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明确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我国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会计准则经过多次变迁,对于企业财务报告披露要求也随时代变迁不断更新,其本质可看成是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处理,目的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因此,研究我国会计准则变迁与企业财务报告列报改革相关性势在必行。
[关键词]会计准则;财务报告;经济改革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4)38-0154-02
1 我国会计准则变迁的背景与发展阶段
1.1 我国会计准则变迁的历史背景
我国自新中国成立以来近50年,全国会计工作的指导和管理一直用会计制度而非会计准则,这与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密不可分。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会计进入了改革阶段,逐渐迈入由计划经济模式向市场经济模式转换的轨道。并且,党中央在十四大中也明确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这样的背景下,原有的分行业、分所有制形式的统一会计制度模式已不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会计准则随之孕育而出。
进入到80年代,我国经济体制有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完成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平稳过渡。随着我国国际化进程的不断进步,我国公司企业的组织结构和运行方式也随之有了变化,其管理经验和管理理念越加丰富、成熟。公司企业的内部管理也有了总体架构,财务管理成为了企业管理中的重要环节,占据了不可替代的地位。作为会计规范的制定者,我国财政部几十年来一直在总结国内会计工作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充分吸收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会计准则及规范。在20世纪末,我国财政部对会计准则进行了一定的修订,部分实现了我国会计与国际接轨,使得我国会计准则迈入与国际趋同的轨道。
1.2 我国会计准则变迁阶段
我国会计准则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1.2.1 会计准则的摸索阶段(1978—1992年企业会计准则颁布以前)
这一阶段的会计准则变迁,主要是在前苏联会计的计划经济模式基础上,进行的细微修改,虽无根本性改变,但也为日后的变动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14年间,主要是对“文化大革命”时期受破坏的企业会计制度进行了修订与完善。
1.2.2 会计准则的逐步发展阶段(1992年企业会计准则颁布至20世纪末)
这一阶段不同于之前的固守不变,而是在借鉴整合国际惯例的基础上对会计准则进行了全面改革,实现了针对不同行业设立不同会计准则,成为了会计准则改革的一个里程碑阶段,并且初步实现了与国际会计惯例的接轨。伴随着《企业会计准则》在1992年11月颁布,我国会计制度开始了重大变革,逐渐形成了以第1号会计准则为基本准则,13个行业会计制度分立的基本会计制度体系。
1.2.3 会计准则的蓬勃建立阶段(1999—2005年)
这一阶段迎来了会计准则全面发展的浪潮,为了适应我国经济国际化的需要,迎合新时期会计信息需求者对会计核算的要求,我国更加注重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使得会计准则的发展呈现国际化的趋势。从2000年开始,财政部相继制定和颁布了《企业会计制度》、《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小企业会计制度》,这三个制度替代了原有的13个行业制度,将全国各类企业基本涵盖在内。
1.2.4 会计准则的国际化发展阶段(2006年至今)
这一阶段会计准则变迁的特征主要呈现在与国际化更加趋同,在探索中实践,尝试在国际会计准则与我国会计准则间建立起一段桥梁,构架起既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又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会计准则体系。因此,财政部于2006年在原来17项会计准则修订的基础上,制定20余项新准则,建立起由l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组成的会计准则体系。
2 企业财务报告列报改革的背景与内容
2.1 企业财务报告列报改革的背景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现行财务报告体系主体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满足了社会要求企业真实公允地披露会计信息的需要,但是随着21世纪会计环境的变化,在全球市场的各种需求日新月异的情况下,会计职业界受到了来自多方面的强烈批评。批评的焦点是企业财务报告没有能跟上时代快速变革的步伐,提供的信息越来越失去相关价值。
2.2 企业财务报告列报改革的内容
财务报告由财务报表、报表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构成,分为表内确认和表外披露两种表述方式。时至今日,财务报告的发展已经历经花甲之年,我们通过仔细梳理和回顾,可以明显注意到它产生了很多重要变化。
2.2.1 财务报表的种类的变化
就早期来说,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构成了财务报表的主体,之后又增加了财务状况变动表,而后现金流量表取代了它成为了第三财务报表。而在国际上,美国于1997年发表“报告财务业绩”的第133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提出企业可增加“全面收益表”作为第四财务报表。
2.2.2 财务报告的内容和形式不断改进
(1)在时效性方面,原先的财务报告属于一年一报的年度财务报告。之后,又陆续增加了半年报、季报、月报等统称为“中期报告”的财务报告。而随着迈入信息时代,各种获取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多,信息的使用频率增加,相对更短时间间隔的财务报告也将逐步产生。
(2)在涉及范围方面,一个主体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是原先的财务报告重点所要反映的。随着时代发展股份制企业的增多,单独的财务报告已经不能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求,信息使用者需要了解企业整个集团所有分部的财务相关信息,分部报告就在这个时候应运而生。
(3)在主体内容方面,全面收益表的加入很好地完善了财务报告体系的构建。传统收益表仅能反映经营收益,而全面收益表是主体交易或发生其他事项和情况引起的所有权益的变动,它包括一定期间内除主体投资和主体分配之外的全部权益的变动。 3 会计准则发展历程与财报改革的联系
通过前两章节对我国会计准则发展历程及财报改革发展的梳理,不难发现二者并不是简单的单向指导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的。
首先,根据中外对财务报告目标的研究,财务报告目标至少应解决三个问题:第一,谁是财务报告信息的使用者? 第二,信息使用者需要什么样的财务信息? 第三,财务报告能提供什么样的信息? 财务报告目标从信息使用者角度,也即从客观环境的主观角度上提出了财务报告应提供什么样的信息。因此,财务报告列报改革应符合当前市场环境的需要及市场中买卖双方对信息的需求。在这样的背景下,财务报告列报改革引导了财务报告准则的改进,进而促成了会计准则体系的建立,毕竟,财务报表列报准则是新会计准则体系中最为重要的准则之一。
其次,我国目前现行的会计准则体系由基本准则、38项具体准则和32项应用指南构成,和财务报告列报相关的具体准则及应用指南就分别占有5项和4项,会计准则在整体框架上对财务报告列报进行了细致的指导。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模式、企业的社会化程度等都成为影响财务报告列报准则制定的因素,而会计准则本身就是在对这几个因素充分考虑的基础上制定的。会计准则成为了连接宏观经济状况影响、社会发展需要同财务报表的一座桥梁,使得企业财务报告列报能够与时俱进,可以满足当前市场环境下投资者亟待了解的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等各种信息,进而使得财务报告列报的信息保持可靠性、相关性与及时性。
最后,我国会计准则的未来发展趋势是保持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在自身中国特色不变的基础上,最终实现世界各国对相同交易或事项采用统一会计准则。财务报告列报的改革也是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背景下,使得信息使用者能够更为有效地获取相关、可靠、具有时效性的企业信息,而获得什么样的信息及获得怎样的信息,是我国企业实现与国际接轨的过程中慢慢了解的,这使得会计准则的发展与企业财务报告列报的改革并行不悖,并且更为统一。
参考文献:
[1]财务部会计准则委员会编.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2]财务部会计准则委员会编.会计要素与财务报告[M].大连:大连出版社,2005.
[3]葛家澍,陈少华.改进企业财务报告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4]王淑媛.财务报告的发展回顾及其改进[J].财经研究,2003(3).
[关键词]会计准则;财务报告;经济改革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4)38-0154-02
1 我国会计准则变迁的背景与发展阶段
1.1 我国会计准则变迁的历史背景
我国自新中国成立以来近50年,全国会计工作的指导和管理一直用会计制度而非会计准则,这与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密不可分。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会计进入了改革阶段,逐渐迈入由计划经济模式向市场经济模式转换的轨道。并且,党中央在十四大中也明确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这样的背景下,原有的分行业、分所有制形式的统一会计制度模式已不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会计准则随之孕育而出。
进入到80年代,我国经济体制有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完成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平稳过渡。随着我国国际化进程的不断进步,我国公司企业的组织结构和运行方式也随之有了变化,其管理经验和管理理念越加丰富、成熟。公司企业的内部管理也有了总体架构,财务管理成为了企业管理中的重要环节,占据了不可替代的地位。作为会计规范的制定者,我国财政部几十年来一直在总结国内会计工作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充分吸收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会计准则及规范。在20世纪末,我国财政部对会计准则进行了一定的修订,部分实现了我国会计与国际接轨,使得我国会计准则迈入与国际趋同的轨道。
1.2 我国会计准则变迁阶段
我国会计准则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1.2.1 会计准则的摸索阶段(1978—1992年企业会计准则颁布以前)
这一阶段的会计准则变迁,主要是在前苏联会计的计划经济模式基础上,进行的细微修改,虽无根本性改变,但也为日后的变动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14年间,主要是对“文化大革命”时期受破坏的企业会计制度进行了修订与完善。
1.2.2 会计准则的逐步发展阶段(1992年企业会计准则颁布至20世纪末)
这一阶段不同于之前的固守不变,而是在借鉴整合国际惯例的基础上对会计准则进行了全面改革,实现了针对不同行业设立不同会计准则,成为了会计准则改革的一个里程碑阶段,并且初步实现了与国际会计惯例的接轨。伴随着《企业会计准则》在1992年11月颁布,我国会计制度开始了重大变革,逐渐形成了以第1号会计准则为基本准则,13个行业会计制度分立的基本会计制度体系。
1.2.3 会计准则的蓬勃建立阶段(1999—2005年)
这一阶段迎来了会计准则全面发展的浪潮,为了适应我国经济国际化的需要,迎合新时期会计信息需求者对会计核算的要求,我国更加注重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使得会计准则的发展呈现国际化的趋势。从2000年开始,财政部相继制定和颁布了《企业会计制度》、《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小企业会计制度》,这三个制度替代了原有的13个行业制度,将全国各类企业基本涵盖在内。
1.2.4 会计准则的国际化发展阶段(2006年至今)
这一阶段会计准则变迁的特征主要呈现在与国际化更加趋同,在探索中实践,尝试在国际会计准则与我国会计准则间建立起一段桥梁,构架起既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又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会计准则体系。因此,财政部于2006年在原来17项会计准则修订的基础上,制定20余项新准则,建立起由l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组成的会计准则体系。
2 企业财务报告列报改革的背景与内容
2.1 企业财务报告列报改革的背景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现行财务报告体系主体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满足了社会要求企业真实公允地披露会计信息的需要,但是随着21世纪会计环境的变化,在全球市场的各种需求日新月异的情况下,会计职业界受到了来自多方面的强烈批评。批评的焦点是企业财务报告没有能跟上时代快速变革的步伐,提供的信息越来越失去相关价值。
2.2 企业财务报告列报改革的内容
财务报告由财务报表、报表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构成,分为表内确认和表外披露两种表述方式。时至今日,财务报告的发展已经历经花甲之年,我们通过仔细梳理和回顾,可以明显注意到它产生了很多重要变化。
2.2.1 财务报表的种类的变化
就早期来说,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构成了财务报表的主体,之后又增加了财务状况变动表,而后现金流量表取代了它成为了第三财务报表。而在国际上,美国于1997年发表“报告财务业绩”的第133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提出企业可增加“全面收益表”作为第四财务报表。
2.2.2 财务报告的内容和形式不断改进
(1)在时效性方面,原先的财务报告属于一年一报的年度财务报告。之后,又陆续增加了半年报、季报、月报等统称为“中期报告”的财务报告。而随着迈入信息时代,各种获取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多,信息的使用频率增加,相对更短时间间隔的财务报告也将逐步产生。
(2)在涉及范围方面,一个主体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是原先的财务报告重点所要反映的。随着时代发展股份制企业的增多,单独的财务报告已经不能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求,信息使用者需要了解企业整个集团所有分部的财务相关信息,分部报告就在这个时候应运而生。
(3)在主体内容方面,全面收益表的加入很好地完善了财务报告体系的构建。传统收益表仅能反映经营收益,而全面收益表是主体交易或发生其他事项和情况引起的所有权益的变动,它包括一定期间内除主体投资和主体分配之外的全部权益的变动。 3 会计准则发展历程与财报改革的联系
通过前两章节对我国会计准则发展历程及财报改革发展的梳理,不难发现二者并不是简单的单向指导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的。
首先,根据中外对财务报告目标的研究,财务报告目标至少应解决三个问题:第一,谁是财务报告信息的使用者? 第二,信息使用者需要什么样的财务信息? 第三,财务报告能提供什么样的信息? 财务报告目标从信息使用者角度,也即从客观环境的主观角度上提出了财务报告应提供什么样的信息。因此,财务报告列报改革应符合当前市场环境的需要及市场中买卖双方对信息的需求。在这样的背景下,财务报告列报改革引导了财务报告准则的改进,进而促成了会计准则体系的建立,毕竟,财务报表列报准则是新会计准则体系中最为重要的准则之一。
其次,我国目前现行的会计准则体系由基本准则、38项具体准则和32项应用指南构成,和财务报告列报相关的具体准则及应用指南就分别占有5项和4项,会计准则在整体框架上对财务报告列报进行了细致的指导。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模式、企业的社会化程度等都成为影响财务报告列报准则制定的因素,而会计准则本身就是在对这几个因素充分考虑的基础上制定的。会计准则成为了连接宏观经济状况影响、社会发展需要同财务报表的一座桥梁,使得企业财务报告列报能够与时俱进,可以满足当前市场环境下投资者亟待了解的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等各种信息,进而使得财务报告列报的信息保持可靠性、相关性与及时性。
最后,我国会计准则的未来发展趋势是保持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在自身中国特色不变的基础上,最终实现世界各国对相同交易或事项采用统一会计准则。财务报告列报的改革也是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背景下,使得信息使用者能够更为有效地获取相关、可靠、具有时效性的企业信息,而获得什么样的信息及获得怎样的信息,是我国企业实现与国际接轨的过程中慢慢了解的,这使得会计准则的发展与企业财务报告列报的改革并行不悖,并且更为统一。
参考文献:
[1]财务部会计准则委员会编.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2]财务部会计准则委员会编.会计要素与财务报告[M].大连:大连出版社,2005.
[3]葛家澍,陈少华.改进企业财务报告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4]王淑媛.财务报告的发展回顾及其改进[J].财经研究,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