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课堂练习对于学生形成熟练技巧和启迪智慧具有重要的意义。笔者认为,练习设计的着眼点有二:一是学生;二是教材。所以练习设计时,不仅需要考虑如何围绕教材实现基本内容反复练,重点内容突出练,还要考虑如何依据学生实际,实现练习设计科学性和艺术性的有机结合。本文就谈谈如何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学习规律出发,精心设计练习,从而使练习更好地发挥应有的功效。
一、练习设计需体现创造性
如果常常按照一定的思路、固定的模式思考问题,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种单一的思维,这种思维会阻碍创新思维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应给学生创设较多发展思维的机会,鼓励学生敢于打破常规,勇于标新立异,多角度、多侧面、多方位进行大胆的尝试,寻找与众不同的解题途径,使学生经历创新学习的过程,增强思维的创造性。
例如,在学习“除法的意义”以后,为了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创造性,安排了这样一道习题:把12盆花平均摆成4行,每行摆几盆?如果每行要摆4盆,该怎样摆?第一问学生很容易解答,列式为12÷4=3(盆);对于第二问受单向思维的影响,学生容易理解为每行摆4盆,摆成3行就可以了,即12÷4=3(行)。这时,教师引导学生从整体上理解题意:“把12盆花平均摆成4行,如果每行摆4盆,该怎样摆?”学生积极思考,跃跃欲试,张扬了个性。
二、练习设计需体现适应性
《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指出:“面向全体学生,不能为少数精英而设,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不同的发展机会和可能。”俗话说:“十个手指头伸出来都不一样齐。”作为个体学生更是如此,有的接受能力强,思维敏捷,动作迅速,有的则反之。所以,若是设计相同的练习内容和要求,“一刀切,齐步走”,必然会导致部分学生“吃不饱”,部分学生“吃不了”。因此,教师除了在课堂指导上应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外,还需在课堂练习设计时体现这一原则,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第一层次为单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要求每位学生掌握;第二层次为几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综合训练,或思考性较强的综合性训练,这类练习对少数确有困难的学生可适当降低要求;第三层次可适当安排少量的专项思维训练,以满足基础知识扎实、认知水平较高、学有余力学生的求知欲,让他们“吃得饱”。当然,如果教师能根据教学要求精心设计一些可适合不同水平学生的练习,这将大大提高练习效率,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例如,在教学两位数减两位数后,给出4、2、5、7四个数,问学生能组成多少道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算式,并计算。学生看到这道具有挑战性的题目,都积极动脑思考、动笔去做,每个学生都在自己能力所及的范围内最大限度地获取了成功。这类练习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既对中下水平的学生进行了基本训练,又满足了优等生的求知欲;既开拓了学生的思维,又渗透了“学无止境”的哲理。
三、练习设计需体现生活性
教材中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间接经验,不是他们亲自参加实践得来的,再加上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所以要使学生掌握数学的概念、法规和性质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学生对数学的认知往往是从他们的生活得来的,所以在练习设计上,要把教材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掌握比较完整的知识,学会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这是学生获得数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学以致用的需要。
例如,在教学求商的近似值时,课本中只有用“四舍五入”法求商的近似值,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常常会碰到用“去尾法”或“进一法”求商的近似值。因此,在学生学会用“四舍五入”法求商的近似值的基础上,出示如下习题让学生解答:(1)一根木材长330厘米,要把它截成16厘米长的小段装饰家具,这根木材可以用来装饰家具的有多少段?(2)王叔叔买了215千克汽油,要把它装在同样大小的油桶里,每只油桶最多只能装50千克,需要这样的油桶多少只?学生解答如下:(1)330÷16=20.625,用“四舍五入”法保留整数应该是20段,但根据实际情况,学生都知道可用来装饰家具的只有20段;(2)215÷50=4.3,用“四舍五入”法保留整数应该是4只桶,但根据实际情况,学生都可以发现需要这样的桶5只。通过这类习题的解答,学生不仅学会了用多种方法求商的近似值,而且使学生懂得了应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学用结合。
又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整理与复习时,整理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后,师提问:“生活和学习中,你遇到过需要求表面积或体积的事情吗?告诉大家,我们一同解决。”有的学生提出粉刷教室的屋顶和四壁(除去地面和黑板门窗的面积),计算抽屉所用的木料、鱼缸用的玻璃(除去上面的面积)等。
在素质教育的要求下,教师应积极探索与构建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对生活中碰到的实际问题会运用数学方法,以最佳的解答策略去审视。
四、练习设计需体现对比性
小学生由于年龄小,辨别分析能力弱,他们学习了某一知识之后,往往易受情节或题型模式的约束,极易产生思维定式。因此,我们在肯定思维定式其积极意义的同时,还应充分认识其消极影响。
如:一个饲养场养鸡865只,养鸭的只数是鸡的3倍,养鹅的只数是鸡的5倍,这个饲养场一共养鹅多少只?大多数学生都列式为865×3×5。这是为什么呢?主要受先前所学知识的影响而发生错误,也就是知识的负迁移所造成的消极影响。所以,在练习设计中就要考虑知识间的相互干扰,克服思维定势的负面影响。在设计练习时,还要适当的“变通”,一道普通的练习题经过教师的精心变换,不仅拓宽了知识面,而且使学生不受思维定式的约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如学习了简单的分数乘除法应用题后,可设计如下练习题让学生练习:(1)一根绳长8米,截去了它的3/4,截去了多少米?(2)一根绳长8米,截去了6米,截去了它的几分之几?(3)一根绳子,截去了它的3/4,正好是6米,这根绳子长多少米?(4)一根绳长8米,截去了它的3/4,还剩下多少米?(5)一根绳长8米,截去了3/4米,还剩下多少米?(6)一根绳子,截去了它的3/4,还剩2米,这根绳长多少米?这样可以促使学生的分析能力得到提高,认识得以深化,有利于智力的发展。
练习设计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教师若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思想,依据学生的特点进行练习设计,必将大大提高练习设计的质量,真正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当然,在练习实施的过程中应坚持灵活性,依据课堂教学实际的需要,对练习进行再设计。
(责编 杜 华)
一、练习设计需体现创造性
如果常常按照一定的思路、固定的模式思考问题,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种单一的思维,这种思维会阻碍创新思维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应给学生创设较多发展思维的机会,鼓励学生敢于打破常规,勇于标新立异,多角度、多侧面、多方位进行大胆的尝试,寻找与众不同的解题途径,使学生经历创新学习的过程,增强思维的创造性。
例如,在学习“除法的意义”以后,为了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创造性,安排了这样一道习题:把12盆花平均摆成4行,每行摆几盆?如果每行要摆4盆,该怎样摆?第一问学生很容易解答,列式为12÷4=3(盆);对于第二问受单向思维的影响,学生容易理解为每行摆4盆,摆成3行就可以了,即12÷4=3(行)。这时,教师引导学生从整体上理解题意:“把12盆花平均摆成4行,如果每行摆4盆,该怎样摆?”学生积极思考,跃跃欲试,张扬了个性。
二、练习设计需体现适应性
《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指出:“面向全体学生,不能为少数精英而设,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不同的发展机会和可能。”俗话说:“十个手指头伸出来都不一样齐。”作为个体学生更是如此,有的接受能力强,思维敏捷,动作迅速,有的则反之。所以,若是设计相同的练习内容和要求,“一刀切,齐步走”,必然会导致部分学生“吃不饱”,部分学生“吃不了”。因此,教师除了在课堂指导上应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外,还需在课堂练习设计时体现这一原则,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第一层次为单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要求每位学生掌握;第二层次为几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综合训练,或思考性较强的综合性训练,这类练习对少数确有困难的学生可适当降低要求;第三层次可适当安排少量的专项思维训练,以满足基础知识扎实、认知水平较高、学有余力学生的求知欲,让他们“吃得饱”。当然,如果教师能根据教学要求精心设计一些可适合不同水平学生的练习,这将大大提高练习效率,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例如,在教学两位数减两位数后,给出4、2、5、7四个数,问学生能组成多少道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算式,并计算。学生看到这道具有挑战性的题目,都积极动脑思考、动笔去做,每个学生都在自己能力所及的范围内最大限度地获取了成功。这类练习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既对中下水平的学生进行了基本训练,又满足了优等生的求知欲;既开拓了学生的思维,又渗透了“学无止境”的哲理。
三、练习设计需体现生活性
教材中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间接经验,不是他们亲自参加实践得来的,再加上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所以要使学生掌握数学的概念、法规和性质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学生对数学的认知往往是从他们的生活得来的,所以在练习设计上,要把教材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掌握比较完整的知识,学会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这是学生获得数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学以致用的需要。
例如,在教学求商的近似值时,课本中只有用“四舍五入”法求商的近似值,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常常会碰到用“去尾法”或“进一法”求商的近似值。因此,在学生学会用“四舍五入”法求商的近似值的基础上,出示如下习题让学生解答:(1)一根木材长330厘米,要把它截成16厘米长的小段装饰家具,这根木材可以用来装饰家具的有多少段?(2)王叔叔买了215千克汽油,要把它装在同样大小的油桶里,每只油桶最多只能装50千克,需要这样的油桶多少只?学生解答如下:(1)330÷16=20.625,用“四舍五入”法保留整数应该是20段,但根据实际情况,学生都知道可用来装饰家具的只有20段;(2)215÷50=4.3,用“四舍五入”法保留整数应该是4只桶,但根据实际情况,学生都可以发现需要这样的桶5只。通过这类习题的解答,学生不仅学会了用多种方法求商的近似值,而且使学生懂得了应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学用结合。
又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整理与复习时,整理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后,师提问:“生活和学习中,你遇到过需要求表面积或体积的事情吗?告诉大家,我们一同解决。”有的学生提出粉刷教室的屋顶和四壁(除去地面和黑板门窗的面积),计算抽屉所用的木料、鱼缸用的玻璃(除去上面的面积)等。
在素质教育的要求下,教师应积极探索与构建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对生活中碰到的实际问题会运用数学方法,以最佳的解答策略去审视。
四、练习设计需体现对比性
小学生由于年龄小,辨别分析能力弱,他们学习了某一知识之后,往往易受情节或题型模式的约束,极易产生思维定式。因此,我们在肯定思维定式其积极意义的同时,还应充分认识其消极影响。
如:一个饲养场养鸡865只,养鸭的只数是鸡的3倍,养鹅的只数是鸡的5倍,这个饲养场一共养鹅多少只?大多数学生都列式为865×3×5。这是为什么呢?主要受先前所学知识的影响而发生错误,也就是知识的负迁移所造成的消极影响。所以,在练习设计中就要考虑知识间的相互干扰,克服思维定势的负面影响。在设计练习时,还要适当的“变通”,一道普通的练习题经过教师的精心变换,不仅拓宽了知识面,而且使学生不受思维定式的约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如学习了简单的分数乘除法应用题后,可设计如下练习题让学生练习:(1)一根绳长8米,截去了它的3/4,截去了多少米?(2)一根绳长8米,截去了6米,截去了它的几分之几?(3)一根绳子,截去了它的3/4,正好是6米,这根绳子长多少米?(4)一根绳长8米,截去了它的3/4,还剩下多少米?(5)一根绳长8米,截去了3/4米,还剩下多少米?(6)一根绳子,截去了它的3/4,还剩2米,这根绳长多少米?这样可以促使学生的分析能力得到提高,认识得以深化,有利于智力的发展。
练习设计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教师若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思想,依据学生的特点进行练习设计,必将大大提高练习设计的质量,真正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当然,在练习实施的过程中应坚持灵活性,依据课堂教学实际的需要,对练习进行再设计。
(责编 杜 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