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心!当兴趣一旦变为兴趣班,兴趣也许就会变成规范化地学习、练习和考试。那么孩子对其天然的热爱和好奇心也会消失,甚至连今后人生中和此有关的享受也会被屏蔽。
我的朋友陈智,人特别聪明,什么事情交给他,你就可以放心地睡大觉了。不过,我总觉得他有什么地方怪怪的,却说不清楚。后来才发觉,是他对很多事情都没有什么兴趣,比如听音乐会、看画展甚至看电影,邀请他参加,他大多会礼貌地谢绝。时间久了,我对他产生了强烈的好奇,难道他什么爱好都没有?
兴趣班后遗症
最近陈智常常请朋友们一起聚会,主要是喝茶。大家看着他熟练地表演功夫茶道,品尝着东西南北的名茶,欣赏着形态各异的茶具,都开始心生疑问。我直截了当地问他:“没听说你有这个爱好啊!怎么回事?”陈智放下公道杯,有点神秘又有些兴奋地说:“我终于找到了一件事情,是小时候我父母没有让我去上兴趣班学习过的!”看到大家都竖起耳朵的样子,他继续说:“从小我父母就很重视我的兴趣,希望我能全面发展。他们发现我喜欢乱涂乱画,就给我报了美术班,让我好好地学习绘画。后来看我对音乐有兴趣,就又给我请了老师,教我吹萨克斯。你们无法想象,我上过多少兴趣班!我还学过书法、围棋、跆拳道、英语、游泳、击剑、现代舞……每次开始的时候,我还都挺有兴趣。可是,这些本应该挺好玩的课,下课却都要完成作业,我父母还轮流陪着我练习,不断地让我报名参加考级和各种比赛。很快我就厌烦了,想出各种理由,最后死活都不肯再参加任何兴趣班了。我父母不仅浪费了很多钱,还对我非常失望。我呢,也不高兴啊!所有折磨过我的那些事情,我都不想再沾边了。这不,3个月前,我突然发现,茶道是我以前没有接触过的。挺好玩,可以很单纯地享受一下生活,还不用担心考级!”我们大家都笑了,快30岁的人了,让考级折磨出的后遗症还未消除!
我认识的一个大二女生,不经意间提到过自己拥有钢琴10级证书。我羡慕地让她在我家表演一下,她淡淡地说:“好多年没有摸过琴了,不想弹!”我也想起来,周围朋友的孩子,全都学了琴、考了级,可惜现在没有一个继续弹的了。家里的钢琴,都成为最昂贵的过气“家具”,积满了灰尘,却又难以潇洒地扔掉。
当兴趣遇到“开发”
其实,天然的,孩子对音乐、绘画、舞蹈等艺术形式是有着强烈的兴趣的。哪个有孩子的家庭,墙上、家具上不曾被孩子的“艺术作品”涂抹过?哪个邻居不曾被有孩子家庭的各种声响搅扰过?但是,当家长和教师为了让孩子有更好的发展,对孩子进行兴趣开发后,孩子就不得不在固定的时间,面对固定的教师,学着固定的教材,重复着固定的内容,达到固定的标准。孩子获得的证书越来越多,脸上喜悦、开心的笑容就越来越少。各种兴趣班,让孩子对各种艺术活动的兴趣日益萎缩。甚至有些孩子,积累了越来越多的厌倦或者仇恨。虎妈的大女儿就用咬钢琴来表达过她对练琴的愤怒,而她的小女儿后来就干脆彻底放弃了练习多年的小提琴,决定去打网球了。
家长如果真的是希望孩子全面发展,人生充满乐趣,就要考虑上兴趣班的得与失。大部分兴趣班和培训班一样,都是规范化地学习、练习和考试为主,以成绩来衡量是否有收获。
让兴趣成为享受
仔细观察生活就会发现,生活里人的兴趣和爱好,最大的特点就是自由和不受外界约束,有目标但主要是当事人自己设定的目标,而不是社会标准。兴趣爱好,是人的正常社会生活的平衡、调节和补充。好比周末生活,对于一周紧张的工作来说,是必需的调剂一样。如果业余生活要和人的职业、事业、人际关系一样,时时刻刻遵循社会准则,分分秒秒追求社会赞赏,那么人就很可能失去和谐,走入极端甚至可能导致崩溃。
孩子经过培训,可以发展一技之长或者最多两技之长。除此之外,每个人的一生,都需要发展一些真正的个人兴趣,这才是心灵可以自在享受的领域。但怎样帮助孩子保持和发展出这样真正的兴趣呢?在孩子小的时候,要留心观察。一旦发现孩子对某些东西表现出兴趣,要做的不是专业培训,而是提供一个资源丰富的环境。比如孩子喜欢涂鸦,就多准备一些大张的白纸、彩笔,或者开辟出一面墙,用来展示孩子涂鸦作品。其次,对孩子进行“艺术”活动给予的反馈要少谈评价,多讲感受。例如,孩子画了一个花园,最好不要说“你这里画得好”,或者“你又有进步啦”,可以问孩子:“你画的时候,怎么想的?”“看到你的画,我好开心啊!”或者:“你的画想告诉我什么呀?”但愿孩子能在体验幸福和快乐中走向成功,而不是在成功的人生中享受不到乐趣。
知识百宝箱
人天生对客观世界、文学艺术都有好奇、探索的欲望,这是人与生俱来的内部兴趣。但是,经过严格、固定、有标准的学习、训练和考试过程,人就会从对事情本身感兴趣逐渐演变成对事情的结果、价值、奖赏、利益等外部因素更感兴趣,这个过程就是兴趣的“外化”。
比如,一个孩子对画画有强烈的兴趣,每天可以不停地画很多张画。这就是内部兴趣。家长为了提高孩子的绘画技术,每天请老师指导,反复练习一些技巧,并把好的画张贴出来,给予表扬和奖励,把不好的画扔掉。这样孩子就不再对画画本身感兴趣,他更感兴趣的是如何画出老师、家长满意的作品,并得到老师的表扬。
一旦发生了兴趣外化的过程,人就很难再享受到事情本身带来的乐趣。内部兴趣给人带来的享受是单纯的、持久的、高浓度的,而外部兴趣带来的享受则是复杂的、短暂的、功利性的。
2012年,我们将继续跟随刘丹老师探索有趣又耐寻味的儿童心理世界。在她看似故事般的文章中,有着很多对我们育儿非常有益的提示和警醒。新增加的“知识百宝箱”小板块,能帮助大家了解更多的心理学知识,希望每一位父母都成为自己孩子最棒的心理师!
我的朋友陈智,人特别聪明,什么事情交给他,你就可以放心地睡大觉了。不过,我总觉得他有什么地方怪怪的,却说不清楚。后来才发觉,是他对很多事情都没有什么兴趣,比如听音乐会、看画展甚至看电影,邀请他参加,他大多会礼貌地谢绝。时间久了,我对他产生了强烈的好奇,难道他什么爱好都没有?
兴趣班后遗症
最近陈智常常请朋友们一起聚会,主要是喝茶。大家看着他熟练地表演功夫茶道,品尝着东西南北的名茶,欣赏着形态各异的茶具,都开始心生疑问。我直截了当地问他:“没听说你有这个爱好啊!怎么回事?”陈智放下公道杯,有点神秘又有些兴奋地说:“我终于找到了一件事情,是小时候我父母没有让我去上兴趣班学习过的!”看到大家都竖起耳朵的样子,他继续说:“从小我父母就很重视我的兴趣,希望我能全面发展。他们发现我喜欢乱涂乱画,就给我报了美术班,让我好好地学习绘画。后来看我对音乐有兴趣,就又给我请了老师,教我吹萨克斯。你们无法想象,我上过多少兴趣班!我还学过书法、围棋、跆拳道、英语、游泳、击剑、现代舞……每次开始的时候,我还都挺有兴趣。可是,这些本应该挺好玩的课,下课却都要完成作业,我父母还轮流陪着我练习,不断地让我报名参加考级和各种比赛。很快我就厌烦了,想出各种理由,最后死活都不肯再参加任何兴趣班了。我父母不仅浪费了很多钱,还对我非常失望。我呢,也不高兴啊!所有折磨过我的那些事情,我都不想再沾边了。这不,3个月前,我突然发现,茶道是我以前没有接触过的。挺好玩,可以很单纯地享受一下生活,还不用担心考级!”我们大家都笑了,快30岁的人了,让考级折磨出的后遗症还未消除!
我认识的一个大二女生,不经意间提到过自己拥有钢琴10级证书。我羡慕地让她在我家表演一下,她淡淡地说:“好多年没有摸过琴了,不想弹!”我也想起来,周围朋友的孩子,全都学了琴、考了级,可惜现在没有一个继续弹的了。家里的钢琴,都成为最昂贵的过气“家具”,积满了灰尘,却又难以潇洒地扔掉。
当兴趣遇到“开发”
其实,天然的,孩子对音乐、绘画、舞蹈等艺术形式是有着强烈的兴趣的。哪个有孩子的家庭,墙上、家具上不曾被孩子的“艺术作品”涂抹过?哪个邻居不曾被有孩子家庭的各种声响搅扰过?但是,当家长和教师为了让孩子有更好的发展,对孩子进行兴趣开发后,孩子就不得不在固定的时间,面对固定的教师,学着固定的教材,重复着固定的内容,达到固定的标准。孩子获得的证书越来越多,脸上喜悦、开心的笑容就越来越少。各种兴趣班,让孩子对各种艺术活动的兴趣日益萎缩。甚至有些孩子,积累了越来越多的厌倦或者仇恨。虎妈的大女儿就用咬钢琴来表达过她对练琴的愤怒,而她的小女儿后来就干脆彻底放弃了练习多年的小提琴,决定去打网球了。
家长如果真的是希望孩子全面发展,人生充满乐趣,就要考虑上兴趣班的得与失。大部分兴趣班和培训班一样,都是规范化地学习、练习和考试为主,以成绩来衡量是否有收获。
让兴趣成为享受
仔细观察生活就会发现,生活里人的兴趣和爱好,最大的特点就是自由和不受外界约束,有目标但主要是当事人自己设定的目标,而不是社会标准。兴趣爱好,是人的正常社会生活的平衡、调节和补充。好比周末生活,对于一周紧张的工作来说,是必需的调剂一样。如果业余生活要和人的职业、事业、人际关系一样,时时刻刻遵循社会准则,分分秒秒追求社会赞赏,那么人就很可能失去和谐,走入极端甚至可能导致崩溃。
孩子经过培训,可以发展一技之长或者最多两技之长。除此之外,每个人的一生,都需要发展一些真正的个人兴趣,这才是心灵可以自在享受的领域。但怎样帮助孩子保持和发展出这样真正的兴趣呢?在孩子小的时候,要留心观察。一旦发现孩子对某些东西表现出兴趣,要做的不是专业培训,而是提供一个资源丰富的环境。比如孩子喜欢涂鸦,就多准备一些大张的白纸、彩笔,或者开辟出一面墙,用来展示孩子涂鸦作品。其次,对孩子进行“艺术”活动给予的反馈要少谈评价,多讲感受。例如,孩子画了一个花园,最好不要说“你这里画得好”,或者“你又有进步啦”,可以问孩子:“你画的时候,怎么想的?”“看到你的画,我好开心啊!”或者:“你的画想告诉我什么呀?”但愿孩子能在体验幸福和快乐中走向成功,而不是在成功的人生中享受不到乐趣。
知识百宝箱
人天生对客观世界、文学艺术都有好奇、探索的欲望,这是人与生俱来的内部兴趣。但是,经过严格、固定、有标准的学习、训练和考试过程,人就会从对事情本身感兴趣逐渐演变成对事情的结果、价值、奖赏、利益等外部因素更感兴趣,这个过程就是兴趣的“外化”。
比如,一个孩子对画画有强烈的兴趣,每天可以不停地画很多张画。这就是内部兴趣。家长为了提高孩子的绘画技术,每天请老师指导,反复练习一些技巧,并把好的画张贴出来,给予表扬和奖励,把不好的画扔掉。这样孩子就不再对画画本身感兴趣,他更感兴趣的是如何画出老师、家长满意的作品,并得到老师的表扬。
一旦发生了兴趣外化的过程,人就很难再享受到事情本身带来的乐趣。内部兴趣给人带来的享受是单纯的、持久的、高浓度的,而外部兴趣带来的享受则是复杂的、短暂的、功利性的。
2012年,我们将继续跟随刘丹老师探索有趣又耐寻味的儿童心理世界。在她看似故事般的文章中,有着很多对我们育儿非常有益的提示和警醒。新增加的“知识百宝箱”小板块,能帮助大家了解更多的心理学知识,希望每一位父母都成为自己孩子最棒的心理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