,印得十分精致,封面上镌刻有曹禺亲笔书写的烫金的手迹:
给颖如 家宝
郑秀十分喜欢这件礼物,将它看做爱的象征,一直珍藏着。两年后,曹禺和郑秀在南京举行隆重的订婚仪式。巴金应邀专程坐飞机从上海赶来,送上一只特大号的洋娃娃。那娃娃做工精巧,一对大眼睛眨巴眨巴会动,嘴也能一张一合,还会表演吸奶的动作。郑秀看了笑得合不拢嘴。
次年秋,曹禺与郑秀在长沙青年会举行婚礼,巴金特地从上海赶去参加了婚礼仪式,为新人祝福。参加婚礼的还有戏剧家吴祖光等20余人。因为处于战争时期,婚礼简朴而又热烈。婚后,两人便开始了别具一格的蜜月生活。
1950年,感情破裂的曹禺与郑秀在中央戏剧学院会议室举行的离婚仪式上办了手续,裁判书刚一读完,坚强的郑秀拉着一双年幼的女儿忍不住放声大哭,那时她还不到4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