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如春潮涌动,深入人心,而这场改革的核心任务就是要转变学生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自主探索”是在课堂中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去探索,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它是新课程倡导的最主要的学习方式之一。
一、巧设问题,创造机遇
问题是思维的核心。只有提出了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才能引发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教师备课的重点就是设计好有效的问题,起到纲举目张的效果。如教学“正方体有8个顶点、6个面、12条棱”这个知识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首先以小组为单位,要求学生利用提供的学具(小棒和一些橡皮泥小球)搭一个正方体。于是学生们纷纷动手搭起来,但一段时间过去了,有些小组搭出了“漂亮的”正方体,可是有些小组搭不成,这是为什么呢?我抓住这一机遇,让全班学生共同分析不能搭成正方体的原因。于是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展开了积极的讨论……原来不能搭成正方体的小组的小棒只有11根;搭得不“漂亮”的小组虽然有12根小棒,但是这12根小棒的长短不一……这样,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感悟了对正方体特征的认识过程,在玩中学到了这一数学知识——正方体有12条棱,每条棱都是相等的。
二、设疑置难,创设情境
教学中,我们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设计不同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时,首先比较三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大小,第一组等底不等高,第二组等高不等底,第三组既不等底也不等高。在对第三组两个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大小比较时,学生一下子茫然了,陷入了困境。短暂的思考后,一学生提出:“如果能知道它们的面积大小具体是多少就好了。”学生们议论开了,教师抓住这个问题提出:“你能有办法知道它的面积吗?能大胆地试一试吗?”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下分组讨论,共同探究出可以用数方格的方法,可以剪拼成已学过的长方形的方法……教师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再一次把学生置于认知冲突之中:“你有办法知道一块很大的平行四边形菜地的面积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明白刚才的方法不行了,还必须想出“新招”。学生在这个问题情境中,通过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发现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这样的教学设计,通过设疑置难,为学生创设了自主探索的情境,使学生知在探中、乐在其中。
三、大胆放手,增加机会
教师在课堂上要大胆放手,简化教学过程,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探索的参与机会,充分发挥学生各种感观的功能,尽量做到特征让学生观察、思路让学生验证、公式让学生推导、难点让学生突破。例如,学习“圆的认识”时,教师根据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上课伊始设置悬念,课件出示:12个学生站成一个正方形做套圈游戏,作为投掷目标的娃娃放在正方形正中间的位置上。然后让学生思考这样套圈是否公平合理,学生有的说公平,有的说不公平,个个争得面红耳赤。这时教师说:“学完这课,你们就能解决这个问题。”在学习圆的知识之后,让学生讨论这样套圈是否公平合理,如何做游戏才能保证游戏的公平合理性。学生都能明白这样做是不公平合理的,因为站在不同的位置与投掷目标的距离不相等,应该以投掷目标为中心,围成一个圈,每个同学都站在以投掷目标为圆心的圆上。这样根据学生的体验共同理解、发现探讨,概括圆的特征,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发展了思维,培养了能力。
四、开放时空,拓宽结构
在数学教学中,要开放教学时空,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会学习,在数学活动中学会数学”。如在教学“乘法的一些简便算法”中的“25×16”一题时,我先出示一道加法算式(如右)让学生计算,问:“这样计算麻烦不麻烦?”“麻烦。”“你们有没有比较简便的算法?”“可用‘25×16’来计算。”“对‘25×16’,除了可以用以前学过的列式计算外,有没有不用竖式就能口算出来的方法?”这时学生纷纷动脑,想出好多种方法:(1)25×10+25×6;(2)25×2×8;(3)25×4×4;(4)25×8+25×8;(5)(5×4)×(5×4);(6)5×16×5……我对每一种做法都给予充分肯定,称赞说:“你们的每一种做法都不用笔算就能很快算出得数,你们真了不起,想出的方法比课本上多得多!课本上只用了你们的第3种解法,今后你们在计算时,觉得用什么方法算简便就用什么方法计算。”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是数学教学的最基本出发点。因此,我们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让新的理念融入课堂,多留给学生一些自主探索的空间,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责编黄桂坚)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一、巧设问题,创造机遇
问题是思维的核心。只有提出了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才能引发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教师备课的重点就是设计好有效的问题,起到纲举目张的效果。如教学“正方体有8个顶点、6个面、12条棱”这个知识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首先以小组为单位,要求学生利用提供的学具(小棒和一些橡皮泥小球)搭一个正方体。于是学生们纷纷动手搭起来,但一段时间过去了,有些小组搭出了“漂亮的”正方体,可是有些小组搭不成,这是为什么呢?我抓住这一机遇,让全班学生共同分析不能搭成正方体的原因。于是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展开了积极的讨论……原来不能搭成正方体的小组的小棒只有11根;搭得不“漂亮”的小组虽然有12根小棒,但是这12根小棒的长短不一……这样,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感悟了对正方体特征的认识过程,在玩中学到了这一数学知识——正方体有12条棱,每条棱都是相等的。
二、设疑置难,创设情境
教学中,我们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设计不同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时,首先比较三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大小,第一组等底不等高,第二组等高不等底,第三组既不等底也不等高。在对第三组两个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大小比较时,学生一下子茫然了,陷入了困境。短暂的思考后,一学生提出:“如果能知道它们的面积大小具体是多少就好了。”学生们议论开了,教师抓住这个问题提出:“你能有办法知道它的面积吗?能大胆地试一试吗?”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下分组讨论,共同探究出可以用数方格的方法,可以剪拼成已学过的长方形的方法……教师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再一次把学生置于认知冲突之中:“你有办法知道一块很大的平行四边形菜地的面积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明白刚才的方法不行了,还必须想出“新招”。学生在这个问题情境中,通过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发现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这样的教学设计,通过设疑置难,为学生创设了自主探索的情境,使学生知在探中、乐在其中。
三、大胆放手,增加机会
教师在课堂上要大胆放手,简化教学过程,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探索的参与机会,充分发挥学生各种感观的功能,尽量做到特征让学生观察、思路让学生验证、公式让学生推导、难点让学生突破。例如,学习“圆的认识”时,教师根据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上课伊始设置悬念,课件出示:12个学生站成一个正方形做套圈游戏,作为投掷目标的娃娃放在正方形正中间的位置上。然后让学生思考这样套圈是否公平合理,学生有的说公平,有的说不公平,个个争得面红耳赤。这时教师说:“学完这课,你们就能解决这个问题。”在学习圆的知识之后,让学生讨论这样套圈是否公平合理,如何做游戏才能保证游戏的公平合理性。学生都能明白这样做是不公平合理的,因为站在不同的位置与投掷目标的距离不相等,应该以投掷目标为中心,围成一个圈,每个同学都站在以投掷目标为圆心的圆上。这样根据学生的体验共同理解、发现探讨,概括圆的特征,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发展了思维,培养了能力。
四、开放时空,拓宽结构
在数学教学中,要开放教学时空,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会学习,在数学活动中学会数学”。如在教学“乘法的一些简便算法”中的“25×16”一题时,我先出示一道加法算式(如右)让学生计算,问:“这样计算麻烦不麻烦?”“麻烦。”“你们有没有比较简便的算法?”“可用‘25×16’来计算。”“对‘25×16’,除了可以用以前学过的列式计算外,有没有不用竖式就能口算出来的方法?”这时学生纷纷动脑,想出好多种方法:(1)25×10+25×6;(2)25×2×8;(3)25×4×4;(4)25×8+25×8;(5)(5×4)×(5×4);(6)5×16×5……我对每一种做法都给予充分肯定,称赞说:“你们的每一种做法都不用笔算就能很快算出得数,你们真了不起,想出的方法比课本上多得多!课本上只用了你们的第3种解法,今后你们在计算时,觉得用什么方法算简便就用什么方法计算。”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是数学教学的最基本出发点。因此,我们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让新的理念融入课堂,多留给学生一些自主探索的空间,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责编黄桂坚)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