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知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谨的逻辑性和应用的广泛性。而中学数学是一门较枯燥的学科。如教学中教师能巧用悬念,则会收到可喜的教学效果。悬念是教师根据教材内容所设置的能够引起学生思维产生碰撞、建立遐想空间的问题,由它引发的教学,即所谓的悬念教学,就是以前一课为基础,提出引人入胜的疑问,留给学生去思考、研究,使学生进入探索的情境之中,在后续课中,师生共同讨论、解决。通过不断地设疑、解疑的链状教学,可以不断启迪学生的心灵,点燃智慧的火花,产生浓厚、持久、稳定的学习兴趣。新课改提出“自主、合作、探究”的教育理念。自主的原动力,合作的契合点,探究的欲望源,其实都是悬念。学生在学习中产生自己去主动探究的愿望,实质上是源于教师巧妙的悬念铺设的问题引领。他们在一起合作研讨问题,说到底就是凭借学习进程中教师巧设给他们的、凭一己之力难以解决的问题悬念。这是合作的契合点,也是合作的本质所在。好的教学来源于好的问题,好的问题其本质就是有价值的悬念。悬念一般有如下几种情形:
一、导入新课时巧用悬念
导入新课时巧设悬念,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由于悬念的成功设置,激发了学生急于想知道其中奥秘的兴趣,从而学生会仔细地去分析、寻找答案。例如:关于“轴对称”,书本上的定义为:某个图形沿着某一条直线对折后,两部分能够完全重合,则称这两个图形成轴对称图形。定义很抽象、难懂。课本开头只是引用了青山倒映在水中。教师在教学举例时,可以张开双手,掌心面向学生,一边将双手合拢一边问道:“同学们,你们看老师的双手成轴对称吗?”以实际例子形象的展示,学生易懂。还可以让学生动手亲自剪纸、操作,使他们身临其境。再举举生活中的实例,这样把枯燥的内容就变得生动有趣,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强化重点,突破难点时巧用悬念
强化重点,突破难点时巧设悬念,即把课堂教学的重心由教学生记忆现成结论为主转到引导学生探索本身上来,要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知识发生过程,包括知识产生的背景,知识产生的过程、知识的价值和应用等,也要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科学研究过程等。例如:在讲相似三角形时,教师可以直接指着操场上一棵参天大树说:“在没有较大的工具的情况下,我能较准确的得出这颗树的高度,你们知道怎么测吗?”然后告诉学生,学习了今天的课后,你也能较准确的测出树的高度。这样,利用学生好奇的心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教学完成时巧设悬念
每一堂课的主要任务顺利完成后,教师可以在下课前,把上述现象重复一遍,然后提出问题,给学生留下一个强烈的悬念,使学生课后主动地、有兴趣的去看书、去思考,下节课虽未上,却有了一个好开端。
总之,悬念法的优点在于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形成较强的自学能力,而且还能有效地疏通上一节课与下一节课的联系,把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力。其关键在于从系统的观点出发,创设一种问题的情境。悬念的设计要经过认真的思索,把握教材的结构,学生的心理状态,适时地提出有难度而又力所能及的问题。重点在于利用悬念的启发性,设计和组织好课堂教学,保持整个教学过程的启发性和解决悬念的连续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求知欲,从而提高教学效果。然而进行悬念教学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要充分认识悬念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教学中尽量避免拖曳式的琐碎问题教学,要将一般性的一问一答改变成为综合性强、思维价值高的悬念问题,力求对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思维能力有较大的帮助。
2.悬念设计应充分考虑在时间、空间上的延伸与拓展。
3.悬念应具有求解较难、非经用心读书、全面综合、细致分析、缜密求索而不能解决的特点,但也要防止看似有难度但无实际思维价值的“伪悬念”,如“你今天感觉好吗?”虽被询问者不作答无以求解,但此问没有思维价值,故不能作悬念论。
4.悬念的解决要尽可能地避免师生的一问一答方式,应尽量发动学生集体讨论,通过合作予以解决,借此让悬念的效益最大化,让更多的学生受益。
(作者单位:545700广西金秀县民族中学)
一、导入新课时巧用悬念
导入新课时巧设悬念,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由于悬念的成功设置,激发了学生急于想知道其中奥秘的兴趣,从而学生会仔细地去分析、寻找答案。例如:关于“轴对称”,书本上的定义为:某个图形沿着某一条直线对折后,两部分能够完全重合,则称这两个图形成轴对称图形。定义很抽象、难懂。课本开头只是引用了青山倒映在水中。教师在教学举例时,可以张开双手,掌心面向学生,一边将双手合拢一边问道:“同学们,你们看老师的双手成轴对称吗?”以实际例子形象的展示,学生易懂。还可以让学生动手亲自剪纸、操作,使他们身临其境。再举举生活中的实例,这样把枯燥的内容就变得生动有趣,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强化重点,突破难点时巧用悬念
强化重点,突破难点时巧设悬念,即把课堂教学的重心由教学生记忆现成结论为主转到引导学生探索本身上来,要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知识发生过程,包括知识产生的背景,知识产生的过程、知识的价值和应用等,也要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科学研究过程等。例如:在讲相似三角形时,教师可以直接指着操场上一棵参天大树说:“在没有较大的工具的情况下,我能较准确的得出这颗树的高度,你们知道怎么测吗?”然后告诉学生,学习了今天的课后,你也能较准确的测出树的高度。这样,利用学生好奇的心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教学完成时巧设悬念
每一堂课的主要任务顺利完成后,教师可以在下课前,把上述现象重复一遍,然后提出问题,给学生留下一个强烈的悬念,使学生课后主动地、有兴趣的去看书、去思考,下节课虽未上,却有了一个好开端。
总之,悬念法的优点在于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形成较强的自学能力,而且还能有效地疏通上一节课与下一节课的联系,把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力。其关键在于从系统的观点出发,创设一种问题的情境。悬念的设计要经过认真的思索,把握教材的结构,学生的心理状态,适时地提出有难度而又力所能及的问题。重点在于利用悬念的启发性,设计和组织好课堂教学,保持整个教学过程的启发性和解决悬念的连续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求知欲,从而提高教学效果。然而进行悬念教学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要充分认识悬念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教学中尽量避免拖曳式的琐碎问题教学,要将一般性的一问一答改变成为综合性强、思维价值高的悬念问题,力求对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思维能力有较大的帮助。
2.悬念设计应充分考虑在时间、空间上的延伸与拓展。
3.悬念应具有求解较难、非经用心读书、全面综合、细致分析、缜密求索而不能解决的特点,但也要防止看似有难度但无实际思维价值的“伪悬念”,如“你今天感觉好吗?”虽被询问者不作答无以求解,但此问没有思维价值,故不能作悬念论。
4.悬念的解决要尽可能地避免师生的一问一答方式,应尽量发动学生集体讨论,通过合作予以解决,借此让悬念的效益最大化,让更多的学生受益。
(作者单位:545700广西金秀县民族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