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中国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中的一枝奇葩,钱文书法和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息息相关。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制造和使用钱币的国家之一,钱币承载着丰富的中国文化,历史更为源远流长,尤其是中国古钱币文字几乎涵盖了我国历史上出现的所有书体,可以说,中国古钱上荟萃了古代文字书法艺术的精华,将中国历代钱币罗列起来,就是一部古老而又丰富的书法艺术宝库。收藏和鉴赏钱币,不仅会使人惊叹中国的历史悠久,更会被钱币上多姿多彩的书法所折服。通过赏析古钱上的书法,既可加深对中国货币文化的了解,有益于掌握各个历史时期钱币的艺术特征,从而达到提高对钱币的鉴赏水平和识别能力。
货币发展史是一部民族文化的浓缩史,纵览我国古钱币上的书法,其形态、风格、书体、笔力可谓瑰丽多彩。中国历代钱币上的文字,不少是历代帝王和名人书法家技艺的荟萃,这些各体兼备、风格各异的文字展示着中华民族悠久而独特的书法艺术。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群雄割据、各自为政,钱币及文字均不统一。当时的文字繁简不同,笔画复杂,字体多变,结构显得飘逸,书文朴质凝重,字无定法,书无定势,呈现出早期书体形态特有的原始美, 当时货币有刀、布、环钱和楚币四大体系,钱文皆为大篆,其中又以华美的齐刀尤为杰出。
秦统一中国后,中国文字获得统一,铸币取意于天圆地方的圆形方孔钱。秦半两及汉五铢币文均采用小篆,成为后世铸币的规范模式。通用篆书的“半两”钱,系秦代书法家李斯所书,其字体雄伟挺秀狭长,匀圆遒劲,稳重刚劲,开创了名人书写钱文的先河。
西汉末年,王莽复古改制,币制进行了四次大的改革,所铸钱币制作精美,圆润俊逸,其币文用悬针篆,笔画纤细,状若悬针。西汉末年(公元7年),新朝王莽铸造的钱币分六大类别,造型美观、材质优良、钱文考究。其篆体文字书体舒展雅致,上密下疏,字型狭长,收笔尖锐,末尾或尖如悬针,或圆如垂落,在书法上具有多样变化的美感,后人称这种字体为“悬针篆”。“货泉”文字风格为“悬针篆”是当时发行量最大的钱币。“货泉”字体线条纤细秀美,瑰丽多姿,刚柔相济,端锋如针。莽钱多为精品,备受藏币者青睐。这一时期铸造的“金错刀”——“一刀平五千”大钱,不仅钱文美,而且工艺高超,形状奇特,为钱币珍宝,不少文人雅士也为金错刀大钱留下过许多赞美之词。孟浩然诗曰:“尔持金错刀,不入鹅眼贯”;张平子曾吟:“美人赐我金错刀,何以报之英琼瑶”;钱昭度咏叹:“荷挥万朵玉如意,蝉弄一声金错刀”。
三国时吴国大泉五百、大泉当千两种钱文,为当时书法家皇象书,其书势沉着自然,淋漓尽致。
南北朝北周的布泉、五行大布、永通万国,钱文均为“玉箸”,圆熟工巧,文字丰满,俊逸绮丽,有“篆发绝工,六朝之冠”之美誉。
唐高祖武德四年铸造并通行的“开元通宝”,开“通宝”钱之先河,沿用近1300年。钱文由当时的大书法家欧阳询所书,为八分书(隶书),含篆体构架,章法精美。风格劲险,韵味悠悠,楷中含有隶意,端庄古朴,法度严整,与《九成宫醴泉铭》等碑刻自成一体,被《唐书》赞为“精严有法”,对后世书法影响巨大。
宋代钱文草、篆、隶、行,各占一席,书风或深沉厚重,或清劲挺拔,或飘逸流彩,出神入化的艺术魅力与古钱的完美结合达到巅峰。宋代钱文多为帝王或名家所书。宋代许多皇帝亲自题写钱文,称“御书体”。由皇帝亲笔所写币文的钱币称为“御书钱”,北宋钱文多为“御书”。“淳化元宝”、“至道元宝”的年号钱,均兼真(楷)书、行书、草书三种书体,为宋太宗亲书,为“御书钱”之鼻祖。“咸平元宝”、“景德元宝”、“祥符元宝”、“天禧元宝”传为宋真宗御书。宋太宗赵光义和宋真宗赵恒两位皇帝都精通真(楷)书、行书和草书,在书法艺术上达到较高的境界。“崇宁通宝”、“大观通宝”均为宋徽宗赵佶亲书,宋代“御书体”以徽宗赵佶书写钱文最为绝伦,其书体结构疏朗端正,下笔尖而重,行笔细而劲,撇捺出笔锋而利,横竖收笔顿而挺,行文精悍瘦硬,只余筋骨,故称瘦金体,亦称铁线书。从“大观通宝”折一、折二、折三、折五、折十型钱文来看,诚为历代方孔圆钱中铸工精良、钱文优美的古钱。钱币上的御书笔法既有褚遂良的纤劲秀媚、细骨丰肌的特征,又具薛稷的疏朗挺劲、傲骨润达,笔法轻快利落,点画有斩钉截铁之感。因此,“大观通宝”不仅为历代钱币收藏家所珍重,许多书法家也将它作为宋徽宗御笔真迹加以临摹、研究。他创造的瘦金体,铁画银钩,字体壮丽,不仅为钱币收藏者所钟爱,而且也是书法家所欣赏的艺术珍品。
元丰通宝隶书、元祐通宝行书为文豪苏轼所书,风致抑扬,豪放劲秀,篆文为司马光书。
宋代钱币还以在同种钱币上撰写两种或多种不同书体的钱文著称,世称“对品钱”,有行书与篆书配、行书与隶书配、真(楷)与篆书配、隶书与篆书配等式样。宋代的对钱800多种,对钱的大量出现,使钱文书法千姿百态,钱币与书法艺术的结合达到了极致。宋代钱币几乎每一种都有不同字体的版别,如“元丰通宝”有篆、行、草三体。
从南宋淳熙七年铸造的淳熙元宝起,钱文书法逐渐统一起来,使用正楷书,以后各代钱文书法一脉相承,以结构端正的楷书为主,而且字态丰富,大方朴实,富于装饰韵味,达到实用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元代“至正通宝”,币文为大书法家周伯琦所书,是楷体书法中的佼佼者。
清代,钱币上的文字汉文与满文并用,一面是汉字,另一面为满文。清道光年间,因白银广泛流通,纸币大量使用,圆形方孔钱逐渐衰落,钱币的书法艺术亦不为人所看重。咸丰年间,钱币书法略有起色,如大钱“咸丰元宝、通宝、咸丰重宝”系书法名家戴熙所书,其书骨秀格清,熟练润泽……清代咸丰年间所铸各种大钱,多使用楷体,端庄秀美,雄劲多姿,一扫500余年钱文书法宋体独霸的局面,咸丰时期为我国钱文书法的复兴时期。清末,随着机制钱币的使用,传统的铸币技术被终止,圆形方孔钱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还有一些少数民族政权,如辽、西夏、金等也不乏钱文书法上乘之品,如“泰和通宝”、“正隆元宝”等堪称精品。元代八思巴文(蒙古文)钱,如“大元通宝”则展现了高超的书法艺术。
浩繁的古钱币上的种种文字,是我国书法瑰宝的鲜明印证。许多名家之作更为币文书法添彩增色,同时也使一些名家的精彩墨迹赖以钱币遗留下来。品味鉴赏这些钱文书法,不仅会大大增加钱币收藏、鉴赏活动的形式、内容,而且有利于提升集藏活动的品位和收藏者的文化艺术修养。而对于书法爱好者来说,则可以从中受到颇大的艺术启迪并焕发创作灵感。
从历代古钱币流传下来的信息看,各种书体异彩纷呈,各臻其妙,其文字有的端丽优美,有的古朴稳重,不少出自当时的能工巧匠和书法名家之手,不仅真实地记录了我国书法的演变历史,而且具有很高的艺术观赏价值,是前人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文化艺术遗产。
货币发展史是一部民族文化的浓缩史,纵览我国古钱币上的书法,其形态、风格、书体、笔力可谓瑰丽多彩。中国历代钱币上的文字,不少是历代帝王和名人书法家技艺的荟萃,这些各体兼备、风格各异的文字展示着中华民族悠久而独特的书法艺术。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群雄割据、各自为政,钱币及文字均不统一。当时的文字繁简不同,笔画复杂,字体多变,结构显得飘逸,书文朴质凝重,字无定法,书无定势,呈现出早期书体形态特有的原始美, 当时货币有刀、布、环钱和楚币四大体系,钱文皆为大篆,其中又以华美的齐刀尤为杰出。
秦统一中国后,中国文字获得统一,铸币取意于天圆地方的圆形方孔钱。秦半两及汉五铢币文均采用小篆,成为后世铸币的规范模式。通用篆书的“半两”钱,系秦代书法家李斯所书,其字体雄伟挺秀狭长,匀圆遒劲,稳重刚劲,开创了名人书写钱文的先河。
西汉末年,王莽复古改制,币制进行了四次大的改革,所铸钱币制作精美,圆润俊逸,其币文用悬针篆,笔画纤细,状若悬针。西汉末年(公元7年),新朝王莽铸造的钱币分六大类别,造型美观、材质优良、钱文考究。其篆体文字书体舒展雅致,上密下疏,字型狭长,收笔尖锐,末尾或尖如悬针,或圆如垂落,在书法上具有多样变化的美感,后人称这种字体为“悬针篆”。“货泉”文字风格为“悬针篆”是当时发行量最大的钱币。“货泉”字体线条纤细秀美,瑰丽多姿,刚柔相济,端锋如针。莽钱多为精品,备受藏币者青睐。这一时期铸造的“金错刀”——“一刀平五千”大钱,不仅钱文美,而且工艺高超,形状奇特,为钱币珍宝,不少文人雅士也为金错刀大钱留下过许多赞美之词。孟浩然诗曰:“尔持金错刀,不入鹅眼贯”;张平子曾吟:“美人赐我金错刀,何以报之英琼瑶”;钱昭度咏叹:“荷挥万朵玉如意,蝉弄一声金错刀”。
三国时吴国大泉五百、大泉当千两种钱文,为当时书法家皇象书,其书势沉着自然,淋漓尽致。
南北朝北周的布泉、五行大布、永通万国,钱文均为“玉箸”,圆熟工巧,文字丰满,俊逸绮丽,有“篆发绝工,六朝之冠”之美誉。
唐高祖武德四年铸造并通行的“开元通宝”,开“通宝”钱之先河,沿用近1300年。钱文由当时的大书法家欧阳询所书,为八分书(隶书),含篆体构架,章法精美。风格劲险,韵味悠悠,楷中含有隶意,端庄古朴,法度严整,与《九成宫醴泉铭》等碑刻自成一体,被《唐书》赞为“精严有法”,对后世书法影响巨大。
宋代钱文草、篆、隶、行,各占一席,书风或深沉厚重,或清劲挺拔,或飘逸流彩,出神入化的艺术魅力与古钱的完美结合达到巅峰。宋代钱文多为帝王或名家所书。宋代许多皇帝亲自题写钱文,称“御书体”。由皇帝亲笔所写币文的钱币称为“御书钱”,北宋钱文多为“御书”。“淳化元宝”、“至道元宝”的年号钱,均兼真(楷)书、行书、草书三种书体,为宋太宗亲书,为“御书钱”之鼻祖。“咸平元宝”、“景德元宝”、“祥符元宝”、“天禧元宝”传为宋真宗御书。宋太宗赵光义和宋真宗赵恒两位皇帝都精通真(楷)书、行书和草书,在书法艺术上达到较高的境界。“崇宁通宝”、“大观通宝”均为宋徽宗赵佶亲书,宋代“御书体”以徽宗赵佶书写钱文最为绝伦,其书体结构疏朗端正,下笔尖而重,行笔细而劲,撇捺出笔锋而利,横竖收笔顿而挺,行文精悍瘦硬,只余筋骨,故称瘦金体,亦称铁线书。从“大观通宝”折一、折二、折三、折五、折十型钱文来看,诚为历代方孔圆钱中铸工精良、钱文优美的古钱。钱币上的御书笔法既有褚遂良的纤劲秀媚、细骨丰肌的特征,又具薛稷的疏朗挺劲、傲骨润达,笔法轻快利落,点画有斩钉截铁之感。因此,“大观通宝”不仅为历代钱币收藏家所珍重,许多书法家也将它作为宋徽宗御笔真迹加以临摹、研究。他创造的瘦金体,铁画银钩,字体壮丽,不仅为钱币收藏者所钟爱,而且也是书法家所欣赏的艺术珍品。
元丰通宝隶书、元祐通宝行书为文豪苏轼所书,风致抑扬,豪放劲秀,篆文为司马光书。
宋代钱币还以在同种钱币上撰写两种或多种不同书体的钱文著称,世称“对品钱”,有行书与篆书配、行书与隶书配、真(楷)与篆书配、隶书与篆书配等式样。宋代的对钱800多种,对钱的大量出现,使钱文书法千姿百态,钱币与书法艺术的结合达到了极致。宋代钱币几乎每一种都有不同字体的版别,如“元丰通宝”有篆、行、草三体。
从南宋淳熙七年铸造的淳熙元宝起,钱文书法逐渐统一起来,使用正楷书,以后各代钱文书法一脉相承,以结构端正的楷书为主,而且字态丰富,大方朴实,富于装饰韵味,达到实用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元代“至正通宝”,币文为大书法家周伯琦所书,是楷体书法中的佼佼者。
清代,钱币上的文字汉文与满文并用,一面是汉字,另一面为满文。清道光年间,因白银广泛流通,纸币大量使用,圆形方孔钱逐渐衰落,钱币的书法艺术亦不为人所看重。咸丰年间,钱币书法略有起色,如大钱“咸丰元宝、通宝、咸丰重宝”系书法名家戴熙所书,其书骨秀格清,熟练润泽……清代咸丰年间所铸各种大钱,多使用楷体,端庄秀美,雄劲多姿,一扫500余年钱文书法宋体独霸的局面,咸丰时期为我国钱文书法的复兴时期。清末,随着机制钱币的使用,传统的铸币技术被终止,圆形方孔钱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还有一些少数民族政权,如辽、西夏、金等也不乏钱文书法上乘之品,如“泰和通宝”、“正隆元宝”等堪称精品。元代八思巴文(蒙古文)钱,如“大元通宝”则展现了高超的书法艺术。
浩繁的古钱币上的种种文字,是我国书法瑰宝的鲜明印证。许多名家之作更为币文书法添彩增色,同时也使一些名家的精彩墨迹赖以钱币遗留下来。品味鉴赏这些钱文书法,不仅会大大增加钱币收藏、鉴赏活动的形式、内容,而且有利于提升集藏活动的品位和收藏者的文化艺术修养。而对于书法爱好者来说,则可以从中受到颇大的艺术启迪并焕发创作灵感。
从历代古钱币流传下来的信息看,各种书体异彩纷呈,各臻其妙,其文字有的端丽优美,有的古朴稳重,不少出自当时的能工巧匠和书法名家之手,不仅真实地记录了我国书法的演变历史,而且具有很高的艺术观赏价值,是前人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文化艺术遗产。